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径流的关系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径流的关系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径流的关系

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K Z CX 22207号和中国科学院重大基金资助项目,K Z 95121312403号。吴玉霖,研究员,E 2mail :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593836.html,

收稿日期:2003202212,收修改稿日期:2003211217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

及其与径流的关系

3

吴玉霖 傅月娜 张永山 蒲新明 周成旭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071)

(烟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烟台 264000)

提要 利用2001—2002年4个季度月航次调查资料,研究了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及

其与长江径流的关系,共鉴定浮游植物154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属硅藻类的有113种,甲藻类36种,近岸低盐性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是最重要的优势种。夏季浮游植物密集区位于长江口海域的北部及靠近浙江近海的上升流区,春季和秋季密集区出现在调查区的南部。浮游植物数量高峰出现在夏季(平均为9127×106个/m 3);冬季(枯水期)数量最少(平均为2191×105个/m 3),且分布相对较均匀,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季节变化同长江径流量有明显的关系。由于大量营养盐被长江径流携带入海,造成河口区严重富营养化,这为赤潮生物大量孳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长江口海域已成为我国沿海赤潮多发区之一。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长江径流中图分类号 P593 长江流域覆盖面积巨大,约占全国的19%,涉及16个省市,年平均径流量为9240亿立方米,每年约有5×108t 泥沙及大量污染物质被径流携带入海,其中作为浮游植物营养盐的PO 4—P 、NO 3—N 和SiO 3—Si 年入海量估计分别高达114×104t 、6316×104t 和20414×104t (沈志良等,1992)。

如此大量物质入海对长江口海域理化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亦显著地影响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季节演替及数量动态变化。长江口海域已成为研究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胡敦欣等2001;郭玉洁等1992;Wu et al ,2000;蒲新明等2000,2001)。作者在本文中就长江口海域浮游植

物分布特征及其与长江径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 采样调查及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

本项研究分别于2000年11月、2001年5月、2001年7月和2002年1月对长江口海域进行4

个季度月航次的现场采样调查,其中前2次共设

调查站位34个(图1),后2航次调查站位见图2,第4个航次(冬季)仅进行1—4断面的调查。浮游植物样品采用小型浮游生物网(

头锥部上口径

图1 2000年11月、2001年5月航次调查站位

Fig 11 Location of the sam pling stations during N ov 2ember 2000and May 2001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第35卷 第3期

海 洋 与 湖 沼

V ol.35,N o.32004年5月

OCE ANO LOGI A ET LI MNO LOGI A SI NIC A

May ,2004

 

图2 2001年7月、2002年1月航次调查站位

Fig12 Location of the stations in the cruises during

July2001and January2002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为37cm,下口径为50cm,网长270cm,国际标准20号筛绢制做)自海底至海面垂直拖取。样品以5%福尔马林固定保存,在实验室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和计数。样品处理与计数均按海洋调查规范(G B1276316291)进行。

2 结果和讨论

211 长江口区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21111 种类组成 2000年11月航次共鉴定浮游植物73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属于硅藻的有27属58种,甲藻5属12种,绿藻2属2种及蓝藻1种。大多数种类的生态类型为温带近岸性。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以23号站数量最高,达73316×103个/m3,另外在21号站和40号站的数量亦分别高达17440×103个/m3和10478×103个/m3,均占这三个站浮游植物细胞总量的9919%,是长江口海域最重要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孔圆筛藻(Coscinodiscus per foratu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及拟尖刺菱形藻(P seudo2nitzschia pungens)亦是本月份该海域的主要浮游植物。另外,在河道段的35、36和37号站还出现淡水性的盘星藻(Pediastrum sp.)和鱼腥藻(Anabaena sp.)。

2001年5月份共鉴定浮游植物63种,其中硅藻有25属51种,甲藻5属8种,绿藻2种,另有金藻和蓝藻各1种。种类的生态性质以温带近岸性和广布性种类为主。中肋骨条藻为最重要的优势种,在23号站数量高达8741×103个/m3,占该站浮游植物总量的9716%;28号站的数量为4404×103个/m3,占该站总量的88%;此外,在9、10、12、15、16等站的数量均超过1×106个/m3。属广布性的种类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在盐度很低(35—38号站盐度低于3)的河口各站有大量分布,其中37、38和39号站的数量分别达到1494×103个/m3、1178×103个/m3和2820×103个/m3,是河口各站最重要的优势种。此外,较重要的种类还有琼氏圆筛藻(Cos.jonesianus)、辐射圆筛藻(Cos.radiatus)、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中华盒形藻(Biddu phia sinensis)和三角角藻(Ceratinum tripos)。

2001年7月份航次共鉴定浮游植物102种,其中属于硅藻的有24属69种,甲藻有9属31种,另外还有金藻和蓝藻各1种。种类组成十分复杂,虽然多数属温带近岸种和广布性种类,但在河道和河口附近有淡水种类[如盘星藻(Pediastrum spp.)等]分布。31°N以南水域有较多量的暖水性种类出现,包括马西利亚角藻(Ceratinum mas2 siliens)、三叉角藻(C1trichoceros)、驼背角藻(C1 gibberum)、纺锤梨甲藻(Pyrocystis f usiformis)和四叶鸟尾藻(Ornithocercus steinii)等15种,显示出该水域受到台湾暖流明显的影响。中肋骨条藻为最重要的优势种,在105号站数量高达159×106个/ m3,占该站浮游植物总量的89%。另外在301号站和302号站数量亦超过1×106个/m3。垂缘角毛藻(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593836.html,ciniosus)在302号站数量高达713×106个/m3。其他优势种包括扁面角毛藻(Ch1compressus)、洛氏角毛藻(Ch.l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h.curvisetus)和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等。萎软几内亚藻属南温带近岸性种类,常在暖海中出现,可作为暖流的指标种。

2002年1月份(冬季)的样品中共鉴定浮游植物84种,种类数明显低于夏季,其中硅藻有26属69种,甲藻6属14种,另有蓝藻1种,以温带近岸种类为主。在北纬30°以南调查区外侧尚有少数几种暖水性种类出现,如三叉角藻、镰角藻(C.

f alcatum)和四叶鸟尾藻等,但数量均很少。数量

3期吴玉霖等: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径流的关系247

 

上较多的主要种有柔弱角毛藻(Ch.debilis )、旋链角毛藻、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acata )及中肋骨条藻等。柔弱角毛藻在404站数量达到1156×106个/m 3,在该站的优势度为54%,是本季度该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中肋骨条藻仅在近岸的103号站和202号站出现,数量超过2×105个/m 3,成为该海域优势种,但是比起其他月份,冬季长江口海域该藻数量是最低的。琼氏圆筛藻数量上虽然不是很大,在201站为616×104个/m 3,但该藻在多数站位都出现,分布较为均匀。21112 数量分布 2000年11月,浮游植物数量为0149×104—7133×107个/m 3,平均为4185×106个/m 3,不同调查站位间变化幅度很大。浮游植物密集区位于调查海域的南部,以23号站为中心包括21、22、24、28、29、16和40号站在数量上均超过5×106个/m 3。中肋骨条藻占绝对优势,在23号站,该藻的优势度高达99%以上。在调查区北部的1、2、3号站和东南部的31、32、33号站浮游植物较为稀少,数量不足112×105个/m 3。另外,河道内各站数量亦很少(图3)。若不计河道内5个站,海域各站浮游植物数量平均为5168×106个/m 3

图3 2000年11月浮游植物平面分布(×104个/m 3)

Fig 13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during N ovember 2000(×104

ind/m 3

)

2001年5月,浮游植物数量为0117×104

1171×107个/m 3,平均为1153×106个/m 3。若不计河道内5个站,平均数量为1123×106个/m 3。密集区位于调查区南部,密集中心在23号站,数

量高达8195×106个/m 3,其中中肋骨条藻占

9716%。该藻在密集区内各站的优势度均在80%以上,显示出这种近岸低盐性种类在长江口海域

浮游植物构成上的重要地位。调查区北部数量很少,32°N 断面和31°45′N 断面的6个站浮游植物数量均小于1×105个/m 3。调查区外侧各站数量亦较低。河道内有较大量的菱形海线藻出现,浮游植物数量相对比较多

图4 2001年5月浮游植物平面分布(×104个/m 3)

Fig 14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during May 2001(×104ind/m 3)

2001年7月,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数量为0131×104—1179×108个/m 3,变化幅度很大,平均

达到9127×106个/m 3。调查区北部有1个以105站为中心的高密集区,中肋骨条藻在105站的优势度高达89%。另一密集区位于杭州湾口外浙江东北近海的上升流区,最高值出现在302站,其浮游植物数量达到4110×107个/m 3,主要种类为角毛藻属的垂缘角毛藻、扁面角毛藻和洛氏角毛藻等,和北部海域主要种的构成有明显的差异。调查区东南部浮游植物数量较少,306、404—406、506—509各站均在5×104个/m 3以下。

2002年1月浮游植物数量为0142×104—2187×106个/m 3,平均数量为2191×105个/m 3,相

对地说,平均数量及各站之间数量变化幅度是4个季度月中最小的。24个调查站位中有17个站数量低于12×104个/m 3,高于50×104个/m 3的站位仅3个。在调查区东南部以404站为中心,

由柔弱角毛藻为主形成1个高值区。靠近长江口南侧有1个以201站为中心的高值区,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在201站该藻优势度高达84%。两个高值区优势种的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在2断面上的204、205和206站浮游植物数量较稀少,均不足1×104个/m 3。

248 海 洋 与 湖 沼35卷

图5 2001年7月浮游植物平面分布(×104个/m3) Fig15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during July2001(×104ind/m3)

图6 2002年1月浮游植物平面分布(×104个/m3) Fig16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during January2002(×104ind/m3)

3 长江径流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311 种类组成

长江口海域由于长江径流的输入,海水盐度显著降低,导致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同其他海域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最突出的现象是近岸低盐性的中肋骨条藻成为本海域的关键种类,如上所述,在春、夏和秋季它的数量波动决定了整个海域浮游植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它的分布状况决定了海域浮游植物平面分布格局。该藻在我国常大量出现在近岸河口低盐水域,尤以长江口海域突出,密集中心可达1×109个/m3以上(郭玉洁等,1992)。从上述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及1985年8月至1986年8月在该海域逐月调查资料(郭玉洁等, 1992)分析显示,中肋骨条藻主要密集出现在盐度为14—23、水温为20—28℃的水域,大体同长江冲淡水的水舌一致,反映出该藻更适于低盐环境。长江口海域出现的低盐性种类还有异常角毛藻(Ch.abnormis)和锤状中鼓藻(Bellerochea malleus)等,但它们的数量远不及中肋骨条藻。另外,在盐度低于5的河口,特别在丰水期,可以发现若干种淡水藻类,如绿藻中的盘星藻(Pediastrum spp.)和栅藻(Scenedesmus spp.)及硅藻中的冰岛直链藻(M.islandica)。夏季,在31°N以南特别是调查区东南部,出现若干种高盐和暖水性种类,如三叉角藻、驼背角藻和纺锤梨甲藻等,这是由于该水域受到台湾暖流北上影响的结果。

312 时空分布

长江径流的输入,对浮游植物平面分布产生明显影响,除上述不同生态性质种类出现在不同水域,即淡水种类仅出现在河道和口门处,优势种的低盐性中肋骨条藻比较集中地分布在盐度为14—23的长江冲淡水舌范围,调查区东南侧盐度较高,出现了某些高盐暖水性种类的种类空间分布影响外,对浮游植物数量的空间分布亦有明显的影响。丰水期的夏季(7月)浮游植物主要密集出现在调查区北部123°E附近水域;春季(5月)和秋季(11月),密集区往西移至122°20′E附近的调查区南部水域;枯水期的冬季(1月),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相对较均匀。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除受水体盐度和营养盐含量等制约外,水体的透明度对其分布亦有重要影响,长江径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导致122°E以西口门附近海域水质较混浊,透明度多不足110m,水体较混浊影响日光的入射,不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繁殖。因此,长江口海域122°E以西部分水域浮游植物数量一般较低。

通常在温带海域,浮游植物数量的季节变化呈双峰型的模式,即在春、秋季各有1个高峰。从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数量的季节变化可以看出,丰水期的7月,浮游植物数量最高,平均数量达到92617×104个/m3;而枯水期的1月数量最低,仅为2911×104个/m3,呈现单峰型的季节变化状况,与1985年8月至1986年8月在该海域逐月调

3期吴玉霖等: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径流的关系249

 

查结果一致(郭玉洁等,1992)。浮游植物数量季节变化同长江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显示出长江径流量的变化对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数量动态变化有明显的影响。313 长江径流对赤潮的影响

长江径流把大量的N 、P 等无机营养物质携带入海,导致长江口水域严重富营养化。2001年5月,河道内5个站N 含量为0192—1151mg/L ,平

均高达1108mg/L ,全部超过国家海水一类水质标准(012mg/L );海域部分的29个站含量为0117—1144mg/L ,平均为0147mg/L ,其中有23个站超标,

超标率达到7913%。PO 4—P 在河道内的含量为01020—01037mg/L ,全部超标(01015mg/L ),平均达到01026mg/L ;海域部分PO 4—P 含量为01009—01036mg/L ,平均为01021mg/L ,超标率达

到7014%。7月份长江口海域N 含量为01105—01463mg/L ,平均为01219mg/L ,超标率达50%;而PO 4—P 的含量为01024—01055mg/L ,平均达到01040mg/L ,远高于国家海水一类水质标准,所有

测站都超标。以上数据表明,长江口海域N 、P 等营养盐含量很高,这为赤潮生物大量增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关本海域营养盐含量分布及其与浮游植物的关系已有若干报道(沈志良等,1992、2003a 、2003b ;蒲新明等2000、2001)。

长江径流的输入造成长江口部分海域水文条件比较适宜于若干赤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因为像中肋骨条藻、夜光藻等重要赤潮生物繁殖的最适盐度均相对较低。另外,在长江口海域,丰水期以122°45′E ,31°30′N 为中心明显地存在上升流现象,这一上升流的成因除与台湾暖流爬坡作用有关外,还与长江径流外泻时形成的卷吸倒流爬坡有关(赵保仁等,1992)。这一上升流区同长江口赤潮多发区的位置基本吻合,表明上升流从底层往上层输送的营养盐对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的大量孳生有重要的作用。

1)黄秀清、蒋晓山,2001.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特征及其与赤潮的关系分析.东海区赤潮工作总结会暨赤潮管理及研讨会文集.东海分局内部资料,74—83

2)叶属峰,洪君超,2001.东海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na costatum )赤潮的发生机理研究.2001年东海区赤潮工作总

结会暨赤潮管理及研讨会文集.东海分局内部资料,28—40

综上所述,由于长江径流影响的结果,使长江口海域具有发生赤潮的丰厚的营养物质基础和适宜的水文环境条件,导致本海域赤潮时有发生。

据统计,自1986年至2001年,长江口海域共发生

赤潮多达44起1),并有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面积扩大和延续时间越长的严重发展趋势,2000年和2001年均发生了超过3000km 2的大面积赤潮。赤潮多发区位于长江口外的花鸟山周围海域(30°

05′—31°51′N ,122°15′—123°10′E )2)

。每年的5—8月为该海域赤潮的多发季节。据王明远等(1989)报道,长江丰水期(5—10月)N 、P 的输送量分别占年输送量的7915%和8716%,显然,这一期间长江大量营养盐的输入对长江口海域赤潮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大规模赤潮的暴发可造成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失去平衡,并给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带来损失。若干有毒的赤潮生物如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短裸甲藻(Gymnodinium breve )等还给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长江口海域有赤潮生物68种(王金辉,2002),主要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尖叶原甲藻(P 1triestinum )、菱形裸甲藻(Gymnodinium rhom 2bones )和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ntii )等,这些主要赤潮生物在本海域均有发生赤潮的记录。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是本海域最常见和多发的赤潮生物,有时两者可能同时大量出现,形成“混合型”赤潮。具齿原甲藻近年来多次在长江口海域暴发大规模赤潮,其中2000年5月赤潮面积高达7000km 2,持续时间长达20天。2001年5月,又出现面积达到1000km 2的大范围赤潮。该藻最适温度为18—21℃,盐度为21—31,多于春末夏初在该海域形成赤潮。

4 结语

(1)在4个季度月航次对长江口海域的调查

中,共鉴定浮游植物154种(含变种和型),其中属

硅藻类的有113种,甲藻类有36种。近岸低盐性的中肋骨条藻是最重要的优势种。

(2)夏季浮游植物密集区位于调查海域的北部及浙江近海的上升流区,春、秋两季密集区出现

250 海 洋 与 湖 沼35卷

在长江口海域的南部。浮游植物数量高峰出现在夏季,冬季数量最少,且分布相对较均匀。

(3)长江径流量同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关系,丰水期(5—10月)数量要明显高于枯水期。

(4)由于长江径流携带大量N 、P 等营养盐及其他无机物质入海,造成河口区严重富营养化,这为赤潮生物大量孳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导致长江口海域赤潮时有发生。该海域已成为我国沿海赤潮的多发区。致谢 2001年5月和7月份调查海域营养盐资料分别由沈志良研究员和赵卫红博士提供,谨致谢忱。

参 考 文 献

王明远,赵传久,章 申,1989.长江碳、氮、磷、硫输送量

研究.化学元素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21—131

王金辉,2002.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赤潮生物.海洋环境科

学,21(2):37—41

沈志良,陆家平,刘兴俊等,1992.长江口区营养盐的分布

特征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海洋科学集刊,33:109—

130

沈志良,刘 群,张淑美,2003a.长江无机氮的分布变化

和迁移.海洋与湖沼,34(4):355—364

沈志良,刘 群,张淑美,2003b.长江总氮和有机氮的分

布变化和迁移.海洋与湖沼,34(6):577—585赵保仁,1992.长江口海域温、盐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和上

升流现象.海洋科学集刊,33:15—26

郭玉洁,杨则禹,1992.长江口区浮游植物数量变动及生

态分析.海洋科学集刊,33:167—190

胡敦欣,韩舞鹰,章 申等,2001.长江、珠江口及邻近海

域陆海相互作用.北京:海洋出版社,1—218蒲新明,吴玉霖,张永山,2000.长江口区浮游植物营养盐

限制因子的研究Ⅰ.秋季的营养限制情况.海洋学报,22(4):58—66蒲新明,吴玉霖,张永山,2001.长江口区浮游植物营养盐

限制因子的研究Ⅱ.春季营养限制情况.海洋学报,23(3):58—65

Wu Y u 2lin ,Zhang Y ong 2shan ,Zh ou Cheng 2xu ,2000.Phyto 2

plankton distribu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Chinese J Ocean ol Linn ol ,18(1):74—79

PH YTOP LANKTON DISTRIBUTION AN D ITS RE LATION TO THE

RUN OFF IN THE CH ANG JIANG (YANGZTE)ESTUAR Y

W U Y u 2Lin ,FU Y ue 2Na ,ZH ANG Y ong 2Shan ,PU X in 2M ing ,ZH OU Cheng 2Xu

(National Laboratory of Marin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ent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Yantai ,Yantai ,264000)

Abstract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four quarterly investigation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during 2001to 2002,relations between phytoplankton distribution and runoff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were considered.Am ong the 154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including varieties and formas )identified ,113species belonged to Bacillariophyta and 36species to Pyrrophyta.Eurythermal and low saline species such as Skeletonema costatum were the m ost dominate species.During summer ,the dense area of phytoplankton growth wa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upwelling zone near the Zhejiang coast.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the dense area was located in the s outhern section.Phytoplankton abundance peak occurred during summer (average 9127×106ind/m 3).During the winter (dry seas on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was very low (average 2191×105ind/m 3).The flow capacit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was the major factors underpinning this seas onal variation of abundance and com 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The large quantity of nutrients carried into the estuary ,provided a nutrient rich environment ideal for the occur 2rence of red tide.Hence Changjiang Estuary has been one of the main regions experiencing the frequent red tide oc 2currence in China.

K ey w ords Changjiang Estuary ,Phytoplankton ,Discharge of Changjiang

3期吴玉霖等: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径流的关系251

 

长江口北支沉积动力环境分析

文章编号:1000-5641(2001)01-0090-07 长江口北支沉积动力环境分析 贾海林, 刘苍字, 杨 欧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所,上海 200062) 摘要:长江口北支为喇叭形准强潮河口,其发育深受地形条件、水动力因素和泥沙来源的制 约,并因此而形成了复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作者以北支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为依 据,阐明长江口北支表层沉积物的分布规律,试用M.Pejrup 的新三角图式划分长江口北支 的沉积动力环境(相),以期揭示北支的沉积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长江口北支演变规律及北 支的开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长江口北支; 沉积动力环境; 三角图式 中图分类号:P736.2 文献标识码:A 0 前 言 长江口自徐六泾以下三级分汊、四口入海,其中一级分汊是以崇明岛为界将长江口分为南支和北支,南支为长江口主泓,以下分北港、北槽和南槽三个入海通道。北支是长江河口的一条独流入海汊道。 如所熟知,北支曾是长江径流下泄的主泓道,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口主泓转向南支,遂使北支成为支汊。1915年北支径流分流量尚占长江口总径流量的25%,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支径流量急剧减少,北支潮水倒灌南支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至北支从以径流为主的落潮槽转变为以潮流为主的涨潮槽。由于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导致地貌过程和沉积作用的分异,从而形成复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前人对长江口北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槽演变和开发治理方面[1~4],而对北支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很少。本文以近100个底质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北支的水动力条件和地貌类型,综合分析长江口北支的沉积特征,并对北支的沉积环境做进一步划分。1 制约长江口北支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 1.1 地形 长江口北支位于上海崇明岛和江苏海门、启东之间,西起崇头,东至连兴港,全长78.8千米(图1)。上口崇头断面河宽3.0千米,下口连兴港断面宽达16千米,最窄处在青龙港附近,河宽仅1.8千米。由青龙港向下的北支在地形上呈喇叭状。整个北支河段在地貌结构上可分为三个不同区段:  收稿日期:2000-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76023)  作者简介:贾海林(1975-),男,硕士研究生.  第1期 2001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 niversit y (Natural Science )No.1 Mar.2001

中国海流及沿岸流

海水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作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叫海流,通常以流速和流向来描述其特征。中国海的海流,从大的环流系统来看,渤、黄、东海为一环流系统,南海为另一个环流系统。 1.渤、黄、东海的海流 渤、黄、东海的海流,总的来看有两大流系——外海流系及沿岸流系。两大流系的消长构成了渤、黄、东海的环流,如图13所示。 外海流系由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及黄海暖流组成,因它给本海区带来高温、高盐的大洋水,故有外海流系之称。 沿岸流系由江河入海的径流、春季融冰以及盛行季风所产生的风海流等组成。流动范围主要在中国沿岸和朝鲜半岛西岸。 外海流系的主要特征是盐度高,水色清晰,透明度大,流速强,流向稳定,厚度大。沿岸流系则不同,具有低盐,水色浑浊,透明度小,厚度薄(约5~15米)等特色。有的沿岸流的流向、流速,随季风和大陆径 图13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冬、夏季表层流分布 1 黑潮主干, 2 黑潮西分支, 3 对马暖流, 4 台湾暖流, 5 黄海暖流, 6 鲁北沿岸流, 7 西朝鲜沿岸流, 8 浙闽沿岸流, 9 南海季风漂流 流大小而变。 (1)黑潮是太平洋地区最强的海流,因水色深蓝,看起来似黑色而得名。相对于它所流经的海域来讲,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故有黑潮暖流之称。它起源于台湾东南、巴布延群岛以东海域,是北赤道流向北的一个分支的延伸。主流沿台湾东岸北上,经苏澳—与那国岛间的水道进入东海;然后沿东海大陆架边缘与大陆坡毗连区域流向东北,至奄美大岛以西约北纬29°、东经128°附近开始分支,主流折向东,经吐噶喇和大隅海峡离开东海返回太平洋,沿日本南岸向东北至北纬35°附近。 进入东海的黑潮有若干分支。按传统说法,奄美大岛以西沿九州西岸北上的一支称对马暖流。约在五岛列岛以南又分两股:主流向东北通过朝鲜海峡流入日本海;西分支又在济州岛南进入南黄海,构成黄海暖流。黑潮主干①在钓鱼岛附近有一小股指向西北,朝浙江近海流动,抵达舟山群岛外折向东,与黄海南伸的冷水混合变性,这支海流叫台湾暖流。

长江口北港航道开发技术方案初步研究

长江口北港航道开发技术方案初步研究 张俊勇1,2,吴华林2,吴桂初1,陈卫中1 (1.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200003;2.河口海岸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1) 摘要:北港航道是长江口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长江口航道发展的重点之一。历史上北港河槽形态河势较不稳定,但近10余年来,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新浏河沙护滩工程及青草沙水库工程等的实施,北港边界条件趋于稳定,河势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具备了良好的航道开发条件。在河势分析基础上提出北港航道整治开发的技术方案,包括堡镇沙护滩方案和双导堤加丁坝的拦门沙治理方案。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航道整治效果良好,辅以一定的疏浚措施有望实现航道规划目标。同时,对北港航道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北港;航道;技术方案;拦门沙中图分类号:U 61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972(2011)08-0102-04 On technical regulation program in the north channel waterway ,Yangtze estuary ZHANG Jun-yong 1,2,WU Hua-lin 2,WU Gui-chu 1,CHENWei-zhong 1 (1.Yangtze Estuary Waterway Administration Bureau,Shanghai 200003,China;2.Key Lab of Communications on Estuarine and Coastal Science,Shanghai 202201,China) Abstract:The north channe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Yangtze estuary waterway,and the focus in the future as well.The north channel was less stable historically,but during the past 10years,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Yangtze estuary waterway regulation project,New Liuhe bar beach protection project,and Qingcao bar reservoir project,the boundary condition of the north channel turned stable,and the regime stability was enhanced.Based on the regime analysis,we propose the technical scheme for the channel regulation,including Baozhen bar beach protection scheme and double leading dikes plus a spur dike.The mathematic model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gulation effect is satisfactory.The planned objective for the waterway can be realized with certain dredging measures.The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 channel is also given. Key words:north channel;waterway;regulation plan;mouth bar 收稿日期:2011-02-18 作者简介:张俊勇(1977—),男,博士,副研究员,从事航道规划及河口航道治理研究。 长江口北港水道形成已久,1860—1927年,北港水道水深江阔,是上海港通海的主航道。20世纪80—90年代,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论证的选槽过程中,北港就以其优越的水沙条件、良好的水深条件和较短的拦门沙浅段与北槽一起被列入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备选通道。由于北港上段的南北港分流口未经控制以及水道远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劣势,深水航道的通道最终选择在北槽。 当前北港水道未设标通航。2010年8月,交 通运输部正式批复了《 长江口航道发展规划》。该规划确定了长江口航道“一主”(长江口主航道)、“两辅”(北港航道和南槽航道)、“一支”(北支航道)的航道体系布局。明确了长江口航道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利用10~20年的时间,建成以长江口主航道为主体,北港、南槽和北支等航道共同组成安全畅通、保障有力的现代化长江口航道体系”。其中,北港航道是长江口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长江口航道发展的重点之一,规划目标为10m 水深航道[1]。 2011年8月 第8期总第456期Aug.2011 No.8Serial No.456 水运工程 Port &Waterway Engineering

海洋污染防治

三、海洋污染防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减轻和控制陆上活动和海上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按照陆海兼顾和河海统筹的原则,将陆源污染防治和海上污染防治相结合,重点海域污染防治规划与其沿岸流域、城镇污染防治规划相结合,海洋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面对新的严峻形势和挑战,中国将进一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坚持不懈地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制定和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努力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实施,并纳入国家环境保护“九五”和“十五”计划中的的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程。通过“计划”中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沿海生态农业、沿海生态林业、沿海小流域治理、港口码头的油污染防治、海上溢油应急处理系统的建设以及“禁磷”措施的实施,初步遏止渤海海域环境继续恶化趋势。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沿海其他七省、市、自治区也正在编制本区域的“碧海行动计划”,制定陆源污染物防治和海上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此外,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赤潮频繁发生,并直接威胁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正在制定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 -----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开展海洋环境容量

研究。为把排污总量控制纳入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的要求,按照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原则,制订以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的管理技术路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测算各海域环境容量,依据各海域环境容量,确定各海域污染物允许排入量和陆源污染物排海削减量,制定各海域允许排污量的优化分配方案,控制和削减点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使陆源污染物排海管理制度化、目标化、定量化,为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的理性管理奠定基础。 -----防止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随着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压力的加大,中国政府采取一切措施逐步完善沿海工业污染防治措施。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采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变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增加工业废物资源再利用率。三是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彻底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海。四是加强沿海企业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五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每一个直排海企业污染源,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计划的稳定削减。 -----防止和控制沿海城市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对沿岸海域环境压力加剧。对此,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谢建磊 王寒梅 何中发 李 晓 黎 兵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 摘 要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摸清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地质现状提出了必然要求。本文在系统整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区内存在的重点地质问题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发展,结合国内相关地区的调查经验,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内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采用综合物探技术、地质取样和测试分析进行综合地质环境调查的建议,并对具体采用的调查技术和调查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海域研究现状地质问题区域地质展望 近年来,上海地区区域地质的系统调查主要集中陆域,尤其是通过三维城市地质调查的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形成了很多新的认识,为保障上海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上海市海洋经济和沿江沿海工业的逐渐发展,上海市长江口和邻近海域正逐渐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拓展空间的重要依托。然而,从区内资料和存在的地质问题来看,上海市及邻近海域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地质调查比较缺乏。从邻海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来看,其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宋伟建,2005)。查清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基岩和松散层的地质特征是服务于上海市经济发展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区域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是进行长江口演化变迁研究的基础背景资料。有步骤、针对性、系统地推进邻近海域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是上海市地质调查部门面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深入认识区内地质工作现状和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区内长江口和邻近海域的工作方向。 1 区域地理和地质概况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了长江口、杭州湾到东部30m水深一带区域,形成了上海211k m的大陆岸线和577k m的岛屿岸线资源。其中长江口是一个丰水多泥砂、中等潮汐强度的三级分汊和四口入海的三角洲河口。以九段沙、横沙浅滩等拦门沙滩顶(口门)为界分为口内和口外地区(图1)。10m水深以浅形成了沙坝(沙洲)、河道相间的地貌格局。 上海处在华北新构造区的南缘(李祥根, 2003),接近与华南新构造区在杭州湾水域的分界处。江绍拼合带和苏北沿岸断裂是区内近岸区两条具新构造区划意义的断裂。水域地震分布比陆域多。长江口崇明东滩南缘、尤其是勿一断陷盆地南缘和勿六断陷盆地南缘分布有三个与上海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震群,在其他地区则零星分布。相比较上海大部分陆域,水域位于现代构造的缓慢沉降区,上新统以浅松散沉积层厚达500m。50-60m 全新统沉积表明这种缓慢沉降持续到现在,表现出新构造期持续的沉降性(黄慧珍,1996)。全新世以来,受河流和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退积、进积型三角洲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鸡骨礁组、大戢山组、嵊泗组。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工作现状 长江口和杭州湾地区的地质工作主要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至1981年才开展了系统和多学科的上海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之前的资料和认识少而零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先后在长江河口及邻海地区开展过相关的地质调查和—————————————————— 收稿日期:2008-10-09 作者简介:谢建磊(1981-),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 ? 7 1 ?  2008年第4期 上海地质 Shanghai Geol ogy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硅的分布变化特征-海洋科学

第49集海洋科学集刊No.49 2008年8月STUDIA MARINA SINICA Aug,2008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硅酸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 潘胜军1,2 沈志良1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 )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由于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活动影响加重,长江口海区富营养化程度和范围逐年加重和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有害赤潮高发区之一,有记录的赤潮事件约1/4发生在这个海区(周名江等,2003),从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赤潮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密切相关(Hodgkiss et al,1997)。 巨大的长江径流不断地向河口及邻近水域输送营养盐,成为有机生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江入海径流中营养盐含量以硅酸盐为最多,为硅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关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变化,已有不少报道。王方正等(1983)指出在长江口海域中,硅酸盐(SiO3-Si)具有良好的保守性;沈志良(1991)报道长江每年向长江口海区输送222.10万t硅酸盐;王保栋等(2002)根据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分布特征,提出了长江冲淡水双向扩展的观点。然而,上述调查大多只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两季,且仅限于分析长江口门外及其附近营养盐的分布变化,口门内的报道很少,而口门内的研究能更清楚地说明营养盐的来源及其在河口的转移过程;相对于氮和磷,有关SiO3-Si的调查研究较少。作者对SiO3-Si在长江口内及其邻近海域四个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讨论,为更好地了解长江口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参考。 一、调查和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2004年2、5、8、11月的4次调查,分别代表冬、春、夏、秋4个季节。在长江口海域设7个断面共40个站位(图1),其中口门内包括35-39号5个站位。利用颠倒采水器根据各站水深采集表、底层以及5、10、20、30水层水样。水样经Whatman GF/F滤膜过滤后加0.3%的氯仿固定,储存于聚乙烯瓶中,立即于低温冰箱内保存。硅酸盐(SiO3-Si)采用硅钼蓝法、硝酸盐(NO3-N)用镉铜还原法、亚硝酸盐(NO2-N)用重氮偶氮法、氨氮(NH4-N)用靛酚蓝法、活性磷酸(PO4-P)用磷钼蓝法测定,各项营养盐利用荷兰制造的SKALAR San微连续流动分析仪进行比色分析。NO3-N、NO2-N、NH4-N之和为总溶解无机氮(DIN)(图1)。 二、结果与讨论 1.平面分布 5月表层SiO3-Si在口门内的平均浓度为75.5μmol/L,最大值为92.2μmol/L(图3)。口门外SiO3-Si浓度随着盐度的增加(图2)向东和东北方向逐渐减小。表层盐度最大值小于31,表明5月调查水域都在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范围之内。一般认为盐度为31的等盐线为长江冲淡水外缘边界,而盐度为34的等盐线为高盐水入侵的主体边界(谷国传等,1994)。底层SiO3-Si浓度以口门内最高,向东和东北方向逐渐减小,平均浓度低于表层。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KZCX3-SW-232);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50339040);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资助项目(SX2004-010)。 通讯作者:沈志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E-mail:zlshen@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593836.html,. 作者简介:潘胜军(1982-),男,山东邹平人,硕士。E-mail:panshengjun@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593836.html,; 致谢:盐度、叶绿素a数据分别由张启龙教授、张芳博士提供,谨致谢意! 收稿日期:2007年10月25日。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探讨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探讨 韩世娜 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海洋学院(210098) E-mail:hanshina82@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593836.html,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港口的发展情况,提出必须对长江口深水航道进行治理。根据长江口水文、泥沙及河床特征,确立了符合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治理思想,包括长江口深水航道组成及整治原则等。并介绍了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的进展情况,一二期工程的实施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长江口潮汐河口深水航道设计思想 1.引言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现代化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长江口由于受到巨大的潮量、径流量和流域来沙量的影响,河口河槽演变复杂,长江口通航航道所处的拦门沙河段,自然水深仅 6.0m,成为通航的瓶颈,制约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这一水深不仅明显低于国外主要海港的航道水深,也落后于国内海港的发展水平。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沿海港口开始了深水化进程,而上海港及江苏沿江诸港进展迟缓,原因也在于通海航道水深不足。1974年至1998年,长江口通海航道依靠疏浚仅维持7.0m通航水深,而年疏浚量高达1200到2400万t。经验表明,要大幅度提高长江口航道水深,必须对河口加以整治,即采取以整治工程为主,辅以适当疏浚的整治与疏浚相结合的技术措施。整治的目标是将长江口拦门沙航道水深由原来的7.0m加深到12.5m。通过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港口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水平:2003年底,南京以下共有3万吨以上、设计水深12.0m 以上的深水泊位达到83个(江苏35个,上海48个);2005年长江口内集装箱泊位达到36个,其中水深在12.5m的19个。 2.长江河口概况 长江径流挟带着大量泥沙涌入长江口,由于受强大的径流和强劲的潮流共同作用,以及逐步形成的河势边界条件的影响,在河口段塑造了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相对稳定的河床形态。由长江口河势格局示意图(图1)可见,河槽呈现有规律的分汊,在徐六泾以下被崇明岛分为南北二支,南支在浏河口以下由长兴岛和横沙岛分为南港与北港。南港再次被九段沙分为南槽与北槽,从而呈现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形势。长江口自徐六泾以下在平面上呈喇叭形,至口门全长约160km,徐六泾处江面宽约5.8km,口门的苏北启东至上海市南汇咀江面宽约90km。

PPK技术在长江口北支测量中的应用

PPK技术在长江口北支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长江口外海域采用PPK技术,进行常规水位改正模式的验证,对将来在该区域的测绘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PPK技术;长江口外海域 The application of PPK technology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north branch of changjiang estuary Huang jinfa (Shanghai Xiangyang Survey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Co.,Ltd.Shanghai Chongming 20215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valid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water level correction model using PPK technology in the waters outside the Yangtze Estuary,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in this area. Keywords:PKK technology、Outer sea area of Yangtze river estuary 一、测区概况 长江口上起徐六泾,下迄口外50号灯标,全长约181.8km。河段平面呈扇形,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河势格局,共有北支、北港、北槽、南槽四个入海 通道。 北支是长江出海的一级汊道,西起崇明岛头,东至连兴港,全长约83km, 流经上海市崇明县、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河道平面形态弯曲,弯顶在大洪河 至大新河之间,弯顶上下河道均较顺直,上口崇头断面河宽3.0km,下口连兴港 断面河宽12.0km,河宽最窄处在青龙港断面,河宽仅2.1km。 近年来,北支河道实施了一系列的岸线调整过程,包括新村沙圈围工程、崇 明北沿滩涂促淤圈围工程等,岸线更趋顺直,北支口处的江面有所变窄。 本次测量区域为长江北支口水域,由于有岸线段只占一部分,大部分在外海 水域,给常规作业的布设验潮站带来困难。具体位置见下图一。 二、主要技术方案 1、首级控制 A.布设测区的GPS控制网; B.高程采用四等水准接测; C.求算测区范围内合理可靠的转换参数(七参数); 2、平面定位 利用无线电指向标-全球定位系统(DGPS),使用信标机(亚米级),接收 卫星无线电信号得到伪距,同时接收大戢山标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以求得各种因 素造成误差所需改正值,精确定出测量船的位置。 3、水深测量 以无锡海鹰加科生产的HY-1600回声测深仪测得实时水深,加以潮位改正, 得出所需的水底高程。 测量前进行动态吃水改正的测定,可采用GPS高程进行动态吃水改正的测定。 4、水深测量 测线的布设按图上0.8mm间距(1:25000)布设,测线方向根据测区潮汐 大致东西向的情况,布设为南北向。

长江口、杭州湾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分析

生态环境 2006, 15(2): 276-283 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593836.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593836.html,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042512031);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05ZZ13) 作者简介:王 芳(1979-),女,硕士,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研究。E-mail: kangjc@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593836.html, 收稿日期:2005-11-08 春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污染研究 王 芳1, 2,康建成2, 1,周尚哲1,郑琰明1, 2,徐韧3,孙瑞文3,吴 涛2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2.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 3. 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 200137 摘要:依据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两个航次的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 )相关资料,开发Matlab 计算机数值分析和图形显示技术,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营养盐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海域总体营养盐超标严重;氮、磷污染物的来源主要为径流携带入海,磷还受外海流系高质量浓度磷输入的影响;营养盐污染特征显示,表、底层营养盐均自入海口向外围、由近岸向远岸迅速递减,秋季冲淡水将污染物向外海携带,污染区也相应向外海推移;营养盐结构显示,该区w (N)/w (P)比值最高达到了405,无机氮异常丰富,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存在时空变化。分析得到营养盐污染特征与长江河口锋位置及冲淡水流向的关系密切,可以考虑由长江河口锋位置及冲淡水流向来确定污染物的聚集位置和扩展方向。 关键词:长江口;海洋环境;营养盐污染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2-0276-08 海洋环境的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1]。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质量浓度是东海甚至中国沿海最高的海域之一[2]。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包括长江口外浅海区和杭州湾北部海域以及部分长江口河段(图1)营养盐质量浓度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春、秋季海域营养 盐污染状况,从时间和空间差异入手,分析营养盐污染物质的来源、海域营养盐的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导致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营养盐结构状况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以及污染物分布与长江河口锋位置和冲淡水流向的关系,为研究海域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质量控制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本区属东亚季风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偏少,形成了入海径流的季节变化。长江、钱塘江、黄埔江等巨大径流挟带丰富的营养盐污染物在研究海域西部汇入。黄海冷水团、黑潮西支流、高温高盐的台湾暖流等外海流系,以及季节性的苏北沿岸流、闽浙沿岸流等低盐、 高营养盐的沿岸流系[3] 影响海域东部。这里是河流与海洋两种不同体系之间的 “界面”,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由河流带来的含高营养盐的冲淡水向外海扩展,在冲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处形成锋区[4],锋区作为一个动力屏障,阻挡了溶解物质等的向外扩散,形成了营养盐污染物的辐聚区。在本区出现的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与之关系密切[3, 5-8]。 1 研究区营养盐污染背景状况 本文中的营养盐污染物主要讨论氮和磷。氮和磷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超标程度排首位,是本区最主要的污染物,其中可溶无机氮和总磷已达严重 污染程度,总氮和活性磷酸盐达重污染程度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磷酸盐质量浓度多年 ①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报告,2000. 图1 1998年研究区及测点位置:o 春季测点;+秋季测点 Fig. 1 The study area and sampling stations in 1998: o stations in spring; + stations in autumn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问题

孙松等:全球变化下动荡的中国近海生态系统 2010-03-10 08:44:58 来源:科学时报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其服务功能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保障作用。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战略。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和谋略。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以1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40%多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近海生态系统已成为国家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核心区域。我国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观光旅游业等已成为我国沿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沿海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海也同时面临着全球变化多重压力的严峻考验,沿海经济的未来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危害严重 近50多年来,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在多重压力胁迫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生态灾害发生的频率与种类不断增加,除有害赤潮外,水母灾害也非常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近海暴发的水母并不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海蜇(水母的一种),而是利用价值极低或者根本不具备利用价值的沙海蜇、海月水母和霞水母等,水母灾害严重危害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自2007年开始我国近海又多次出现浒苔暴发的现象,浒苔消亡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灾害也给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 在海洋生态灾害中,水母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盲端”地位,很少有生物能够以水母为食,但水母却能够摄食大量的浮游动物,与鱼类进行食物上的竞争;不仅如此,水母还能够通过身体的刺细胞系统,杀死大部分它们所碰触到的小型生物,包括鱼类的卵和幼体,导致海水中其它生物的大量死亡。 由于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一旦水母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导生物,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海洋生态系统将会从以硅藻—甲壳类浮游动物—鱼类为主的生态系统,转变为以甲藻—原生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水母为主的生态系统。这一转变的后果是对人类至关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他海洋生物资源亦会受到重创,海水中的毒素、有毒生物和低氧区等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去恢复力,给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灾难,给食物安全、海洋经济、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后果。

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处理现状及未来展望_赵德招

第2期 2013年4月水利水运工程学报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2Apr.2013 收稿日期:2012-07-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939003);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2011328A0670);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资 助项目(CKWV2012304/KY ) 作者简介:赵德招(1982-),男,福建漳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河口海岸泥沙运动、河床演变及港口航道工程 研究.E- mail :dezhao2004@163.com 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处理现状及未来展望 赵德招,刘杰,程海峰,王珍珍 (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河口海岸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1) 摘要: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产生量大,但如何对其进行更好地处理是水运工程领域的一大技术难题.利用大 量工程现场资料,从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的基本特性出发,对比分析了疏浚土处理现状,展望了疏浚土处理 的发展模式.研究表明,长江口深水航道各工程阶段的疏浚土处理模式基本适应了不同维护水深条件下的疏浚 土特点, 总体仍以海洋倾倒为主.但在海洋倾倒区日渐严格控制、泥沙资源供需关系日趋紧张以及滩涂湿地面临侵蚀威胁等诸多新情势下, 长江口疏浚土应遵循多用少抛的处理原则,利用疏浚土吹填造地、湿地保护等多途径处置将是未来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处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 词: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处理;海洋倾倒区;现状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U616+.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40X (2013)02-0026-07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水运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中国疏浚业取得了 长足的进展[1].尤其在经济发达的河口海岸地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量和船舶大型化的需求,港口与 航道不断向规模化、深水化方向发展,因港航建设和维护带来的疏浚量相当可观.如上海长江口地区,目前长江口12.5m 深水航道(主要指南港北槽航段,下同)、上海港外高桥港区一至六期码头(码头前沿及进港航 道)以及罗泾港区、宝钢等其他沿岸企业码头年疏浚维护量累计高达近8000万m 3[2].然而,除长江口深水 航道部分疏浚土用于横沙东滩吹填造陆外[3], 大量疏浚土主要仍采用挖泥船直接运至指定海洋倾倒区抛卸的方式进行处置, 甚至出现过乱抛乱弃的不良现象.这种简单粗放型的疏浚土处理方式不仅对河口海洋资源和环境构成二次污染,也会造成泥土资源的极大浪费;倘若处理不当,疏浚泥土溢流扩散还会增加港口航道回淤量,进而增加工程费用.因此,如何科学处理巨量疏浚土,切实提高疏浚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改善疏浚物倾倒对河口环境的影响,是水运工程建设领域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 综观国内外疏浚土处理现状可知[4-8],疏浚土处理方式主要分为倾倒处置(陆上堆放、海洋倾倒)和有 益利用(工程利用、 农业和产品利用、改善环境)两大类型.对长江口而言,因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上海外高桥港区码头等工程建设需要,刘文祥等在疏浚土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过诸多尝试[3,9-13],取得了 一些成效, 但尚缺乏对疏浚土处理现状的系统梳理和科学归纳,目前对长江口泥沙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海洋倾倒区受严格控制等新形势下的疏浚土处理模式研究甚少.本文以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为例,从疏浚土的 理化性质、产生量及时空分布等基本特征出发,对比分析不同工程阶段(7.0m 航道、 8.5m 航道、10.0m 航道、 12.5m 航道)的疏浚土处理现状,并根据长江口面临的新形势和国内外疏浚土处理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探讨疏浚土处理的未来发展模式.研究结果有望进一步提高长江口疏浚土的利用率,促使航道、水利、海洋以 及环保等相关方在疏浚土处置及利用方面达成共赢局面, 也对其他河口海岸地区的疏浚土处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基于卫星遥感的长江口岸线演化分析_刘雪

2013年4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3,No.2第33卷第2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Apr.,2013DOI:10.3724/SP.J.1140.2013.02017 基于卫星遥感的长江口岸线演化分析 刘雪,马妍妍,李广雪,赵云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摘要:通过对1987、1993、1999、2006和2010年5个时相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利用适合长江口岸线演变研究的遥感波段组合,获得了长江口南北两岸20多年来岸线演变的信息,结果表明,1987—2010年期间,研究区内岸线的总长度由526.7km增长到579.7km,高潮线以上陆地面积增加541.48km2,其中,以海门市的南部海岸、崇明岛北岸和东岸、浦东新区的东部岸段以及长兴岛北部和横沙岛东部岸段变化最为明显,并且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向海淤进。20多年来,造成岸线变化的原因有长江输沙、港口建设和围填海工程建设。今后应密切关注长江口岸线的变化,了解其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变化的趋势。 关键词:卫星遥感;岸线变化;长江口 中图分类号:P73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3)02-0017-07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径流量大、泥沙丰富、潮流亦强,这些特征使其形成了三级分汊四口入东海的格局。长江口是中国最大的河口,陆海相互作用活跃、河口演变机制复杂,故其河势变化、岸线的演变备受关注。本文选取1987—2010年长江口区5个时相的遥感图来分析海岸线变化及其原因,为长江口海岸的保护和河口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 选取了东到江苏省的连兴港,西到江苏省的徐六泾的岸线作为研究区域(图1),该研究区位于长江口口门处,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敏感的地带。 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将研究区的岸线分为主体岸线和辅助岸线两大类,其中主体岸线又包括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自然岸线主要有由河口两侧明显转折点的连线所确定的河口岸线和潮滩上的大潮高潮线。人工岸线主要有围海岸线、填海岸线、港口岸线和其他人工岸线。围海岸线:以挡潮防浪、控制围区水位,满足农垦、制盐、蓄淡、水产养殖以及发电、交通航运、海岸防护等为目的的海域圈围工程,如人工修筑的堤坝、盐田、养殖池、促淤池等。填海岸线:以1987年岸线为基准,超出岸线部分的围海岸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30856);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 作者简介:刘雪(1988—),女,硕士生,海洋地质专业. 通信作者:马妍妍,E-mail:mayanyan@ouc .edu.cn 收稿日期:2012-08-11;改回日期:2012-11-21. 文凤英编辑 图1 研究区位置 Fig.1 Loc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a 港口岸线:港口码头向海一侧的外缘。人工其他岸线:除围海岸线、填海岸线、港口岸线的其他城市用地岸线,如工业用地的岸线、建筑用地的岸线等。辅助岸线是向海突出、宽度小于50m的线状坝(图2)。其中大潮高潮线的确定分为两种情况,在没有固滩植被的情况下,将陆地植被向海一侧的边缘作为高潮线标定的标志,陆地植被在Landsat TM5(R)4(G)2(B)波段组合中与周围地物光谱特征有明显不同,在影像上清晰可辨,可以较为准确地判别出,高潮线向陆一侧有植被覆盖,向海一侧由于周期

长江口北支河段整治工程实施后沉积物特征分析

第50卷第10期 2019年10月 一 一 人一民一长一江 Yangtze一River 一 一 Vol.50?No.10Oct.?2019 收稿日期:2019-01-1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101) 作者简介:朱巧云?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工作?E-mail:cjkzhuqy@126.com 一一文章编号:1001-4179(2019)10-0026-06 长江口北支河段整治工程实施后沉积物特征分析 朱巧云?张志林?乔红杰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 摘要:1991~2010年间长江口北支河段实施了诸多河道整治工程?天然动力沉积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探讨在新的水沙条件下北支河段沉积物的特征?对丰水年2012年和枯水年2013年两个典型年枯季的大范围沉积物取样样品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北支河段沉积物中值粒径平均为0.055mm?颗粒较粗?沉积物类型以黏土质粉砂和砂为主?砂集中分布在灵甸港以上河段?黏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新村沙至连兴港河段?②纵向上?从崇头至连兴港沉积物中值粒径总体呈减小趋势?且沉积物沿程特征差异显著?以灵甸港为界?上段沉积物中值粒径约是下段的2.5倍?横向上?沉积物粒径主要表现为 槽粗滩细 ?③丰水年粒径粗于枯水年?尤其在以流域来沙为主的灵甸港以上河段?关一键一词:沉积物特征?中值粒径?整治工程?北支河段?长江口中图法分类号:TV85一一一文献标志码: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19.10.005 1一研究背景 长江口河段上起徐六泾?下迄口外50号灯标?全长约181.8km?河段平面呈扇形?为三级分汊二四口入海的河势格局?北支河段是长江口出海的一级汊道?水流结构复杂?口外海域泥沙来源丰富?长期以来?北支河段涨落潮流路分离?洲滩发育?受两岸北塌南涨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支已演变为涨潮流占优势的河道[1-2]?近年来?为了减轻北支的淤积和盐水入侵?1991~2010年间对北支河段进行了诸多护岸和圈围等河道整治工程(见图1)?初步调整了北支中上段涨落潮流路?以便将涨潮流挟带上来的泥沙尽可能多地通过落潮流挟带出海?从而减轻北支的淤积程度?随着北支河段整治工程的实施?北支河段水沙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而沉积物粒度特征是一定动力和地貌条件下的产物?也是河口泥沙运动的具体反映[3]?因此?研究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可为长江口北支河段的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海岸带调查以来?有关长江口北支河段沉积物的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在沉 积物中值粒径的时空分布[4-5]二沉积动力环境[6-8]二泥沙来源[9-10]及输移趋势[11-13]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对北支河道整治工程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数值模型方法研究北支中束窄工程实施后?对咸潮倒灌二涌潮改善以及潮位流速等水动力环境和泥沙浓度分布的影响[14-16]?如宋泽坤[15]等研究了长江口北支缩窄工程对潮位和流速的影响?程力壮等[16]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长江口北支中束窄对其泥沙浓度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诸多整治工程实施后的2012年丰水年和2013年枯水年两个典型年的大范围沉积物取样样品资料为基础?探讨在新的水沙条件下? 北支河段沉积物在上述两个典型年的粒度分布特征和物质组成?并对沉积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2一研究区域概况 长江口北支河段位于崇明岛以北?西起崇明岛头?东至连兴港?全长约83km?流经上海市崇明县二江苏省海门市二启东市?历史上北支曾经是长江径流入海的主通道?18世纪以后?由于主流逐渐南移?长江主流改道南支?进入北支的径流逐渐减少?导致北支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