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

合集下载

1. 近代城市建设史

1. 近代城市建设史

5.1里弄建筑的发展演化
里弄住宅是中国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变
种。为了在小块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
独户的出租住宅,逐渐由三合院演变为联立式住宅。
里弄建筑的演变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里弄建筑: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 老石库门住宅:1872年“兴仁里”——三间两厢二层 联立式 新石库门住宅:1916”东西斯文里”——一厢联立式 广式房子:无天井 新式里弄:平面变化多,里面英国式,多层,大进深 花园里弄 里弄公寓
界、公共租界、国民政府管辖区相互分割的格局,市政设 施各成系统,道路交通不畅,货物运输既不便,且港口吞 吐量激增,码头不够使用。畸形发展的上海,迫切需要一 个整体的发展计划。由国民政府组织,美国专家做顾问。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2规划范围
确立 中心 区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3规划布局结构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上海居住区的发展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一样,外国人及中国上统治 阶级,由于逃避人口密集、建筑拥挤、卫生条件恶化的市中心区,而逐渐 向近郊区推移。由于租界的扩展方向是由黄浦江向西扩张,因而住宅区的 质量也是愈向西愈高,以最后形成的法租界西区虹桥一带标准最高。
6.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近代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 1927年国民党制定的“大上海都市计划”;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4 道路系统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上海县城与租界并存,双城格局 显现 • 上海:2万平方千米 • 租界是上海形成双制状态 • 1855年上海租界规划,外滩面貌已 经初现 : (图) 地块开辟为方格网 越靠近黄埔江,地块越小,地价越高, 开间小进深大 中外对比: 1、中国传统制度下:身份、地位no.1 2、西方制度下:金钱——no.1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
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满铁是个经济实体,实际 上却是日本实施对中国侵略的机构。垄断铁路、垄断海 运、扩张附属地。 掠夺资源:掠夺农、渔、盐业、矿业。 大连的工业:机车工业 、造船工业、钢铁工业 、化学 工业。 大连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
29
30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由于没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且按照规划实施, 因此城市都获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城市的风貌是侵
占国形式的翻版,规划也是侵占国完成。
城市建设上,外国人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表现 出明显的隔离和差异,建筑形式也引进占据着本国的 31 建筑风格。
□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1)德区路面标准高,以块石砌筑保证大坡度道路的行车安全,车行道两侧设供铁 轮车通行的车轨石;
2)上下水采用环状管网;德区采取雨污水分流制,中国区采用合流制。
□ 6.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
1)建筑完全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建造的。 2) 建筑布局上采用了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
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8. 城市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
合治到城乡分治;
8
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一国或几国占有的租 界城市、商埠城市性质的变化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原有特征:
大多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5
26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中山广场 1899年建,初称“尼古拉耶夫卡亚广场”,位于大连市区中心,总面
积2.2万平方米,直径213米。是大连市最早、最大的综合性圆形广场,是 10条主次干道的辐射中心。

中国城建史11-8

中国城建史11-8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新的《市组织 法》
1943年,修改《市组织法》
五、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 2、近代城市的对外交通及市政设施 3、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思考题
1、近代北京城市的发展变化 2、近代南通的城市形态特征 3、近代城市在功能结构、城市景观方面的变化 4、发生在近代的二次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要点
► 人口迅速增加,铁路首先带来大量的铁路工人,更重要的 是带来工商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从小镇,甚 至村庄迅速发展成为大城市;
► 城市的空间布局与铁路发展密切相关,铁路站点周围首先 得到发展,成为铁路工人的居住区,工商业也逐渐在接近 站点的主要街道上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 铁路为城市发展带来动力,同时也为城市带来空间分割,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铁路与城市道路多为平交,城市一般 偏重在铁路一侧发展,跨越铁路方便安全的交通联系成为 这些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2、北京城市的发展变化
一、教会建筑群与使馆区的出现 二、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变化 三、封建帝王禁地开放及新类型建筑出现 四、近代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的出现
济南的发展变化
(1)商埠区的建立 (2)“洋务”运动与新兴工商业发展 (3)市政工程与建筑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南通、无锡
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
1、南通的发展过程
2、近代南通的规划要点
唐闸、天生港,与南通旧城形成鼎足之势 形成组团城市的格局
3、无锡的发展过程 4、无锡的规划要点
► 将整个城市分为:(1)行政区:以无锡旧城厢为 中心,集中各党政经济机构;(2)工业区:在已 有工厂地区,沿运河及铁路线,交通便利;(3)商 业区:东北以运河为界,西南经钱桥、惠山镇, 城南公园之西门,在街道两旁集中银行、商场及 各种商业贸易机构;(4)住宅区:为工人住宅区, 西南两区靠近惠山及太湖风景区;(5)田园区: 市区周围为田园区,再外为农业区;(6)风景 区:沿湖滨一带。在市分区之外还做了干河、公 园和道路规划。

中国城建史-7

中国城建史-7
பைடு நூலகம்
(2)近代矿工城市的出现 煤矿 —— 唐山开平、河北临城、井陉、峰峰, 河南焦作,山西阳泉、大同、晋城,山东枣庄, 徐州贾汪,江西萍乡、东北抚顺、本溪
金属矿 —— 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南新化锡 矿山等
实例分析: 唐山(一般资本主义城市自发、畸形发展的典型) 背景:1417年 编屯置村 1877年 李鸿章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办 了开平煤矿,1881年修筑了唐胥铁路,唐山进 入发展时期 1906年 中国资本家开办启新洋灰公司, 并建了相关配套设施,城市快速发展
有条约规定的而不是自由开放的商 埠城市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a. 割让地 (香港、澳门、九龙以及甲午战后台湾的 所有城市) b. 租界地 (九龙“新界”、青岛、威海、旅顺及大连、 广州湾湛江等)
c. 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附属地城市 (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等 奉天、长春、营口、安东等) d. 占领地 (云南乌得以及1931年以后日本占领东北 全境的所有城市)
(1)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至抗战前,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与特大城市 共有10个,其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5个: 即上海(370万)、北平(157万)、天津 (123万)、广州(116万)、南京(101万) 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个:汉口(78万)、杭 州(58万)、沈阳(53人)、青岛(53万)
特点:
这类城市多半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 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在列强占领以后选 定发展起来的,由于有明确的侵略意图,城 市一般都是按他们的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 建设,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 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 式的移植,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2)“租界” 城市 “租界” —— 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 某些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 商”的一定区域 最早的“租界” 城市 —— 上海 天津、汉口、广州、厦门、福州、杭州、 苏州、镇江、九江、沙市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 集中
工业的分布带来的严重后果: 1. 工厂和住宅混杂 2.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交通运输严重不合 理 3. 工业分布与市际交通也不合理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上海的对外交通: 码头分布上的问题: 1、码头分布很集中 2、浦东、浦西仓库码头分布不合理 3、港口与铁路间缺乏直接联系 4、黄埔江航道淤塞严重 5、码头分工不明确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中国城市的基本标准: 1、政治与行政管理中心 2、存在一定的手工业及其从业人员, 是技术和文化中心 3、具有相当数量的居民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1、上海县城与租界并存,双城格局 显现 上海:2万平方千米 租界是上海形成双制状态 1855年上海租界规划,外滩面貌已 经初现 : (图) 地块开辟为方格网 越靠近黄埔江,地块越小,低价越高, 开间小进深大 中外对比: 1、中国传统制度下:身份、地位no.1 2、西方制度下:金钱——no.1
上海南京路的历史沿革
甚至有些外国人学习了中国的风水术,在建筑实 践中加以应用,回避某些不吉利的信息。如德国 人开始应用德国传统木构技术时,没有意识到者 中有大量交叉形式的木构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 美习俗,因为“×”形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凶 象”。 另外,有些地方在建教堂时也有意去掉了高耸的 塔楼,因为没有风水师的参与和认同,这些破坏 地方城市轮廓线的尖塔可能会引起百姓的反感。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2、1866年上海租界的发展 1910年日本人绘制了上海 地图 1917年清朝已结束——有 将华界和租界整合的趋 势
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拆除城墙 原因:1、经济方面考虑,城墙限制城市发展 2、城墙代表封建统治,拆除城墙是民心 所向。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PPT文档共74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PPT文档共74页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东北及内蒙古还发现大石堆砌建筑。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

1909年1月18日清政府公布了《城镇乡地方 自治章程》
设置条件:府、州、县治——城 ≥5万人 ——镇 ≯5万人 ——乡
2、近代城市管理体制第二次变革
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 和《市组织法》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新的《市组织法》 1943年,修改《市组织法》
五、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 居住建筑的特点 2、工业建筑的特点
3 交通建筑的特点
4 园林建筑的特点 5 商业建筑的特点
6 城市景观风貌特征
湖北武汉旧俄租界江岸街 制第一次变革 在法律上承认市、镇是一种独立的地方行政建制始于清末 民初。 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租界成立“工部局” 1862年——法租界 “公董局” 1900年——上海“闸北工程总局” 1902年——南京改保甲为警察
渐变型(内陆、西部)
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 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 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 安、成都、太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城市类型
1 、综合型的开埠通商城市 2 、单一殖民地类型的城市 3 、政治统治中心类型的城市 4 、以工商、交通职能为主的近代新兴城市 5 、传统类型的古老城市 6、革命根据地类型城市
近代城市建设史(一)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二、近代城市体系类型 三、近代城市建筑景观 四、近代城市管理体制 五、近代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1840~1949 1949~今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100年 50余年
1、城市经济的快速起步 2、新政在城市中的施行 3、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还有香港(英 国)、大连(俄、日)、哈尔滨(俄)等城市。 (P289)
中国城市
3、帝国主义独占城市分析(P298)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意图。 ■ 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 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 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 ■ 规划图的分析。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1、1840年-1895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中篇
近代部分
中国城市
第九章、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840年—1949年(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
中国城市
第一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状况
一、研究近代城市发展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1、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洋务运动、变法维新。 2、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使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3、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规划建设特点
■ 合理布局唐闸工业区。 ■ 政治文化仍在旧市区发展。 ■ 唐闸、天生港、旧市区三个组团功能分明,互不 干扰。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4. 重庆 我国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大的直辖市。依靠 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起来,成为四川交通枢纽以及 经济中心。
中国城市 四、变化中的传统城市
原为小渔村且捕鱼工具为‘扈’,故简称为 ‘沪’;由于春申君曾经在此盘踞,故又称为‘申’。 1832年英国人曾经在此勘测, 《南京条约》签订 后,上海成为租界,从此发展起来。 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次 于纽约、伦敦、柏林、芝加哥的‘第五大城市’。
中国城市
1 、城市人口 1840年---50万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915年---200万 1948年---600万 1880年---100万 1942年---400万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第二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 天津、 广州、 上海、 天津、 广州、 武汉
中国城市
1、由租界发展而来大城市的共同特点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这些城市是原有经济中心,地理交通条件优越,往 往是江河的入海口。 ■ 这些城市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特点。 ■ 建筑风貌多样,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混杂在一 起。 ■ 这些城市在规划上体现新的规划思想。
中国城市 2、名城举例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上海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五、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地的城市(P343)
六、近代西部的城市(P363)
■ 居住区 A、欧洲区:独立式花园洋房,立面是欧式,密度 低,绿化好 B、中国区:多与手工业、商业混杂,密度大,环境 差,几乎没有公共设施。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P288)
■ 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 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P289)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共同特点 1、由于社会发展,旧城出现新的功能和内容,但普 遍是杂乱的。 2、城市面貌呈现半封建半殖民特点。 3、缺少城市市政设施,造成城市居民生活、卫生条 件低下。
中国城市
■ 南京在近代的发展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主要在 城北下关一带发展。 第二阶段: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进行首 都建设计划。 1、城市分区 2、道路规划 第三阶段:1937年后,局部建设,没有新的建设。
中国城市
三、由近代工商业和交通运输发展起来的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接近原材料基地:唐山、河南焦作 ■ 铁路建设影响下的城市:安徽蚌埠、石家庄、郑州 ■ 具有一定工业基础:江苏南通 ■ 华侨捐助建设的城市:泉州
中国城市
1.唐山 1.唐山 城市发展主要依靠煤矿,市区就在煤矿和铁路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之间形成。
7.南京国民政府执政(1945年 1949年 7.南京国民政府执政(1945年-1949年) 南京国民政府执政 主要对市政设施维修。
中国城市 2、青岛城市建设特点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
德国占据时期:军事据点和贸易港口(军事侵略) 日本占据时期:工业与交通(经济侵略)
中国城市
■ 规划分区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德国占据时期:分为三个区
A、欧洲区:沿海风景优美的地区 B、中国区:城市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C、港口区:大、小港口
日本占据时期:在沧口、台东、四方一带兴建工业区, 将城市区域分为居住、商业、工业及混合区。
中国城市
■ 道路系统 A、欧洲区:采用欧式标准,干支分明,宽20-25米,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采用污、雨分流。 B、中国区:宽12米,采用污、雨合流,几乎没有下 水设施。
中国城市
2、名城举例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青岛
1 .青岛和大连哈尔滨相比更有个性,根据青岛近代 城市规划的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分为三 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七个阶段。
中国城市
第一时期、城市形成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清政府监置(1891年-1897年) 主要围绕栈桥修建码头,增强防务规划。
2. 蚌埠 城市发展完全反映了铁路的主导作用,市区围 绕铁路东西发展,1932年一度成为安徽省中最为繁 荣的城市。 1938年日军侵入后,控制了经济命脉,使蚌埠 逐渐衰败。
中国城市
3. 南通(P313) 南通( ) 作为近代城市的一种特殊类型,南通完全是由民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主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工业城市。城市的发展有一定 的规划和建设意图。建筑面貌上也较完整统一。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此外,由租界发展而来大城市还有天津、武汉 等城市。(P278) 。(P278) 。(P278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
青岛、 大连、 哈尔滨 青岛、 大连、
中国城市
1、共同特点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规划意图反映了殖民者的利益,民族矛盾尖锐。 ■ 规划相对合理,一些方面达到好的效果。 ■ 规划设计思想和建筑风格都是本国经验的照搬,甚 至有些在本国都无法实现的也拿到中国实施,城市体 现的是西方古典主义和早期资本主义特征。 ■ 城市面貌体现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
4 、城市内部道路 城市内部道路
东西方向道路发达,南北方向几乎没有直通道路。 道路不成系统,交叉口较多,比较混乱。
中国城市
5 、居住区及公共建筑 居住区及公共建筑 里弄、 花园洋房、 高层公寓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6 、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 7、 城市绿化 8 、城市规划过程 城市规划过程 1945年后,国民党政府重新着手上海市的城市 规划工作,分为三稿。 对传播近代城市规划最新思想—关于城市功能、 规模、交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4.北洋政府执政(1922年-1929年) 确定城市范围,将青岛定位中国第一个直辖市。
5.南京政府执政(1929年-1937年) 加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住条件。
中国城市
第三时期、战争环境下的青岛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6.日本二次侵占(1937年 1945年 6.日本二次侵占(1937年-1945年) 日本二次侵占 实施大青岛地区规划,进行城市总体规划。
2.德国侵占(1897年-1914年) 租期99年,确定租界范围,修建军事设施和港 口建成青岛第一条铁路‘胶济铁路’,贯通山东交 通大动脉。确定商业中心的城市性质。
中国城市 第二时期、城市建设成熟
3.日本首次侵占(1914年-1922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吸引大量日本人移居,旨在将青岛变成日本永 久殖民地。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2 、工业发展与工业区分布
上海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集中 ■ 工厂住宅混杂在一起。 ■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市内交通运输的严重不合 理。
中国城市
3 、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占港口贸易总额的一半以 上,航道阻塞,港口码头相对集中但分布混乱,港口 与铁路交通不相连。
中国城市
二、城市发展的不同类型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新建和变化较大的城市
■ 租界大城市:上海、天津、广州、武汉。 ■ 帝国主义独占城市:青岛、大连、哈尔滨。 ■ 新工矿业城市:唐山、抚顺。 ■ 交通枢纽发展而来的城市:石家庄、蚌埠、郑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