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建设应遵循生态、景观、和经济三个原则
城市绿地建设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城市绿地建设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绿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美化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生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实现科学合理、富有成效的城市绿地建设,就必须遵循一系列的原则。
首先,生态优先原则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这意味着在规划和建设绿地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品种。
比如,在干旱地区,应多选择耐旱的植物;在湿润地区,则可适当增加喜水植物的种植。
同时,要注重保护和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如湿地、河流沿岸的植被等。
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生态,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维护生态平衡。
其次,功能性原则也不容忽视。
城市绿地不仅要美观,更要具备实用功能。
比如,公园绿地要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设置合理的步道、座椅、健身器材等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街头绿地可以起到分隔交通、降低噪音、减少扬尘的作用。
防护绿地能够减轻工业污染、阻挡风沙等。
因此,在绿地建设时,要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周边环境,明确其主要功能,并围绕这些功能进行规划设计。
再者,以人为本原则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核心。
绿地的建设最终是为了服务居民,所以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感受。
在选址上,要便于居民到达,不能过于偏远。
在设计上,要注重人性化细节,如无障碍通道的设置,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使用。
同时,要考虑居民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营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绿地景观,让居民在绿地中不仅能享受到自然之美,还能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
景观多样性原则也是城市绿地建设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单一的植物品种和景观形式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在绿地建设中,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搭配,乔灌草结合,营造出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
同时,结合地形地貌,打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如山地景观、水景、草坪景观等,使城市绿地更加富有变化和吸引力。
园林工程走绿化道路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工程走绿化道路应遵循的原则摘要:现代城市园林工程走绿化道路,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促进了城市的生态建设的发展程度。
城市园林工程走绿化道路,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园林工程走绿化道路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园林工程园林绿化遵循原则重要性前言:实现园林工程走绿化道路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提高。
要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使园林工程走绿化道路。
一、园林工程走绿化道路应遵循的原则1.1经济性原则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非常稀缺,面对城市中相对密集的住宅环境,良好的城市绿化景观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城市绿化的景观开发,其经济性与成本控制也是所有开发商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为此,既要满足良好的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为城市居民营造出和谐的生活与居住环境,又要考虑到绿化的经济性与适用性,不要“华而不实”。
1.2生态适应性原则在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的配置与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耐性和抗性,通常而言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耐旱,而本土植物也相较外来植物更加耐旱。
为此在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中,可以多配置深根性本地植物,并处理好多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最好的方式是模仿自然界的群落结构,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和复合型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以获得良好的长期绿化效果。
1.3协调性原则城市绿化的初衷是创造美,使城市的自然景观做到人居与生态的完美结合。
因此在对城市道路绿化和小区绿化中,应根据道路和小区的环境与特色,合理布局并因地制宜,强调绿化的整体协调一致,并重点考虑绿化与周围建筑空间相协调,从而真正实现绿化景观的自然性与协调性。
1.4可持续性原则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必须注意对沿线生态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持续维护和利用。
城市绿化规划方案的植被配置原则

城市绿化规划方案的植被配置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城市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城市绿化规划方案中的植被配置则是城市绿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规划方案的植被配置原则,以期为城市绿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态适应性原则城市绿化的植被配置应当以生态适应性为原则。
由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植物在城市中的生长条件与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应当选择那些能够适应城市环境的植物种类,以确保植物的生长健康和生态功能的发挥。
比如,在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中,可以选择一些耐盐碱、耐污染的植物,如榆树、槐树等,以适应城市道路周边的环境特点。
二、景观效果原则城市绿化的植被配置应当以景观效果为原则。
城市绿化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更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美观性和人文氛围。
因此,在植被配置中应当注重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植物,以创造出美丽、宜人的城市景观。
比如,在城市公园中,可以选择一些花卉和观赏树木,如玫瑰、樱花等,以增加公园的景观效果和吸引力。
三、生态功能原则城市绿化的植被配置应当以生态功能为原则。
植物在城市绿化中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发挥其生态功能。
因此,在植被配置中应当注重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生态功能的植物,以实现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比如,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可以选择一些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等,以增加湿地的净化能力和生态功能。
四、多样性原则城市绿化的植被配置应当以多样性为原则。
植物的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在植被配置中应当注重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植物,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比如,在城市广场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不同花色和叶色的植物,如郁金香、紫叶李等,以增加广场的色彩丰富度和观赏性。
五、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绿化的植被配置应当以可持续性为原则。
城市绿化不仅仅是一时的工作,更是需要长期维护和管理的。
城市绿化建设应遵循生态、景观、和经济三个原则

城市绿化建设应遵循生态、景观、和经济三个原则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
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
一、坚持生态原则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组成成分的数量比例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者)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占了最大组成比例,使得生态结构从正金字塔变成了倒金字塔,城市生态系统变得人为、不完整、开放、复杂、脆弱、高质量(物理学意义上的),同时,也具备了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其所施加的影响而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演替的特性。
我们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和固定有机物质的初级生产过程,是我们这个世界一切活动所需能量和物质的最初始来源,虽然城市绿化的目的已不是依靠种植植物来提供居民所需物质,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对城市景观的改善作用却是当代城市人所最需要的,曾经长期居住在原始丛林中的人类祖先无疑在遗传基因中嵌入了对绿色植物的本能爱好,城市绿化的作用就应是尽量满足这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这个有限的人类居住空间里,尽量地多设置绿地,多建设绿地,多增加绿量,使绿地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首要保证。
增加绿地数量,首先要靠政府重视,政府要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保证城市达到一定的绿地率和公园绿地面积,这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倡建设生态省、创建园林城市等政策实施和大环境下,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绿地分布的均匀性问题应引起重视,按国家标准,应在500米的距离内有休闲绿地供居民享受,这方面我们还有差距,有待继续努力。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园林绿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要实现科学合理、富有成效的城市园林绿化,就必须遵循一系列的原则。
首先,生态优先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根本。
这意味着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如河流、湖泊、山脉、森林等。
例如,在规划公园时,如果周边有天然的湿地,应尽量保留并将其纳入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如蓄水、净化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等。
同时,选择植物品种时,也要优先考虑本土植物。
本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生态适应性,能够更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其次,以人为本原则不可或缺。
城市园林绿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
要了解居民的活动需求和偏好,例如设置足够的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便利。
同时,要注重园林景观的可达性和安全性,确保道路平坦、标识清晰,避免存在安全隐患。
在植物配置方面,也要考虑人的感官体验,选择具有观赏价值、能够散发宜人香气、色彩鲜艳的植物,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功能多样性原则也是重要的一点。
城市园林绿地不仅仅是为了观赏,还应具备多种功能。
比如,有些绿地可以作为雨水花园,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些可以作为隔音林带,降低交通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有些可以作为生态廊道,连接城市中的各个生态斑块,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此外,还可以结合农业生产,规划一些都市农田,既增加了城市的绿色空间,又能提供一定的农产品。
因地制宜原则同样关键。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文化等特点,因此园林绿化规划不能千篇一律。
在北方城市,由于冬季寒冷漫长,应选择耐寒的植物品种,并注重冬季景观的营造;在南方城市,由于夏季炎热潮湿,应选择耐高温、高湿的植物,并注重遮荫和通风。
园林绿化建筑的基本原则

园林绿化建筑的基本原则园林绿化建筑,作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美的休闲场所,同时也承载着生态、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
在设计和实施园林绿化建筑时,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其功能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的和谐统一。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则,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优先原则园林绿化建筑的首要原则是生态优先。
这意味着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任何建设活动都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1.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园林绿化建筑中,应尽可能保留和利用原有的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同时,通过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2.合理利用资源:在园林绿化建筑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原则。
例如,通过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选用本地植物、使用再生材料等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
3.减少环境干扰:在园林绿化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例如,通过合理布局和施工时间的安排,降低噪音和扬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功能性原则园林绿化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要具备实用性。
功能性原则要求园林绿化建筑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服务对象的需求。
1.满足休闲需求:园林绿化建筑应提供足够的休闲设施和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兴趣爱好的人群的需求。
例如,设置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休息座椅等,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体验。
2.便于维护管理:园林绿化建筑的设计应便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例如,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设置便捷的交通流线、选用耐候性强的材料等方式,降低维护成本和管理难度。
3.安全性保障:园林绿化建筑应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城市园林群落配置的生态原则

城市园林群落配置的生态原则城市园林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还能提高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而城市园林的设计与规划需要遵循生态原则,确保其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以下是城市园林群落配置的生态原则:1.生物多样性原则城市园林应该充分保护和增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尽量保留自然物种,并合理增加适宜的植物种类。
2.生态功能原则城市园林应该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包括调节城市气候、吸收噪音、减少空气污染等作用。
园林设计应考虑植物的高度、密度、株型等因素,以达到最好的调节气候的效果。
3.节约原则城市园林应充分考虑节约水、土壤、光照、化肥等资源的原则,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节约。
此外,应该减少固体垃圾和污染物的排放,保持园林生态稳定。
4.景观原则城市园林的景观要富有吸引力和观赏性,同时要避免出现无效浪费的现象。
在设计和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园林的规模、类型、色彩、纹理等因素,使之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5.自然界参与原则城市园林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界的特点,使之更能符合当地自然特征。
在园林建设时,要鼓励当地居民的参与,形成一个更加自然、健康、生态平衡的社区。
6.可持续性原则城市园林的建设和维护要遵循可持续性原则,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要注重园林与周边居民的联系,不断改进和创新,使之更适合居民的生活需要。
城市园林群落配置的生态原则旨在保护城市环境和生态平衡,同时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需求。
在城市园林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遵循以上原则,以实现城市绿化的最大化效益。
四大原则提升城市绿化植物造景品质

四大原则提升城市绿化植物造景品质四大原则提升城市绿化植物造景品质城市绿化作为城市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美好城市的重要保障。
然而,城市绿化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美化,还涉及到城市健康、环境、生态等方面。
因此,提升城市绿化植物造景品质成为了当前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四大原则成为了提升城市绿化植物造景品质的核心内容。
第一大原则是应用性原则。
应用性原则强调绿化植物设计的实际应用和建设运用。
城市绿化建设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实际环境和美观度,同时也要兼顾植物品种的适应性和生长状况,以确保绿化效果和质量。
应用性原则还强调了合理布局和划分区域,避免造成混乱和拥挤。
应用性原则是城市绿化工程实施中的基础,其体现了绿化植物设计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第二大原则是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强调绿化植物设计应该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平衡和自然美的要求。
城市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生态、自然、人文为设计主题。
通过合理选用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植物种类,合理规划和布置景观,营造出自然、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在灾难发生、气候异常和空气污染高峰期,自然性原则能够保证城市绿化植物的生存和生长状况。
第三大原则是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强调绿化植物设计应该符合人类的生理、心理、审美需求。
城市绿化是公共绿地,其设计和建设需要结合城市居民的文化和消费习惯以及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社交互动等方面的需求。
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应注重风景、气氛、色彩和生长特点。
人性化原则还强调了绿化植物设计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遵循“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发展原则,推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四大原则是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强调绿化植物设计应该贯彻创新设计思想,牢牢把握城市绿化的时代脉搏和未来发展方向,符合城市发展的潮流和战略定位。
绿化植物设计中,应有创造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注重创意、品质、价值,反映城市时代和多元化的文化,形成独特的、富有特色的绿化植物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
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
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
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
一、坚持生态原则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组成成分的数量比例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者)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占了最大组成比例,使得生态结构从正金字塔变成了倒金字塔,城市生态系统变得人为、不完整、开放、复杂、脆弱、高质量(物理学意义上的),同时,也具备了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其所施加的影响而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演替的特性。
我们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和固定有机物质的初级生产过程,是我们这个世界一切活动所需能量和物质的最初始来源,虽然城市绿化的目的已不是依靠种植植物来提供居民所需物质,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对城市景观的改善作用却是当代城市人所最需要的,曾经长期居住在原始丛林中的人类祖先无疑在遗传基因中嵌入了对绿色植物的本能爱好,城市绿化的作用就应是尽量满足这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这个有限的人类居住空间里,尽量地多设置绿地,多建设绿地,多增加绿量,使绿地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首要保证。
增加绿地数量,首先要靠政府重视,政府要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保证城市达到一定的绿地率和公园绿地面积,这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倡建设生态省、创建园林城市等政策实施和大环境下,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绿地分布的均匀性问题应引起重视,按国家标准,应在500米的距离内有休闲绿地供居民享受,这方面我们还有差距,有待继续努力。
其次是依靠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大力引导农民发展苗木生产,增加供应城市苗木的生产绿地。
再者,就是通过我们的宣传发动,提高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使所有的单位、小区、居民、街道等都做到“见缝插绿”,争创园林达标单位、园林式单位等。
园林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把好绿地率审核这一关,把城市的绿地面积真正提高上去。
在绿地建设中增加绿量,这一问题现在各方面都重视不够,要真正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绿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块缺乏绿量的绿地,其生态效益必然不会好。
我们仍需要大力提倡乔、灌、藤、草、地被结合,黄土不露天,多种全冠大苗大树。
关于种大树的问题,社会各界的看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棵大树,会显得这个城市非常地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沉淀,就象一个暴发户,梁实秋描述暴发户用的就是‘树小墙新画不古’这么一句话。
在绿地建设时适当种些大树还是必要的,但在种植大树时,必须要做到取之有道、移之有法,尽量利用旧城改造、村庄搬迁、水库淹没区、土地整理时等需要搬迁的大树,严禁盗移古树名木,掠夺性移植生态公益林中的大树。
移植大树的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保持大树的基本树冠,我们在市民广场建设中,15万多平方米的面积,基本上用的都是全冠树木,效果非常好。
[!--empirenews.page--] 此外,园林主管部门对所有的绿化项目要严格进行审批把关,做到保证有足够的绿量。
充分体现改善生态环境这一目的。
绿量问题还有一方面是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努力争取在所建绿地中尽多地安排能够兼容的各种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二、坚持景观原则坚持景观原则,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心情舒畅,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所种的绿地,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周时已筑台掘池开始有囿的营造。
秦汉建筑宫苑时,筑土而山,开始进行山水创作,至魏晋南北朝,发展成以山水为主题的人工山水园,缀山理水技术已经比较高明。
唐宋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山水画名家辈出,造园艺术受山水画的影响,发展到以诗情画意进入园林的阶段,增强了意境的表现,称唐宋写意山水园。
一些官僚地主、文人雅士居住于繁华的城市,渴慕田园生活,欲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辟地茸园,园中就低掘池,就高缀山,接以亭廊,立楼建阁,修竹茂林,悬藤垂萝,造园水平已相当高明。
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以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私家园林为代表,以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步移景换、小中见大、迂回曲折、亭台楼阁、诗情画意等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与其相呼应的是中国的古典建筑,或是皇宫禁苑,或是豪宅大院。
但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城市建筑风格早已与世界接轨,城市已由高楼大厦、摩天大楼、宽畅马路、城市广场、住宅小区所等组成,再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来建设绿地会与现代建筑显得非常的不协调。
但现在的园林建设大量地模仿国外的造园手法,疏林草地,大草坪等景观不时出现,造成千城一面、地域不分、风格模糊的绿化局面,则丧失了中国园林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并非好的绿化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自古以来就讲究意境,中国园林真正的精髓应该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模仿自然,胜过自然,以意境二字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但恰恰这意境二字很难用文字和图画表述,明朝计成《园冶》所说: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传造园者何?曰:‘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
’……,这正说明了造园艺术的深奥所在。
盆景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可以浓缩自然,模拟自然,创造理想的自然,你可以在高不盈尺的一棵树上产生出许多联想,所以把盆景艺术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叫缩地千里、缩龙成寸。
我们在造景中,可以借鉴组合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制作手法,通过植物种植和植物配置,造出各种各样的富有意境的园林景观,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灌木景观、沼泽景观、水体景观等,以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来丰富城市环境,这样才能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景观,这也是当代园林工作者所应追求的目标。
三、坚持经济原则经济原则也可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普遍关注的大事,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在我们园林建设中,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我们园林管理部门,建成的绿地,今后大部分要由我们管理,除了建设费用,养护管理费用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是种下去的树木今后的发展和利用问题,这些都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在当前的园林建设工作中,存在许多的不合理的做法,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empirenews.page--](1)片植要增加绿量,片植无疑是增加绿量的一个好办法,这样做,施工企业是最喜欢了,施工技术简单,工程量又多,最容易获利。
可是,作为建设业主来说,就要仔细想想了,片植的利弊哪个大,利在哪里?无疑是增加了绿量、施工容易、初植景观好看。
而弊呢?严重违背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限制了植物的地上地下生长空间,养护成本大,需要经常修剪,关键是寿命不长。
按常规来说,十年的片植植物,生长必然严重衰退,此时挖出来的植物毫无用处,不挖难看,挖掉心痛,可是这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是相违背的做法。
所以笔者认为,要尽量少用片植,除非十分必要,如道路隔离带。
提高绿量可以用球灌木代替,配置得好,可以做出很多好的植物配置小品,球灌木长大了挖出来可以用,既不浪费资源,又能获取经济效益。
(2)草花城市需要绿色和彩色,需要生命的色彩,用草花来点缀城市绿地,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但在城市中大量运用草花来装扮景观,其运营费用是相当高的。
按杭州市的绿化养护标准,每平方米草花全年的费用是270元,大约是一般绿地的50倍,这样高的维护费用,显然不利于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会更加重绿化养护经费不足的压力。
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在一般的地块多用宿根花卉或是地产的可自播的花卉,如菊花、凤仙、一串红、鸡冠花、茑箩、紫茉莉、蜀葵、鸢尾、萱草、牵牛花等等。
(3)树种要纠正外来树种比本地树种好的偏见。
只要是活的植物,它都有生态效益,至于好看不好看,则要看我们怎么种植,怎么养护了,要大力提倡多用本地树种,本地植物,不用或者少用外来植物。
(4)土壤(施肥)城市绿地建设中,种植土的来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本所在,没有好的土壤,就长不出好的植物。
但现在在建绿地时,大量使用的是建筑垃圾、建筑废土,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建成后绿地上树木今后的生长,但因种种原因所限,目前在绿地基础土壤处理上,很难做到按《园林树木建植技术规程》所要求的来做。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建设绿地时,一方面要尽力争取使用符合要求的好的种植土,另一方面就要靠在养护管理时对绿地土壤进行改良,补充树木所缺乏的各种养分,也就是对植物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施肥,以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
施肥最好用有机肥,值得提倡的是把修剪下的植物残体粉碎后返还于绿地。
美国科学家研究后认为,植物地上部分出问题,如病虫害,大部分是由于土壤中的养分不能满足植物需要所至。
(5)地被(草坪)草坪热曾经风靡中国,经过实践检验,在城市绿化中大量使用草坪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存在养护费用高、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生态效益相对不好等弊端,已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草坪的应用量仍然过大,用地被植物替换草坪仍需要我们大力提倡和推广。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在市民广场的绿化建设中,我们就使用了大量的地被植物,如花叶蔓、书带草、紫金牛、萱草、银蒿、金银花、虎耳草、红花酢浆草、鸢尾、常春藤、玉簪等。
效果很好。
就是种草坪,在草种的选择上也有讲究,在台州地区,我们就曾经一直都被草种选择问题所困扰。
台州地区位于亚热带中部,冬季寒冷,一般最低温可达零下3-5℃,夏季高温干热,最高温度可达38-39℃,尤其是六月份的霉雨季节,往往持续一个月的多雨湿热天气,紧接着就进入高温干旱的伏天,极不利于各种草坪的生长。
我们试种过多种草种,都因其各自的缺点而难以满足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双重需要。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的结论是在本地如果不要求一年四季常绿,就种马尼拉草或天堂草,要达到冬天也绿,可以在马尼拉草上补播黑麦草。
这样的草坪相对来说养护费用是比较低的。
[!--empirenews.page--](6)密植与疏移由于强调绿化建设要一次成型,新建绿地上植物初植密度非常大,造成植物间生存竞争剧烈,部分植物必然处于受压状态而逐渐被淘汰,对于这部分植物,可以在受压初期就把其解放出来,通过疏移的办法,一方面解决了植物竞争的问题,有利于群体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的利用植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