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自由观(改)
解析庄子的自由观念

解析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庄子的思想深邃而玄奥,他对自由观念的阐述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念出发,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庄子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自由,摆脱一切束缚和约束,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解放。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段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名利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自由。
只有追求真理和自由,人才能够真正地保护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的自由观念还表现在他对人的本性的理解上。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写道:“彼无为而无不为,无存而无不存。
”这句话表明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是没有限制和束缚的。
人只有回归到自己的本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还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自由的本质。
他认为自然是最自由的存在,一切事物都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行动。
在《庄子·天地》中,他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这段话表明了庄子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由的理解。
他认为自然是无言而行的,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
人只有按照自然的规律行动,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念还体现在他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批判上。
他认为权力和社会制度是束缚人的桎梏,是人的自由的敌人。
在《庄子·大宗师》中,他写道:“大宗师以道为量,其政不治而天下治。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大宗师是按照道德的标准行事,而不是按照权力和社会制度来行事。
只有摒弃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束缚,人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庄子,又称庄子学派创始人庄周,是战国时期中国的一位伟大哲学家。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
本文将从自由的角度来探讨庄子中的思想。
一、自由的内涵庄子的自由思想,与其说是一种思想,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自由来源于内心的解脱与放松,而非外界的束缚。
他提倡追求内心的自在和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自由。
庄子通过寓言、比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与蝴蝶的对话。
他在这段对话中以蝴蝶为喻,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蝴蝶自由自在地飞翔,没有拘束和限制,而人类却被各种欲望和社会规范所束缚,无法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二、超越对立庄子的自由思想还表现在他对于对立的超越上。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包容并蓄的整体,我们应当超越对立的观念,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思维境界。
例如,庄子提到了有名的“胡蝶梦”:他在梦中成为一只蝴蝶,飞翔在花丛中,与世界融为一体。
而当他醒来后,他无法确定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无法区分自己与外界的界限。
庄子还通过诸多比喻和故事来表达这一思想。
例如,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他认为人的生命有限,但是智慧和知识无限。
这就意味着,人无法了解世界的全部真相,我们应当超越对立的观念,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三、自由的实践庄子的自由思想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通过修身养性来实践自由的境界。
庄子主张通过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心灵的放松,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提倡“养生之道”,通过观察自然、追求道的境界,来达到人的自在和自由。
庄子以“无为而治”来表达他的思想,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过分的干涉和控制,以免制造矛盾和冲突。
他说:“顺其自然,无征而行,无征而止。
”这个思想强调了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行动。
结语:庄子的自由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诸多的比喻和寓言,以及自由的观点和实践方式,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与启示

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与启示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也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自由意志的本质以及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揭示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与启示。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可以从他的“无为而治”思想中窥见一斑。
庄子认为,自然界万物都会追随自身的本性而行动,而不受外界的干预。
他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例,比如水流、风吹草动等,指出它们都是无为而治的,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本性运行。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该像自然界的事物一样,顺应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活和行动。
二、自由意志的本质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自由意志并非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一种对于自然界的顺应和追随。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顺应自己的本性。
只有当人们摆脱了对于外界的执着和追求,顺应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意志。
三、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现在他对于人的自由追求和自我解放的强调上。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所限制。
他主张人应当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内心的真正自由。
庄子以“大庄周”为例,通过描述庄子与蝴蝶的对话,表达了他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摆脱了对于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四、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启示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自由意志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自由观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外界的诱惑和束缚所困扰,追求功利和名利,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回归内心,追求真正的自由。
其次,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告诉我们,人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追求所驱使,忽视了内心的追求。
庄子的自由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庄子的自由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教育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庄子看来,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的过程,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和潜能,应该通过自由发展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庄子的自由教育观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自由教育观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和潜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这与当代教育追求个性化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当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造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资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和发展。
其次,庄子的自由教育观强调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庄子主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当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庄子的自由教育观强调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人能够欣赏和追求美的境界。
庄子主张通过音乐、美术和文学等艺术形式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当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关怀,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和人文科学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最后,庄子的自由教育观强调培养人的内心平衡和心灵自由。
他认为,教育应该让人们摆脱功利的追求和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心灵的自由。
庄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和追求道的境界来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当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生价值观,提供心理辅导和人生规划的支持,让学生能够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心灵的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由教育观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当代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内心平衡和心灵自由。
《庄子》自然朴素自由观论析

《庄子》自然朴实的自由观论析纲要:庄子主张的是一种自然朴实的自由观。
追求的是一种适应自然,自由自在,通畅自由,任性天真的“至美至乐”。
它超越全部美丑的界线,反对人为的矫饰和雕琢。
是一种超越精神,一种人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
重点词:庄子;自然朴实;自由观《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贤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天运》:“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实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一书中所崇尚的“美”是一种“自然朴实”的审美。
这类自然朴实之美表现的是一种适应自然,自由自在,任性天真的自由。
一、反对人为雕饰与做作庄子重申自然朴实之美,崇尚自然真情,神往自然大美,果断反对人为雕饰与做作。
《庄子?应帝王》中就有一则寓言形象地表达了庄子“自然朴实”的审雅观。
“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与?┖鍪毕嘤胗鲇诨脬缰?地,浑沌待之甚善。
?┡c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试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代表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也是朴实之美的象征,?┖秃鑫?浑沌凿出七窍以后,浑沌却死了。
?┖秃鑫?浑沌凿七窍的行为是一种人为的雕琢和修饰,损坏了浑沌本来自己的自然朴实之美,进而致使了惨剧的发生。
可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反自然规律,自作聪慧的“有为”之举,只会损坏事物的本真状态和自然朴实之美。
所以在《庄子?在宥》中有“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庄子在这里所说的“天道”,即是一种适应自然,自由自在,通畅无为,保持事物天然本性的“浑沌”之美,是一种至美境地。
而“人道”说的即是人工“凿之”,是一种人为的雕饰,损坏了事物的天然本性的矫饰和假装。
可见庄子认为,“天道”是自然之美,而“人道”伤害美。
《庄子?天运》中“效颦”的故事也包含着同样的道理。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一、本文概述《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哲学中的自由观念,特别是通过对其经典著作《逍遥游》的深入解读,来揭示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活背景和思想脉络出发,分析《逍遥游》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阐述庄子对自由的独特见解,以及这种自由观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文章将首先介绍庄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为后续的深入剖析奠定基础。
接着,将详细解读《逍遥游》中的关键概念和思想内涵,包括“逍遥”“游”等核心概念,以及庄子如何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他的自由观。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庄子自由观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对个体精神自由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价值。
本文还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庄子的自由观进行现代解读和应用。
通过对庄子自由观的深入研究和阐释,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庄子的自由观概述庄子的自由观源于其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他通过独特的哲学视角,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追求内在精神自由的生活理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由并非简单地摆脱外在的枷锁,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道”的体悟。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间最本原、最普遍的法则,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相。
只有深入体悟“道”,人才能洞察万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的限制,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还体现在他对“无待”的强调上。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依赖外在条件或他人施舍的,而是源于内心的自足和独立。
一个人只有做到“无待”,即不依赖任何外在因素,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还提倡“逍遥游”的生活方式,即将人生看作一场游历,不受世俗规范和偏见的束缚,随心所欲地探索世界,体验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其自由观的具体实践。
庄子的自由观是一种深刻而独特的哲学理念。
庄子的自由观

庄子的自由观孔子2000按语:此为蒙培元先生于“第三届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提要,经蒙先生同意,发表于此。
此提要与研讨会公发的相较,有增补。
蒙培元庄子哲学好似一幅恢宏浩渺的画卷,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无限的宇宙自然界自由翱翔,以“万物齐一”的眼光俯视大地,以此解除人类的"桎梏"、"倒悬",以此实现心灵的超越。
庄子哲学是境界论的,不是实体论的,庄子的"道"是宇宙生命的标记,不是宇宙实体的概念,归根到底是人的心灵在自我超越中所达到的最高的存在状态。
这种状态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主客、内外合一的,因而才是自由的。
所谓自由就是与"道"合一,"与宇宙精神往来"。
这种自由的获得,靠生命体验而不是客观认识(对象认识),从心灵的角度而言,是情感论的,不是知识学或知性论的。
所谓"天在内,人在外"这种看似反主体论的语言,其实正是提倡生命的情感主体、德性主体,而反对知性(及其欲望)主体,表明庄子哲学以"无我"、"忘我"的心灵境界为人生的真正自由。
自由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的价值追求,这种自由是超越的"真情自由",不是今人所说的社会自由、选择自由。
情感生命是庄子哲学的内在核心。
既不是知识论,也不是意志论,而是情感论,才是庄子哲学的真正特色。
但庄子明明讲"无情",岂不是令人发生困惑?如“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其妻死则“鼓盆而歌”,又与惠施辨“有情”与“无情”,不一而足。
这正是庄子哲学的“吊诡”之处,是庄子哲学语言的最大特色。
庄子的“无情”上真正的有情而不是无情,正如他所说的“无心”是“真心”一样。
用这种“吊诡”式的语言,才能显出他对"世俗之情"的批判精神,也才能显出他所主张的"自然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自由观摘要自由思想是庄子思想的精华。
庄子的自由观超越凡俗、空虚杳渺,是理想化的自由。
庄子是放弃了对身外之物的关怀,而转向了关心个体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自由。
庄子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放弃了其中的治世之道,而纯任自然。
对待生命,庄子看大度超然,认为生死只是一个轮回过程而已。
生与死不过都是“道”在无限变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而且在庄子看来,死甚至比生还要根本,死亡就是“大归”。
在对待知识问题上,庄子一如继往的坚持老子的观点,认为世俗的知识正是是非的开端。
这样的知识没有绝对性,是不值得追求的。
所以我们应该放弃对世俗知识的追求,转而追求绝对的知识。
也就是追求对“道”的认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然于是非之外,而无所羁绊。
虽然庄子把个体看得无比重要,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社会思想。
不过这个社会思想还是没有离开他最终的着眼点“精神自由”。
所以庄子所提出的社会思想是“建德之国”和“至德之世”。
这样的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是个人的追求与向往,而无关乎他人他物,就显得这种自由式冷漠的。
这正好和庄子孤傲的性格暗合。
又因为庄子自由思想最终的追求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所以人的形体在庄子看来是不重要。
不但如此,而且庄子还认为形体是对自由的妨害。
所以在庄子笔下自由显得卑微和委曲,但是却是隐藏于卑微形体下的一尘不染的纯洁飘逸的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逍遥无为庄子是一个襟怀宽广,思想深刻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孤独超然的独行者。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庄子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中内蕴着袭人心扉的没落感。
想象神气,变幻无端的汪洋文字,极具浪漫色彩。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产生1.庄子的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庄子生活在一个大变革时代, 当时社会矛盾激化, 奴隶制逐渐走向瓦解,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确立, 在这一时期,出现所谓“新旧杂陈, 方生未死”的局面, 不同的阶级、阶层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 进行着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激烈斗争, 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这个时期的周天子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周代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固有的中央权威丧失了,“尚武”和“功利”带来了天下大乱,社会价值由重“道义”偏移到了以“物”为中心的感性原则。
面对诸侯争霸、战乱不休、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 庄子一方面深感无可奈何、悲观失望; 另一方面他对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 想要逃避现实,远离现实, 希望保持一颗自由而纯洁之心, 追求至高至远的精神境界。
庄子认为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人们过于“有为”,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变“有为”的生活方式为“无为”的生活方式。
这是庄子的“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而庄子本人的穷困潦倒又使之产生不合时宜与愤世嫉俗的心态, 这种心态恰是使他的思想能保持超脱于一切之上的关键原因。
2.庄子的自由思想产生的内在原因庄子自由思想是建立在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 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 又是超感觉的实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老子的以道观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 他反对认识来源于实践, 认为只要潜心修炼, 保持心的洁净, 坚守心的宁静, 则万物均在心的把握之中。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关于道的学说, 并把它引到主观唯心主义的轨道上来, 他认为“夫道, 有情有性, 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授, 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所谓的道的境界实际上是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 人一旦进入“道”的境界便可以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不仅能解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而且可以超脱生死, 生不觉苦,死不觉悲, 忘物忘己。
二、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
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获得无限的大道,实现逍遥自由、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庄子哲学的主题。
庄子人生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形成一种理智平静的自然主义人生态度与生存理想,而更是在于让人给自己的生命存在确立一个形而上学的根基,并在主观精神上体验到生命与宇宙自然无限本体的内在和谐,即达到泯然万物、齐是非生死的天人合一境界。
这样,“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就是将有限与无限,个体与全体融合在一起。
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反叛与超越;而他对自然的关怀与热爱却又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因文明异化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反应。
庄子有感于当时人的生命主体的沉沦,精神自主性的丧失,作为对时人只重养形不重养神倾向的纠偏,他更注重于开拓人的精神境界,要求人们超越形体的范限,致力于心灵的涵咏培养,一方面要无情无欲无知,超然于物我之外,泯灭是非好恶之别;另一方面,要常因自然,“任其性命之情”,以自然无为保养形体的精神,保持人的天真纯朴的本性。
在庄子看来,因为“有己”就会使人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对立差异,产生物我之分,是非之知,形成了种种苦闷、纷争。
所以,必须“无己”,必须“吾丧我”,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不受外物好恶限制,完全与自然为一。
可见,“无己”实际上就是自我与道的结合。
如何“无己”,庄子提出了“以明”、“心斋”、“坐忘”、“虚静”等具体的修养方法。
总的来说,其目的是突破外在物的限制、拓展精神空间。
庄子认为,人的自由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制约,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空间的制约和时间的限制,而人为因素则是知识的束缚。
针对这个方面,他提出“齐万物”、“一生死”和“泯是非”来突破这些限制,获得自由。
1.超越世俗的生死观在庄子看来,人面对生死,首先要从认识上超越生死对立,明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齐同生死的道理;进而要从实践上超越生死,做到“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大宗师》);再进一步还要把死看作人的“归本归真”,看作人的彻底解放。
这样,就可以生时不乐,死时不忧,倏然而来,倏然而去,对生死问题能有一种彻底的达观态度。
人生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道”的自我展现过程。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执着于生命,而对死亡怀着深深的恐惧,就是因为人们未能体会出自己生命的本质,未能认识到生命其实就是道的体现。
人们目光短浅,所以不能放眼前方,不能做到“以道观之”。
但是假如我们从“道”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将人的生死过程归依于“道”的生成运动,就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进而领悟生命的真实意义。
庄子认为,以“道”观之,人的生命不过是构成“道”的无穷变化系列的一个环节。
任何事物的存在在本原上都是永恒的,无所谓生死、成毁,生只是造物的假借,从而将生死差别泯灭,存亡为一,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人就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而获得绝对自由。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庄子将死,弟子想厚葬他,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矶,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恐乌鸢之食夫子”.庄子则回答:“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蟠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
这里生动体现了庄子对生死大限进行超越的一种坦然、旷达的态度。
庄子通过“以道观之”,而将有限的生命“与道合一”。
在这里庄子看到的是“道”的永恒。
2.齐是非针对知识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庄子提出了“泯是非”的观点,他将问题集中到是非问题上,认为是非只有相对的意义,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庄子的自由要对世间的一切无所牵挂,要超脱"如果人们总是执着于一端,这一端,无论是生命还是其他,都无所谓自由"这之中当然也就包含着对知识的执着。
道家思想的反智主义,历来就为很多人所批判。
从老子开始就在倡导“常使民无知无欲”。
庄子接过老子的这一传统,甚至更加发挥,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注入了他对知识的态度中。
3.齐万物庄子认为人们一般的认识都是相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无所谓正确与错误。
万物的大小、多少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人与万物是等同的,人即被虚化,人的虚无性可以弥补人的渺小和局限性,由此获得自由。
“毛始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认识主体的不同,当然会导致认识的不同。
由此,庄子发现人的认识能力是存在根本的缺陷的"而正是这种缺陷,使我们获得的知识变得片面和不可靠。
不但人本身的认识能力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人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所生活的环境也是有限,所以人的认识始终是有限的。
三、庄子的美学思想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庄子美学中的自由之美,就是对审美主体理想人格的发掘与张扬。
在《逍遥游》中,庄子就明确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他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精神和理想人格就是要求审美主体不仅能像姑射山的神人那样“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更像神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即能够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为的束缚,从而使真我达到一种无挂无碍、“以游无穷”的境界。
除“神人”外,在《庄子》中还多次出现“至人”、“圣人”、“真人”、“大宗师”等,在精神实质上他们都是和“神人”是一致的。
庄子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解放,是“道”的境界。
庄子以“道”为本,以回归自然为人生的追求,以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为人格美理想,表现了追求自然美、自由美和反传统的审美倾向。
庄子美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美学,它执著于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境界的探寻。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任情适性,求得自我生命的自由发展,摆脱、超越外在的客体存在和内在的各种对人的束缚和羁绊,发挥自我,认识自我,以达到精神上的最大自由。
按照庄子的设计,这些“至人”、“真人”、“圣人”、“神人”摆脱了生命的各种困境,解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各种矛盾,解除了内在的与外在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羁绊与束缚,人类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得到了大解脱、大解放。
四、庄子的自由思想的内涵1.庄子认为自由就是自然无为, 就是保持天性。
庄子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主张顺其自然, 反对有所作为。
无为针对的是当时社会大众以感性经验为主的价值取向而导致的过度有为。
他举例说, 牛马四足, 吃草喝水这便是牛马的天性, 保全天性便是自由, 然而人们常常替牛穿鼻, 给马套鞍, 使牛马失去天性, 再无自由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