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合集下载

大气颗粒物溯源与大气工程源解析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溯源与大气工程源解析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溯源与大气工程源解析技术研究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以及实施有效的治理方案,科学家们进行了大气颗粒物溯源与大气工程源解析技术的研究。

大气颗粒物,即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和液体颗粒物,其来源多种多样。

其中,大气颗粒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源,包括风沙尘、火山喷发等;二是人为源,如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而人为源排放的大气颗粒物则是我们能够改变和控制的,因此,对大气颗粒物溯源与大气工程源解析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

大气颗粒物溯源技术是通过分析颗粒物的组分和元素的同位素组成,找到其源头。

目前,科学家们使用了多种技术来实现大气颗粒物的溯源。

其中,元素同位素分析技术是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对颗粒物中不同元素的同位素比值进行测定,可以识别出其来源。

例如,燃煤排放的颗粒物的铅同位素比值与大气中其他来源的颗粒物有所不同,因此通过铅同位素分析可以溯源燃煤颗粒物。

另外,稀土元素同位素分析、碳同位素分析等技术也可以用于大气颗粒物溯源。

大气工程源解析技术的研究旨在准确判定大气颗粒物的不同来源以及贡献程度。

科学家们通过采集不同颗粒物样品,并通过化学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获得了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结果。

例如,在一个含有多种源的区域,科学家们可以通过采集颗粒物样品,并对其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根据不同源的特征物质含量比例,结合气象条件和大气扩散模型,计算出不同源的贡献程度。

这样,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降低特定源的大气颗粒物排放。

大气颗粒物溯源与大气工程源解析技术的研究在环境保护和空气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技术,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源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程度,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政策。

例如,如果某个地区工业源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较大,政府可以加强对该工业源的监管,并鼓励其进行减排措施,以降低大气颗粒物的浓度。

另外,通过大气颗粒物溯源技术,还可以识别特定污染事件的源头,为环境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颗粒物排放与来源解析研究

大气颗粒物排放与来源解析研究

大气颗粒物排放与来源解析研究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大气颗粒物主要包括PM10和PM2.5两种粒径的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排放与来源解析研究。

一、大气颗粒物排放源头大气颗粒物的排放源头主要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利用和生物质燃烧等多个领域。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是主要的颗粒物源之一,其中包括燃煤锅炉、钢铁冶炼和水泥生产等。

这些工业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不仅含量高,而且中毒性较强。

交通运输也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主要由燃烧过程中的燃油和氧化反应产生。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排放的颗粒物贡献逐渐加大。

此外,船舶的燃油和飞机的喷气燃料也会产生颗粒物排放。

能源利用是大气颗粒物排放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煤炭和石油等常见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颗粒物。

尤其是燃煤电厂,由于其巨大的能源消耗,颗粒物排放量较大。

此外,生物质燃烧也是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之一。

农作物秸秆和木材等生物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颗粒物,对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为了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组成,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来源解析方法。

其中,主要的方法有化学成分分析、同位素分析和物质流分析等。

化学成分分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之一。

通过对颗粒物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排放源头的贡献程度。

例如,通过测量硫酸盐含量可以判断燃煤排放的影响,而铜和锌等金属元素则可以反映交通排放的贡献。

同位素分析是另一种常用的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

同位素分析可以通过测量不同同位素的丰度比来鉴别不同源头的颗粒物。

例如,通过氮和氧同位素分析,可以判断颗粒物中的硝酸盐是否来自交通尾气。

物质流分析是一种较新的来源解析方法,用于确定大气颗粒物来源的物质流动路径。

通过追踪颗粒物中特定元素、物质或化合物的浓度和组成变化,可以揭示不同区域和排放源头之间的物质交换情况。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摘要: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了大气颗粒物的种类和来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然后详细讨论了大气颗粒物的解析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接着,综述了大气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包括源控制和尾气控制。

最后,提出了未来大气颗粒物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控制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大气颗粒物是由气溶胶粒子组成的空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大气颗粒物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大气颗粒物污染每年导致超过百万人死亡,且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健康影响明显。

因此,解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研究控制技术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2.1 自然源自然源是指大气颗粒物由自然过程形成的源头。

自然源包括风尘、火山喷发、植物排放等。

风尘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它是由于风吹动地表尘土悬浮而形成的。

火山喷发会伴随着大量的烟尘和火山灰释放到大气中。

植物排放主要是指植物通过气孔释放的悬浮颗粒物。

2.2 人为源人为源是指大气颗粒物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源头。

人为源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燃油燃烧等。

工业排放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的燃烧产物、炉渣等颗粒物成为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动车尾气也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机动车的燃烧产物会释放到大气中,特别是柴油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

燃煤和燃油燃烧也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3. 大气颗粒物的解析方法解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是了解大气颗粒物污染情况、指导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

常用的大气颗粒物解析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大气污染来源解析技术研究现状

大气污染来源解析技术研究现状

大气污染来源解析技术研究现状:大气颗粒物会影响降雨--大气中的这些颗粒物会与水汽结合,在降雨时影响雨水的酸碱度,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大气污染来源解析技术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全球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地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空气质量是人们健康生活的保障,有效解析大气污染,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健康。

1大气颗粒物及其危害悬浮在大气中的颗粒物俗称大气颗粒物,它是一个物理形态和化学组成都非常复杂的集合物质名称,是大气中的不定组分之一。

按照空气动力学直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降尘和飘尘。

而飘尘又可分为PM10和PM2.5,由于它们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近年来,它们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研究表明,PM10经过呼吸道可以进入人体,而PM2.5甚至还能进入肺泡。

调查显示,3~15岁儿童的呼吸道发病率上升与PM10有很大的关系。

大气颗粒物可以影响气候效应。

研究发现,PM2.5与能见度有密切的关系,它可以降低能见度。

大气颗粒物降低能见度主要是通过其对光的散射和吸收来减弱光的信号。

大气颗粒物对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它的危害程度是温室效应的2倍多。

同时,大气颗粒物还会影响降雨--大气中的这些颗粒物会与水汽结合,在降雨时影响雨水的酸碱度,这些颗粒物的酸碱度就会成为酸化或碱化的主导因子。

而酸雨会损坏各种建筑物,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效应。

另外,大气颗粒物还会通过其他方式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减少农作物的产量等。

由此可见,环境空气质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空气质量是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治理大气污染、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核心是确定大气中的污染物及其来源。

只有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才能做好防护治理工作。

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是区分和识别大气污染物复杂来源并定量分析其源贡献率的一种技术方法,是确定各种排放源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响应关系的枢纽,是控制和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课题。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源控措施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源控措施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源控措施研究一、概述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其来源广泛多样,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气颗粒物污染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和源控措施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1. 自然来源自然界中,火山喷发、风沙、植物花粉等都是大气颗粒物的自然来源。

火山喷发时所释放的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会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如火山灰会遮蔽太阳光线,导致气温下降。

风沙现象在沙漠地区较为普遍,强大的风力会将沙尘携带至空中,并随风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花粉则是植物繁殖的产物,它会随着风或昆虫传播,成为人们在空气中常见的颗粒物。

2. 人为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活动的发展,人为排放成为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燃煤、石油加工、化学工艺等行业会排放大量颗粒物,如烟尘、硫化物、氮氧化物等。

交通运输也是重要的大气颗粒物来源,机动车尾气中含有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如PM2.5等。

此外,建筑施工、家庭生活等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三、源控措施研究1. 技术控制技术控制是对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源进行监控和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如烟气脱硫、除尘等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颗粒物的排放量。

在交通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和改善燃烧设备效率等措施,也可以减少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

技术控制需要持续的创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升级的环境保护要求。

2. 源头减排源头减排是通过减少颗粒物的形成和排放来控制大气颗粒物污染。

在能源利用方面,替代传统的高污染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可以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

此外,加强工业和交通行业的环境管理,提高排放标准和监管力度,也是源头减排的关键。

3. 空气净化空气净化是对大气中颗粒物进行处理和清除的过程。

常见的空气净化技术包括静电净化、过滤净化、光催化净化等。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减排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减排技术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减排技术研究近年来,大气颗粒物的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颗粒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本文将从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以及减排技术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主要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微颗粒物(PM2.5)。

它们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农业活动等。

其中,工业排放是主要的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燃煤、燃油和燃气等燃料的燃烧。

在煤炭燃烧过程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会引起硫、氮和碳等元素的释放,从而生成硫酸盐、硝酸盐和颗粒物。

此外,一些特定工业过程,如钢铁冶炼、化工生产等,也会释放大量颗粒物。

交通运输是另一个重要的大气颗粒物来源。

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硝酸盐和有机颗粒物。

此外,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机械磨损和道路扬尘也会释放细微颗粒物。

能源消耗也是导致大气颗粒物增加的重要原因。

燃煤发电、石油精炼等能源产业排放大量颗粒物,其中燃煤发电是颗粒物排放量最大的源头。

农业活动也贡献了一定数量的大气颗粒物。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作物秸秆的燃烧以及牲畜粪便的排放都会产生颗粒物。

二、大气颗粒物减排技术研究为了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各国开展了一系列减排技术研究。

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是燃烧改进技术。

对于工业生产中煤炭的燃烧,可以采用低氮燃烧技术、集成烟气脱硝脱硫技术等手段来降低颗粒物的排放。

利用先进的燃烧设备和燃烧管理方法,能够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颗粒物的生成。

在交通运输方面,研究表明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和使用低挥发性燃料都能有效降低颗粒物排放。

此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洁净度,从源头上减少机械磨损和道路扬尘产生的细微颗粒物。

在能源消耗领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发展绿色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不仅可以减少排放,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燃烧改进技术,还有其他减排技术可以采用。

城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的研究进展_张蓓

城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的研究进展_张蓓
源解析技术大体上可 以 分 为 3 种 : ①排 放 清 单 ( Emission Inventory) , ②以 污 染 源 为 对 象 的 扩 散 模 型 ( Diffusion Model) , ③以污染区域为对象的受体模型( Receptor Model) 。
1 排放清单
排 放 清 单 是 通 过 观 测 和 模 拟 大 气 颗 粒 物 的 源 排 放 量 、排 放特征及排放地理分布等, 建 立列表模型。排放清单内容主要 包 括 点 源 、面 源 。 该 方 法 需 要 详 尽 的 污 染 源 排 放 清 单 , 且 计 算 过程复杂, 排放参数的选取对结果影响很大, 如缺乏部分源排 放因子, 则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 那么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Ci= Fij.Sj j=i
镜法
在 受 体 模 型 中 使 用 CCSEM 的 基 础 ; 2、分 析 速 度 快 , 对 大 多 数 式 中 : Ci- 受 体 大 气 颗 粒 物 中 化 学 组 分 i 的 浓 度 测 量 粒子都可以计测, 还可以显示粒子的精细结构, 增 强了显微 法 值 /(μg/m3);
3.2.3 化学法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化学法是以气溶胶特性守恒和特性平衡分析为前提, 与
尽管可测量的颗粒物特征参数都有助于鉴别污染源, 但
数学统计方法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主要提出了化学质量平
可用于定量计算污染源贡献的可测量参数仅包括颗粒物的浓
衡法, 因子分析法, 富集因子法 3 种。
度 的 组 成 、某 一 类 型 和 粒 径 的 粒 子 数 目 。
汪 安 璞 等 ( 1996 年 ) 用 扫 描 电 镜 ( Scanningelectron Micro- scope) 对北京大气气溶胶单颗粒进行形貌观测和主成分分析 , 并研究了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与组分、形态分布特征及其 和 周 围 环 境 的 关 系 [5] 。 吕 森 林 等 人 ( 2003) 使 用 X 射 线 衍 射 ( XRD) 和带能谱的扫描电镜( SEM/EDX) 对北京春季可吸入颗 粒物中矿物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北京春季可吸入 颗 粒 物 中 的 矿 物 有 石 英 、粘 土 矿 物 、硅 铝 酸 盐 矿 物 、硫 酸 盐 矿 物等, 以硅铝酸盐矿物为主[6] 。

大气颗粒物的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

大气颗粒物的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

大气颗粒物的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大气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于其中的微观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尺寸通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

它们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产生的,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演变规律,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

一、什么是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是通过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并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对颗粒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和鉴定。

这些特征包括粒径、组分和化学反应性等。

通过对大气颗粒物特征的分析,科学家可以确定颗粒物的来源及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程度。

二、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类。

自然源包括风沙、火山喷发、植物花粉等,它们的颗粒物释放与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而人为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和燃油等,它们是以人类活动为主导而产生的颗粒物。

三、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方法1.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颗粒物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到颗粒物中主要的元素、离子和有机物等成分。

不同来源的颗粒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因此,通过对颗粒物化学组成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颗粒物的来源。

2.同位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是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的高级手段之一。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形式,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

通过对颗粒物中同位素含量的测量,科学家可以判断颗粒物的来源及其演变过程。

例如,氮同位素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追踪交通尾气排放的颗粒物。

3.示踪剂分析示踪剂分析是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

示踪剂是一种特定组分,在特定来源中具有明显的富集特征。

通过对颗粒物中示踪剂含量的测量,科学家可以判断颗粒物的来源和演变过程。

例如,有机碳是燃煤颗粒物的示踪剂,硝酸钙是农业源颗粒物的示踪剂。

四、大气颗粒物的追踪和影响研究源谱分析与追踪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还可以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流层:15-35km(O3占20km)
均匀层
中间层:平流层顶(50km)→80km
热层:80 km -500 km
非均匀层
逃逸层:>500 km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大气与环境空气
一、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
ISO 4225:1991/DAM 的定义为: 环境空气(ambient air):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 筑物的室外空气。 大气(atmosphere of the Earth):地球环境周围所 有空气的总和。 从此定义出发考虑到我们要保护的对象以及与我们生 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看,环境学中所说的大气确切地定义为 环境空气。 空气污染(ISO):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 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 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 境。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 研究发展
2020/11/15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主要内容
• 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大气污染问题 • 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战略 •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技术方
法 • 大气环境容量核定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一、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
•大气:指包围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 。约有 1000km的高空距离。其中: •对流层:空气在此层有强烈地对流运动。地面~8-9km ( 两 极 ) 、 16-18km ( 赤 道 ) 、 10-12km ( 中 纬 度 地 区), 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大气总质量的3/4集中在这一层。 •对 流 层 分 为 两 层 : 1~2km 为 低 层 大 气 ( 摩 擦 层 、 边 界 层),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这层。 •1~2km以上,受地表影响很小,自由大气层、主要的天 气过程在此层。




吹灰场




扬尘
原煤堆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一、大气污染状况
➢ 湖南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74.32万t,其中工业排放
量57.59万t,生活排放量16.73万t。烟尘排放量43.43万
t,其中工业排放量36.72万t,生活排放量6.71万t。工业Βιβλιοθήκη 粉尘排放量60.83万t。
➢ 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一、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
地表大气平均压力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每平方厘米地球包 围1034g空气。 大气总质量:约为5.2×1015吨。50%在距地表上空30km范 围内。高度100km以上的空气质量仅占总质量1/106。
对流层:16-181km(赤道) 10-12(中纬)
下燃烧的产物,尤其是民用直接燃煤的小煤炉。空气中苯并(α)
芘年度增加万分之一,将使居民的癌症死亡率上升5%。天津市中
心劝夜场苯并(α)芘浓度可达0.0285μg/m3(标准为0.01μg/m3),
超标1.85倍,比郊区景盘山的浓度高50多倍。
二、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战略
我国的大气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由于人 口多、技术水平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带来了工业、农 业和生活污染;还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以及解决全球环境的压 力,这是工业发达国家上百年逐步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我 国在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产生。 因而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显 著的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世界银行估计, 中国1995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据2001年西部 生态调查报告,西部9省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 13%。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一、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
空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 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气溶胶状 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溶胶:沉降速度可忽略的固体粒子、液体粒子 或固体和液体粒子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粉尘、 烟、飞灰、雾、降尘、漂尘、TSP。
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五个方面:以二氧化硫 为主的硫氧化物;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 氮化合物;摊碳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 合物。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一、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
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大多是还原态的,H2S、 NH3、(CH4)由大气回到地表中的的物质往往是 高氧化态的,硫酸、硝酸、硫酸盐、硝酸盐、二氧 化碳。这些还原性气体并不是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 化,分子氧中O-O键相对较强(502kj/mol),在 常温常压下并不能与大多数还原性气体反应。是被 大气中存在的高活性自由基氧化的。 自由基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一个不成对的电子, 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能起强氧化剂的作用。大气 中存在的主要自由基有OH、HO2、RO、RO2。大 气 中的 自 由基 来 源于 太阳 辐 射 , 一 般年 度 10ppt (万亿分之一)(10-6ppm)。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我国国土面积的1/3已受酸雨影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
原以东的地区和四川盆地。两控区(占11. 4%)酸雨污染有所控
制,氮2003年酸雨控制区面积在加大,浓度在增加,pH值最低的
江西坪江达3.67。
大气污染中致癌物质很多,特别是附着在颗粒物上的多环方烃类
污染物,是这样致癌物。苯并(α)芘为例,它是煤炭在一定温度
一、大气污染状况
2001 年 全 国 的 废 气 中 二 氧 化 硫 排 放 量 1947.8万t,其中工业排放量1566.6万t,生 活排放量381.2万t。
烟 尘 排 放 量 1059.1 万 t , 其 中 工 业 排 放 量 841.2万t,生活排放量217.9万t。
工业粉尘排放量990.6万t。 2003年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 量均比2002年增长10%以上,其中二氧化硫排 放量2121万t,超过环境承载能力77%。
➢ 在统计的340个城市中,达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空气)
的城市占41%,达三级标准(轻微污染)的占32%,超
过三级标准(严重污染)的占27%。长沙(重庆)排在后
10名。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有54.4
的城市颗粒物年度超标 。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全国酸雨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一、大气污染状况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发展
一、大气污染状况
颗粒物排放源及排放特点 颗粒物来源复杂,不能简单归属于一个行业(以煤 烟尘为例)
钢铁
冶炼
化工
建材
……
民用燃 煤
工业锅 炉
煤烟尘
电厂
颗粒物进入环境空气中的途径
一、大气污染状况
同一源类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多种排放途径 进入到环境空气中(以电厂煤烟尘为例)
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