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全套教案动量守恒定律一
动量守恒定律高三物理教案

动量守恒定律高三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定义和表达式;2.熟悉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概念及其特点;3.学会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2.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特点;3.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针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定义和表达式;2.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概念及其特点;3.动量守恒定律的实践应用。
教学方法:1.讲授法: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2.组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1. 授课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2.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量守恒定律成立;4.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的能力。
2. 实验1.布置实验任务:利用弹簧测量物体碰撞前后的动量,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学生操作,进行实验;3.收集实验结果和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第二节: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特点1. 授课1.引入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概念;2.观察实验演示,并分析实验数据;3.分析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特点;4.举例说明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
2. 案例分析基于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应用。
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实践应用1. 授课1.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引导学生学会进行信息搜索和材料收集。
2. 独立完成作业让学生自主选定一个实际问题,分析问题所在,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第四节:总结1.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定义和表达式;2.总结一维碰撞和弹性碰撞的特点;3.总结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动量动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
2、学会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守恒条件的判定。
2.难点是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
三、教具1、气垫导轨、光门和光电计时器,已称量好质量的两个滑块(附有弹簧圈和尼龙拉扣)。
2、计算机(程序已输入)。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学习了动量定理,下面再来研究两个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系统,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二者发生相互作用前后各自的动量发生什么变化,整个物体系统的动量又将如何?(二)教学过程设计1、以两球发生碰撞为例讨论“引入”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推导。
画图:设想水平桌面上有两个匀速运动的球,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速度分别是v1和v2,而且v1v2。
则它们的总动量(动量的矢量和)p=p1+p2=m1v1+m2v2。
经过一定时间m1追上m2,并与之发生碰撞,设碰后二者的速度分别为v1#39;和v2#39;,此时它们的动量的矢量和,即总动量p#39;=p1#39;+p2#39;=m1v1#39;+m2v2#39;。
板书:p=p1+p2=m1v1+m2v2 p#39;=p1#39;+p2#39;=m1v1#39;+m2v2#39;下面从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出发讨论p和p#39;有什么关系。
设碰撞过程中两球相互作用力分别是F1和F2,力的作用时间是t。
根据动量定理,m1球受到的冲量是F1t=m1v1#39;-m1v1;m2球受到的冲量是F2t=m2v2#39;-m2v2。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1和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1t=(m2v2#39;-m2v2) 整理后可得板书:m1v1#39;+m2v2#39;=m1v1+m2v2 或写成p1#39;+p2#39;=p1+p2就是p#39;=p 这表明两球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是相等的。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6篇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6篇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能力目标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三、情感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
教学过程:动(1mi)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
(-)系统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
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 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 和mBSB.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1.实验条件:以A、B为系统,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计。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3动量守恒定律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具体目标如下:
1. 科学思维:通过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动量守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科学探究:在探讨动量守恒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有用信息,运用实验和数学方法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5. 问题:一个物体以速度v1撞击另一个物体,撞击后第二个物体的速度变为v2。请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计算撞击前第一个物体的速度。
解答:设撞击前第一个物体的速度为v1,第二个物体的速度为v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列出以下方程:
m1v1 = m1v2 + m2v2
通过解方程,可以得到撞击前第一个物体的速度。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动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1、2动量动量定理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对于应用动量定理的难点,我计划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我会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我还会安排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
1. 提问评价: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公式和应用等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答案:根据动量定理 FΔt=Δp,其中 F=10N,Δt=2s,所以 Δp=10N×2s=20kg·m/s。
3. 动量守恒定律
(3) 题目: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以5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以3m/s的速度相撞,求两个物体的最终速度。
答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即 m1v1+m2v2=m1v'1+m2v'2。将已知数值代入公式,解得 v'1=1m/s,v'2=4m/s。
2. 观察评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反应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对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沉默寡言、反应迟钝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1、2动量动量定理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的1、2节,分别是《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材为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
1. 动量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即动量p等于质量m与速度v的乘积,p=mv。
板书设计
1. 动量的定义与计算
① 动量p = mv
② 矢量性质:方向与速度相同
③ 动量变化:Δp = FΔt
2. 动量定理
① 动量定理内容:合外力对物体动量的变化率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② 动量定理公式:FΔt = Δp
③ 动量定理的应用:求解物体在受力过程中的动量变化以及冲量
3. 动量守恒定律
① 动量守恒定律条件:不受外力或内力远大于外力
此外,我还注意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能力和风格。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使用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
最后,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为了实现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使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动量的矢量性质和动量定理的应用方面存在困难。尽管我通过图表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仍然有一些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动量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同时提供更多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理解。
其次,学生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也遇到了困难。虽然我提供了多个实际案例,但学生仍然难以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使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3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高二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

1.3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展示情景:如图中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物体A ,B ,当B 追上A 时发生碰撞。
碰撞后A 、B 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
碰撞过程中A 所受B 对它的作用力是F 1,B 所受A 对它的作用力是F 2。
碰撞时,两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时间用Δt 表示。
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推导A 、B 碰撞之后动量之和的变化情况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二)推导过程(1)以物体A 为研究对象,根据动量定理,物体A 动量的变化量等于它所受作用力F 1的冲量,即 11111v m v m t F -'=∆ (2)以物体B 为研究对象,物体B 动量的变化量等于它所受作用力F 2的冲量,即 22222v m v m t F -'=∆ (3)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两个物体碰撞过程中的每个时刻相互作用力21F F -=(4) 整理得''11221122m +m m +m =v v v v ''1212p +p p +p =(三)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碰撞前后满足动量之和不变的两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利用下图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总结归纳基础上提炼:1.两物体各自即受到对方的作用力,同时又受到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两个碰撞的物体在受到外部对它们的作用力的矢量和为零的情况下动量守恒。
教师直接在上述基础上提炼系统及系统的内力和外力:1.系统: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构成一个系统。
2.内力:系统内部物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部物体对系统内部物体的作用力。
(二)动量守恒定律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条件。
教师在对学生回答交流上总结提炼以下知识: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22112211v m v m v m v m P P +=+=3.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严格条件)①虽然受外力不为零,但内力>>外力,且作用时间极短,爆炸,碰撞类问题(近似条件)①虽然受外力不为零,但某方向上不受外力,则该方向动量守恒。
1 3 动量守恒定律 讲义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通过分析生活现象,了解系统、外力、内力概念。
通过理论推理、科学实验验证获得动量守恒定律。
理解动量守恒,知道动量守恒是矢量表达式。
知道动量守恒普遍适用性和牛顿定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现象。
(二)科学思维:(1)模型建构:通过构建质点模型和碰撞模型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动量变化。
(2)科学推理: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碰撞现象中的动量变化,推理获得动量守恒定律。
(3)科学论证:运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4)科学质疑于创新:通过科学推理和实验验证,感受物理科学的严谨性,对已有知识存有质疑创新的精神。
(三)科学探究:(1)问题:通过对冰壶碰撞现象提出问题,是否所有物体碰撞的过程都满足碰撞前后动量之和不变,提出有依据的猜测。
(2)证据:根据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提供的仪器正确实小球碰撞实验,获得实验数据。
(3)解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形成合理的理论。
(4)交流:通过组内完成实验,提升与他人交流的意愿和能力。
能准确表达,评估实验的结果。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科学本质:经历动量守恒定律的获得过程,认识到物理学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感受物理规律引入的必要性。
(2)科学态度:通过科学推理和实验验证两个过程获得动量守恒的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3)社会责任。
通过动量守恒定律对生活安全知识的解释,感悟物理的实用价值,提高安全意识。
1、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碰撞现象中的动量变化问题:理论应该经受实践验证,能否设计实验开展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合理设计实验方案3、引导学生开展运用平抛运动知识进行实验验证4、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结论5、组织学生对实验结论开展交流1、引导学生对牛顿定律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动量守恒定律(一)★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动量的变化和动量守恒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的探究使我们看到,不论哪一种形式的碰撞,碰撞前后mυ的矢量和保持不变,因此mυ很可能具有特别的物理意义。
(二)进行新课
1.动量(momentum)及其变化
(1)动量的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
记为p=mv. 单位: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点:
①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师:大家知道,速度也是个状态量,但它是个运动学概念,只反映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运动,归根结底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了物质便没有运动.显然地,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和“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更能从本质上揭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动力学概念.
②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师:综上所述: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的方向,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动量的变化量:
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强调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
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Δυ1矢量差
【例1(投影)】
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学生讨论,自己完成。
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分析物理情景,规范答题过程,详细过程见教材,解答略】
2.系统内力和外力
【学生阅读讨论,什么是系统?什么是内力和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2)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教师对上述概念给予足够的解释,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加强理解〗
分析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
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
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m1和m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3.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公式:m1υ1+ m2υ2= m1υ1′+ m2υ2′
(2)注意点:
①研究对象: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如:碰撞)。
②矢量性:以上表达式是矢量表达式,列式前应先规定正方向;
③同一性(即所用速度都是相对同一参考系、同一时刻而言的)
④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0。
要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当F内>>F外时,系统动量可视为守恒;
思考与讨论:
如图所示,子弹打进与固定于墙壁的弹簧相连的木
块,此系统从子弹开始入射木块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
中,子弹与木块作为一个系统动量是否守恒?说明理由。
分析:此题重在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象(系统),对应不同的过程中,受力情况不同,总动量可能变化,可能守恒。
〖通过此题,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是正确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对应的物理规律,不能生搬硬套。
〗
【例2(投影)】
质量为30kg 的小孩以8m/s 的水平速度跳上一辆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平板车,已知平板车的质量为90kg ,求小孩跳上车后他们共同的速度。
解:取小孩和平板车作为系统,由于整个系统所受合外为为零,所以系统动量守恒。
规定小孩初速度方向为正,则:
相互作用前:v 1=8m/s ,v 2=0,
设小孩跳上车后他们共同的速度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 1v 1=(m 1+m 2) v ′
解得 v ′=2
111m m v m =2m/s , 数值大于零,表明速度方向与所取正方向一致。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作业:“问题与练习”2、3、4题
课后补充练习
1.一爆竹在空中的水平速度为υ,若由于爆炸分裂成两块,质量分别为m 1和m 2,其中质量为m 1的碎块以υ1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求另一块碎片的速度。
2.小车质量为200kg ,车上有一质量为50kg 的人。
小车以5m/s 的速度向东匀速行使,人以1m/s 的速度向后跳离车子,求:人离开后车的速度。
(5.6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