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

減震隔震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和研究一、前言震动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但如发生在建筑物中,就可能引起很大的损失。
因此,如何在建筑中应用一定的减震隔震技术,从而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中的损失,是建筑工程领域追求的目标。
本文主要讨论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
二、减震隔震技术的概念减震隔震技术是指建筑领域中利用某些材料或结构,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中的振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损失。
其主要包括两种技术: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是通过某些物理原理,将建筑物的质量和随之产生的惯性力,转化为某种消耗性能的形式,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振动。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斜撑减震、摆锤减震、压杆减震等。
隔震技术是通过某些装置或材料,将建筑物与地基等外部环境的接触系数降低,从而减少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其中,常见的隔震技术主要包括:橡胶隔震、弹性隔震、滑动隔震等。
三、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目前,建筑领域中的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举例来说,北京国家大剧院、南京眼等建筑中都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
其中,北京国家大剧院采用了橡胶隔震系统,而南京眼则采用了摆锤减震技术。
除此之外,随着减震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涌现了许多新的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
例如,有的研究者发现了具有自愈性能的材料和结构,可以在地震等灾害中发挥出更大的减震、隔震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例如:压电减震、磁浮隔震等。
四、减震隔震技术的研究虽然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减震隔震技术的使用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出最优的减震隔震方案。
同时,随着新型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的涌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减震隔震技术本身的研究。
例如,有的研究者深入探索减震材料的构造和特性,并将其与现有的建筑结构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减震效果。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式,探究减震隔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及优化方案。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建筑抗震技术的概述地震是破坏人类生活、财产、健康和安全的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建筑抗震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领域,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涉及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小地震所造成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第二章: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在国际上,建筑抗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建筑抗震技术和规范。
在国内,建筑抗震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各大高校建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国家也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等法规和标准,为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第三章: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涵盖从居民住宅,到工业厂房,到公共建筑、大型基础设施等不同类型的建筑。
其中,高层建筑、重要机房、精密仪器设备厂房、海洋平台等应用领域对建筑抗震技术的要求尤为严格。
在应用过程中,与建筑整体结构地基的抗震性能评价和设计、隔震、减震及应急疏散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和难点。
第四章: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的影响,建筑抗震技术需要在多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抗震性能设计、地震动力计算、抗震技术评价、土动力学等应用领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在建筑涉震应急管理、智能抗震技术、地震灾害应急、地震回波分析等方面的探索也应引起更多研究人员的重视。
第五章:建筑抗震技术的展望在未来,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将逐渐向可靠性、经济性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强调多学科融合和集成应用,推广先进技术和理念,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结论: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震灾害预防与抗灾救援的重要手段。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不仅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基础隔震技术以其良好的减震性、易用性和低成本等优点,在建筑结构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分析了地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应用从1960年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使用,多年来,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一直在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制造技术和成就领域的研究工作,今天的热门话题是土木工程学科,属于当前研究的对象和一个新的学科。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减震控制技术是在建筑物中,由于它易于实现和易于控制振动,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建筑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特点1.隔震特性。
基础隔震体系中隔震器的水平强度是可变的。
在小地震或大风的情况下,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较小,不会影响使用要求。
在中度地震中,硬度低、水平滑动,不是产生冲击隔离系统的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自然振动周期,上部结构的建设自然振动场和地面的影响,地面振动可以从根本上使顶部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可能会大大减少。
一般来说,基础保温技术应用后,建筑结构使非隔震结构,减少到1/4至1/12。
2.保护特性。
基础隔震技术可以保护建筑物的上部结构。
由于楼层间基本隔震技术的可变性较低,不会对建筑整体结构造成破坏,反而会使建筑结构的安装和布置处于良好的状态。
因此,基础隔震通常用于精密仪器房、购物中心、宿舍等建筑工程。
3.良好的竖向承载力。
基础隔震技术的垂直承载力的隔离设备本身比较大,因此,建筑结构在正常使用中,所有的建筑支持上部结构承载力有一定的安全性,另外,安全系数的垂直承载力的孤立系统应该超过6,为使用建筑结构的安全要求,并提供保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1.橡胶隔震支座。
橡皮隔震轴承是由多层钢板和橡胶材料叠加交替训练和强化橡胶轴承的性能,从而改变了竖向刚度的钢板,这不仅降低了横向抗震效果,而且各垂直荷载。
目前使用的滚动橡胶轴承使用的钢板与橡胶的各自优点相互作用。
在建筑物中使用绝缘支护可以提高建筑物对水平、垂直和扭转地震的抵抗力。
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

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隔震技术是一种可以降低建筑物地震震害的一种技术手段,在建筑地基与建筑结构之间加入隔震装置,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保护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免受地震破坏。
广东科学中心E区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中心,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首先,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隔震技术可以将地震的能量转移给隔震装置,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有效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这样的科研创新中心,有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仪器,而这些设备和仪器对震动非常敏感,一旦发生地震破坏,将对科研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保护科研设备和仪器的安全,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其次,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广东科学中心E区是一个集合了各种功能的综合性建筑群,包括实验室、办公楼和会议中心等。
这些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科研成果的保护。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使广东科学中心E区成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广东科学中心E区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创新中心,承担着培养科研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建筑物往往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人才培养的瓶颈。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保护和维护建筑物的完整性,降低地震对科研工作的影响,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E区的研究与应用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广东科学中心E区是一个科研创新的示范区域,不仅仅为广东省内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更是为整个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科研创新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和成功的示范。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防震减灾的创新技术,在建筑设计方面被广泛应用。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在地震工程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的发展与人们对地震带来影响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隔震技术的发展也与材料、计算机科学和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密不可分。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主要有三类:弹性隔震、液体阻尼隔震和摩擦隔震。
弹性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弹性隔震支座,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位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液体阻尼隔震技术则是指将液体放在特定位置,使其在地震作用下来阻尼,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摩擦隔震技术则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摩擦隔震器,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摩擦,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随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它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在一些建筑物中,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了必备的设计元素。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1. 大型公共建筑。
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比如机场、体育馆、剧院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还可以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建筑物质量恢复。
在发生地震后,一些建筑物可能会出现变形和损坏,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帮助建筑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减少重建成本。
3. 重要建筑物。
在一些重要建筑物中,比如政府大楼、银行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保障建筑物不受地震影响。
4. 标志性建筑。
在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美观度。
总的来说,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增加一些创新元素。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基础隔震技术因为自身具有较好的控制减震效果、容易实施以及较低造价等基本优势,目前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结构中的减震控制工作中。
本文就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特点、种类、应用时需要重视的地方以及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促进基础隔震技术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应用1.前言建筑结构中应用基础隔震技术时较为被动控制以及有效的技术,由于该技术经济适用性以及减震效果,受到建筑行业的极度重视,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结构中[1]。
本文就基础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应用时要点进行细致的分析,确保给基础隔震技术的有效发展以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2.建筑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特点2.1 隔震特性基础隔震系统中的隔震设备的水平刚度属于可变类型的,一旦遇到微小的地震或者强风时,则会造成上部构造有着较小的水平位移,对使用要求没有任何影响。
如遇到地震属于中等强度时,则有着较小的水平刚度,建筑结构出现水平滑动的状态,造成抗震结构的刚性系统被隔震结构柔性系统代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自振周期,对建筑上部结构的自振场地以及地面起到远离的效果,能够从根本上隔开地面震动,对建筑上部结构感受的地震反应能够显著降低。
一般建筑结构在应用基础隔震技术后,其反映至能够减少到1/4~l/12的非隔震结构。
2.2 保护特性建筑结构中应用基础隔震技术对建筑上部结构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由于基础隔震结构有着较小的层间变性,应用基础各种技术不但不会破坏建筑整体结构,同时还能够保持建筑结构内的设施以及装修处于完好的状态[2]。
所以,基础隔震技术普遍的应用在精密仪器室、商场、宿舍楼以及其他工程的建设中。
2.3 良好的竖向承载力基础隔震技术中的隔震装置自身的竖向承载力较大,因此建筑结构物在正常使用的情况时,所有的承载力在建筑上部结构支撑时有着一定的安全性,另外,隔震体系竖向承载力的安全系数应该超过6,给使用建筑结构的使用要求以及安全性提供一定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作者:苏经宇, 曾德民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刊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英文刊名: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年,卷(期):2001,21(4)
被引用次数:39次
1.岳宏亮.姚维盛.罗献燕.YUE Hong-liang.YAO Wei-sheng.LUO Xian-yan简析结构隔震技术的特点及适用性[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z1)
2.吴兵.冯沛芸中国隔震技术浅析[期刊论文]-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20(2)
3.王开岭.雷静雅.杨辉.WANG Kai-ling.LEI Jing-ya.YANG Hui隔震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国外建材科技2007,28(2)
4.降龙照.李守恒浅析隔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期刊论文]-建设科技2011(8)
1.王志刚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11(26)
2.周乾.闫维明.周锡元.周京南我国博物馆陈列文物防震技术现状研究[期刊论文]-灾害学 2010(z1)
3.李宏男.李瀛应用MBC策略的MRD 隔震结构半主动控制[期刊论文]-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5)
4.熊世树.陈金凤.梁波.苏经宇三维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的非线性分析[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2)
5.何聪.汪鹏飞土木工程抗震研究——浅谈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上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11(30)
6.郭小东.王志涛.吴树森建筑隔震构造与施工要求[期刊论文]-工程质量A版 2010(2)
7.关桂兰浅谈建筑隔震结构设计[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09(17)
8.王永卫.王群伟.杜杰隔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9(27)
9.孙国荣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和展望[期刊论文]-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
10.连志田.赵跟收浅议隔震建筑概念设计[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6(16)
11.包晓军.刘勇兵.曹占义.孙喜良.吴坪安16Mn/Zn抗震复合材料的单向拉伸与循环变形行为[期刊论文]-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5(5)
12.熊世树.唐建设.梁波.唐家祥装有3DB的三维隔震建筑的平扭-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期刊论文]-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4(5)
13.吴兵.冯沛芸中国隔震技术浅析[期刊论文]-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2)
14.周云.张季超.唐玉果.邓雪松广东科学中心E区隔震支座的优化布置分析[期刊论文]-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4)
15.廖绍怀.吴巧云.熊源屋顶钢塔TMD和塔底隔震双重减震性能研究[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8(3)
16.郑孝清.程才渊.黄维.郭斌.柴林峰首层柱顶隔震技术应用[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6)
17.贾飞宇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层参数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8.王周慧浅析基础隔震技术的优势与应用[期刊论文]-煤炭工程 2011(3)
19.祁皑.范宏伟基础隔震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布特点[期刊论文]-世界地震工程 2011(4)
20.陈晓桐.卜国雄橡胶垫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期刊论文]-低温建筑技术 2010(10)
21.徐秀香.王丽红叠层钢板橡胶垫隔震结构的发展及应用[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8(3)
22.倪昌胤.夏瑞金基础隔震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期刊论文]-城市建设 2010(4)
23.崔路苗高层建筑顶部隔震体系减震浅析[期刊论文]-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5)
24.韩斌河床式水电站厂房地震荷载特性及其抗震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09(27)
25.孙柏锋.潘文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期刊论文]-世界地震工程 2007(4)
26.杨迪雄.李刚.程耿东隔震结构的研究概况和主要问题[期刊论文]-力学进展 2003(3)
27.孙玉红.祁皑.王丽红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6)
28.杨林.闫维明.周锡元.常永平软着陆保护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振动台试验研究与比较[期刊论文]-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6(3)
29.沙玲.陈龙珠基底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期刊论文]-建筑技术开发 2004(4)
30.于泳波减隔震桥梁的空间动力分析及动力试验[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1.陆鸣.田学民.王笃国.李丽媛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期刊论文]-震灾防御技术 2006(1)
32.吴兵.冯沛芸中国隔震技术浅析[期刊论文]-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2)
33.李秀领非对称建筑结构的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34.建筑工程中结构振动控制研究应用综述[期刊论文]-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9(4)
35.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6.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7.伍大维基础隔震建筑隔震层限位保护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8.程树良建筑结构隔震换能控制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39.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zgcygczd200104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