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下垫面材料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杨巧巧环境科学2134122115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1),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2)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4)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
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干岛效应与湿岛效应的产生原因城市干岛:城区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建筑群密集、高低不齐),又有热岛效应,其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都比郊区强,通过湍流的垂直交换,城区低层水汽向上层空气的输送量又比郊区多,这两者都导致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城市干岛”。
城市湿岛:到了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减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
城区因有热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弱,与上层空气间的水汽交换量小,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乃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
混浊岛效应:它是指城市市区由于厂矿企业集中、机动车辆众多、人口密集,致使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空气中的尘埃等混浊程度都大大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混浊岛”;而尘埃等混浊物恰哈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效应: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增加了雨量。
此外,由于市区建筑物集中、高大,使风速在此大为减弱,强雨带等天气系统在市区上空停留的时间就相对比空旷的郊区更长,也会使总降水量增多。
南京市四种下垫面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

的降温效应 ,均 幅度为 02~2 . . 而夜晚林 地与水 体有 轻微 的保 暖效应。 无风天气 时这 种效应更 明显 。( 南 京市 的热 9℃, 晴好 2) 岛强度平均 为 0 . 5~35℃,凌晨 30 . :0左右热岛强度较 大且 平稳 ,当 日出后热 岛强度减小, 在中午 1:0左右有一 个明显回 但 20 升 ,然后下降 ,至傍 晚 l : 80 0~2 : ,热 岛强度有个强烈提 升的高峰 。( 利用各观测点温度的时间标准差 、空间标 准差及 10 0 3)
维普资讯
1-4 0 1
Ec l g n n io me t o o y a d E vr n n
ht:w . ec. m t / wwj si o p/ e C Emalei r esi o - i dt @jec. m : o C
通过对南京市的 中心城区夫子庙 、城市湖泊玄武湖 、城市森林紫金山 、城市郊 区浦 口四个观测点选取水泥地 、草地 、林地和 水体 四种下垫 面进行温度 、湿度 、风速等气 象因子的 2 4 h同步 观测 ,结果表 明,( )四个观测点 的四种下垫 面白天气温呈 1
林 地 <水体 <草地 <水泥地的变化趋势 ,夜晚则是相反 , 草地的温度最低 ;与水 泥地 比较 , 但 其他 3种下 垫面 白昼 期有 明显
中图分类号 :xl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7 . 15( 0 7) 5 1 1-0 6 22 7 2 0 0 .4 1l
城 市热岛是指城 市地 区整体或局部 温度高于 环境 因子非 常复杂 。而城 内绿化在各功能 区不均 周围地区的一种异常温度分布现象 ,除了当地天气 匀 ,较多 地方 出现较 大斑 块 的绿化 空 缺及 薄弱 区 , 条件 、城市地理位置的影响外 ,城市的街道走向, 城市生物多样性下降,绿地种质资源锐减 , 内绿 城 建筑群密度 ,工厂生产 , 植被覆盖率降低 ,大量人 地面积下降 ,城效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 , 城市 为热排放等 ,都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因素。 生境较以往更为复杂。为了监测城市热岛特征 、 热 探讨消减城 城 市 热 岛 以其 独 特 的气 候 变 化 对 城 市 生态 环 境 和 场空间分布及综合评价城市环境质量 , 市热岛效应对策 ,为城市规则 、 城市环境治理及城 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城市热岛现 市绿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通过观测实验 ,对 象 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早在 1 9世纪初 , 0 5年 7 、9月间南京市夫子庙 、玄 、8 英 国科学家 H w r oa d就指 出伦敦城市中心的气温 比 比分析 了 2 0 周围的乡村高…;此后各 国学者对不 同纬度 、不同 武湖 、浦 口、紫金I 四种景观用地的 日 温变化规律 及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特征 ,综合评价了风 、湿 、 类型的城市陆续做 了大量的城 、郊气温对比观测, 都发现城 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热 岛现象 , 并对其时空 热温 因子 的环 境舒 适度 。 分布 、成因机理 、数值模型及其环境生态影响作了 1 实验地与研究 方法 南京是江苏省 的省会城市 ,地处 长江下游平 深入的研究。 n y Mal 将这种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现 e 象命名为“ 城市热岛”J 【,而 O e 2 k 则定义从地表面到 原 ,居长江三角洲顶点 ,北纬 3。4 ̄ 23 ’ 11’3o7,东经 建 筑物 屋顶 面 附近 为城 市覆 盖层 ,从 屋顶 面 附近 到 182 ’ 1o4 。距 上游 的武 汉 72k 1o2~191’ 2 m,距 下 游 的 8 m,长江 穿越境 域 ;现辖 1 4县 ,面 1区 上空积云层为城市边界层 ,并将城市中心区的温度 上海 3 0k 积 6 9 2 7 m 。南京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 , 5 k “ 高峰’ 与郊区温度的差值定义为“ 值 热岛强度” J 【。 j 6℃,年度最佳气节 国内外学者对北京 、上海 、天津等城市的热岛 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 1 效 应 已作 了大量 的研 究报 道 【 】 作为 “ 4 ,而 长江 上 的 为秋季 l 1月。南京三面环山 ,西北方向滨临长 江 ,形 成 向西北 开 口的“ 箕” 簸 地形 。由于热 季 东南 三大火炉” 城市之一的南京城市热 岛效应研究还少 见 报道 【 8 7】 . 。随着 南 京市 城 市化 的迅猛 发 展 ,出现 群I阻挡了海洋季风,热空气不易扩散 , 以炎热 所 了较多的工 、商 、贸 、居住等混杂 的区域 , 城市的 高温 ,热 岛效 应明 显 。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是因城市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形成因素城下垫面热岛效应,受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城市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
同时城市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也更多,温度升高。
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成巨大的热源,烘烤着周围的大气。
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
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
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人工热源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水气影响除了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之外,水面、风等也是造成城市热岛的因素。
大孔隙透水沥青路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孔隙透水沥青路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分析
姓名:张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
指导教师:孔永健
20061201
垫量筮应曲基础翅堡
2.2热岛形成的原因2.2.1热源的分类【5】
图2—1热岛效应示意图Fig.2一l
e疵cto仆eatisIand
(1)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的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比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成巨大的热源,烘烤着周围的大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怎么能不热呢?是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
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水泥化建材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在夏季的阳光下,混凝土平台的温度可比气温高8℃,屋顶和沥青路面高17℃。
但由于这些的材料降温较慢,在傍晚时,在地表覆盖层开始成为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2)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下垫面的复杂形式,增到了城市表面的受热面积和影响到空气了流动,抑制了空气流动。
5。
不同下垫面材料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分析

6 结论 利用 二 年不 同下 垫 面温 度 与城 市温 度 进行 比较 、分析得 出。 只有 保 证城市绿地 占总土地面积 的4.2 75 %时才能保证城市中有最佳 的热岛效应 值。
参 考文献 [ 曾侠 , 明, 1 】 钱光 潘蔚娟. 珠江三角洲都市群城市热 岛效应气象 , 0, ( )2 1. 2 4 01 : —5 0 3 01 【1 2黄嘉佑, 小宁, 刘 李庆祥 . 中国南方沿海 地区城市热 岛效关系研究 【. 带气象 J热 】
2 数据采集
由于1 米气温是历来气象学上分析热岛效应的基准温度对比点 , . 5 所 以本次分析 以水泥地 , 柏油地 , 绿地三种不同下垫面在不同季节 , 不同 时间对1 米高温度 ( . 5 防辐射罩内温度 )的影响分析 ,来分析这 四种下垫 面在不同季节 、不 同时间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能力。 本次分析将一年数据划分为冬 (2 2 )、 ( — 月 ) 1 月 — 春 35 、夏 ( - 68 月 )、秋 ( 一 1 )四季,取2 o年1月1 9 l月 07 2 日至2 0年 l月3 09 1 O日两年内不 同下垫面表面和对1 m . 高度 ( 5 防辐射罩 内 )的正点温度进行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类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贡献能力 ,热岛贡献度特 以每季度 日 平均气温之差乘以系数a 表示 ,由于此次热 岛数据分析是 以 郊区下垫面数据为分类 , 所以热岛贡献值都是负值。
意义 。
12 ) 时。夜间柏油 下垫面城市热岛贡献值是一 . ,水泥下垫面热岛 08 a 贡献值是一 . , 0 a 绿地下垫面热岛贡献值是- . 。故夜间 , 9 -8 0a 绿地下垫面对 城市热岛的贡献值最大。 2 8 ) 时。0 时柏油下垫面城市热岛贡献值是_ . , 2 0 a 水泥下垫面热岛 4 贡献值是一 . ,绿地下垫面热岛贡献值是- . 。故( 时,柏油和水泥下 0a 4 oa 5 ) 2 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相同,比 绿地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热岛效应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
3.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4.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在风速小于6 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风速大于11 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岛效应不太明显。
5.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02、,N0x,C0,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至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影响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
表现在:一方面,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如英国伦敦在1952年12月份,因为这个原因死亡4000余人。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农村或自然地区的气温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建筑与下垫面材质的改变城市中的建筑物多采用石材、混凝土等吸热能力强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热量无法迅速散发,使得城市地区的温度上升。
此外,城市的道路、广场等下垫面多为硬质材料,这些材料减少了地表水的蒸发和植物的生长空间,使得地表的热量难以得到释放。
2. 人口与工业的密集度城市人口密集度高,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工厂、企业聚集在城市地区。
这些人口和工业活动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和温室气体,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 城市绿化率低城市绿化率低是导致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并蒸发水分,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使得城市地区的降温能力减弱。
4. 人工热源的排放城市中的大量人工热源如汽车尾气、供暖等排放大量热量,加剧了热岛效应的强度。
这些热量排放不仅使得城市气温上升,还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气象条件:大气环流、湿度等气象条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当大气环境稳定时,风速低、湿度大等因素容易导致热岛效应的产生。
2. 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导致下垫面温度不同。
商业区、居民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其下垫面材质、颜色等都会影响温度分布和散热情况。
3. 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程度加深,热岛效应也随之加剧。
工业发展、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城市中人工热源增加,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合理布局,优化建筑布局和下垫面材质的选择。
热岛效应的形成

热岛效应的形成城市热岛的形成,与城市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延明将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的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比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成巨大的热源,烘烤着周围的大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怎么能不热呢?二是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三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四是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
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气象专家、南京大学余志豪教授说,受热面的大小,受热材料的差异,是造成城郊温差的主要原因。
“同样一万平方米的地面,在郊区,可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吸热慢,温度上升慢;而在市区,高楼密集,建筑物顶面和侧面都成受热面,受热面积要远远大于郊外。
而钢筋、水泥等建材,热容量小,一旦受热,温度上升很快,并向四周大量散热,带动周边气温升高……”现在气象学家在城市规划中暂时缺位。
城市建设常常缺乏基本的生态设计常识,给城市的环境和生态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城市大面积的“水泥化”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水泥化”是泛指使用混凝土、沥青、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硅酸盐等建筑材料来硬化城市的现象,硬化的表面包括地面、墙面、屋顶和水体。
这种硬化设计的初衷本是希望减少城市粉尘,增加建筑的美感,提高水体的清洁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下垫面材料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分析
摘要根据柏油、水泥、草地三种下垫面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空气温度的影响程度,来分析不同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能力。
关键词热岛效应;下垫面;温度;热岛系数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强度是以城市气温与郊区同期气温的差值来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城里高楼林立,人口众多,各种机动车辆也大幅度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和乡村间的各种气象要素值出现了不对等。
以一般100万人口的城市为例,市区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的要高0.4-1℃。
气象要素的差异,带来了气象灾害频发,高温,光化学烟雾,能耗增加,城市供水困难。
极大的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生态平衡。
以往的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的主要源头就是以水泥,沥青为主的城市下垫面。
所以研究城市不同时间、不同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对城市的规划,绿化建设、城市预警、经济发展和市民健康有重要意义。
1总论
根据苏州城区与郊区1966一2005年平均气温统计,苏州城区与郊区的年平均气温存在非常一致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同时城区历年平均气温均高于郊区,40年△T平均值为0.28℃,表明苏州城市热岛效应客观存在。
期间苏州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60年代减弱,70至90年代低水平波动,2000年后迅速增强。
轻微的热岛效应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可加快城乡空气流动带走污染,平衡水汽。
强烈的热岛效应却带来灾难,很多强雷暴就是强热岛效应的产物。
水泥建筑和柏油路的建设正是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所以对不同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能力的研究可以找出城市化中各类建筑、道路、绿地的配比关系。
使得城市中可以保持适量的热岛存在又不至于产生灾害。
2数据采集
由于 1.5米气温是历来气象学上分析热岛效应的基准温度对比点,所以本次分析以水泥地,柏油地,绿地三种不同下垫面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对1.5米高温度(防辐射罩内温度)的影响分析,来分析这四种下垫面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能力。
本次分析将一年数据划分为冬(12-2月)、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四季,取2007年12月1日至2009年11月30日两年内不同下垫面表面和对1.5m 高度(防辐射罩内)的正点温度进行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类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贡献能力,热岛贡献度特以每季度日平均气温之差乘以系数a表示,由于此次热岛数据分析是以郊区下垫面数据为分类,所以热岛贡献值都是负值。
3季度分析
1)春季。
2008年及2009年春季柏油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0.7a,水泥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0.8a,绿地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0.9a。
故春季各种下垫面中,柏油下垫面对热岛效应贡献最大,其次是水泥下垫面,最后是绿地下垫面。
2)夏季。
2008年及2009年夏季柏油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0.6a,水泥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0.7a,绿地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0.8a。
故在夏季,各种下垫面中,柏油下垫面对热岛效应贡献最大,其次是水泥下垫面,最后是绿地下垫面。
3)秋季。
2008年及2009年秋季柏油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1.6a,水泥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1.6a,绿地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1.7a。
故在秋季,各种下垫面中,柏油下垫面和水泥下垫面对热岛效应贡献一样大,绿地下垫面对当季热岛效应贡献相对较小。
4)冬季。
2008年及2009年冬季柏油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0.9a,水泥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0.9a,绿地下垫面对当季热岛贡献值是-0.9a。
故在冬季,各种下垫面对本季热岛效应贡献能力相同。
4各时次分析
1)2时。
夜间柏油下垫面城市热岛贡献值是-0.8a,水泥下垫面热岛贡献值是-0.9a,绿地下垫面热岛贡献值是-0.8a。
故夜间,绿地下垫面对城市热岛的贡献值最大。
2)8时。
02时柏油下垫面城市热岛贡献值是-0.4a,水泥下垫面热岛贡献值是-0.4a,绿地下垫面热岛贡献值是-0.5a。
故02时,柏油和水泥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相同,比绿地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大。
3)14时。
14时柏油下垫面城市热岛贡献值是-0.9a,水泥下垫面热岛贡献值是-0.9a,绿地下垫面热岛贡献值是-1.3a。
故14时,柏油和水泥下垫面对城市热岛的贡献值相同,并大大大于绿地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
4)20时。
20时柏油下垫面城市热岛贡献值是-1.8a,水泥下垫面热岛贡献值是-1.9a,绿地下垫面热岛贡献值是-1.9a。
故20时,柏油下垫面对城市热岛的贡献值最大,水泥下垫面和绿地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相同。
5数据分析
从全部数据分析来看,在春、夏、秋三季和每日的08、14、20时柏油和水泥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比绿地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要来得大。
但
是在半夜和冬季这两种时间却绿地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要比柏油和水泥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来的大,所以城市热岛活跃期应该在春、夏、秋三季的早晨、白天和傍晚。
所以就取热岛效应最不活跃的冬季各时苏州市热岛效应为最佳热岛效应点。
假设水泥、柏油、草地的城市占比为X、Y、Z。
列出公式:AX+BY+CZ=DM。
(其中A、B、C分别为不同时期,不同季节的下垫面贡献值的平均值。
M值为冬季各时热岛效应的贡献值)把1-8表数据代入公式中得出(如表1)。
6结论
利用二年不同下垫面温度与城市温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
只有保证城市绿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7.52%时才能保证城市中有最佳的热岛效应值。
参考文献
[1]曾侠,钱光明,潘蔚娟.珠江三角洲都市群城市热岛效应气象,2004,30(10):12-15.
[2]黄嘉佑,刘小宁,李庆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关系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6):713-721.
[3]骆高远.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盛夏防暑降温对策.环境保护科学,2000,26(98):16-18.
[4]周淑贞,张超.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地理学报,1982,37(4):37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