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促进北方水稻高产的强化栽培技术

促进北方水稻高产的强化栽培技术发表时间:2009-01-13T14:59:43.043Z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供稿作者:[导读] 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是:为了使稻株产量更高,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更多的有效穗数,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是:为了使稻株产量更高,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更多的有效穗数,使得每穗都有更多的粒数、更饱满的籽粒。
为使水稻的上部分生长良好,地下部分必须要有强大的根系。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就是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通过强化栽培技术措施,来强化稻株个体的生长化境,达到强根促蘖的作用。
通过充分挖掘水稻个体的生长潜力,达到和获得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目的。
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有:一、培育壮秧,中小苗移栽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生态条件进行适时播种(早扣棚稍晚播种)。
苗床最好施用农家肥,每平米大约施用2斤。
平铺的每平米播籽4两(湿籽),钵盘每孔3-4粒,大孔钵(288孔)每孔3—5粒。
注意一定要用催好芽的种子。
播种前,要用适乐时(一种新型种子处理剂)拌种包衣,闷48小时后播种。
闷种时,温度控制在10℃下,以免稻芽长长。
当种苗出齐立针期时,开始通风炼苗,温度控制在30℃左右。
种苗一般在28-32天(3叶一心—4叶)时,及时移栽。
移栽时要保证根系不干(最好用金满利浸根一次)。
要浅栽,直立,以减少根系损伤。
二、大钵稀植大钵稀植有利于根系和冠层发展,避免引起根系的竞争。
一般要求密度为35×20厘米、40×20厘米、30×25厘米、35×30厘米和50×20×25厘米(大垅双行),土壤条件好的地块,行株距可以适当加大些。
三、好气灌溉移栽要浅水。
返青期保持足够的水层,以后可以采取浅水灌溉,即自然落干后再灌水。
如果这个期间下雨能满足水分要求,也可不必灌水。
在水稻营养生长期可采用湿 3-5天、干3-5天的方法(但不能干烈),即干干湿湿灌溉法。
水稻超高产的突破技术—强化栽培

理 ( 米) ( 厘 厘米) 万/ 粒 / ( ) ( ) 公千, ( 亩)( 穗) % 克 ( 亩)
S 1 0. 0 2 . l . 9 RI 2 7 7 09 1 0
稻 》 正 式 发表 “ 化 栽 培 ” 文,
L I ,干 物 质 积 累 A大
869 6.6
省农 科院 副 院长任光 俊 召集相关 研究 所开始试验探索 。0 2年 4月袁院士和 20
N R N教 授 共 同 在 海 南 三 亚 主 持 召 O MA 开 了水 稻 强 化 栽 培 国际 会 议 , 省 同步 我
5 ,如 果将 3苗按 等边三角形分散移 %
栽 , 小 三 角移 栽 , 即 由于 稀 中 有 密 , 中 密 有 稀 , 产 幅 度 大 大 提 高 。其 中 眉 山 科 增 农 发 明 的 双 三 角栽 培 增 产 2 .5 ,方 13 % 型 小 三 角 增 产 2 . 9 ,条 形 小 三 角 增 4 8% 幅 达 到 2 . 6 ( 图 1图 2 。 7 2% 见 、 )
10亩 ,同行专 家现 表 1 20 年四川省水稻强化栽培示范点现场验收产■汇总 0 02
场验 收 3个 点 ,平均 亩 产 量 达 到 86 9 6.6 公 斤 。水 稻经 采 用 强 化 栽 培 技 术 进 行 栽 培 后 , 株 形 态 上 表 植
地 点 品 种
川 香 优 2号
一
30 0 0—5 0 0 0穴 )与 小群体 内 竞争激 烈
( 穴5 每 0苗 左 右 )的特 点 , 高 自我 调 提
控能 力 ,发挥 个体 大穗和 高结实 的 优
势 , 现 高 产 高效 的 同步 。 实 3 ,提 倡 无 公 害 生 产 强 调 多用 有 机 肥 、 润 间 歇 灌 溉和 中 耕 除 草 , 良 湿 改
浅谈水稻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

浅谈水稻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的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水稻高产、高效、优质的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创新水稻种植模式1.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以水稻单一种植为主,只注重产量、忽视了水稻的品质。
现在很多地方开始采用多晚稻轮作种植,让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水稻的综合效益。
2.推广高效稻种:选育高产丰产、抗逆、优质稻种,尤其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3.科学种植:采用高标准、规模化种植技术,合理施肥、选用合适的农药、科学管理,提高水稻生长发育的环境。
二、改善土壤肥力1.改善土壤结构:水稻生长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科学使用有机肥、磷肥、钾肥等,增加土壤的肥力。
2.合理施肥:不要盲目追肥,要根据土壤状况和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施肥。
及时施用新肥,多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深施,旱肥湿施。
三、科学管理水稻生长1.科学灌溉: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科学合理的进行灌溉,避免过量灌溉造成盲目性灌溉或者缺水。
在水稻生育期间进行合理灌水,保证水稻的需水。
2.适时除草:水稻是一种比较娇贵的作物,需要较好的光照环境。
及时除草,利用机械或者药剂进行除草,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利用光合作用。
3.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水稻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虫害,使用有针对性的农药、杀菌剂进行防治。
四、利用新技术推动水稻生产1.应用生物技术:通过应用生物技术,选育抗病虫和耐逆性的优质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产量。
2.合理利用农机具:有效利用农具,比如高效的耕种和整地机、移栽插秧机,提高生产效率。
3.智能化管理:应用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水稻生产管理和监测,提高水稻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五、保护生态环境1.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保护土壤、水体环境。
高产水稻种植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高产水稻种植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科学家和农民们不断探索和运用各种栽培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产水稻种植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灌溉管理灌溉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首先,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确定灌溉时机。
在旱季节,及时进行灌溉,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在雨季节,要合理控制灌溉量,防止水稻过度积水,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注意灌溉的水质控制。
水质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选择水质良好的灌溉水源,并控制灌溉水的盐分和酸碱度。
二、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之一。
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水稻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施肥。
首先,进行基础施肥。
在播种前,在田地中施入有机肥和化肥,以提供种子萌发和初期生长所需的养分。
其次,进行追肥。
在水稻生长期间,根据水稻的生长状态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追肥,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和发育。
三、合理密植水稻的密植管理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密植管理,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在密植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的稀植,避免过于拥挤,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通风透光。
密植水稻时,要根据水稻的品种和生长期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同时注意测量田地的面积,控制播种的量。
四、合理病虫害防治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对于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破坏。
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的清洁整洁,及时清除杂草和田间垃圾,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地。
其次,应选择高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同时,还要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总之,高产水稻种植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灌溉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和合理病虫害防治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产水稻栽培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高产水稻栽培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高产水稻栽培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要求的提高,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了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帮助农民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科学选择品种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高产潜力和优良品质的水稻品种是高产栽培的基础。
不同地区栽培的水稻品种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进行选择,以确保水稻能够充分利用适宜的生长条件,实现最大产量。
二、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确保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的需要,科学施用有机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施肥要注意控制用量和时机,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施肥对水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合理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高产水稻栽培的重要环节。
包括植株间距、适时插秧、拔节期灌水、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等。
合理的植株间距可以保证水稻植株的生长空间,增强光合作用和通风效果,促进产量的提高。
适时插秧可以避免幼苗期的倒伏和缺苗现象的发生。
拔节期灌水要科学合理,确保水稻生长需要的灌溉量。
同时,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护水稻健康生长。
合理施药和合理除草可以控制病虫害和杂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四、适时灌溉水稻喜爱水分,适时灌溉是保证水稻生长正常的前提。
灌溉要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和土壤湿度进行调整,确保水稻在关键生长阶段有足够的水分供应,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科学施药水稻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科学施药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和用药剂量,根据具体病虫害情况和发生程度,合理施药,防止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六、采用适当的机械化技术现代农业生产中,适当的机械化技术能够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同时也能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
例如,采用秧田机插秧可以提高插秧效率,减少人工劳动;利用拖拉机等机械化设备可以提高田间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引言水稻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推行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稻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深入探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
稻种选择1.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稻种。
2.优先选择抗病虫害的稻种,以降低防治病虫害的成本。
3.结合本地市场需求,选择产量高、品质好的稻种。
田间管理土壤改良1.深翻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
2.施加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3.定期进行土壤检测,及时调整施肥方案。
播种与密植1.选择优质种子,进行种子处理。
2.合理调整密植程度,提高水稻产量。
3.均匀播种,避免稀播或密播导致的产量损失。
灌溉与水肥一体化1.灌溉要科学合理,避免过量或不足。
2.配合肥料施用,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养分利用率。
3.合理排水,防止积水引起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病害防治1.做好病害调查和监测,及早发现病害。
2.选择合适的病害防治方法,如化学药剂、生物防治等。
3.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的病害积累。
虫害防治1.做好昆虫调查和监测,了解虫害种类和发生情况。
2.选择适当的虫害防治方法,如化学药剂、昆虫性诱杀剂等。
3.促进天敌增多,通过生物防治控制虫害。
收割与储存收割1.确定水稻成熟度,避免早收或迟收。
2.使用适当的收割工具,避免机械损伤。
3.如条件允许,选择机械化收割,提高效率。
储存1.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如粮仓、密封袋等。
2.控制储存环境,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3.定期检查储存情况,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结论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
通过选择适宜稻种、优化田间管理、科学防治病虫害以及合理收割储存,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推广和研究,为水稻生产提供更科学、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浅谈水稻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

浅谈水稻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进行水稻的高产高效优质栽培,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保障粮食的供应。
高产是实现水稻栽培目标的重要指标。
传统的水稻栽培方式一般采用大田直播,土壤肥力较低,作物株高矮不一,开花时间不一致,造成光合作用的损失,降低产量。
而采取适宜的密植、机械化插秧等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在单位面积上增加作物的株数,提高群体光合量,增加产量。
还可以加强耕作管理,如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增加作物的生长势,增产效果更好。
高效是实现水稻栽培目标的重要手段。
水稻的高效栽培主要包括节水化肥技术、智能农机和高效农药等。
节水化肥技术是指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通过减少灌溉水量和施肥量,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农民收益的增加。
智能农机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稻栽培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提高栽培效率和产出效益。
高效农药是指通过选用适宜的农药种类和使用方法,有效防治水稻的病虫害,减少农药的用量和对环境的污染。
优质是实现水稻栽培目标的重要保障。
水稻的优质栽培主要包括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和加工管理等。
选择适宜的优质水稻品种,具有稳产高产、矮秆抗倒、千粒重大等特点,提高稻米的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在栽培技术方面,合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调控水肥等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特征,如稻米粒饱满、米色白亮、口感好等。
在加工管理方面,采用适宜的蒸煮技术和贮藏方法,可以保持稻米原有的香气和口感,提高稻米的附加值。
水稻的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供应的重要措施。
通过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还可以减少对土壤、水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需要加大对水稻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产高质水稻栽培技术

高产高质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经济收入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一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生产的不断研究,一系列高产高质水稻的栽培技术在实践中被验证为有效的方法。
一、土壤调理1. 在稻田旱作前,进行深松耕,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使用翻耕机或深松耕机,耕深20厘米以上。
2. 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选用合适的有机肥进行追施。
有机肥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有良好效果。
鸡粪、猪粪等有机肥均可选择。
3. 在冬季,对稻田进行灭蓝藻和灭田间杂草的处理。
同时进行整地平整工作,保持土壤的湿润。
二、品种选择1. 选择优良的籼稻品种或粳稻品种,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进行选择。
不同品种适应性差异较大,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先决条件。
2. 选用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
提高水稻抗性是减少病害发生和损失的重要措施。
三、适宜的田间管理1. 合理的密植和科学的株行配置。
适当增加株密度,同时保持适当的株行数,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果和土壤肥效利用率。
2. 控制病虫害发生。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生物防治方法,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减轻其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损害。
3. 种植适宜的间作作物。
合理设置水稻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利用间作作物的优势,四、科学施肥1. 合理施用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生育期需求,科学配施,同时结合有机肥的追施进行融合施肥。
2. 通过叶面喷肥补充微量元素。
在生育期适时进行叶面喷施,补充水稻所需的锌、铁、硼、锰等微量元素。
五、水利管理1. 保持田间适宜的水分状况。
水稻对水分需求较大,要合理灌溉,防止水分亏缺或积渍。
2. 控制稻田内的水位。
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求,合理调整稻田内的水位,保持适宜的水深。
总结起来,高产高质水稻栽培技术需要从土壤调理、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和水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理念,其要点与我国传统的水稻栽培方法存在很大差异。
根据该理念,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组织有关单位的科技人员,针对引进技术小苗(2叶龄)移栽、茬口衔接(移栽期、品种生育期)、水分管理、全部使用有机肥等环节不符合四川水稻生产实际的问题,经过4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提出了适用于四川稻作生态区及类似生态区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经过大量生产实践证明,该技术体系具有增产幅度极大、省种、优质、节水等优点。
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与免耕、杂糯间栽等技术结合,技术优势更加明显,效益更高。
一、技术特点
与传统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特点:
1、嫩秧早栽。
强化栽培技术在冬水田地区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地区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 移栽秧苗减少了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
2、稀植壮株。
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窝,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窝,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3、湿润强根。
与传统技术相比,强化栽培技术移栽后田间实行以湿润灌溉为主的灌溉技术,大幅减少用水量,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
4、控苗壮秆。
强化栽培技术更加强调中期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的发生和促进有效分蘖的生长,实现壮秆大穗。
5、足肥高产。
强化栽培技术要求增加施肥量,纯氮比常规技术增加1~2公斤,强调施用有机肥。
施肥方法上采取“减前增后,增大穗、粒肥用量”的原则,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速效化肥为辅,施足追肥和穗肥,满足高产的营养要求。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角形栽插方式,组装了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即移栽时每窝栽3苗,呈三角形分布(苗距6~10cm),行间错窝,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
二、增产机理
根据研究,该新技术体系高产优质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嫩秧早栽,配合稀植和“湿、晒、浅、间”灌溉技术,可以促进分蘖大量早生快发,有利于强健根系的建成和植株的健壮生长,“有机无机肥配合”与“减前增后”施肥技术延缓了生育后期稻珠根、叶早衰,显著提高了后期的光合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从而达到“足穗、大穗、大粒”而高产,且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和稻田灌溉水的节省。
三、应用效果
1、增产效果突出。
自2003年该技术体系组装完毕以来,2004年在全省进行了广泛的示范推广,22个县示范面积共计0.78万亩,调查结果表明每个示范点都实现了大幅增产,达10%~30%,平均单产为645.6公斤/亩,比常规栽培增产88.9公斤。
其中眉山东坡区示范200亩,经省内外专家验收,平均亩产达747.78公斤,比常规栽
培增产180 公斤;丘陵老旱区简阳示范400亩,经专家验收,平均亩产达657.7 公斤,比常规栽培增产160 公斤。
此外,本技术与水稻杂糯间栽技术结合,可收到杂交稻、糯稻双增产的效果,据试验,除杂交稻每亩可增产10%以上,每亩还可增收50公斤以上的糯稻。
2、效益增加明显。
按大面积平均每亩增产稻谷80公斤,每公斤稻谷1.5元计算,每亩可新增产值120元,扣除每亩增加肥料投入50元,用工投入15元(每亩多投入1个工,每个工15元),每亩可新增收益55元。
加上每亩节省种子投入10元(每亩节省种子0.4公斤,每公斤杂交稻种子均价25元),使用本技术可增加收入65元/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栽培技术体系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水源基本有保证的冬闲田及麦-稻、油-稻、菜-稻两季田(我省4月上旬以后播种水稻的稻麦两季田慎用)。
2 选择适宜的高产优质杂交稻品种
应选择分蘖、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型偏大的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
3 培育适龄壮秧
采用塑料软盘旱育秧或湿润保温育秧,视秧龄长短确定播种量并精细播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适龄壮秧。
塑料软盘旱育秧和湿润保温育秧按相应的技术规程进行。
4 适时嫩秧早栽
4.1 冬水田:移栽2~3叶龄的秧苗。
4.2 两季田:移栽2~5叶龄的秧苗。
前作收获后稻田可实行免耕或翻耕。
免耕: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平田、施底肥,等水自然落干2~3天后栽秧。
翻耕: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翻耕、耙细整平后施底肥,再耙一次后保留浅水栽秧,亦可按一定规格(1.5米左右)开厢抱沟。
5 合理稀植
5.1 肥力较低的稻田:移栽规格25~30cm×25~30cm。
5.2 肥力中等的稻田:移栽规格以30cm×30cm左右。
5.3 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移栽规格可以采用35~50cm×35~50cm。
6 改革移栽方式
6.1 三角形种植:以30cm×30cm~50cm×50cm的移栽密度、单窝3苗呈三角形栽培(苗距6~10cm),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
6.2 正方形种植:行、窝距相等呈正方形栽培,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单株生长。
7 合理平衡施肥
7.1 施肥种类: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最佳,且兼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培肥地力、改善稻米品质等作用,有机肥比例占总施肥量的20%~30%。
7.2 施肥量:视稻田肥力而定,一般亩施纯氮10~14公斤,氮、磷、钾配比2:1:2。
7.3 施肥方式:原则是“减前增后,增大穗、粒肥用量”。
氮肥中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5:3:2。
7.3.1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速效化肥为辅,按亩施纯氮5~7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为10公斤,优质农家粪为800~1000公斤。
7.3.2 分蘖肥:在移栽后5~25天内分2~3次追施。
7.3.3 穗肥:在晒田复水后施用。
7.3.4 粒肥:抽穗后10~15天亩施尿素2~3公斤。
要求做到“前期轰得起(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及早够苗),中期控得住(减少无效分蘖数量,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后期稳得起(养根保叶促进灌浆)”
8 节水高产技术
8.1 前期(分蘖期):分蘖前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即当全田总苗数(主茎+分蘖)达到每亩15~18万时排水晒田,如长势很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应在全田总苗数达到每亩12~15万时开始排水晒田。
8.2 中期(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浅水(2cm左右)灌溉促大穗。
8.3 后期(灌浆结实期):干干湿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
9 除草
9.1 中耕除草: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在分蘖期进行2~3次人工
除草。
9.2 稻糠除草:秧苗返青成活后排水,匀撒稻糠100公斤/亩覆盖田面,栽秧20天后湿润灌溉,从而防止杂草生长。
9.3 化学除草:酌情施用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化学除草剂。
10 防治病虫害
采用以高频灯诱杀、BT杀虫剂及其他生物农药或国家标准允许的低毒、低残留、安全、高效农药为主的稻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1 收获
当全田达九五成黄时及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