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四川丹巴介绍

让视觉在古碉里歇歇脚——四川丹巴介绍秦汉时是西羌领地,唐之后被吐蕃所据。
古称“嘉莫查瓦绒”,吐蕃语中,“嘉莫”是指女王,“查瓦绒”是指河谷,今天的嘉绒藏族就源于这个词。
多年来深藏于横断山脉之中,近几年来才为人所知。
鲜为人知的古村寨在油画般的丛林里若隐若现;造型别致、高低错落的神奇古碉,矗立在充满灵气的山谷之中;壮美的墨尔多神山脚下巴底美人谷让世人惊艳……这片古老土地注定会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朝圣地。
关注:中新网丹巴11月17日电(霍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距“五一二”汶川大地震震中汶川很近,地震发生后,这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除极少数古碉被震坏以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古碉保存完好。
景点信息地址: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
交通:1、从成都出发,沿318国道,经雅安、泸定、康定、新都桥、塔公草原、八美草原,行程约15小时,沿途好看又好玩,但此线过康定后需翻过海拔4347米的折多山,建议体质弱的游人选择下一路线。
成都新南门汽车站乘车到康定,7:00—14:00,每小时一班,票价110元,需7—8小时。
康定汽车站转乘到丹巴的汽车,每天8:00一班,票价43元,路程100多公里,需6小时。
2、从成都沿317国道,经都江堰后向西,经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小金县至丹巴,全程345公里,均为一级柏油公路,沿途海拔起伏高度为500—3200—1780米,若不在中间的景点停留,8—9小时可抵达丹巴。
成都白果林汽车站每天6:00有发往丹巴的班车,成都茶店子汽车站每6:30,7:00有两班发往丹巴的班车,票价71元,路程351公里,需10小时。
旅游小贴士最佳旅游时间:每年春季(6月)及夏秋季(9-10月)。
当地气候:丹巴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2 ,一月均温4.4 ,最热月(8月)均温22.4 ,无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米。
美食推荐:丹巴在饮食上兼有四川风味和藏族风味,有不少川味饭馆,其中冷锅鱼很出名。
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一、嘉绒藏族的历史由来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 为“绒巴”(农区人)。
据汉文史料记载,古代生息、活动于今州境地区东南部河谷一带,称之为“嘉良夷(嘉梁)”、“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部落,为这一地区的土著先民。
唐时与吐蕃移民及驻军融合后,成为藏族。
嘉绒地区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说自己的祖先来自*** ,汶川县境内的瓦寺土司、金川县境的绰斯甲土司、雅安地区宝兴县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渊源于*** 的族谱记载。
杂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将悉坦谋。
《安多政教史》载:“多麦南北的人种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赞干布)安置在唐蕃边境驻军的传人,……”。
在公元5—6世纪时,嘉绒地区人户很少,为措巴首领割据称雄时期。
7世纪初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统一于吐蕃之中,由赞普的将领充任嘉绒各地首领.嘉绒地区在《安多政教史》一书和讲藏语安多方言的*** 中称‘查柯”。
其因是:“历史上吐蕃赞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来嘉练地区担任首领和武将,他的官邸在松岗以北,吐蕃王室在圣谕和公文中称他为‘嘉木查瓦绒柯潘’或‘查瓦绒柯潘’,简称‘查柯”’。
柯潘是从*** 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来大批士兵的指挥官,主管唐时吐蕃的“西山八国”。
古代称之为“嘉良夷”、“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部落,实为“皆散居山川”的土著居民。
在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甲时期,即大约东汉顺帝时期(126年),吐蕃地区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就由吐蕃传入了州境,并逐渐兴宏起来,吐蕃文化的传入和对嘉绒藏族古代先民的影响始自东汉,佛教则晚于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才在州内发展起来、由于宗教文化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长期影响,佛教(早期是本波教)逐渐成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军事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与吐蕃长期的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今日统一的嘉绒藏族。
川西嘉绒藏族服饰审美与历史文化研究

川西嘉绒藏族服饰审美与历史文化研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越来越多古典的文化被祭奠和流传,这也是我国国民现阶段所需要传承的艺术性瑰宝。
川西嘉绒藏族的服饰在其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以及审美上拥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色,这些都代表着我国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进步,也表现出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和共同性特点。
所以本文也以川西嘉绒藏族的服饰审美,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民族的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标签:川西嘉绒;藏族;服饰;审美;历史文化前言: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区,川西嘉绒藏族的服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个历史时期服饰所表现出的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在服饰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但是其中也依然包括着一部分共性的特点,这也凸显了一个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性的能力。
本文结合审美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川西的嘉绒藏族服饰从古至今的发展路径,希望能够真正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从而为我国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我国社会形成一个文化整体,利用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先秦时期嘉绒藏族先民服饰上古时期,原始的人们就开始用树皮、羽毛、皮革来遮羞和御寒,所以大多数的民族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本文所研究的嘉绒藏族的先民也并不例外,在闽江流域以及大金川河流域的两岸,二级台地还有半高山的地区已经能够发现四十余处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尽管所能够出土的工具,以及事物是零零散散的,这也能够让我们对嘉绒的藏族先民整体形象有着模糊的感知。
其中出土的有打制和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锤水晶、石磨制的细碎石器,出土的骨器大多为磨制而成,有骨梳、骨针、骨锥。
而陶瓷有黑色和红棕色两种,陶瓷的纹饰以绳纹为主。
利用骨针就能够看出,针的线孔很小,近似于现代手工用的针,无疑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缝制衣服。
骨锥和骨针就是缝制衣服所需要使用到的工具,那么制衣的材料在文学发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早期人们大多数以狩猎为主,无论是捕猎时伪装,或者是为了保护身体,以及仅仅是装饰身体,人们都可以用鸟兽的皮毛作为衣服。
嘉绒藏戏――一个民族的永世图腾

嘉绒藏戏――一个民族的永世图腾在美丽的川西北大渡河上游沿岸及岷江源头一带,丰沛的江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沿河地带,梯田层层,村寨密布,而在牧草丰美的山岗上,蓝天白云下是成群的牛羊,牧歌悠远而嘹亮――就是这片中国西部典型的半农半牧的富饶之地,是嘉绒藏族世居的家园。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生活的产物。
嘉绒藏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戏剧传统,回溯其戏剧的历史,距今已有1200 年之久。
1200年来,嘉绒藏戏在娱乐一方百姓的同时,依然鲜活地保持着其最初原始戏剧的傩戏特征,为此而被戏剧专家评价为探源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我们一直都对它鲜有所闻,虽然,它也曾一度为清朝皇帝所垂青。
由是不无猜想:是山高谷深以及独特的文化习俗、方言限制,让它千百年来一直都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独自芬芳?还是因为一个民族于世代传承的地方精神中,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精神领地的永世图腾?《郭东特青》戴盔甲的武士戏挥刀而舞, 表现了嘉绒藏族的尚武习俗。
夏日的梭磨河谷,草木葱郁,百花竞放。
河谷地带和半山坡地上随风摇曳的成片小麦、青稞和玉米林,在高原热烈的阳光照耀下,正一天天的展示出成熟的色彩。
而就在此庄稼播种之后至收割前的五月至七月间,正是嘉绒藏区比之藏历年还要热闹的“看花节”。
嘉绒语称“看花节”为“若木尼”,意为“野外去聚会享受大自然景色”的意思。
所以,看花节基本上是个寻求快乐的节日,除亲朋好友相聚一起喝酒、唱歌、跳锅庄舞外,还能观看到他们一年来盼望已久的藏戏演出。
我是寻着一阵鼓钹之声,来到著名的卓克基官寨背后一块搭满帐篷的草地上的,那时,一场别开生面的藏戏正在观众的喝彩声中热烈排演。
只见一群戴盔穿甲的演员们正在“基、尼、颂”的粗犷吼叫声中,或舞剑挥弓,或奔走跳跃。
他们头盔上插着的长长野鸡翎和下穿的百褶裙,更是随舞飘扬,好不威风。
这正是嘉绒藏戏《郭东特青》的一个战争戏片段。
这个片段,当地人又称为《武士舞》。
而嘉绒藏戏和西藏藏戏一样,为吸引观众,在一出戏剧的演出过程中,往往穿插一些与剧情无关的“杂耍”。
跷碛嘉荣藏族有哪些吸引人的民族多元文化

跷碛嘉荣藏族有哪些吸引人的民族多元文化嘉绒藏族所处区域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宗教以及民风民俗等文化特征。
硗碛为藏语汉译,愿意为高寒山脊,可见其海拔高,景色壮丽。
这里的藏族同胞有着极具特色的村寨、建筑、服饰、餐饮、语言、文化、歌舞、节庆、礼仪、宗教。
硗碛的藏族与阿坝的藏族在身材、体态、脸型轮廓都有所不同,其民风民俗也具有地方独立性。
村寨、建筑、服饰、餐饮、语言、文化、歌舞、节庆、礼仪、宗教等都别具一格,具有民族过渡地区的显著特征。
历史文化独特的服饰硗碛藏族同胞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其既不同于其它藏区的“袒半肩”,也有别于彝族、羌族的服饰。
其男女一般都穿本色麻布或褐色毪子长衫,外套羊皮背心。
男子多黑沙包头,冬天戴狐皮帽;女子多佩戴梭罗石和银制的“顶盘”、珊瑚与银镶制成的花饰,将扎有色线的发辫盘于顶帕上,色线如流苏垂于耳际;男女都穿本色麻布或褐色毪子长衫,外套羊皮背心,腰都系各式各样手织腰带,下穿长裤,用毯子或布护腿包脚,穿芒耳鞋,在鞋绊上编织有花饰。
可见其服饰的独树一帜。
歌舞“锅庄舞”是硗碛藏胞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传统自娱舞蹈,表演时无任何乐器伴奏,人们围圈携手自唱自舞,迈出洒脱的、稳健、踏实的步伐,表现出藏族人民团结、憨厚豪放、粗犷的性格。
藏区边缘的宗教文化按照“天人合一”藏传佛教生存理念整合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本之一.硗碛是雅安市宝兴县唯一的藏族自治乡,处于藏区东部边缘,与汉、羌地区相交接。
当地民众的信仰呈现一种多层次及多种信仰交织的复杂状况。
藏传佛教信仰不仅与当地的民间信仰、道教及汉地其他信仰相并存,且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相互兼容、并行不悖,呈现出十分和谐的局面。
此现象在文化边缘地区颇具典型意义。
藏传佛教在硗碛藏族乡的民众信仰中居于主导地位。
硗碛仅有寺院一座,位于乡中心所在地龙神岗(夹金山公园),藏名“曲科绕杰林”,汉译为“永寿寺”,属格鲁派。
嘉绒藏族的建筑文化

嘉绒藏族的建筑文化胡佳藏族是一个充满着神秘地域文化和丰富民间艺术的少数民族,嘉绒藏族建筑以其独特而鲜明的特色成为藏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嘉绒藏族主要生活在川西北高原的阿坝州和甘孜州的部分地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据说是由当地部落先民与吐蕃移民、戍边驻军融合后形成的。
嘉绒藏族文化古老,语言中仍保留有古藏语的成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其在生活方式、服饰、民风习俗以及建筑文化上不同于牧区藏族,尤以建筑文化为最。
嘉绒藏族的建筑主要以民宅和碉楼为主,同时建筑在形式、外观上与地域自然环境、历史、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宅嘉绒藏族建筑的选址一般在高山上,周围树木浓郁,种满了果树和农田,建筑依山起势,色彩斑斓,有如童话世界一般。
民居外形如同一个打坐的和尚,一般分三层,最高一层只有一间,传统上是经堂的位置。
经堂的外面是二层平顶,经堂屋顶以及晾台的各个角砌垒着白色的石块,形成四个尖角。
在晾台的矮围墙上都建有煨桑的香炉。
主楼的两旁位置是矮一些的房间,一般一到两层,这里主要是藏民饮食起居的主要行为空间。
前方留做走廊通道,楼房前檐有斗拱,绘有吉祥图案。
室内放置有锅庄,又称“火塘”,平时待客、用餐休息多在火塘周围。
火塘上方为尊贵席位,供客人和长辈就坐,左面是主妇座位,是固定的打酥油茶处,橱柜佛龛设在主妇后座,均精雕细镂。
院子的一侧建有一排睡觉用的耳房。
建筑在外观造型及室内外装饰用色上,充分显示了嘉绒藏族文化的独有特质。
墙壁自下而上逐渐收分,倾斜5-10°,能工巧匠的艺术和力学知识给人以美的感受。
屋面檐口出挑很深,有效地遮挡住了高原强烈的阳光,同时又在墙面上投下很深的阴影,增加了房屋的阴影感。
外墙的颜色以泥土的本色为基调,最高部位横列着白、黑、红三条色带(分别代表观音、文殊、金刚菩萨),外墙的底部刷着白色的波浪型花纹。
这种用色,一方面来自对“白年神”的崇尚,另一方面来自佛教的影响。
佛地崇尚白色,藏传佛教也视白色有为神圣、崇高,在教义上象征气数,寓意运气亨通。
川西嘉绒藏族婚俗文化研究

川西嘉绒藏族婚俗文化研究关键词:嘉绒藏族;婚俗文化;卧龙一、婚俗文化(花夜、正宴、回门等习俗)婚俗文化也是卧龙嘉绒藏族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与羌族毗邻,在婚俗文化上,嘉绒藏族和羌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也有着实质性的差别。
卧龙婚俗文化隆重而复杂,实行一夫一妻制度,结婚前后均有很多老祖先传下的规矩,不能被破坏。
所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嘉绒藏族都一直沿用着祖辈们传下来的婚嫁习俗。
生活在卧龙的嘉绒藏族的婚嫁习俗主要分为5个步骤,分别为说亲、订婚、合生辰八字、插花送年月、正式结婚,要完成这5个步骤单身男女才能算是正式结为夫妻,以下是对卧龙婚俗文化的详细内容阐述:(一)说亲在卧龙,如果年轻未婚的男子看上了别家未婚女子,首先需要请一位具有说服力的红姨大人(媒人)带上男方准备好的礼物到女子家中与父母洽谈,表明男子的心意,如果女方父母及单身女子对男子家庭没有意见则会收下红姨大人的礼物,表示对男方也有好感,可以进一步了解;如果女方父母拒绝收下礼物则表示不同意这次说亲,还请男子需另择他人。
(二)订婚当女方父母同意说亲之后,男女双方在进一步了解后觉得没有问题,接下来就是订婚仪式。
订婚当天要请上女方家的主要亲戚长辈到家中吃订婚酒,表示整个家族都同意这门婚事。
另外,订婚当天红姨大人要带上男方准备好的三色礼(挂面、糖果、酒)和给准新娘的新衣一套到女方家中。
(三)合生辰八字在订婚仪式完成后,男子要将女子的生辰八字带回家中,由男方家里的男主人敬家神,向祖先请愿。
合八字的过程为在家中神龛前摆放一碗清水,然后放上两颗大小基本相同的黄豆,带黄豆泡涨便知结果。
如果黄豆的芽心对准芽心则表示男女双方八字非常匹配,适合婚嫁;如果黄豆背对背,则表示男女双方八字不合,不适合在一起,男方会主动退婚,另择他人。
(四)插花送年月在合完生辰八字之后,如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相匹配则需进行结婚前的最后一个步骤,那就是“插花送年月”(意思就是选择结婚的好日子)。
嘉绒藏族土司传记

嘉绒藏族土司传记
嘉绒藏族土司传记,说到藏族土司,多少会让人联想起一个神圣、古老和神秘的民族,土司又称“藏之王”,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职位。
从古至今,藏族土司已经履行了非凡的使命,它在藏族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14世纪,土司前往北京面见朱元璋,共同推动了中国与西藏的友好关系;16世纪末,土司识别了受歧视的民族群体,并努力保护它们的权益;17世纪,土司又带领藏众重建西藏道教,使它得以保留并传承到今天。
藏族土司不仅仅是藏族历史上一个看似伟大而又神秘的象征,它还包括许多实践性的职责。
例如,它负责为藏众传递信息,开展宗教活动,制定立法,执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等等,因此,西藏历史上每一位土司都为推动藏族社会生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土司的传奇,让历史时刻记录着它的伟大,而这些伟大的例子也将永远被新一代藏众所传颂。
尊重藏族土司传奇,当我们心存感激,尊重它们对藏族发展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西藏的文明和进步是由西藏土司们辛勤耕耘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丹巴县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民俗风情古朴动人。
众多的文物古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县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
一、县情简介1、历史背景丹巴一带隋朝为嘉良夷地,唐属吐蕃,元为土司制,清设章谷屯,民国十五年(1926年)始设丹巴县。
中路古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存在,说明大约在5000年以前已有藏族先民们在这一带定居。
历经频繁的战争,今丹巴县境及周邻众多部落居民与吐蕃士兵、移民,因长期的交往而同化、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地域和语言特点的嘉绒藏族。
丹巴是嘉绒十八土司辖地最典型的嘉绒藏族文化的代表区,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
2、区位条件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的东大门,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
地处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上游。
县境位于东经101°17′—102°13′,北纬30°23′—31°29′之间,总面积达5649km2。
丹巴县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317国道经卧龙、小金四姑娘山、丹巴县再向西于道孚县八美接川藏线。
丹巴县城到成都345KM,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日隆关)距丹巴县城114KM。
瓦(斯沟)——丹(巴)路沿大渡河向南可达泸定县,刷(金寺)——丹(巴)路则沿着大金川河通向金川县和马尔康。
丹巴县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除分别沿着县境内三条水系延伸的五条主干公路外,尚有通往各林区、矿山和乡、部分村寨的支线公路3、地质条件丹巴县堪称“地质学天然博物馆”,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层总厚度达16000余米,境内不同时代和成分的脉岩多达数万条,其中举世闻名的丹巴白云母矿,就产在伟晶岩脉中。
丹巴地区独有的地质奇观,为国内外地质专家所瞩目。
丹巴矿产资源丰富,曾经是我国重要的白支母矿基地,川西重要的贵金属矿——铂镍就产在丹巴。
此外,金、银、铜、铅、锌及建筑饰材“中国白”汉白玉石等较为丰富。
4、气候条件丹巴所处地理位置本应属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区,但由于深切的高山峡谷的下垫面形态影响了纬度气候的演变次序,而以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取代了水平(纬度)气候带,除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仍保留着北半球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干热河谷气候外,绝大多数地区仍受制于青藏高原这一气候大环境,并受东南与西南季风气候的左右,形成既有别于青藏高原,又不同于盆地的高原型季风气候区。
最高山顶与干热河谷的气温相差达24℃以上,具有“一山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5、社会条件丹巴县辖1个镇,14个乡,181个行政村。
全县总人口5.7万余人。
丹巴县属多民族聚居区,居住差藏、汉、羌、回、满、彝等15个民族,其中藏族41381人,占总人口的74.53%汉族占22.19%,羌族占2.67%,回、满、彝等其他民族占0.16%。
二、民族文化概况特定的区位条件、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漫长的历史沿革,培育了独特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
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资源集中分布在县域东部片区,在低海拔在干热河谷地带,土壤肥沃,交通方便,是嘉绒藏族农区民众聚居地,因而全县最具特色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资源基本上都比较集中的分布在县内大小金川河沿岸和大渡河沿岸。
丹巴县嘉绒藏族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资源所处区位条件好,资源丰富,具有科学考古价值的人类古文化遗址,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与自然环境完善融合的藏寨民居,有着悠久历史、风格独特的民风民俗、气氛十分浓厚的宗教文化、古战场及红军遗迹和色彩斑谰的社会文化。
为理想的文化生态观光旅游考察区。
三、历史文化资源1、古碉群古碉是嘉绒藏族先民的建筑艺术杰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
丹巴县是嘉绒藏区古碉最集中、最多的地方,有着“千碉之国”、“古碉之乡”的美誉,全县现存古碉数量和种类之多,建筑之奇,堪称全国之最,世界罕见,有的学者称其为“高碉文化”。
丹巴县古碉是无声的诗篇;是凝固的音乐。
现全县尚存的343座古碉中,仅梭坡、中路两地就集中了193座。
丹巴古碉群于1989年被丹巴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甘孜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在申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开始了丹巴中路——梭坡藏寨碉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申报文本于2002年1月22日通过省级评审,现正在作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的准备。
古碉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据《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冉马龙者,武帝所开,无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民)众皆依山居址,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
唐人李贤注曰:“今彼夷人呼为‘碉’也”。
到隋唐时代,这种古碉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起来。
又据中路乡古遗址暨石棺葬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掘,证明了早在3500年前就有人口稠密的土著先民在这里而生息繁衍,并且掌握了较高的片石砌墙技术”。
古碉群的形成有了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丹巴境内妖魔横行,兴风行浪,抢粮吃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
国土即刻召集人臣和匠人商议对策,决定修建高2丈以上的四角开碉房,抵挡妖魔的抢劫,这一举获得了成功。
从此,国王下令动员民众建碉,碉的发展使国富民定,于是下诏凡是有男孩的家庭必须修一座面,此风延续下来,从而逐渐形成了“千碉之国”。
其实,丹巴县境内山高谷深,群峰突兀,交通不便,古时藏民为了保护村寨不受侵扰,为了对付部落之间的战争本是古碉群形成的真正原因,高碉楼之上,四面八方,一目了然,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丹巴古碉群近年来吸引了不少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许多慕名前来的考古学者、建筑工程专家、摄影报像记者都为这奇特的建筑,精湛的技艺叹为观止,称古碉是稀世罕见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民族文化学的研究价值,具有旅游观光、休闲流假开发的前景。
古碉建筑形式多样,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三解等,多数为四角碉,古碉高的有五、六十米,矮的也有一、二十米;主要建筑材料是山石、沾泥、木头、草筋等,古碉下宽上窄,面随高度增加面晌内收。
修砌碉楼由大大小小的石料组合而成,即一排大石压住下面大石错缝修砌。
以此类推,多数修砌古碉每一米高放一排大料为墙筋,甚至有的为显示砌墙技术的高超不放一根木头而成。
古碉墙壁厚实坚固,不少墙上砌有数百斤的大石,且墙体平整光滑。
棱角分明,如刀砍斧劈,端正笔直。
古碉功能较多,建于村寨要道旁,交通要隘、关卡等地的称“军事防御碉”;专门为土司头人而修的曰“官寨碉”;村寨中心,用于镇摩的八角碉叫“风水碉”,此外还有界碉、寨碉、家碉等等。
据藏文经书记载,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嘉绒藏区仅有三座13角碉,丹巴境内就有两座。
丹巴古碉虽然年代久远,历经战争和风雨的侵蚀,地震的考验,现在仍然拔地擎天,巍巍然屹立于天地间,坚如磬石,有有偏斜已久却不倒塌,有的弯曲如弓而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鬼斧神工,精刀妙绝伦。
古碉的每个角、每一块石头、每一铲泥土,都是藏族先民用血汗所铸,同时也写下了藏族建筑史上光辉一页。
2、藏寨民居丹巴县的藏寨民居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高原其它民族以及其它藏族民居都不相同,别具一格。
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藏寨民居同自然环境完善融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理念。
民居建筑艺术性强、宗教文化气氛浓,美观适用。
它是片石砌墙技术、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古老风水学以及宗教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化、美学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是嘉绒藏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丹巴的嘉绒藏寨民居以甲居、布科、中路、梭坡、巴底、大桑等地最为集中,特色也最为明显。
从远处看去,一个有十几户甚至百余户人家的村寨鳞次栉比,在林立的高碉群中,错落有致的分布于田野和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藏密的森林、葱茏的果园、清澈的小溪以及远处银白色的雪山、藏天白云,在每个不同的季节里都会构成一幅幅摄人心魄、神秘醉人的自然风景卷。
嘉绒藏寨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古老的片石砌墙技术,这种奇特的建筑技术和各种装饰、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房屋建设(亦称碉楼式藏房)为石木结构,系以房中碉为脊修筑而成,一般为三、四层,也有五、六层的。
主体藏房占地面积一般150平方米左右,房屋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锅庄室和储藏室,三层、四层为卧室、客厅及经堂,三、四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天房背,最高处只剩房中碉屋脊,屋顶四方各砌0.8米高的三角形塔一座,按山脉走向高的那边再修一煨桑室瓶。
楼梯也多采用颇具特色的园木式梯,上下楼梯时特别讲究技巧,二楼中间有用石板围起来面积约1平方米的火塘,周石料精心雕琢三个弯形脚支撑锅亦是三脚锅庄,其中一个在上方的脚背脊上有一突起的小石窝,供人们祭祀用。
锅庄既是厨房又是饭厅,还可举办家庭歌舞(跳锅庄)等活动,具有多种功能。
室内墙壁上绘有彩色帷幔和三色彩条,家俱上绘有五彩缤纷的各种图案,多数藏家客厅内铺有藏式地毯,一进藏房让人感觉到华丽温磬和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
藏房宗教色彩二盼浓厚。
首先,整个居民的外形犹如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着颂经。
在外部色调上以白为主调,每年藏历年前均用白灰粉刷,上部还配以紫红色、黄色和黑色条纹,以示天、地、日、月和星辰。
外墙绘上具有宗教意义的图案,多为象征吉祥的动物图案。
楼顶四个三角形塔尖上放有白石(石英石),分别插上由药、黄、白、蓝色布科印制的嘛呢旗;大门前也插丈余高的经幡,经幡时时随风摆动,意为家人默默诵经祝福、祈求吉祥如意、福运升腾。
3、古人类遗址及古墓葬中路乡古人类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八十年代初期发现。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位于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村,小金河左岸二级台地上,海拔2300米,距县城8公里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6米,堆积中心在刹拉科寺庙周围。
1989—1990年经省文物考古队初试挖掘共发现灰坑8个,房屋遗址2处,呈长方形,墙体用片石砌成,内壁抹黄泥,并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装饰品等;石器有打制和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锛、石锄、石外向型和用水晶石磨制的细碎石器、骨器有骨梳、骨针、骨锥等,精美而锋利;陶器有双耳罐、羊头壶、钵等,陶器表面有绳纹、刻划纹、掌纹、指纹等,陶器一般为灰色、红棕色和黑色。
该遗址上部经C14断代年龄测下限为3700年。
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嘉绒地区藏民族和川西高原的少数民族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春秋战国时代石棺葬墓群也主要集中中路乡罕额依刹拿科寺庙周围,现已出露的约50余座,范围约1万平方米,石棺葬排列整齐,方向都朝向墨尔多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