固原市原州区基层农业防雹增雨工作探讨

合集下载

对固原市原州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固原市原州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

将 自动 气 象 观 测站 合 理 布局 在 原 州 区 农村 , 同 时将 气 象 信 息站建 立在 乡镇 , 畅 通气 象情 报收 集 渠道 , 同时积 极 争 取 上 级气 象 部 门在 原 州 区建 设 新 一 代天 气 雷达 。 在 每 个 乡 ( 镇) 和村 委 会 安 装 1套 气 象信 息 预警 机 , 由气 象 信 息 员及
农 村经 济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 0 1 4年第 8期
对 固原市原州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 系建设的思考
段红 霞 韩新 慧
( 宁 夏回 族 自治 区 固 原 市 原 州 区 防 雹 工作 站 , 宁夏固原 7 5 6 0 0 0 )
摘要
介绍 了农 村 气 象灾 害防御 工作 的要 求及 农 村 灾害性 天 气信 息的 发布 和接 收 , 提 出 了农 村 气 象灾 害防御 体 系建设 模 式 , 以促 进
灾 害天 气信 息 的接收 是 农村 灾害 性 天气 防御 工 作 的关 键 和建 设 重点 。 可以 通过 以下 措施 确 保灾 害性 天气 的接收 :
农 村气 象 灾 害防 御体 系建 设 进行 初 步探 讨 , 现 提 出如 下建
农 村灾 害性 天气 预警 , 主要 依赖 气 象雷 达探 测 资料 , 是 开展 乡村 气 象 服 务 的重 点 。 从 雷 达 回 波 的 出现 到产 生 影响

般需 0 . 5 ~ 1 . 0 h , 存 在 着 强 度变 化 、 路径变化 、 移速 变 化 等
2 . 1 气 象灾 害的监 测
测预警. 全面 推进 农 村气 象灾 害应 急 工作 的顺 利 开展 , 要弓 I
起 我们 的 重视 。 固原 市原 州 区 是一 个农 业 大 县 , 高效 农 业 、

固原市原州区集雨节灌技术初谈 固原市原州区

固原市原州区集雨节灌技术初谈 固原市原州区

固原市原州区集雨节灌技术初谈固原市原州区摘要:针对固原市原州区近年干旱频繁,持续时间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和旱作农业遇旱有种无收的现状,分析能否利用窖(井)工程在有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后向高效节水微灌农业发展,其结果是微灌相对大水漫灌及其他灌溉方式节水增产效益明显。

关健词:窖(井)集雨;微灌"s:.lxzcp.c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技术;经济评价1引言从国内微灌技术发展现状看,微灌技术在少风,湿润地区经果林种植方面已广泛利用,但对于果树、蔬菜滴灌技术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我区温棚滴、喷灌技术应用较多,但室外大田滴灌,微喷技术利用尚属首次。

那么,干旱、多风、低温农业区究竟能不能进行大面积的室外大田滴灌,微喷技术推广应用可靠性和经济性如何,节水与增产效果如何,这正是我们分析的课题。

2基本概况固原市原州区属典型干旱气候类型区,多年平均降雨量385mm,平均气温6.20 ℃,平均风速2.20s,多年平均地面蒸发量1 026 mm。

全年日照平均时数2 518h。

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春暖迟,秋凉早,冬寒长,气候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干旱少雨且雨量集中(暴雨多),蒸发强烈。

自然灾害频繁,干旱、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不时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

该区土壤类型为湘黄土,该类土壤土质特征明显,发育很差,耕种湘黄土有机质含量0.50%~1.20%,pH值7.90~8.60,石灰含量13%~17%,无钙积现象,全剖面有碳盐反应。

机械组成以粗粉粒为主,含量约在50%以上,通体均质,结构松散,粒径大于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低于10%,遇水极易分散,蓄水保墒能力差,养分特点是潜在养分含量低,供肥速而短,后劲不足。

3工程建设该区经过几年的全面建设,将形成一个以集雨窖(井)为依托水源,集高效农业种植,"s:.lxzcp.coupdate/"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科技示范推广和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高效节水示范区,并最终向千家万户推广。

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及成效摘要在介绍固原市原州区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原州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并分析了其取得的显著成效,以期为今后相关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气候变化;措施;成效;宁夏固原;原州区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黄土高原西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 470~2 900 m;植被在水平带上属于温带草原带,具有由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

原州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30 mm,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年降水量57.7%,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1 361 mm,多年径流深25 mm。

境内年均气温为 6.2 ℃,低于全区5~9 ℃的多年平均气温,年积温 2 263 ℃,干燥度1.63,无霜期103~148 d。

1 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1.1 加强领导,保证林业稳步发展固原市原州区党委、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将林业发展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生态建设督查小组,落实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从多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创新林业管理模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解决问题,使林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1-2]。

1.2 合理规划,整体推进林业建设原州区遵循自然、经济和科学规律,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1.3 科技创新,提高林业建设效益一是在全区进行病虫鼠害防治示范,综合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

二是通过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枸杞示范,在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带动提高了枸杞品质,通过了自治区产地认定和质量检测,从而使原州区枸杞种植户收入逐年快速增长。

三是探索了漏斗式集水坑集流整地、覆膜、套杆、生根保水剂、截干深栽于一体的综合抗旱造林技术,为当前和今后原州区乃至黄土高原同类地区生态建设和培育后续产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技术储备[3-4]。

1.4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保障林业生态建设近年来,原州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序进行,共有3.23万hm2林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自2006年,原州区3 466.67 hm2森林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畴,2009年,原州区新增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77万hm2,使原州区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了2.11万hm2。

谈原州区防汛经验及做好防汛工作的建议

谈原州区防汛经验及做好防汛工作的建议

谈原州区防汛经验及做好防汛工作的建议作者:顾怀富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31期摘要:防汛工作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大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本文对原州区2010年防汛工作做了简要回顾。

原州区的防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结合原州区近年来面临的的防汛形势,本文对如何做好以后的防汛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如科学调度,全面开展水库防汛安全大检查,认真落实好各项非工程措施,加强防汛值班,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妥善处理防汛与兴利关系等。

Abstract: Flood prevention work is a major problem on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this task is arduous and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d a brief review on the flood prevention work in Yuanzhou district in 2010. Flood prevention work of Yuanzhou distric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nd inadequacies. Combining with the flood prevention situation faced by Yuanzhou district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o well the flood prevention work, such as, making scientific control,carrying out a comprehensive safety inspection of reservoir flood control, earnestly implementing the various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strengthening duty and doing well disaster statistics work,and proper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od control and hennessy, and so on.关键词:原州区;防汛经验;工作建议Key words: Yuanzhou district;flood prevention experience;work proposals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091-021 防汛工作回顾原州区去年的汛情从总体形势来看比较平稳,汛期降雨量为340.7mm,(其中5月份63.3mm,6月份30.1mm,7月份120.1mm,8月份60.9mm,9月份66.3mm)。

固原市原州区耕地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利用措施

固原市原州区耕地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利用措施

固原市原州区耕地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利用措施摘要分析了固原市原州区耕地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耕地开发利用措施,并提出改良利用措施,以期为该地区耕地的改良与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耕地;问题;开发利用;改良措施;宁夏固原;原州区原州区现有耕地10.36万hm2,均为中低产田。

干旱缺水,耕作粗放,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耕地存在的问题1.1 土壤干旱缺水原州区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为350~650 mm,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作物生长发育需求的水分主要依赖于天然降水。

由于受六盘山脉的抬高影响,降水由南向北递减,且年际变率较大,季节分配不均。

4—6月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25%,7—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2%,年蒸发量为1 753.2 mm,是降水量的3.7倍,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原州区水资源极为贫乏,水量受雨量制约。

地下水资源也不丰富,加之埋藏较深,水质较差,给开采利用带来困难。

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常因水分不足,土壤干旱,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不利影响,这是造成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首要原因。

1.2 土壤瘠薄,肥力不足肥力是土地生产能力的主要体现,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密切相关。

据调查,原州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1 g/kg,全氮平均含量为0.80 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60.8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12.6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87 mg/kg。

特点为“一高”(钾素含量较高)、“一中”(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低)、“三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低)、“一个不协调”(碱解氮与有效磷比值较大),土壤含量低。

大面积的丘陵坡地虽黄土层深厚,但养分含量低,结构疏松,易受水蚀,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抗旱能力弱,生产能力低下。

部分川地重用轻养,犁底层明显、坚实,作物根系下扎困难。

部分土壤供肥能力差,如阴黑土有机质和养分总量贮量虽高,但低温多雨,湿度大,水、肥、气、热不协调,矿质化弱,土壤养分有效性较低。

固原市原州区农村抗旱面临的形势及目标

固原市原州区农村抗旱面临的形势及目标

固原市原州区农村抗旱面临的形势及目标王学德【摘要】固原市原州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降雨稀少,水资源匮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农村用水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畜饮水、农牧业等最基本用水需求如何得到保障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

文章主要介绍了原固原市原州区干旱的成因、特点,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情况,面临的情况及建设目标。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抗旱;形势;目标【作者】王学德【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水务局,宁夏固原 7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降雨稀少,水资源匮乏,农村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90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量60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少且开发利用难度大,属极度缺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农村用水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遇到特大干旱、严重干旱和中度干旱等不同等级的干旱,人畜饮水、农业、牧业,城市工业、生活、生态等最基本用水需求如何得到保障,值得深思。

一、干旱成因、特点及发展趋势连年干旱已经成为制约原州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干旱不仅造成了粮食大面积减产,土壤沙化,草山植被和森林遭到破坏,而且每年都会给原州区干旱片区人畜饮水带来重大困难,当地政府每年都要不同程度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运输车辆拉水解困、抗旱保苗。

频繁发生的旱灾都会给原州区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制约着了原州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㈠干旱成因及特点原州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地势高,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远离海洋,降水天气少,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下垫面土壤层薄,土壤蓄水量少,土壤植被覆盖率仅为10%~20%;降雨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年降雨量不200毫米~400毫米,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一般出现在汛期6月~9月,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水资源量短缺,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需水量越来越大;地下水超采和境内境外来水量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水质差,苦咸水分布广;生态失调,抗灾能力减弱,造成降雨稀少,近年旱灾频繁发生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关于农业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路

关于农业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路

关于农业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路作者:刘璐郝宏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5期刘璐郝宏伟极端自然气候常常会导致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必须下工夫做好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农业增产、农场职工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针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做好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服务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农业气象在防灾减灾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各级气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农业气象积极为防灾减灾服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目的。

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农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场职工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高,气象部门的工作距高标准的要求还有差距。

存在的问题如下:1、气象部门没有健全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得到的各类灾害信息不够全面准确,而且缺乏时效性。

2、在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工作中,技术不够先进,手段还比较传统与落后,无法满足农业气象为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工作要求。

3、没有下工夫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的可预测预报因素,缺乏防灾减灾措施的分析。

4、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及接收的机制不够健全,限制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更广泛的传播与覆盖。

5、科普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导致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农村及农场职工没有树立起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因此在气象灾害来临时无法从容应对,减少灾害损失。

二、农业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路1、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各级气象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各种形式,加大对全社会关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各级领导、主管部门及作业站和农场职工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各级主管部门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将此规划列入农场长期发展规划之中。

固原市人工增雨条件判别

固原市人工增雨条件判别

固原市人工增雨条件判别翟昱明【摘要】固原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240-650毫米,主要降水期在7月~9月间,全年表现为干旱缺水。

目前,固原市人工增雨(雪)工作在一年四季开展,催化方式主要以地面催化(高炮、火箭)为主,作业对象为积雨云,尤其是对流云。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1(000)007【总页数】1页(P41-41)【关键词】人工增雨;固原市;判别;平均降雨量;气候类型;干旱缺水;一年四季;作业对象【作者】翟昱明【作者单位】固原市气象局,宁夏固原7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81固原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240-650毫米,主要降水期在7月~9月间,全年表现为干旱缺水。

目前,固原市人工增雨(雪)工作在一年四季开展,催化方式主要以地面催化(高炮、火箭)为主,作业对象为积雨云,尤其是对流云。

根据自己从事多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经验,提出见解,与同行商讨。

一、有利于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条件在春季天气图上,固原市只有处在副热带高压的北、西、南边缘地带,受西风或东风系统影响时,产生的对流旺盛,人工增雨的条件才具备。

当固原市处于高空中低层切变系统时,产生的对流单体多,云层厚,即可进行增雨作业。

在夏秋季干旱时期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固原市降水天气影响明显,尤其当处于副热带高压的西北或偏西边缘时,常因为受东风波或沿副热带高压移动的西南气流的影响,固原市上空产生局地对流云。

当高空西风带系统影响固原市时,常伴随副热带高压的减弱东撤或南退。

因此,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成为固原市夏秋干旱期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判别要特别关注的对象。

总结固原市多年来的人工增雨野外作业,可以将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形势分类如下:㈠西太平洋高压在500Hpa高空图上,太平洋高压是以588位势米等高线来代表它的外围控制线。

高压外围的584位势米线是易使高压西部边缘水汽向北输送的临界线,固原市在此线附近时,进行增雨作业,效果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原市原州区基层农业防雹增雨工作探讨摘要防雹增雨是一项将现代科技与人工相结合达到影响天气
的科技手段,是增加空中云水资源、防灾减灾,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为民办实事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文介绍了原州区防雹增雨作业人员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防雹增雨;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p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04-01
原州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象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是制约原州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冰雹、雷电、大风、霜冻和沙尘暴等。

其中暴雨主要集中于6—8月,有时伴有雷电,易造成洪涝灾害,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冰雹多集中于7—8月,尽管次数不多,但发生时一般会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高温、干旱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伏秋旱往往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造成人畜用水困难。

原州区是固原市农业大区,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但是近年来气象灾害种类繁多,自然灾害频发。

当代农业仍然是最易受气候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抗灾能力尤为薄弱,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为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提高农
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现根据原州区近年来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今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对策,以期促进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原州区基层防雹增雨工作发展概况
防雹增雨是一项将现代科技与人工相结合达到影响天气的科技手段,多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人影部门的高度重视。

原州区现有基层防雹增雨作业炮点12个,全部为20世纪80年代建设,房屋为砖木结构,年久失修,破损不堪,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区、市人影部门多次责令整改,相继停止了部分作业点,造成了原州区防雹增雨作业盲区增多,高炮防雹覆盖面减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导致该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009年原州区农牧局利用财政扶贫资金修建恢复了5个作业点,其余7个点至今无力恢复。

固原市原州区地处宁南山区,林草植被稀少,环境恶劣,十年九旱。

夏季当地常有冰雹发生,重雹可使作物绝产。

解放前,当地农民多以村为单位,设置炮点,用土炮驱震雹云。

土炮效力小,最大震动高度约500 m,且常造成人身伤亡。

1961年,固原县农业局始设防雹办公室,统一组织消雹。

1964年,改进土炮,震动高度增至1 000 m。

1974年,县革命委员会设防雹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多年长期观察、研究、总结的雹云发生和流动规律,在雹云经常可能来路设置炮点,统一指挥消雹。

1975年,自治区气象局首批配备“三七”高炮5门,取代土炮。

1985年,县人民政府专设防雹工作
站,为常设机构,进一步加强消雹工作领导。

1990年,全县设有炮点17处,配备“三七”高炮17门,有经过训练的炮手68人。

2003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开展了宁夏新一代火箭防雹增雨作业体系建设,在原州区布设4套火箭增雨作业系统。

其中固定式3套,移动式1套,配备增雨车1辆,组成原州区防雹增雨网。

2004年,全区设有炮点15处(大湾、什字、蒿店3个炮点被划入泾源县),配备“三七”高炮15门和火箭发射架4部,高炮、火箭作业人员60名。

原州区防雹工作站有工作人员10名。

针对原州区十年九旱的特点,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基层防雹增雨作业点建设是一项惠民的基础性工程。

2 原州区基层防雹增雨作业人员现状
原州区现有基层防雹作业点12个,作业人员24名,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所雇佣,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下的有7人,50~60岁的有12人,61~70岁的有4人,70岁以上的有1人(红庄炮点)。

其中大多数是退伍军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身体素质差,其中,45~50岁的人员占40%,年龄在55岁以上的超过60%。

防雹增雨工作属高危险行业,对炮手的身体素质要求很强。

很多炮手年老体弱,腿脚不灵便,行动迟缓不利于防雹作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加之养老保险没有保障,存在后顾之忧,导致作业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工作中有敷衍了事的现象存在。

长此以往,对防雹工作势必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工资偏低,且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难以吸收文化程度较高、身体素质较好的年轻人,整个防雹队伍存在年龄老化严重的问题,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人影工作中新任务的基本要求。

3 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历史原因。

由于原州区防雹站前身为固原县消雹办公室,属原固原县农业局内设机构,由于当时下辖炮点13个,分别为南郊炮点、开城炮点、程儿山炮点、张易炮点、红庄炮点、彭堡炮点、黄铎堡炮点、官厅炮点、寨科炮点、炭山炮点、河川炮点、中河炮点、杨郎炮点,从人员、经费等方面对防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行业原因。

原州区防雹站正式成立于1986年1月,从本行业来说,成立历史悠久,且属于高危险行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招工难度大。

从作业人员的培训、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都花费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旦作业人员被雇佣,就不容易进行必要的更换,一旦更换作业人员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三是防雹经费不足。

近年来,原州区财政经费困难,每年核拨给该单位的防雹增雨经费只有10万元左右,按照上级人影部门的要求,每个作业点的作业人员至少为4人,2006年,原州区防雹站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将炮点作业人员由原来的4人减少到2人,工资待遇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40元增加到260元,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又可以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达到减员增效的
目的。

2007年,防雹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再次将作业人员工资从原来的2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但由于历史原因,防雹人员只是换汤不换药,没有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作业人员新老更替没有衔接,导致目前的情况发生。

而纵观固原市周边各县防雹作业人员工资都在500元以上,尤其是邻县彭阳县作业人员工资参照最低收入标准都在1 000元以上,而且全部购买了养老保险,让炮点作业人员能稳定正常工作,留得下,守得住;四是由于长期用工原因。

根据《劳动法》规定,原州区防雹站从养老保险等保险上要给予作业人员适当经济补偿,才能保证现有人员退出该行业。

根据存在的具体情况,防雹站多次上报关于解决原州区基层防雹作业人员年龄偏大、待遇偏低等报告。

4 对策
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原州区炮点作业人员待遇问题和后顾之忧,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清退年龄偏大的作业人员。

空缺人员由乡镇推荐,防雹站决定,按照每个点4人,确定合适的人选。

二是增加作业人员工资,使其和现行劳动部门规定的工资水平相适应,由上级政府部门统一解决。

三是由于防雹站作业人员为人影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照人影部门的规定,由政府出资办理作业人员的人身意外事故伤害保险和养老保险,这样既可保证他们作业中的人身安全,又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是签定年度用工合同,从年龄、制度等方面进行规定,以保证作业
队伍的常态化。

五是建立健全人影作业队伍管理长效机制,规定年满55岁者必须退出该行业,保持防雹队伍新老更替的正常化运转。

这样既保证了防雹队伍的稳定,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原州区作业人员年龄偏大、待遇偏低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可得到基本解决。

5 参考文献
[1] 李连起,李会群.人工防雹增雨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西气象,1999(4):46-48.
[2] 顾巧玲.原州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305.
[3] 李非忠.防雹增雨显神威农业发展有保障[n].中国气象报,2006-10-14(003).
[4] 刘志刚.对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7(1):56-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