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试论陶渊明诗的复杂一面

合集下载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12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 技 教 育DOI:10.16661/ki.1672-3791.2019.10.129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①——古代文学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刘贵生(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摘 要:古代文学教学中,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会从情感、思想、艺术等多个角度进行鉴赏。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高屋建瓴对学生做正确合理的引导,另一方面又要适当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合作共同交流,多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古典文学 情感 思想 艺术 合作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a)-0129-02①作者简介:刘贵生(1970—),男,汉族,山西神池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两点,即思想内容充实、艺术水平高超。

细而化之,思想内容则又包括情感、意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艺术特色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运用等,两者的结合,大致就是一篇文学作品的全貌,读者就是通过阅读从局部到全貌又从全貌到局部反复体味、思索、感受、认知等,逐渐形成对于作品的总体认识。

好的作品总是或从情感上打动了读者,或从思想上感染了读者,或从艺术上陶冶了读者,或兼而有之,而这正是经典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我们现在传承这些作品,目的也正是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从小的方面说,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大的方面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而增光添彩。

因此,古代文学的教学也要从上述几方面着眼,努力追求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升华个体的同时,也要为传承真善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等做出应有的贡献[1]。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读书笔记、诗词鉴赏、观后感想、好词好句、唐诗宋词、叙事作文、人物赏析、书信作文、段落摘抄、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reading notes, poetry appreciation, reflection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ang and Song poetry, narrative composition, character appreciation, letter composition, paragraph excerp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浅析陶渊明的创作

浅析陶渊明的创作

浅析陶渊明的创作第一篇:浅析陶渊明的创作浅析陶渊明的创作内容摘要: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这在陶渊明的创作中有丰富的体现。

这是他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文章中的自然的流露,也是他内心的表露,他追求的人生目标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

关键词:陶渊明意象诗意回归田园人生追求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

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而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潇散发露的时代。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此期。

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宁馨儿,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实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士人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现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作者:熊伯传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年第10期陶渊明本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杰出诗人。

其诗恬淡自然,感情浓烈,又富于真实,语言质朴而精炼,时称田园诗。

陶渊明乃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表现田园风情的诗人。

正如丘琼荪在《诗赋词曲概论》中指出“义熙文学,陶谢并称,渊明之诗,多歌咏田园,冲和恬澹,为千古一大诗人。

”其散文和辞赋流畅自如,著名的《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就出自其笔。

而《五柳先生传》是他的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

传记一般总要介绍传主的籍贯、姓名,如《史记·项羽本纪》开头为:“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而《五柳先生传》开篇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这一奇特的开头,虚实结合,不但上承“史家之绝唱”,而且蕴含着对当时门阀制度的蔑视和对东晋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还开启了东晋以降为无名氏立传的先河。

“宅边五柳树”的实写,既交代了先生以“五柳”为号的由来,也借柳树的寻常之形衬托下文先生所具有的奇特之志。

在通常情况下,传记主体部分往往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

而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五柳先生传》中,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传主的性格志趣与精神气质。

五柳先生的主要性格特征是“闲静少言行,不慕名利”。

可见其读书、著文章的目的决非“读书优则仕”。

他的三大爱好是“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与社会的名利之徒形成强烈对比。

他的物质条件如此之差:住的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的是“短褐穿结”;吃的是“箪瓢屡空”。

物质生活的贫乏反衬了先生精神境界的丰富和高雅。

他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身处困境而“晏如也”(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这些神态描写,笔墨是何等精粹,而人物性格是何等突出。

史传文学的开山之作《史记》通常在结尾有史官评价传主的议论性文字,如《项羽本纪》最后写道:“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五柳先生传》继承这一传统用“赞曰”之语加以评价,再次点明先生“衔觞赋诗”的目的是“以乐其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高三作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高三作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写送客只是一个引子,目的在于引出琵琶女;写琵琶女也不是诗人的目的,只是借写琵琶女来抒发自己自己的迁谪之意;其实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也不是最终目的,他只是借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间接的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和对时局的失望。

白居易是在借《琵琶行》释放自己内心的怨气、怒气、不平之气。

因此,我们在欣赏这首千古绝唱的时候,可以去细心感受描写音乐的诗句,也可以深入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千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正是这次被贬,让白居易感受到了切肤之痛,让他重新审视官场政治斗争的复杂、险恶;也正是这次被贬,致使他被迫放弃“兼济天下”的理想,决计避害远祸,走“独善其身”之路。

在这种“理想”与“现实”,“进”与“退”,“入”与“出”的激烈碰撞中,白居易最终被迫屈服于现实,选择了“妥协”“退让”“出世”。

孔老夫子那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做法,在白居易面前失去了作用。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白居易就因为自己的坚强才遭受了打击,所以在他遭受打击之后,选择了远离官场,保全自己。

后来他虽然仍在做官,可心早已与陶渊明一起采菊去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意思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意思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意思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文学作品中常常存在着疑义和歧义,需要我们通过共同欣赏和相互分析来解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意思。

一、文学作品中的疑义文学作品中的疑义是指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使用了一些模糊、含糊或多义的词语,使读者在理解时产生疑惑和困惑。

例如,古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中的“疑无路”和“又一村”就是疑义词语,需要我们通过欣赏和分析来理解。

二、共同欣赏的重要性共同欣赏是指多个人一起欣赏同一件文学作品,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共同欣赏的重要性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经验和文化背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作品,从而丰富了我们的认识和感受。

三、相互分析的必要性相互分析是指在共同欣赏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分析作品中存在的疑义和歧义,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相互分析的必要性在于,文学作品中的疑义和歧义往往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解读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四、奇文的魅力奇文是指那些在语言、结构、意境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

奇文的魅力在于,它们往往具有多重意义和深层次的内涵,需要我们通过共同欣赏和相互分析来理解和感悟。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一篇充满疑义和歧义的奇文,需要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来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五、结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意思,是指通过共同欣赏和相互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疑义和歧义,来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解读,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从陶渊明的诗文看他思想的复杂性

从陶渊明的诗文看他思想的复杂性

从陶渊明的诗文看他思想的复杂性作者:毕岸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2期摘要:一直以来,陶渊明被视为重视自我独立、追求自由的典范,然而生活的贫困让他在仕途和归隐之间反反复复,当他彻底弃官归隐,随着人生暮年的到来,生与死、功与名使他困扰,纵然是他喜欢的田园生活也无法消除他此时的顾虑,因此他渴望知音、渴望理解,他将精神世界寄托在阅读创作之中,以此来逃避现实。

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得陶渊明的思想具有复杂性,通过他的诗文,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复杂思想。

关键词:思想的复杂性;仕途;归隐;矛盾冲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2一、仕途与归隐的矛盾冲突陶渊明幼年时家道中落,日子过得十分贫困,亲朋好友劝他谋个一官半职,以摆脱生活的困境,因此为了生存,他不得不牺牲精神上的需求:“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在官场中,陶渊明向来看不惯依仗权势的官员,便咏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志向高洁的诗句;再加上他反感公务的束缚,于是最终才高气傲的陶渊明解印去职,归隐种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隐之后,他确实享受了一段衣食无忧的安逸和心如止水的宁静:“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种宁静逍遥的生活正是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现实依据。

然而,这种生活只是暂时的,在陶渊明的生活里,他始终面临着贫困的威胁,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云:“少儿穷苦。

”他的《五柳先生传》也提到过“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在他的文章里总是提到生活的艰难,在绝笔之作里《自祭文》中说道:“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贫困的生活状况让陶渊明在是否出仕这个问题上反反复复。

陶渊明并非天生的隐者,他从小喜欢读书,也有匡世济国的志向,“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奇文共欣赏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文字的运用,我们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想法和情感。

而有些奇文能够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出人意料的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引发思考和想象。

《目送》是一篇著名的奇文,它以独特的方式描述了一段别离的情景。

文中通过描写从离别到见面再到离别的感受,将人们对亲人离去的无奈和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以打河马的方式开始,引起读者的疑惑,接着通过描写一场众人的目送仪式,再到描写目送的对象的独特形象,最后又返回到现实,切实地让读者体会到了描写者的内心感受。

整篇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它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呈现了离别的主题,展现了人们对亲人分离的痛苦感受。

《文心》是一篇将文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奇文。

作者通过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实验,展示了文字对情感和思绪的引发和影响。

他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文学创作中的心理现象和原因。

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文学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而且通过对心理学的运用,让读者对文学创作的背后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深入了解。

这篇奇文将两个看似相隔甚远的领域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让我们对文学和心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疑义相与析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交流工具,每个词语和句子都可能存在疑义。

疑义不仅让人对文字的理解产生困扰,而且也常常引发了对文字本身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浮生六记》中的“一文”一词就存在疑义。

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在文中,作者用“一文”形容自己的书法作品的价格,但这个词也可以解读为“一篇文章”。

这样的疑义存在于文中,引发了读者对作者意图的思考和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的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对词语的各层面的解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用意和创作意图。

《琴棋书画诗酒花》中的“花”一词也存在疑义。

这个词在文中既可以指花朵,也可以指花时间。

通过这个词的多义性,作者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得 尽 , 不是 见 见 “ 山” 能说 得 清 的 。 因 为 也 南 就
很多 人 难 得 或 者 无 意 于 全 面 阅 纯 的 心 和 明 净 的 天 性 。 其 具 实 , 都是 偏 颇 的认 识 。 如果 光 凭 这 些 就 能 造 就 这
主 宰 自然 与 情绪 、 感 的圣 手 的缘 故 。我 们 该 不 情
会 忽略 , 杜 是 最 推 崇 陶 令 的。 陶 渊 明是 生 活 在 老 最 复杂 的 年代 、 最 复 杂 思 想 的诗 人 。魏 晋 社 会 有 之 乱 不可 能使 他 心 如 止 水 , 、 、 等 思 想 之 论 儒 玄 佛 争 交融 不 可 能让 他 性 天 清 静 , 远 任 真 的情 志 面 高
维普资讯
第 l 4卷
文 山师 范 高等 专 科学 校 学 报
20 0 2年
第 1 期
悠 然见 南 山” 这 是 神 采 对 魂 灵 的 敛 聚 ; 遥 遥 万 , “
在 《 子 》 对 儿 子 寄 予 厚 望 。“ 命 中 尚想 孔 假 , 其 庶
drt so evr d adcm lxntr a a —I I ’ p e s e w t a e o pe a ei T oY oh h i n u n n I l s om . 1g i
Ke r s T y wo d : AO n — mag C mp e Ya - n ; o l x
去求 教 咿 呀 学 语 的 幼 童 。杜 甫 之 所 以被 人 们 看
作 诗圣 , 大 程 度 在 于 他 把 自古 以来 的人 类 情 感 很 演 绎成 了抑 扬顿 挫 的诗 意 、 情 、 境 , 终 成 为 诗 诗 最
我读《 陶渊 明集校笺 》 偶见注释言及有诸 多 ,
异 议 、 旨不 明 的 诗 文 , 多 加 留意 , 复 思 索 , 意 便 反 期 有 所得 。我 一 直 坚 信 “ 言 志 ” 说 , 以 , 诗 之 所 不
Ai r c : e a to p e its a d a ay e h s o ty who e c ne ta d sye a e v r it cie i r  ̄t a t Th u h ra prc ae n n l s st e e p er s o tn tl r e y d si t n o — n n v
企而 ” 希望 儿 子 能 象 孔 假 继 承 孔 子 的 盛 德 一 样 , 发扬 祖 先 的功 业 ; 既 见 其 生 , 欲 其 可 ” 人 亦 “ 实 和“ 有言 . 斯情 无 假 ” 人 人 皆 生 子 即 盼 其 成 气 , 说 , 又 尽人 间真情 。
Ap e i t r a c i n n l s h e n g pr c a e a g e t s r pta d a a y e t e m a i o o tu o n f d ub l p i t f
YANG n Yo g
(hns eam n, nhnTahrS oeeY na ,600 C i eD pr etWesa ece’ lg, un 630 ) e t C u
神 采 。“ 时 花 溅 泪 , 别 鸟 惊 心 ” 这 是 灵 魂 与 感 恨 , 神 采 的和 鸣 , 诗 圣 永 恒 的标 识 。“ 菊 东 篱 下 , 是 采
对 残酷 的 现 实 、 苦 生 活 , 困 以及 诗 人 对 生 命 的 热
・ 收稿 日期 :0 1 2 5 20 —1 —0 作者简介 : 勇(9 4 ) 男 , 杨 16 一 , 中文 系讲 , 南西畴 县人 , 云 主要研 究方向为 古汉语 和古 文学。
管研读 何 人 之 作 , 是 以此 为 准 绳 。表 情 达 意 是 总
诗 歌 的 旨趣 , 般 情 况 下 , 是 人 之 常情 , 是 人 一 情 意 之通 意 , 便 是 凡 人 奇 想 , 不 应 失 其 人 间 烟 火 即 也 气 。七情 六 欲是 诗 歌 的魂 灵 , 自然 万 物 是 诗 歌 的
维普资讯
第 1 4卷 第 1 期 2O 0 2年 5月
文 山师范 高 等 专科 学 校学 报
J RN OU AL OF NS N E HE S C 上 HA T AC R OI EGE
V0 . 4 NO. 11 1
Ma 2 O y. 0 2

部或 全 部 , 知 限 于 极 少 的 文 选 或 口 耳 交 流 所 所
得 , 且 可 能 还 有 一 知 半 解 的 , 无 法 对 陶 诗 形 并 故 成 全 面 、 观 的认 识 , 客 更难 说 得 上 了解 诗人 了。
位影 响 千 年文 坛 的伟 大 诗 人 的话 , 们 还 不 如 我
陶 渊 明诗 给 一 般 人 的 感 觉 仅 止 于 平 淡 率 真 。
情 、 泊 乃 至 无 奈 , 可 能仅 靠 “ 淡 ” 语 就 能 淡 不 平 一
在 人们 的感 觉里 , 由诗 而 推 及 其 人 、 心 、 性 的 其 其
话 , 容 易把 陶渊 明 定 性 为 一 个 纯 粹 寄 情 于 自然 很
奇 文 共 欣 赏 , 义 相 与 析 疑
— —
试论 陶渊 明诗 的 复 杂 一 面
杨 勇
( 山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 文 校报 编辑 部 , 南 文 山 630 ) 云 600
【 摘要 】 本文试从 赏析几篇 内容、 形式特异的诗文着手证 明陶渊明诗 的多样 与复杂性。 【 关键词】 陶渊明; 复杂 【 中图分类号 】 2 72 【 I .2 文献标识码 】 【 0 A 文章编号】17—30 ( 0 )1 6 1 332 20删 0 1 4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