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

合集下载

浅析陶渊明诗中的草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中的草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中的草意象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关于草的意象在他的诗中出现频繁,成为了他诗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下面将从陶渊明的诗作中,浅析他对草的意象的展现及其意义。

陶渊明诗作中的草意象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清新自然的向往。

在他的诗中,草常常被描绘得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如《归园田居》中的“桃李满楼,菊蕊三三”,“杨柳绵绵,早风送暖”,以及《归去来兮辞》中的“岸芷汀兰,蜃与山畴”,“采蘩之寿,受天之祜”。

这些描绘,凸显出陶渊明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对清新自然的热爱之情。

草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陶渊明通过草来抒发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进而表现出他对真、善、美的追求。

陶渊明诗作中的草意象还表现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思考。

在陶渊明的诗中,草往往被用来寓意人生的草木,如《饮酒》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些描写表现了陶渊明对人生境遇的思索和感慨。

通过草这一意象,陶渊明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命运无常的感叹和忧虑,反映了他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境遇,渴望脱离尘世,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陶渊明诗作中的草意象还表现为对自己理想境遇的向往和诗人的情感寄托。

在他的诗中,草总是与诗人的境遇相联系,如《饮酒》中的“使我镜中明帝子,溪山琴瑟奈头陀。

』《述志》中的“寄身邊陋,以当欤範;称官白社,以终灰土。

”这些描写,凸显出陶渊明内心深处对理想境遇的向往及对诗人情感的寄托。

通过草这一意象,陶渊明表现出对于理想境遇的向往和对诗人境遇的感慨与寄托。

陶渊明诗作中的草意象还表现为对世态炎凉的警示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在他的诗中,草常常被描绘得摇曳多姿、茂盛繁茂,如《饮酒》中的“足风霜、可草然”,“清风一枝过,扫落叶而重泛``这些描绘,凸显出陶渊明内心深处对世态炎凉的警示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草这一意象,陶渊明反映出了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世态炎凉的忧心忡忡。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深受后人喜爱,其中日暮意象是他诗歌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日暮是一天的结束,也是夜晚的来临,因此在古代诗歌中往往被用以抒发作者对生命、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和情感。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陶渊明诗歌中的日暮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中日暮意象常常用以表现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归去来辞》中陶渊明曾写道:“斑骓马兮迟日暮,愁君更兮怨柔。

”这里的“迟日暮”形象地展现出人生的匆匆和短暂,暗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这种感慨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并不罕见,让人们深思生命的可贵与转瞬即逝。

日暮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也被用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思念。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里的“山气日夕佳”抒发了陶渊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将日暮的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日暮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还常常被用以表达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归去来辞》中写到:“斑骓马兮迟日暮,愁君更兮怨柔。

沈水昏雾,众口相谤,更叹人事,怎堪与萧举。

”这里的“斑骓马兮迟日暮”描绘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艰辛和厌倦,而“沈水昏雾,众口相谤”更是表现出对世间纷扰的烦恼与不满,因此渴望逃离这一切,过上清静的生活。

日暮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还常常被用以表达对友情和亲情的思念与眷恋。

《饮酒》中有“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里的“日暮苍山远”与“风雪夜归人”表现了作者对亲友的思念,对家人的眷恋,将日暮与思念融为一体,增添了诗歌的感伤和凄美。

陶渊明诗歌中的日暮意象常常被用以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对自然的崇敬和思念、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友情和亲情的思念与眷恋。

日暮在他的诗歌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不同的意境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和感悟。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陶渊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世人,其中日暮意象更是其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摘要】陶渊明诗歌中日暮意象是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通过表现日落的景象和心境之间的关联,陶渊明描绘了内心的孤独、忧伤和追寻。

日暮意象在他的诗歌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人生的短暂和过渡,以及对生命的反思和珍惜。

陶渊明通过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内心情感,表现出对世俗的不屑和追求道德信仰的追求。

对当代人来说,日暮意象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坦然面对生命的终极命运。

通过对陶渊明诗歌中日暮意象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作品中的精神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日暮意象,表现,象征意义,内心情感,启示,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日暮意象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

日暮意象是他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日暮,是一天即将结束、夕阳西下的时刻,这一时刻往往给人一种沉静、落寞的感觉,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频繁地运用了日暮这一意象,描绘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感悟。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日暮意象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

他描绘夕阳西下的景象,描写斜阳映照下的田园风光,这些描写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中还常常通过日落与心境的关联来表达情感。

日暮时分的景象常常成为他内心情感的反映,夕阳西下的景象往往暗示出他内心的孤独、沉思和感伤。

陶渊明通过日暮意象表达了他对人生、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和审美观。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陶渊明的诗歌中汲取启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悟生活的真谛。

2. 正文2.1 陶渊明诗歌中日暮意象的常见表现陶渊明诗歌中日暮意象的常见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陶渊明经常通过描写日落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他的诗中,日暮的余晖、天边的霞光、树影斜射等细节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展现出了陶渊明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崇尚田园为主题,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

在他的诗作中,出现了大量有关田园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仅是对农村的描绘,更多的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在陶渊明的诗中,田园意象有着三重内涵,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那个时代社会的感慨。

陶渊明诗中的田园意象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田园往往与美丽的自然景色联系在一起,如青山绿水、花草树木等,这些描绘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客观描述,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采采黄英,踯躅凄凉。

戚戚六王,垂死绝乡。

”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感叹之情,他渴望与自然为伴,享受自然的清新和洗礼。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于简朴、清新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诗中的田园意象还表达了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他的诗作中,田园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状态,如在《饮酒》中写道:“醉态既不相琢磨,笑时捻著碧玉珠。

鲛人发杪当山下,乐•天马上。

”这些描绘表现了陶渊明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他看来,田园生活虽然简朴,却是真实幸福的生活状态,是世俗生活中的一种解脱。

他希望通过田园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也是他留给后人对田园生活的浪漫想象。

陶渊明诗中的田园意象还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社会的感慨。

在当时,中国处于战乱不安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陶渊明通过田园意象来表达对社会的失望和对人心的迷惑。

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山中何所有,水中何有,豺狼虎豹,尽有所投。

途穷日暮,孟婆治愁。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人性的失望,田园则成为他心中的“乐土”,让他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抚慰受尽苦难的心灵。

陶渊明诗中的田园意象包含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那个时代社会的感慨,这些内涵使得他的田园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陶渊明的诗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能够从中汲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思考。

浅析陶渊明诗中的草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中的草意象

浅析陶渊明诗中的草意象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文学巨匠,他的诗歌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圈。

其中,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草木的感怀,草的意象在他的诗中更是屡见不鲜,形象直观、清新自然。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草意象入手,探析其诗歌中所呈现的草的形态、色彩、寓意等方面,以期更深刻地了解陶渊明的文学魅力和诗词艺术。

草,是陶渊明最常用的意象之一。

他的《桃花源记》中,描述了“采草人所不能及”的草地,草似乎也成了幸福的象征;在《归园田居》中,他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草地成了他静心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场所。

而草在他的诗歌中,则是突出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力、自由奔放的个性。

比如在《汉东亭记》中,他写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描绘了草的脆弱和生命力的韧性,又通过“漙”的形容词,表现了草所具有的自由奔放和朴素清新的个性。

在《饮酒》的咏史中,他写到了“古人学问无遗巨细,功垂伟业建无疆,称高论低尽入微,肝胆照颜色,形影相吊慷慨悲歌。

四海多士,朝廷多贤,纵横捭阖,所以囊括者不多矣”,其中“形影相吊”便是运用草的形象所表现的自由与随性一种形象。

除了草的自由、生命力、朴素等外在特征外,草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还有着丰富的寓意。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到“九州生气恃风雷,而立志者,为岳峙乎苍梧之巅,凌云启处,世界之梁;千载一时,刹那风华,皆岳峙也。

”,岳峙据“草木之灵”的说法,便是自然古人们所崇拜的神灵。

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将自然的草木意象上升到了一种神灵的高度,具有崇高的价值与重要的精神力量。

草则在适时呈现出生命力与韧性,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神奇物种。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草的寓意不尽如此,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除了想象中的草,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草的色彩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中,草的颜色有着深浅不同的变化,比如他在《杂诗》中有“野外开莲雨中晨,草原疏雨贴破阴”的描写,描绘出雨天时那种草未显然而形影印诸云聚的意境。

浅谈陶渊明诗辞中鸟的意象

浅谈陶渊明诗辞中鸟的意象

浅谈陶渊明诗辞中鸟的意象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加上汉字是一种音、形、意的结合体,更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也由此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充满韵味和意味,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诗歌的意象上。

可以说,了解诗歌的意象,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参考学术界关于意象的研究,有关意象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按语言分析的角度,分动态与静态意象两类;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联觉和错觉意象。

三是从内容上分类,分自然的、人生的、神话的。

四是按题材分类,有赠别、乡思、闺怨、宫怨、边塞、山水、爱情、怀古、咏物、哲理、干谒、朝会以及社会诗、政治诗等。

五是从表现功能上看,有比喻性的、象征性的、描述性的意象。

六是从范围来看,有泛称和特称意象。

泛称意象,指诗歌中出现的物象的总名,如“花”“鸟”“山”“水”,一般由单音节词构成;特称意象,使用相应物象的专名,如“梅”、“孔雀”、“泰山”、“涪江”等,一般包括单纯意象和复合意象,大都由多音词或词组构成。

观察中国古代诗人的诗歌,因为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审美思想的原因,在创作中都会有一些特别偏爱的意象。

以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例,他的诗歌中就出现了特别多的“鸟”意象。

据统计,陶渊明共126首诗,其中既有直接出现的泛称意象“鸟”(两次),也有特称意象,除了以“归鸟”为题,写了一组诗,共四章,另外,其他诗中出现了“飞鸟”意象四次,“众鸟”意象三次,还有“归鸟”“羁鸟”“晨鸟”“高鸟”“惊鸟”“失群鸟”“翔鸟”“凤鸟”“鸣鸟”“三青鸟”“奇鸟”各一次。

与鸟有关的意象,也出现了“水鸥”“鸣鸥”“神鸾”“精卫”“鵕鹗”,以及“云翮”“敛翮”“翻翮”“相鸣”(两次)、“戢羽”“好音”等。

总计有37次之多。

其中,陶渊明所写的与“鸟”有关的佳句更是有不少,如“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游斜川》),“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首》),“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典型意象在其田园诗中的营造作用研究

陶渊明典型意象在其田园诗中的营造作用研究

陶渊明典型意象在其田园诗中的营造作用研究陶渊明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被誉为“田园诗主”,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以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充满田园气息的典型意象。

这些意象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起到了重要的营造作用,给人们带来了诗意盎然、清新典雅的审美享受。

陶渊明以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为主要意象,在田园诗中营造了一种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比如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运用了落霞和孤鹜两个意象,描绘了丰收的秋天景象。

又如在《桃花源记》中,他描述了桃花盛开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了四季更迭中的和谐与美好。

通过这些字画般的描绘,陶渊明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自然之美的田园世界,使人们能够沉浸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陶渊明以农民劳作、田园生活等为主要意象,赞美了农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农民不仅是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更是陶渊明理想中的新农人。

比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盖竹喧归故乡,泉声入吾庐”,表达了他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

又如在《读山海经》中,陶渊明以山野道士的形象向读者赞美农民的智慧和劳作。

这些意象为读者展现了农民作为田园世界主人的形象,使人们对农民的地位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陶渊明以田园村落为背景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村落是一个理想世界的象征,代表了心灵的栖息之地。

比如在《饮酒》中,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描绘了一个安逸和谐的村落景象。

又例如《归园田居》中,“结庐在深山,泉源在其侧”,创造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安详的田园世界。

这些意象使读者在繁忙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自由自在的境界。

陶渊明在其田园诗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典型意象,包括花草树木、农民劳作、田园村落等,通过这些意象的营造,他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气息的田园世界。

这些意象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也表达了对农民劳动和田园生活的赞美,让人们在喧嚣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和平静的净土。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摘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意象,表现出对自然、田园生活、孤独与归隐的独特感悟。

本文从自然意象、田园生活意象、孤独与归隐意象、意象运用技巧和传世影响等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他诗中所运用的丰富意象,探讨其独特魅力、深远意义以及现代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意象独具特色,传承深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歌意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与独特之处,同时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歌、意象、自然、田园生活、孤独、归隐、运用技巧、传世、影响、魅力、深远意义、价值、现代意义。

1. 引言1.1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农耕诗人,他的田园诗歌以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清新自然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归隐隐士生活的向往,通过丰富多彩的自然意象和细腻动人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意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通过描绘清晨的田园景色、村庄的炊烟和青葱的竹林等细致入微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还融入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孤独归隐的向往,他以孤独的隐居生活和超脱尘世的心境为主题,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质朴宁静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意象运用技巧也颇具特色,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来展现诗歌的意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为诗歌增添了一种深远的内涵。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意象传世至今,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通过研究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意象,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还可以认识到田园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九江星子二中宋汶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在陶渊明诗文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展示诗人立志、入仕到归隐的生活轨迹。表现手法上,善用托物抒情,这里所托之物即为秋菊、飞鸟、青松等自然景物,通过对外物的描述,寄托内在情感与志趣,这类注入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的物象就是文学表达中所说的意象。对于意象一词,有多种解释,但实质却是相同的。辞海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语文教科书对于“意象”的解说更为晓畅。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陶渊明为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在入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纠结中苦苦求索,最终发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归隐之后,更是以毕生心血凝结成一篇篇情境交融的优秀篇章。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一文中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谈、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种物我回响交流,有如佛家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鸟,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这里朱光潜先生除对陶渊明诗歌作出中肯的评价外,还提到陶诗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意象,即微云、飞鸟和新苗、秋菊,本文就秋菊、飞鸟两方谈谈诗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还有诸如青松,米酒等,这里就不一一涉及。 一、 秋菊意象: 秋菊,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诗人笔下一个惯用的意象。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作者把秋菊与木兰相提并论,赋予它美好的意韵。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称颂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以圣洁芳香之物作喻,表达司马迁对其高洁傲岸人生节操的仰慕,对其矢至不渝地追求美好境界精神的赞美。 陶渊明诗作常以秋菊自喻。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陶渊明独爱菊”,言简意赅,进一步说明陶明爱菊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陶诗以秋菊作为意象,大致分为如下几种情形: (一)以秋菊表现其俊洁飘逸的隐士形象。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绝妙好辞。在采菊的闲适意境中,一位超然脱俗、卓尔不凡的隐者形象挺立于天地之间,洒脱飘逸,如在眼前。通过爱菊、咏菊,寄托了诗人高洁傲岸的情致,菊花也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这也是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社会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更是飘逸俊洁、傲世离俗的陶渊明形象的真实写照。在此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便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暗香”即菊花的幽香,表面写菊花的香气,实则是菊花品质也即陶渊明品格对人精神的熏陶,含蓄地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还有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极富生活情趣,这也从另一侧面昭示陶渊明俊洁飘逸之隐士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以菊花傲霜斗雪、卓尔不群品质自励,展示其高风亮节。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薄二首》。诗作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在高洁而光耀的秋景中寄托了一种卓绝之气,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菊花何以成为体现诗人品格的物象呢?这还得从菊花本身的品性加以分析。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群芳殒损,万木凋零,诗人元稹曾在诗作《菊花》中对它有过这样的评价“此花开尽更无花”,猎猎秋风中,万物萧苏,只有菊花在瑟瑟寒风中凌霜盛开、傲然怒放,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这无疑成就了它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形象。而陶渊明愤世嫉俗,洁身自好,不愿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正与菊花的卓然特立完美地叠合在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高洁傲岸品德的象征,两者合而为一,难分伯仲。萧统《陶渊明集》序中有言:其文章“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更是对陶渊明洁身自好、傲然桀立人格的高度评价。 (三)以秋菊寄托美好情感,表达对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 《饮酒》其五写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混浊世风的鄙夷,表明自已远离尘俗,对以秋菊为代表的美好境界追求的强烈愿望。《九日闲居》的诗序中有叙:“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赋予其人格意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作者在弃官归田之后,看到自己酷爱的秋菊依然长势喜人,格外欣慰,其实这里的秋菊就是作者心中美好生活的象征。 一直以来,很多评论家在评价陶诗时常有“冲淡自然”之说,这一方面与他泊淡闲适的性情分不开,同时也是他精神气节的具体体现。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倡导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在陶诗中找到最好的印证。陶诗就像菊花一样清新淡雅;他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也像秋菊般傲然;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然深情。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他在《己亥杂诗》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这里作者也以松菊为喻,对陶渊明人品、诗品作出了高度评价。 二、飞鸟意象 “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陶渊明诗作中的飞鸟被其赋予丰富的内含,包括高鸟、翔鸟、羁鸟、孤鸟等,这里仅就陶诗中关于飞鸟的三个方面即高鸟、羁鸟、归鸟意象谈谈陶诗中飞鸟意象的特点。这三种意象大致表现出作者由积极入仕——羁旅困顿——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射出作者坎坷而又多舛的苦旅人生。 (一)、高鸟意象: 翻阅陶渊明诗文集,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其早期作品中,有很多表现诗人志存高远的诗篇:如“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青少年时代,陶渊明积极进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意;壮年时期,陶渊明积极入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晋室,兴利除弊,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因此在诗文创作中,常以飞鸟形象寄托其高远志向。最早出现飞鸟意象的是《命子•其二》:“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从中可看出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杂诗十二首》其五:“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则希望自己成为胸怀“猛志”而“远翥”的高鸟。《读山海经》中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寄托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暗含对刘裕篡权代晋这股历史逆流的抨击,表现出强烈的家国之情与反抗意识。陶渊明本是满怀大济苍生的美好愿望出仕,但残酷的现实将他的梦想无情地击碎,等到他领略了官场的腐朽污浊,深知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后,流露出沉重的迁逝之感。因此在以后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发出“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的感叹,也流露出他对入仕生涯的悔意。但早期作品中的“高鸟”意象,更多侧重于抒发“鲲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心壮志,表明诗人“思远翥”的高远志趣。

(二)羁鸟意象: 陶渊明一生有过三次出仕又三次退隐的苦涩经历,最终悟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他看不惯腐败世风以及官场贪墨成风的混浊现象,因而在望见高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深感自己为形迹所拘所带来的不快,“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明显流露出对自己误入仕途的惭愧与后悔。“久在樊笼中”则将自己误入官场比喻成飞鸟被樊笼所束缚,有渴望挣脱笼子的强烈欲望。“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感士不遇赋》中,他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权者是靠不住的,官场对于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骇鱼,宏罗之于惊鸟。统治者的专制制度和奸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险恶犹如巨大的罗网,将正直的仕人围困其中,人格与心志将被扭曲,可他与所有仕人不同的是,决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来顺应污秽的世道,正如上文所述,陶渊明入仕,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兴利除弊,振兴晋室,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但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没有找到施展“猛志”的机会,反而失去了原本极为朴质珍贵的自由。诗人忍受着无可言表的抑郁和无奈,吟唱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在饱受出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纷扰的纠缠后,终于发出“逃禄而归耕”的感慨。“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十七》)仕途险恶,羁鸟在痛苦的求索中终于觉醒,只有归隐田园以保守自己高洁芳馨的气节才是最明智的选择。“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进一步表明诗人在出仕之时极为复杂纠结的矛盾心理。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感慨是极为深沉的。 (三)、归鸟意象 最后谈的即是人们最为熟识的归鸟意象,这之间寄托诗人归隐园田的美好愿望,蕴含着作者对内心深处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的眷恋和皈依。 在经历种种矛盾纠结的痛苦折磨后,陶渊明获得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解脱,感受到心身获得了从未体验过的惬意与释然。而“归鸟”正是此种情感的载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以大量篇幅写了他迷途而返,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是陶渊明与上流社会彻底决裂的宣告书。文章《归鸟》诗中“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回归的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无不悠然惬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三),诗人把在夕阳中返巢的飞鸟,暗喻自己挣脱世俗一切羁绊,找到最终归宿时畅快心情。“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难体会陶渊明对“吾庐”,也即精神田园的眷恋和热爱,他那颗历尽沧桑、饱受煎熬的疲惫之心终于有了依托之所,至此,我们也深深体悟到作者质性自然的情怀,闲适容与的胸襟,傲然不群的性格。 刘勰在其著名文论《文心雕龙.物色》谈到意象的内在联系时写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的是一年四季景物具有不同的形貌,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窿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说的是描绘天气和事物形状,既然要跟着景物而曲折回旋,运用辞藻和摹状声音,又要联系着自己的心情来斟酌。在《神思》篇中则进一步强调了意象的重要性。“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谋篇之大端”。说的是有独特见解的工匠,凭着意象来进行创作,这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安排篇章的重要开端。然后通俗地说明意象的内含:所以《神思》称“独照之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