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讲稿)
促进北方水稻高产的强化栽培技术

促进北方水稻高产的强化栽培技术发表时间:2009-01-13T14:59:43.043Z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供稿作者:[导读] 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是:为了使稻株产量更高,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更多的有效穗数,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是:为了使稻株产量更高,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更多的有效穗数,使得每穗都有更多的粒数、更饱满的籽粒。
为使水稻的上部分生长良好,地下部分必须要有强大的根系。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就是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通过强化栽培技术措施,来强化稻株个体的生长化境,达到强根促蘖的作用。
通过充分挖掘水稻个体的生长潜力,达到和获得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目的。
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有:一、培育壮秧,中小苗移栽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生态条件进行适时播种(早扣棚稍晚播种)。
苗床最好施用农家肥,每平米大约施用2斤。
平铺的每平米播籽4两(湿籽),钵盘每孔3-4粒,大孔钵(288孔)每孔3—5粒。
注意一定要用催好芽的种子。
播种前,要用适乐时(一种新型种子处理剂)拌种包衣,闷48小时后播种。
闷种时,温度控制在10℃下,以免稻芽长长。
当种苗出齐立针期时,开始通风炼苗,温度控制在30℃左右。
种苗一般在28-32天(3叶一心—4叶)时,及时移栽。
移栽时要保证根系不干(最好用金满利浸根一次)。
要浅栽,直立,以减少根系损伤。
二、大钵稀植大钵稀植有利于根系和冠层发展,避免引起根系的竞争。
一般要求密度为35×20厘米、40×20厘米、30×25厘米、35×30厘米和50×20×25厘米(大垅双行),土壤条件好的地块,行株距可以适当加大些。
三、好气灌溉移栽要浅水。
返青期保持足够的水层,以后可以采取浅水灌溉,即自然落干后再灌水。
如果这个期间下雨能满足水分要求,也可不必灌水。
在水稻营养生长期可采用湿 3-5天、干3-5天的方法(但不能干烈),即干干湿湿灌溉法。
简析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为宜 ,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追求生长期长 的品种 ,避 免造 成损失 。水 稻品种一般应选 择分蘖能 力强、穗型大 、抗 倒 伏能力强 、适应性好 的高产优 质品种 。
3 2秧苗早栽 .
培 育水稻秧苗 因南 北方地域差异 有所 不 同。北方 多采
2 水 稻强化栽培技术特点
与传统 水稻栽培技术方 法相 比较 ,水稻 强化栽培技术
的特点是 :秧 苗早栽、稀植扶壮 、湿润灌溉 、壮秆防倒 、
肥 足 高产 。近 年来 ,我 国水稻 产量 取 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
果 ,为 了 能够 让 全 世 界 更 多 的 人 解 决 温 饱 问题 ,水 稻 强 化
棚 口封 好 。 仔 细 观 察 出 苗 情 况 , 并 于 2 叶 时 洒 施 人 尿 水 或 片
尿素水 ,浓度不能过 高,采取少量 多次的方法 。棚 内温度 在 l ℃以上 ,湿 度达 到7 % 5 5 为宜 。在秧 苗管理过 程 中,要注 意
防虫防病 ,做 到及早发 现及早 治疗 。当秧苗 长至3 叶 时, 片
苗 。棚长 多为 1m 宽多为6 ,中 间留有过 道便 于浇水 、 5, m
除草等 管理。床面土过 筛要细而平整 。水稻提前催 芽,即
先将 种子 做浸种 先用 清水选 种 ,再放入 2% 5 多菌灵 1 0 倍 00 液 中消毒l 1 ,然后捞起 种子用清 水冲 洗干净 ,继 续用 天 夜 清水 浸泡4  ̄7 h 8 2 。每天 换水 一次 ,然后将 浸过 水 的种 放 在 2  ̄ 右 的环 境 中进 行 催 芽 ,催 芽 长度 不 可 过 长 , 0 C左 05m . c 以下为宜 。达到发芽率在 9% 0 以上 可 以使用 。摆上 软 盘 ,把 准备好 的过筛底 土撒在软盘 中。播种要均匀 ,并用 板轻 压平 后覆 lm c 左右 拌有壮 秧剂 的表土 ,适 当喷水并 将
水稻超高产的突破技术—强化栽培

理 ( 米) ( 厘 厘米) 万/ 粒 / ( ) ( ) 公千, ( 亩)( 穗) % 克 ( 亩)
S 1 0. 0 2 . l . 9 RI 2 7 7 09 1 0
稻 》 正 式 发表 “ 化 栽 培 ” 文,
L I ,干 物 质 积 累 A大
869 6.6
省农 科院 副 院长任光 俊 召集相关 研究 所开始试验探索 。0 2年 4月袁院士和 20
N R N教 授 共 同 在 海 南 三 亚 主 持 召 O MA 开 了水 稻 强 化 栽 培 国际 会 议 , 省 同步 我
5 ,如 果将 3苗按 等边三角形分散移 %
栽 , 小 三 角移 栽 , 即 由于 稀 中 有 密 , 中 密 有 稀 , 产 幅 度 大 大 提 高 。其 中 眉 山 科 增 农 发 明 的 双 三 角栽 培 增 产 2 .5 ,方 13 % 型 小 三 角 增 产 2 . 9 ,条 形 小 三 角 增 4 8% 幅 达 到 2 . 6 ( 图 1图 2 。 7 2% 见 、 )
10亩 ,同行专 家现 表 1 20 年四川省水稻强化栽培示范点现场验收产■汇总 0 02
场验 收 3个 点 ,平均 亩 产 量 达 到 86 9 6.6 公 斤 。水 稻经 采 用 强 化 栽 培 技 术 进 行 栽 培 后 , 株 形 态 上 表 植
地 点 品 种
川 香 优 2号
一
30 0 0—5 0 0 0穴 )与 小群体 内 竞争激 烈
( 穴5 每 0苗 左 右 )的特 点 , 高 自我 调 提
控能 力 ,发挥 个体 大穗和 高结实 的 优
势 , 现 高 产 高效 的 同步 。 实 3 ,提 倡 无 公 害 生 产 强 调 多用 有 机 肥 、 润 间 歇 灌 溉和 中 耕 除 草 , 良 湿 改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演讲稿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演讲。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掌握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可以高效地提高稻米产量,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科学施肥技术。
水稻是一个对养分需求较高的作物,而施肥是提高稻米产量的关键。
合理的施肥可以确保水稻有足够的营养,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籽粒的产量。
在施肥时,我们应该注意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选择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比例和用量。
此外,推荐使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提供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结构。
其次,灌溉管理也是水稻高产栽培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于水稻而言,适宜的水分供应对于达到高产非常重要。
在灌溉管理中,我们应该根据土壤的水分含量和水稻生长阶段的需要来调整灌溉量和频率。
要注意不要过度灌溉,以免造成土壤湿度过大,导致水稻根部缺氧,甚至根腐病的发生。
同时,要善于利用休闲水和雨水,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除了施肥和灌溉管理,正确的田间操作也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
例如,良好的栽培密度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
正确的栽培密度可以保证每株水稻都能够充分利用阳光和养分,避免稻株间的竞争。
此外,合理的揭叶、间休、修剪等措施都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要选择适当的品种,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耐旱、病虫害抗性好的品种,从根本上提高田间管理的效果。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病虫害防治。
水稻的病虫害往往是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确保水稻高产的关键之一。
正确的施用农药、合理的轮作、及时的清除病虫害源等措施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合理的田间管理也可以增加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解析

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解析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总体水平和增产潜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目前推广的重点之一,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农民收益。
本文将从改良种质、良种选育、适地适种、优化施肥、精细管理等方面介绍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
一、改良种质改良种质是强化水稻栽培的关键之一。
水稻种子是育种成果的产物,种质的优良性影响着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高低。
因此,育种单位在选育新品种时,应该首先考虑到其产量、质量和适应力等方面的优劣。
1.选取高产优质的亲本材料。
高产优质是水稻强化栽培的核心目标,因此选育新品种时首先就要选取高产优质的亲本材料,以确保水稻强化栽培的效果。
2.多样体系的繁殖。
为了提高种质的遗传纯度和多样性,育种单位可通过人工授粉、扦插、单株选择等繁殖方式,创造多样体系,筛选出适合地方环境和农民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
3.优于传统品种。
育种的成果应该比传统品种更优化,具有抗病、抗逆性能强等特点,可为水稻产业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良种选育良种选育是强化水稻栽培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选育出适应当地环境、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能强、生长迅速稳定的优良品种,是水稻强化栽培的核心内容之一。
1.综合考虑多种品质因素。
例如生育期、产量、耐病能力、抗逆性能、食味等因素,以选出的新品种为依据,配制不同的种子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种植和调整。
2.按照时节更新良种。
因为水稻变异快,良种的使用期限十分有限。
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环境的差异、植物病害的变化等因素,每年更新不同的良种品种,以适应生产需求。
三、适地适种适种适地是强化水稻栽培的一项重要技术,因为只有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才能更加准确地开展水稻高效种植工作。
1.根据土壤条件进行适地适种。
合理选用适宜地区的水稻种植,应根据当地土壤状况,进行不同的种植管理技术,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收益。
适地适种也要注意土壤的水分情况,不同的气候会对水稻种植和管理带来影响。
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解析

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解析【摘要】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包括原生种和品种资源的利用,为水稻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次探讨了水稻生长调控技术,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等因素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随后介绍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尤其强调了生物防治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性。
还介绍了水稻施肥技术和灌溉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结了水稻强化栽培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本文进行了简要总结。
通过本文的解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为水稻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种质资源、生长调控、病虫害防治、施肥技术、灌溉技术、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解析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解析,包括水稻种质资源研究、水稻生长调控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施肥技术和水稻灌溉技术。
水稻种质资源研究是水稻强化栽培的基础,通过选育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水稻生长调控技术涉及到种植密度、播种期、田间管理等方面,科学合理的调控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防治措施的制定和施行,保障水稻生长不受病虫害威胁。
水稻施肥技术和水稻灌溉技术是保障水稻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的重要手段,科学施肥和精准灌溉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2. 正文2.1 水稻种质资源研究水稻种质资源研究是水稻强化栽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水稻的种质资源主要包括不同品种和种群的种子、种苗及其遗传信息。
对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水稻强化栽培提供丰富的遗传背景和多样化的品种选择。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引言水稻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推行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稻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深入探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
稻种选择1.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稻种。
2.优先选择抗病虫害的稻种,以降低防治病虫害的成本。
3.结合本地市场需求,选择产量高、品质好的稻种。
田间管理土壤改良1.深翻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
2.施加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3.定期进行土壤检测,及时调整施肥方案。
播种与密植1.选择优质种子,进行种子处理。
2.合理调整密植程度,提高水稻产量。
3.均匀播种,避免稀播或密播导致的产量损失。
灌溉与水肥一体化1.灌溉要科学合理,避免过量或不足。
2.配合肥料施用,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养分利用率。
3.合理排水,防止积水引起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病害防治1.做好病害调查和监测,及早发现病害。
2.选择合适的病害防治方法,如化学药剂、生物防治等。
3.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的病害积累。
虫害防治1.做好昆虫调查和监测,了解虫害种类和发生情况。
2.选择适当的虫害防治方法,如化学药剂、昆虫性诱杀剂等。
3.促进天敌增多,通过生物防治控制虫害。
收割与储存收割1.确定水稻成熟度,避免早收或迟收。
2.使用适当的收割工具,避免机械损伤。
3.如条件允许,选择机械化收割,提高效率。
储存1.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如粮仓、密封袋等。
2.控制储存环境,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3.定期检查储存情况,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结论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
通过选择适宜稻种、优化田间管理、科学防治病虫害以及合理收割储存,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推广和研究,为水稻生产提供更科学、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农业水稻种植技术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农业水稻种植技术的经验和心得。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一些思考和交流。
一、水稻种植的历史与现状水稻是我国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经过长期的种植实践,我国水稻种植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8亿亩,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水稻种植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提高水稻种植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的高效、优质、安全,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水稻种植技术要点1. 选种与品种改良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基础。
在选种时,要考虑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适应性等因素。
近年来,我国水稻育种取得了显著成果,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
2. 土壤管理土壤是水稻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土壤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翻晒土: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晒土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
(3)水分管理:水稻生长期间,要适时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湿润。
灌水时要注意防止水浸,以免造成根系缺氧。
3. 播种与育秧(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
一般而言,早稻播种时间为3月至4月,中稻播种时间为4月至5月,晚稻播种时间为6月至7月。
(2)育秧技术:采用旱育稀植、湿润育秧、无纺布育秧等先进技术,提高秧苗质量。
4. 栽插与田间管理(1)栽插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栽插密度。
一般而言,早稻栽插密度为20万穴/亩,中稻为15万穴/亩,晚稻为18万穴/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讲稿)主要内容:一、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来源与发展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含义三、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四、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五、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六、水稻强化栽培的应用前景一、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来源与发展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新技术。
它最早是在1983年由马达加斯加的Henri de laulanie(劳拉尼)神父提出的。
他在马达加斯加帮助农民改进水稻生产技术时,发现小苗移栽的水稻分蘖和产量能大幅度增加,后来进一步研究进行技术配套,提出了水稻强化栽培(SRI)的概念,很多农户采用强化栽培以后,产量成倍提高,一般由原来的150㎏左右提高到300~400㎏,有的达到了600~800㎏,据报导,有的甚至达到1000㎏以上。
其中一位名叫Ralalason 的农民在第6年熟练采用SRI时,在1.875亩水田里获得每亩高达1400㎏的产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01年第4期《杂交水稻》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SRI的译文,把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介绍到中国,并开展多点试验。
之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安徽、黑龙江等地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以及农技推广部门纷纷进行SRI的试验研究,取得不少令人振奋的试验结果。
农业部从2005年起,在全国12个重点省市组织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提出的主推技术中,第一项就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我省从2002年开始引进,在几块田上试验,高产田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
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的县越来越多,应用面积逐年扩大。
到2006年,全省有60多个县研究示范强化栽培技术,应用面积扩大到137万亩。
不少县市在单季晚稻高产示范方中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创造了亩产700公斤的高产记录。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成为我省单季晚稻生产重点示范和应用的技术。
我市2003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在瓯海郭溪、瑞安马屿、平阳萧江、鹿城藤桥等地开展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品种分别为协优9308、粤优938、两优培九等杂交组合,从四个试验点产量结果来看,强化栽培技术在产量上比常规栽培技术均有一定的增产优势,增幅在8.6-12.7%。
2004年、2005年,温州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分别对对文成县二源乡、平阳腾蛟镇两个强化栽培技术示范片进行现场实割验收,二源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20.1公斤,比常规栽培亩增69.9公斤,增幅为12.7%;腾蛟示范片平均亩产为653.0公斤,比对照亩增87.6公斤,增幅为15.5%。
二、强化栽培技术的含义1、水稻强化栽培的3个基本观点①水稻植株是具有巨大生长潜能的生物体,如果我们在水稻的种植密度、施肥、水分管理等方面改进技术措施,给水稻植株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就能挖掘出这种生长潜能,水稻植株就会变得更高产。
如:杂交籼稻两优培九是我市水稻主导品种之一,作单季晚稻栽培,在移栽秧龄6叶以上,栽插密度每亩1.5万丛的条件下,单株成穗为10~13个;而在移栽秧龄3.5叶以内,栽插密度每亩0.6~1.0万丛的条件下,单株成穗可达16~25个;栽插密度每亩0.4万丛,并在良好的肥水管理条件下,单株成穗可达45个。
据报导,马达加斯有位农民在第6年熟练应用强化栽培技术后,有一块田获得了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高产水平。
这块田在前作种马铃薯时施了大量有机肥,土壤疏松透气肥力高,种植密度是50㎝×50㎝(15寸×15寸),每亩只有2667株。
结果,水稻植株长得象灌木丛一样,每株有80个分蘖,最后长成稻穗的有70个,每亩有效穗18.67万,而且穗形很大,每穗实粒数260粒,千粒重29g,理论产量为1400公斤。
又如,一些杂交籼稻高产组合(Ⅱ优7954)在我省现有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下作高产攻关最高产量为每亩700公斤左右,而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土质和气候条件优良的局部区域作高产攻关,亩产高达1200公斤。
说明生长环境条件越好,水稻的生长潜能发挥得越好,其产量也就越高。
②为使稻株产量更高,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和更多的有效穗;每个有效穗有更多的籽粒;籽粒更大。
③为了使地上部分生长良好,地下部分必须要有强大的根系。
2、水稻强化栽培的含义根据水稻生长特性,通过强化技术措施,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达到“强根促蘖”,充分挖掘(或强化)稻株个体生产潜力,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目的。
3、水稻强化栽培的核心技术栽期—早—小苗早栽密度—稀—单本稀植灌溉—湿—湿润灌溉施肥—土—有机肥为主除草—耘—耘田除草(提倡)三、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1、增产潜力大产量从三个方面说明。
大区对比结果:2004——2006年多点大面积调查,平均亩产546.3公斤,比常规栽培亩增52.8公斤,增幅为10.7 %。
示范方产量:2004——2006年建立强化栽培技术示范点71个,示范面积26543亩,平均亩产达 573.4公斤,比常规栽培技术亩增79.9公斤,增幅 16.1 %。
高产攻关田:亩产650公斤以上。
说明,SRI的增产潜力很大。
2005年全省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SRI成为不少县市区的中心示范的核心技术。
2、节省成本,经济效益高。
SRI采用小苗移植能降低育秧成本;单本稀植能较大幅度减少用种量和移栽用工;以露田为主的湿润灌溉方式是一种节水栽培;植株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也有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
因此,SRI在获得增产增收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节省成本。
SRI的经济效益从5个方面核算分析,增产、省工、省种、节水、增加肥料成本,每亩可增效益100元以上。
3、环境友好,生态效益高。
SRI减少灌溉用水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稻田通透性和土壤含氧量,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使土壤地力得到活化;同时大大降低水稻耗水量,节省水资源。
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都是促进米质改良的有效措施,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因此SRI有利于促进无公害稻米生产、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符合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四、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1、早发优势明显水稻强化栽培的小苗移栽带来稻苗活力强,单本稀植又增大了生长空间,无水层湿润灌溉和增施有机肥增强了土壤通透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分蘖的早生快发。
根据2004年对2个不同组合采用不同栽培方式田间考察记载,水稻强化栽培表现为平均每丛分蘖早生快发,但分蘖高峰较低,分蘖的增加相对常规栽培显得比较平稳,每丛成穗数有所提高。
如两优培九6月19日播种,强化栽培7月5日移栽,常规栽培7月23日移栽(试验地点为平阳县腾蛟镇联源村),7月30日考查,强化栽培每丛苗数达24个,常规栽培每丛苗数15个,每丛苗数比常规栽培多9个,8月14日,大田达分蘖高峰期,强化栽培每丛苗数38个,常规栽培43个,每丛最高苗数比常规栽培少5个,大田最高苗少4.5万/亩,至8月29日,强化栽培每丛苗数18个,常规栽培每丛苗数15个。
同样在苍南县宜山镇吴家库村选用丰两优1号进行强化栽培(6月15日播种,强化栽培7月3日移栽,常规栽培7月18日移栽)也表现出类同的趋势。
2、根系发育良好根据2005年对平阳腾蛟镇试验点两优培九强化栽培成熟期考查,强化栽培根系旺而长,单丛根系干重达11.3克,亩根系干重达108.5公斤,常规栽培根系少而短,单丛根系干重达7.1克,亩根系干重达85.2公斤,强化栽培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9.2%和27.3%。
因此,发根力强,根系发达是强化栽培稻苗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所在,它有利于促进地上部分植株充分生长发育,从而为高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植株生长强健根据田间观察,水稻强化栽培稻苗在生育过程中保持着旺盛的生长势,植株高大。
据2004年对苍南宜山、平阳腾蛟、鹿城藤桥等试验点成熟期不同品种植株形态考查,强化栽培株高均比常规栽培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出较明显的个体生长优势,强化栽培株高分别为117.5厘米、118.2厘米和118.4厘米,分别比对照增加4.3厘米、9.0厘米和6.8厘米,分别增3.8%、8.2%和6.1%。
同时,由于其生长势强,茎杆粗壮,据同点考查:强化栽培的主茎第一节间长度均比常规栽培缩短,两优培九缩短0.34~0.36厘米,丰两优1号缩短0.11厘米;主茎第一节间、第二节间宽度略微增加,两优培九分别增加0.02厘米与0.06厘米(鹿城藤桥点),0.03厘米与0.03厘米(平阳腾蛟点),丰两优1号分别增加0.05厘米与0.04厘米,从而为其植株的个体生长与提高抗倒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库源供应充足通过强化栽培的水稻,提高了主茎上部三张功能叶的利用率与使用效率,库大源足,为大穗型品种的后期供应提供了充足的库源,促进了大穗的形成,增加了粒数,提高了千粒重。
据2004年苍南宜山、平阳腾蛟、鹿城藤桥等试验点对主茎顶部三张功能叶考查分析,强化栽培上部三张叶片长度、宽度、叶面积均比常规栽培有所增加,三张功能叶长度增加0.4—10.3厘米,宽度加宽0.08—0.22厘米;苍南试验点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面积分别增加45.3%、21.0%、12.3%(品种为丰两优1号);平阳试验点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面积分别增加12.1%、14.9%、22.2%(品种为两优培九);鹿城试验点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面积分别增加12.5%、11.8%、13.8%(品种为两优培九)。
即说明通过强化栽培可有效提高三张功能叶的面积及利用率,为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库源供应充足,从而使结实率提高1.7—3.0%。
同时,据成熟期不同组合穗部性状考查,强化栽培主要通过Ⅱ枝梗数的增加而形成大穗,提高总粒,其Ⅱ枝梗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9%、25.2%和11.4%,每穗总粒增加12.4—34.9粒。
对总颖花数进行分析,强化栽培比常规栽培每亩总颖花数提高11.4%—26.3%,每亩总实粒数增加16.1%—29.3%,实现穗大粒多,达到个体群体协调。
5 、抗性表现增强由于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采用无水层灌溉的田间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田间湿度,大大地抑制了后期易发的纹枯病,根据2005年对两优培九田间调查,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纹枯病株发病率减轻11.2%,病情指数减轻21.7%,确保了稻株青秆黄熟。
五、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根据水强化栽培高产水稻生长规律,针对单季晚稻生育期间气候资源和品种特点等条件,经2003~2005年多点试验研究和较大面积示范应用,特别是高产攻关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了“选用大穗品种、小苗移栽、适当稀植、湿润灌溉、增施穗肥”为中心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达到了“强根促蘖、壮杆抗倒、库大源足、增穗增粒、节本增效”的效果。
1、品种选择适宜优良品种的筛选,是强化栽培能否得到有效利用的关键之一。
通过不同试验点的大区对比,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技术在重穗型品种上应用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常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