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乃中医学理论基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乃中医学理论基石

福建省老科协医委会、福建药膳研究会叶锦先陈波谢桂英

中医学理论源自道学,医经取材于道经,道家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泉源。自封建时代以来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一直居于统治地位。道隐儒显,儒生在朝,道士在野。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的,儒、释、道都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并在不断发展中,互相渗透融合遂成三教合一之说。但推究起来仍以儒、道二家为最。

以儒、道相比较,道学更早于儒学。

首先,在老子以前,学在官而不在民。学传于官,老子世为史官,所谓“周守藏室之史也”,故其时只有道家而无它家。

从学术传承来看,诸子之学皆起于春秋战国之时,惟道家之学则在春秋战国以前,孔了就曾向老子问礼,作过老子的学生。孔子见老子后曾对学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罔即网),游者可以为纶(纶,指钓鱼用的丝线),飞者可以为矰(矰,指射鸟之箭)。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其次,从现存文献典籍的记载来看,先秦诸子中也唯一有道家独盛。《庄子·天下篇》曾分当时学者为八家,除阴阳、儒、墨、名外,其余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等四家之学皆属道家。

再次,儒家之祖,不过推到孔子。道家则不然,道家之祖除老子外,还可上推到黄帝,所以道家之学,“黄老”并称。尤其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亡佚二千多年的帛书《黄帝四经》,为我们研究先秦黄老之学提供了重要文献,确证黄帝为道家之宗。

再者,黄帝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至今海内外华人,莫不以自己是黄帝子孙而自豪,还没有谁以儒家孔氏为民族之始祖者。可见道家文化在形成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情感,乃至共同血缘上起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一思想正是中华民族强固的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一、论由道而气

道家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合同于道”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什么是“道”呢?我以为应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宇宙的本体论,亦即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其二指宇宙生成演化论,亦即指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次序和法则。经历了夏、商、周的风风雨雨,逐步打破了神权、天命,扬弃了早期社会遗存的神道观、天命观,一种崭新的认知世界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正在形成,这就是我们所说自然天道观。循以往,进一步作哲学思维上的抽象,就产生了“道”。

第一个提出“道”是天地万物本原的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二十五章,下引老子语,只记章名)。老子认为,“道”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天地万物自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但又具有统一的普遍的存在根据。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不辞。”(三十四章)。无和有是对立的统一体。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它既是“无”,又是“有”,涵盖了这二个方面的内容。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老子》稍晚的《内经》中也找到了大致相同的表述。这证明道的这一特性已补中医学所吸取,并在医学实践中加以运用而有发挥。《灵柩·病传》指出“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并且强调“审知其道,是谓身宝”(《灵柩·五乱》)。《内经》关于道有昭窘醒暝的见解,是对老学道论的贡

献。当然,无和有还是有先后层次之分。无,为“天地之始”的无,即指道。而“有”已经是“道生一”之一,甚者包含了“一生二”。而一也是表述道之别称。而这个“一”,在医学中又转化为“气”,一元之气的“元气”。

这个宇宙万物生成演化过程的关键在于三,即“三生万物”。三指阴、阳和气。这个气可以是道生一的一,也应该是冲气以为和的冲气。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医学表达。《内经》对阴阳的演化,从一阴一阳到三阴三阳,以至无穷,有更精彩的论述,称为“阴阳离合”。除了一分为三以外,还按十进制进行。“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

应该说气的观念,形成很早。老子已经提出“冲气”的概念。将气进一步提升到道的高度,则是庄子。庄子以道论宇宙生成,又用“气”来说明道的实质。庄子认为天下万有“道通为一”,“唯一达者知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又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故万物一也”。精气为道,道为精气。这真是一篇把“道”为“精气”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宏论。在对待“道”与“气”的问题上,中医学多是舍道而就气,坚持精气气学说和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化万物,气是万物的本原。对道体尽量作医学的解说,因此对道学也有不小的贡献。

由道而气,建造中医学理论体系所需的构建材料,认知方法以及由道家自然哲学所提供的理论根据均已齐备。于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终将在道家“道一气一精气”学说影响下,在系统总结先秦医疗经验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构建起来。

二、道法自然与“人与天地相参”

“人与天地相参”,语虽出于《内经》,但其源可上溯到老子。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上)“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精粹。应该指出的是,老子把天地人看成一个具有相同的“大”的整体,一个在“道”的规范下的域中的大系统,这个系统遵从的法则,就是“自然”。这已经是“人与天地相参”的最早表述形式。

《灵枢·逆顺肥瘦》有论“道”之文,涉及“自然”。其文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在《黄帝四经》中,已经有明确的天地人相参的论述。如: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参用之,【故王】而有天下矣。(《经法·六分》)《黄帝四经》佚文重现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天地人的次序是“天、人、地”,置人在天地之间,是十分有深意的。天地人相参,人参天地是先秦道家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其中天地人的整体观念,由此及彼的类比的认知方法,被医学所吸取和应用,从而形成了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运动观,并指导和建立起中医理论体系的大厦。

三、五运阴阳天地之道

五运是指五行之气的运行,所以在阐述五运阴阳为道的同时也将论及阴阳五行这一中医学的独特理论。阴阳之象,《内经》早期传本只有“阴阳应象”和“四气调神”二篇。《素问》论阴阳应象一文,阴阳作为宇宙生成演化及万物本根,与“道”相一致。论中“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由一气“一分为二”化生阴阳。在《内经》时代,气已经过稷下道家学派的发展,认为精为气中之精者,成为精气学说。阴阳的起源与一分为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有一篇论阴阳的重要文献,就合名为“阴阳系日月有”。一分为三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用哲学来概括,中医学给我们当今的哲学家,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那么阴阳的一分为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