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如何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还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推动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能力。
然而,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和实习机会,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培养创新的能力。
其次,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往往与产业界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等教育应该与产业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开展合作研究和项目实践。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等教育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过去,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仅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全面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师评价制度的建设。
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激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钱学森之问”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钱学森之问”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反映出了中国高水平人才培养乏力的问题,切中了中国教育问题的要害。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重任,面对“钱学森之问”必须深刻反思,进一步增强深化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标签:“钱学森之问”;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教育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先生生前在各种场合曾不止一次地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人们把这个问题命名为“钱学森之问”。
这是继“李约瑟难题”、“零诺贝尔奖现象”之后摆在国人面前亟待解答的又一个世纪难题。
“钱学森之问”实质上反映的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毋庸讳言,中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已经成了高等学校“挥之不去的梦魇”,社会各界对此多有诟病和不满。
据有关资料披露,21世纪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搜狐网站,于2005年11月10日至12月8日在搜狐网的教育频道上进行了一次教育满意度问卷调查。
其中“高等教育里最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33.3%的人认为是“大学教育质量滑坡”。
调查同时显示,68.9%的公众表示对当前大学的教育质量“很不满意”、“不太满意”。
这反映了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滑坡问题的关注和不满。
党和政府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如何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要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
这既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意志,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也吹响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号角。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的发展日趋成熟。
但相对而言,高校后勤的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后勤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亟待提升。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措施,以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规划发展方向高校后勤改革需要从规划上进行,因此我们需要首先明确发展方向。
高校后勤是服务师生及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目标是要在服务质量与效率之间达成最佳平衡。
因此,在规划方向上,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发展多元化服务: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针对性服务,如针对学生的宿舍清洁服务、食堂配餐等服务,为师生的便利提供保障。
•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服务时间,同时降低服务成本,为学校节约经费,提高服务质量。
•强化服务管理: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加强服务监督及考核,推动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
加强科技应用为了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高校需要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例如物联网设备、无人机配送等,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科技改革应用:•设施监控:加强对设施的监测,实现设备的自动检测、预警和故障处理,提高运行效率。
•供应链管理:应用物流配送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减少人为干预,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自助服务: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等建立多功能自助服务系统,实现即时反馈。
优化人才结构人才是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得以提升的关键,因此需要优化人才结构。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培训和研讨会议,提高员工服务素质,更新员工服务技能。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公开招聘、内部推荐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后勤团队。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性岗位晋升机制,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和积极性,从而推动服务质量提升。
加强沟通与协调高校后勤改革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密切合作,加强沟通与协调,以推动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加强部门间合作:根据各部门职责,强化沟通和协调,形成团队,共同推动服务质量的提升。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作者:翟广辉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3期摘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高校教育强国富国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关注,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形式下,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期为深化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更多的参考或借鉴。
关键词:高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可见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着转变观念、加快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高校如何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这无疑对高校教育来说既是难能可贵的机遇,又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当前的国内外社会形势,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优先发展教育,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一、认清形势,迎接挑战认清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举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实效性,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现实参考价值。
从国际形势的角度而言,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今天,社会、经济、科技各方面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经济国际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就促使我国高校教育做出改革,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浅谈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0教育管理作者简介:牛付阁(1983—),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浅谈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牛付阁 潘伟春(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摘 要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是高校的生命和灵魂。
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如何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然而,在当前评价体系导向扭曲的形势下,我国的大学教育改革一直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本文对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我国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大学教育质量 问题 对策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 Niu Fuge,Pan WeichunAbstract As the life and soul of universities, education quality is a permanent theme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expansion of enrollment, teaching quality decline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so how to improve university education quality has become a focal issue among all social sectors. However, under the biased orientation of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 China's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orm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iming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university education quality.Key words university education quality;problems;counter-measures1 引言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
浅谈教学改革项目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是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教师有必要扎实教改立项基础知识,积极开展教改立项相关研究。
一、教改立项内涵1.教改概念界定。
教改,广义上指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教改项目全称“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行以项目建设为管理对象,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强调项目中期检查、淘汰和期终验收的项目制管理模式。
2.教改制度沿革。
1994年初正式提出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5年3、4月份在北京举办了两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标志着这项改革计划的全面启动实施。
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1〕1号)文件是上一计划的扩展与延伸。
该工程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该工程突出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综合化和实践运用。
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指出,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在高等教育新形势下,为稳定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六类20条意见。
同时,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也对教学改革精神与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钱学森之问——浅谈我国教育改革

“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谈谈我国的教育改革摘要:“钱学森之问”将我国的教育问题推上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如今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探讨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认为教育应该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开始改革,进而改革微观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教师三方面同时转变观念,沿着这样的改革新路径,才有可能真正回答“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改革教育环境创新型人才一、什么是“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学森生前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而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科学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名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曾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
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浅谈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论文关健词: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为适应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党委负责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建立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敢工干部队伍。
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体制与高校育人任务的完成有些不相适应.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布署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已成为高校德育改革要义。
要实现体制转换,需要提高对德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特殊地位的认识,确定党委和校长的德育职责及各部门的德育任务.真正形成齐扼共管的新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最重大的战略决策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树人,德育为首。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德育工作以解决人才为谁服务的闻题为主要任务。
而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实行全员的、全程的、全方位的系统育人,这就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范围的工作循环机制,这较之观念、内容、方式的转变更具有“改革”涵义。
一、高校德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1、完住的扭育系统为高校位育运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经过20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离校在探索中已建立起了以学生管理体制为主要依据的德育系统。
主要体现为:校(党委副书记一职能部门:学生处、学工处)一院或系(党总支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一班级。
有的在班级增设了导师制,导师既授业,又育人。
在这一系统中形成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决策指挥:党委。
主管部门:学生处、学工部及思想理论教学单位。
执行中介:院或系组织系统。
具体落实:班级。
群众组织:校、院或系的团组织与学生会。
由此可见,在高校管理中.德育体制主要体现为单线运转的工作机制.与专业课教学、后勤管理等相对应.是专门的事务。
2.多方面、多层次的德育队伍为高校德育实施提供了力量保障。
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如何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977年以来,由于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然而,面对中央提出的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解放思想和改革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回顾1977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改革、开拓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才获得了巨大发展。
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高等教育界冲破了重重阻碍,恢复高考招生,择优录取学生,使得“文革”期间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中国高等教育,重新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从那时起,我国高校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的高级人才,满足了新时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进入20世纪80年代,根据实际情况,中央又提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并开始探索引入民间资本参与高等教育办学和对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收学费的问题。
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格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已经由国家、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共同分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对高校进行合并、重组,实行归口管理。
这一系列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规范了高校管理,有利于办出高水平大学。
1995年以来,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以培养专才为主,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口径狭窄,课程设置过专过深,综合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问题,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教学改革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1995年7月5日,原国家教委发布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同年,原国家教委还在部分高校中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
为推进改革计划实施,1997年初,又下发《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①随后,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2000年,教育部实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把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该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教育部推出的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是重点。
这些措施,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呈现多样化,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
1998年我国政府适时做出的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举措,也是解放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结出的重大果实,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由于连续几年实行扩大招生规模的措施,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迅猛扩增到2006年的540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规模,从1998年的340万人,猛增到2006年的2500万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
②此外,由于政府重视,积极改革,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
二、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还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现代大学制度还有较大差距。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学校相对独立于政府,自主办学,教授治学,学术自由,在我国的高校中,还没有真正实现。
目前,我国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的管理,还是管理、控制和干涉过多,而未以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为主。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事任免、职称评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位点设立、学术思想、招生形式、教师评价、教学评估等,都要管理和控制,导致学校和教师的创新精神不能很好发挥。
但是,对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对学校设置专业的调控,对学校占地规模和校址的调控等,却又管理不到位,或不科学。
(二)我国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需要调整和改革。
受政府管理高校的体制制约,在我国高校内部的管理上,管理机构基本上是对应政府部门机构来设置和运行的。
结果,高校内部机构臃肿和重叠,协调运转不灵,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高校的机关衙门作风日盛一日,官本位影响不断增大,行政力量远远超过学术力量;学校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或政府责任,而学校该承担的责任,在许多方面又没有承担起来,或承担得不到位。
(三)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近十多年来,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下,我国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口径或多或少都有所拓宽,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得到普遍开展,有的学校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在宽口径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
但是,就多数高校来讲,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重视专业教育的问题依然或多或少存在,许多学校只是在原有的教学计划外,多加了几门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而已。
一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设置的课程,与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很不匹配。
我国高校许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差距较大,缺乏与现实应有的结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学生做验证性实验,而非创新性实验。
还有,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成绩考核方式,也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传统,是重视知识的传承而不重视知识的创新。
表现在高等教育中,是教师采用满堂灌输、“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把学生当成单纯的知识的接收对象,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更很少考虑要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作为创造知识的过程。
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成绩考核时,许多教师重视的是对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考核,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没有重视起来。
在考试方式上,过于重视终结性考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不够。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考试在学生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重为70%左右。
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课外作业、小测验等,在学期成绩评定中,所占比例较小,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三、深化改革的建议显然,面对新的形势,不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深化教育改革,我国高校就难于提高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校还没有培养出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或思想家,虽然原因很多,但与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那么,如何深化改革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建议:(一)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朝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方向努力,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活力。
要重视高等学校这一组织的特殊性,改革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领导方式,不按行政级别划分学校的等级,改革政府对公立高等学校的管理办法,使高等学校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赋予高等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确保学术自由。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应该以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为主。
政府的管理,主要看学校办学遵循不遵循、符合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有没有相应的办学条件;保证为高校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通过控制投资的流向,引导高校的行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就业情况,从总量上调控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
此外的一切事务,都由高校自主管理,自负责任,由社会监督。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还要为学校创造条件,把高校承担的许多责任,比如对学生管理的无限责任、后勤方面的许多事务,从高校身上解脱,交由学生、家长和社会承担,或由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承担。
(二)高校自己要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来设置自己的内部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
要按照因事设立管理机构和岗位的原则,而不是对应政府行政部门机构的原则,设立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科学设定每个机构的岗位数;要平衡学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
一方面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提高行政管理机构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增设必要的学术管理机构,并赋予其应有的权利,突出学校作为教学和学术组织的地位,削减并逐步消除学校的官本位氛围,推进教授治校和治学。
(三)高校自身要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很好处理“博、专、高”三个方面的关系,把高等教育和初中级教育明显区别开,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整合国家规定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准确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的地位。
既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基础,能正确为人做事,又使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此,要加大针对广大教师的宣传、说服和动员工作,促成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必然对教师既有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产生冲击。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较大调整和整合,取消一些原有课程,减少一些原有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这样或多或少会引起一些教师这样那样的意见、反对和抵制。
因此,要花大力气做好教师的思想转化工作。
(四)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在大学教学中,教师教学和传授知识,主要任务是“传承方法、探究未知、培养创新,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基础”;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为了单向地获取知识,而是辩解知识的真谛,考究知识的真伪,掌握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理论和方法”。
③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满堂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多开展启发式、引导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型学习,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和创造。
(五)推进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
要改变考试评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