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技术与发展_常逸
空气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的来源与影响深度分析

空气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的来源与影响深度分析概述:空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小颗粒,其来源广泛且多样,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
这些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空气颗粒物的来源和影响十分必要。
源头来源:1. 自然来源:首先,来自自然因素的空气颗粒物源头主要包括火山喷发、沙尘暴和森林火灾等。
火山喷发会将大量的火山灰和气溶胶排放到大气中。
沙尘暴则将沙尘和土壤颗粒带入大气层。
森林火灾会释放出大量的烟尘和有机物。
其次,自然过程中的生物源也是空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如细菌、真菌和花粉等。
此外,海洋源也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贡献不可忽视,如海盐颗粒和海藻产生的有机物。
总的来说,自然因素排放的空气颗粒物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们在特定区域和特殊气象条件下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2. 人为活动:人为活动是导致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
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和能源生产等。
工业排放是最主要的人为颗粒物来源之一。
工厂的燃煤和燃油排放了大量的粒子污染物,如煤烟、尘埃和气溶胶等。
此外,工业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也会产生一些化学性颗粒物。
交通运输是另一个重要的颗粒物排放源。
尤其是柴油车辆排放的颗粒物含量较高。
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包括尾气中的颗粒物和由刹车和轮胎磨损产生的颗粒物。
农业活动也会贡献一定数量的颗粒物。
农业机械、农药和氮肥的使用会导致颗粒物的排放。
能源生产过程中的燃煤和燃油燃烧也会释放颗粒物。
电厂、供热系统和家庭燃煤取暖都会导致空气颗粒物污染。
影响深度分析:1. 大气环境:空气颗粒物对大气环境产生多重影响。
首先,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吸收、散射和反射太阳光,影响着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
由于它们的反射和吸收作用,可能导致地表温度的升高或降低。
其次,空气颗粒物会改变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和化学组成,从而影响大气的化学反应。
一些颗粒物可以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和性质。
颗粒物还可以改变光学性质,影响大气中的光学传输。
此外,空气颗粒物会直接影响大气的质量。
大气环境中微颗粒物来源成因分析以及净化措施

大气环境中微颗粒物来源成因分析以及净化措施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微颗粒物(PM2.5)的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其来源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角度对大气环境中微颗粒物的来源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净化措施。
一、工业排放工业排放是大气中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活动中燃煤、炼化等过程产生的废气中会生成大量的微颗粒物。
这些微颗粒物一旦排放到大气中,会通过大气的传输和扩散,进入人们的呼吸系统并对健康产生危害。
为了减少工业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加强对工业排放的管理和控制。
建立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监测机制,对排放高浓度的工业企业进行罚款和停产整顿,以减少工业污染对大气中微颗粒物的贡献。
二、交通排放交通排放是大气中微颗粒物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等,都会对大气环境中微颗粒物的浓度产生显著的影响。
为了减少交通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微颗粒物污染,应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车、氢燃料车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鼓励共享出行等方式,减少私家车辆的数量和行驶里程,降低交通排放对大气环境的负荷。
三、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是农村地区微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生物质燃料如木柴、秸秆等进行烹饪和取暖,这些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微颗粒物。
为了净化农村地区大气中的微颗粒物,可推广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生物质燃料。
例如,使用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既减少了微颗粒物的排放,又提高了烹饪和取暖效果。
四、建筑施工建筑施工活动中产生的粉尘也是大气中微颗粒物的来源之一。
建筑工地和道路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颗粒,这些颗粒物一旦进入大气中,会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少建筑施工对大气中微颗粒物的贡献,可以采取一些净化措施。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粉尘管控,使用洒水车或覆盖物等措施来减少粉尘的扩散。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与分布特征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与分布特征大气颗粒物污染是指大气中存在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它是空气污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气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国内外的城市中,大气颗粒物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主要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自然来源包括火山爆发、大风扬尘、森林火灾、海盐气溶胶等,这些自然因素的活动会释放大量的颗粒物质。
人为来源则是由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燃煤和石油的燃烧等人类活动产生的颗粒物。
工业生产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许多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例如水泥厂的石灰石的粉尘、冶炼厂的排放物等。
这些颗粒物质在排放过程中经过扬尘、气流传输等活动,进入大气中扩散。
交通运输也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轮胎磨损、刹车摩擦、尾气排放等都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质。
尤其是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质含量较高,对大气污染贡献不可忽视。
燃煤和石油的燃烧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燃煤和石油中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颗粒物。
此外,燃煤和石油中的有机溶剂和挥发性有机物在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颗粒物质。
二、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分布特征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分布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大气环流、降水、气象条件、地理位置等。
大气环流是影响大气颗粒物污染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向以及风速的变化会影响颗粒物质的扩散和输送。
风速较大的时候,颗粒物质更容易被风吹散,降低了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
降水是另一个影响大气颗粒物污染分布的因素。
降水能够清洗大气中的颗粒物质,使其沉降到地面上,减少了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
因此,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程度相对较低。
气象条件对大气颗粒物污染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天气干燥、高温和逆辐射等条件会促使颗粒物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长,进一步加剧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程度。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源控措施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源控措施研究一、概述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其来源广泛多样,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气颗粒物污染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和源控措施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1. 自然来源自然界中,火山喷发、风沙、植物花粉等都是大气颗粒物的自然来源。
火山喷发时所释放的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会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如火山灰会遮蔽太阳光线,导致气温下降。
风沙现象在沙漠地区较为普遍,强大的风力会将沙尘携带至空中,并随风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花粉则是植物繁殖的产物,它会随着风或昆虫传播,成为人们在空气中常见的颗粒物。
2. 人为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活动的发展,人为排放成为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燃煤、石油加工、化学工艺等行业会排放大量颗粒物,如烟尘、硫化物、氮氧化物等。
交通运输也是重要的大气颗粒物来源,机动车尾气中含有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如PM2.5等。
此外,建筑施工、家庭生活等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三、源控措施研究1. 技术控制技术控制是对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源进行监控和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如烟气脱硫、除尘等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颗粒物的排放量。
在交通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和改善燃烧设备效率等措施,也可以减少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
技术控制需要持续的创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升级的环境保护要求。
2. 源头减排源头减排是通过减少颗粒物的形成和排放来控制大气颗粒物污染。
在能源利用方面,替代传统的高污染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可以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
此外,加强工业和交通行业的环境管理,提高排放标准和监管力度,也是源头减排的关键。
3. 空气净化空气净化是对大气中颗粒物进行处理和清除的过程。
常见的空气净化技术包括静电净化、过滤净化、光催化净化等。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减排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减排技术研究近年来,大气颗粒物的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颗粒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本文将从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以及减排技术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主要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微颗粒物(PM2.5)。
它们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农业活动等。
其中,工业排放是主要的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燃煤、燃油和燃气等燃料的燃烧。
在煤炭燃烧过程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会引起硫、氮和碳等元素的释放,从而生成硫酸盐、硝酸盐和颗粒物。
此外,一些特定工业过程,如钢铁冶炼、化工生产等,也会释放大量颗粒物。
交通运输是另一个重要的大气颗粒物来源。
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硝酸盐和有机颗粒物。
此外,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机械磨损和道路扬尘也会释放细微颗粒物。
能源消耗也是导致大气颗粒物增加的重要原因。
燃煤发电、石油精炼等能源产业排放大量颗粒物,其中燃煤发电是颗粒物排放量最大的源头。
农业活动也贡献了一定数量的大气颗粒物。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作物秸秆的燃烧以及牲畜粪便的排放都会产生颗粒物。
二、大气颗粒物减排技术研究为了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各国开展了一系列减排技术研究。
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是燃烧改进技术。
对于工业生产中煤炭的燃烧,可以采用低氮燃烧技术、集成烟气脱硝脱硫技术等手段来降低颗粒物的排放。
利用先进的燃烧设备和燃烧管理方法,能够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颗粒物的生成。
在交通运输方面,研究表明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和使用低挥发性燃料都能有效降低颗粒物排放。
此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洁净度,从源头上减少机械磨损和道路扬尘产生的细微颗粒物。
在能源消耗领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发展绿色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不仅可以减少排放,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燃烧改进技术,还有其他减排技术可以采用。
大气污染颗粒物化学组成与来源解析展望

大气污染颗粒物化学组成与来源解析展望大气污染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颗粒物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具有普遍关注的一个组分。
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来源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大气污染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进行解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案。
大气污染颗粒物主要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包括无机盐、有机物和元素碳等。
其中,无机盐包括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等,在大气中由酸性气体与碱性气溶胶反应形成。
有机物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氧化产物。
元素碳则是燃烧过程中的产物,包括黑碳和有机碳。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非常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人为源和自然源。
人为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业活动和生活燃烧等,这些活动释放了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
自然源包括土壤风蚀、海盐喷溅和生物排放等,虽然自然源的排放量较小,但在某些地区或特定条件下可能对大气颗粒物的形成和污染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来源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大气颗粒物中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其组成和来源。
此外,大气颗粒物的化学转化和迁移过程也需要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其污染扩散路径和影响范围。
在未来,解决大气污染颗粒物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首先,环境监测和数据共享的网络建设非常重要,以便实时掌握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和组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应加强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的控制和减排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和清洁能源的应用。
同时,减少人类活动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如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加强农业管理和推广环保生活方式等。
此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大气污染问题,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大气污染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来源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大气颗粒污染物源解释

大气颗粒污染物源解释大气颗粒物污染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状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的现象。
大气颗粒物来源广泛,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本文将详细解释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影响。
首先,自然源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些源包括风起扬尘、火山活动、沙尘暴和森林火灾等。
其中,风起扬尘是最常见的自然源,主要来自干旱地区的裸露土地、农田和道路表面的尘土等。
火山活动是另一个自然源,当火山喷发时,会释放出大量的颗粒物。
其次,人为源也是导致大气颗粒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下是一些人为源的解释: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粉尘和颗粒物是主要的人为源。
这些排放物包括燃煤和燃油的烟气、炉渣、灰尘和金属颗粒等。
工厂和电厂是这些排放源的主要来源。
2. 车辆排放:交通运输是造成大气颗粒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汽车和摩托车的尾气中含有颗粒物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尤其是老旧的机动车辆,由于使用老旧的动力系统和技术,其尾气排放更加污染。
3. 建筑施工:建筑工地是颗粒物排放的重要来源。
在施工现场,土地破碎、混凝土和砂浆搅拌以及物料堆放等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此外,建筑工地还会产生噪声和振动等其他污染。
4. 家庭生活:家庭生活也是引起大气颗粒污染的因素之一。
家庭采暖、烹饪和清洁等活动会产生燃烧废气和烟尘,从而释放颗粒物。
此外,家庭也可能使用一些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产品,如清洁剂和涂料,这些化合物也会释放颗粒物。
大气颗粒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颗粒污染物中会增加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
颗粒物能够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肺部和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的损害。
其次,大气颗粒物还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影响植被生长、土壤肥力和水质等。
为了减少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排放和降低它们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工业企业应该引入先进的排放控制系统,减少工业废气和粉尘的排放。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近十几年来,全球变暖造成的温室效应及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热点问题。
随之而来的是对空气污染的越来越关注。
大气污染主要是因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如细颗粒物(PM10,PM2.5)等,其中PM2.5属于细微颗粒物,它可以挥发出少量有害物质,具有极强的毒性,对人类具有很大的影响。
有效控制细颗粒物污染物的排放,以减少对空气的危害,是空气污染防治的重要策略。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源主要有:交通污染、工业污染和焚烧污染。
首先是交通污染。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而这些有害物质可以被大气中的水蒸气所氧化、结合、分解,最终形成大量的细颗粒物,它们会在空气中传播,影响到大气的环境质量,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
其次是工业污染。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废气会被排放到大气中,包括由汽车、火车、船舶等交通工具排放出去的废气和冶炼、化工、焚烧发电等产生的废气,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细颗粒物,对空气的污染作用也十分明显,它们会悬浮在大气中,能够漫射到广阔的地区,影响大多数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
最后是焚烧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耗能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燃料消耗,如煤炭、油等,而在焚烧燃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细颗粒物,这些物质能够悬浮在空气中,增加空气污染,并且容易引起悬浮物扩散,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细颗粒物污染的源头主要是交通、工业和焚烧污染,它们通过大气中传播,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影响较大,将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三种污染源,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减少燃料消耗,加强交通管理,加强工业污染排放的检测,以此减少大气污染的源头,缓解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提升人类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4月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技术与发展常逸1,刘乐君2摘要: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即“源-受体”关系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关注的核心问题。
文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特征以及污染源解析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介绍了相关解析技术,国内源解析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气;污染;污染源解析;模型技术中图分类号:X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8)04-0114-04Abstract:Therelationbetweenpollutionsourceandairqualityisnotonlythekeyissueofenvironmentsciencesresearch,butalsothecoreissueofenviromentmanagementanddecisionmaking.Thispaperintro-ducedthecharacteristicsofairpollutionand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tthesametime,introducedthecorrelativeapportionmenttechnology,theexistentproblemsofdomestic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ndthedevelopmenttrend.Keywords:air;pollution;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modelstechnology(1.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南长沙410004)The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nditsdevelopmentofatmosphericparticlesCHANGYi1,LIULe-jun2(1.Hunan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Sciences,Changsha,Hunan410004,China;2.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ofHunanProvince,Changsha,Hunan410004,China)收稿日期:2008-02-22作者简介:常逸(1964—),男,湖南长沙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分析实验及酸雨研究。
企业技术开发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ENTERPRISE2008年4月Apr.2008第27卷第4期Vol.27No.4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气污染也日趋严重。
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拥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大气污染源解析是研究大气环境中的污染源与受体的关系、确定影响空气质量的重点污染源,是空气质量管理的关键。
1大气污染特征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处于煤烟型污染向机动车尾气污染为主的光化学污染的过渡时期,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特征为高浓度的臭氧和细颗粒物。
大部分中小城镇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特征为颗粒物、二氧化硫。
由于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化学物质,其相互作用使得大气污染物行为复杂,为区别简单的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应当将当前我国城市和区域的大气称为复合性污染。
我国大气受到广泛关注的污染物是颗粒物,在我国有监测的343个城市中,60%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超标[1],由于污染源本身的复杂性,颗粒物成份多样且复杂。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气PM2.5中主要成份为有机物占30%,其次为SO42-、NO3-、NH4+等二次颗粒物占35%~40%,矿物颗粒约占10%~20%,还含有碳黑及其它微量元素。
其中有机物中已经查明成份超过200种,包含对人体有害的多环芳烃[2]。
同时,颗粒物是其它污染物的载体,也是大气化学非均向反应床,影响大气反应过程;气溶胶态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也可通过直接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影响地球辐射平衡,影响气候变化。
2大气污染源的主要来源与源排放自然和人类活动都不断向大气排放各类物质,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的存在有一定的周期。
当大气中某种物质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产生不良效应时,即构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源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按照产生污染部分,可分为工业源、民用源、交通源、生物质燃烧源等;按照能源结构分为煤炭、焦炭、重油汽油、柴油、天然气等。
人为污染源也可以按照流动源和固定源分类,按照排放轨迹分类。
天然源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大气的天然第27卷第4期示踪检测分析测试环境大气采样技术源排放采样技术颗粒物排放源成分谱库示踪物/示踪技术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数据库源解析技术规范及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污染源源清单污染削减方案各排放源类的贡献源贡献的空间分布扩散模式受体模式反向模拟模型图1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的框架污染源主要包括自然尘、森林及草原火灾排放物,火山活动,海浪飞沫,生物排放物。
3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3.1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的作用空气质量与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十分复杂,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即“源-受体”关系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是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关注的核心问题。
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是区分和识别大气污染的复杂来源并定量分析其源贡献率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它是确定各种排放源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响应关系的桥梁,是控制和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课题。
3.2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简介对大气污染来源的研究始于以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分析和以污染源排放清单为基础的扩散模型(源模型);20世纪70年代将着眼点由排放源转移到受体,开始了受体模式的研究。
目前大气源解析技术的两大基本技术分别是:①基于源的大气扩散模式的源解析技术;②基于受体模型建立起来的源解析技术。
其中基于各种大气扩散模式的源解析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一次及二次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基于化学平衡受体模型的解析技术主要用于具有复杂来源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这两种解析技术方法各有优点和不足,相互不能替代,在进行污染来源解析研究中,常常是将这两种方法联合起来,相互补充使用,出现将源清单、扩散模式和受体模式集成加以综合应用的趋势[3]。
图1给出了以颗粒物为例的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的框架。
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污染源清单及数据库、各种源的排放因子系列和源排放化学成分谱库、各类大气扩散模式系统以及各类受体模型,为研究和确定源-受体关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在PMl0和PM2.5源排放特征化学成分谱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用于源解析研究的排放源特征谱库。
源清单是基于对各污染源的详细调查,根据各源的基本工况和排放因子模型,建立污染源清单和数据库,据此可以分析各源排放对总排放量的贡献及对空气质量的相对影响,确定重点污染源。
但由于源清单的不完整性及排放因子的可适用性,源清单分析的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误差较大。
扩散模式是根据源排放量模拟污染物排放、迁移、扩散、化学转化等过程估算污染源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可具体估算到每一个排放源的贡献情况,对于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扩散模式所需要的源排放清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一些人为无组织排放源、天然源和二次细粒子源的参数难以确定,因此影响了扩散模式在源解析中的应用。
扩散模式方法基于污染源清单和污染源排放量,通过模拟污染物排放、迁移、扩散、化学转化等过程描述不同条件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能够定量确定单个污染排放源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及污染分担率,并能够预测污染源排放的改变所引起的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这对于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气扩散模式的种类很多,按模式理论的发展途径可分为统计理论模式、K理论模式和相似理论模式;按模拟的时间尺度可分为短期平均及长期平均浓度模式;按污染源的形态又可分为点源、线源、面源、体源、多源或复合源模式。
尽管大气扩散模式的种类繁多,但从应用角度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大气扩散模式多属高斯模式及高斯模式的变形。
受体模式通过分析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来推断污染物来源,估算各类污染源的贡献率,它较扩散模式大大简化,自问世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结果可以作为战略决策的依据[4]。
受体模式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富集因子、CMB模式、多元统计分析(如因子分析、止矩阵因子分析等)用于识别和解析颗粒物来源的方法,目前国内大气颗粒物解析多采用化学质量平衡、多因子分析法以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5]。
受体模型主要用于颗粒物的来源解析研究。
在污染物从源到受体质量守常逸,等: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技术与发展115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4月恒且呈线性关系的假设下,受体模式通过分析受体大气颗粒物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来推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并估算各类污染源的贡献率。
由于受体模型不依赖于气象资料和污染源清单,主要基于污染源排放特征、源排放化学成分谱和受体大气的物理化学特征,因此是一种典型的基于环境浓度水平“至上而下”的源解析方法,能有效确定影响受体大气的主要污染源类,避免了重要污染源类型的遗漏。
针对扬尘共同污染的现实问题,目前发展了一些二重源解析技术,这种技术方法建立在三次不同的CMB模型计算结果基础上,用CMB计算出各单一源类对环境的贡献率,用烟尘替代与其共线严重的单一源;将扬尘作为受体,其它各单一尘源类作为对其有贡献的源,用CMB模型计算出各单一源类对扬尘的分担率[6]。
多种技术的综合:将扩散模式和受体模式这两类模式结合使用,成为源解析研究的趋势之一,以满足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需要。
逆向模拟技术是在三维立体的大气浓度水平观测的基础上,根据气象过程和化学过程,逆向运用空气质量模式,检验和诅试建立的污染源清单。
这一方法借助高质量的环境观测,可以获得污染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但方法本身不具有将各类源(如机动车、燃煤)进行区分的能力。
目前发展的大气污染来源研究方法非常丰富,各有利弊。
污染来源的研究在污染物的种类不断扩展的同时,技术方法的发展有二个基本趋势:一是采用多种技术方法进行相互验证,或进行不同方法的综合集成;一是使建立的污染源清单实现动态化,以反映污染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3.3国内源解析技术存在的问题尽管目前针对大气污染的源解析开展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上述工作大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局限性较为明显,结果的可信度不高,决策根据不足。
主要表现在:①污染源排放清单不完整,缺乏污染源排放活动水平的基础资料,缺乏针对国内主要污染源排放的实测排放因子,致使建立的排放源清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②缺乏污染源采样技术和设备,不能取得在大气环境状况下有代表性的源排放颗粒物样品;③缺乏大气细粒子源化学特征谱库,几乎没有开展过中国自己的源化学特征谱的测量,在研究中主要利用国外的源谱;④污染源监测技术不完善,不能对污染源中的各类污染物进行分类监测;⑤相关化学分析技术不完善,不能准确地测量微量化学组分,特别是有机组分,在源解析中仅仅包括了常见的无机元素;⑥缺乏作为源解析重要手段的示踪技术,因此,不能有效解决源解析中存在的共线性问题,源解析的方法和模型研究不够,且存在一套数据多种结果的现象,没有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源解析方法体系、计算机软件;⑦研究结果仅限于空气中颗粒物来源的基本类型,如烟尘、粉尘等,尚不能指出城市不同区域(或监测点位)颗粒物的具体污染源,难为环境规划和政策制定指出明确的控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