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技术第一章
植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0’
旱地谷子稳产高产栽培技术30’
水稻栽培70’
3
第二章
棉花优质高产栽培50’
4
第三章
设施农业25’
大棚丝瓜栽培15’
大棚芹菜栽培10’
5~7
第四章
苹果整形修剪70’
苹果土肥水管理30’
名特优柑橘优质丰产栽培技术30’
草坪与地被植物25’
周次
内容
1
在课程BBS互相认识
2
课程培训、答疑
10
教学情况交流
18
期末答疑(组织学生参加)
四、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文字教材
录像教材
教学活动
1
绪言
绪言
网上教师交流
2~4
粮食作物生产
第一章
第1讲
学生学习小组活动、教师培训(网上)
5~7
经济作物生产
第二章
第2讲
公布实习安排;集中辅导答疑;收看录像1~3;批改形考1;
形成性考核虽然分为4次,但应该根据教学进度要求学生每周完成相应的部分,学习一章就完成一章的题目,不留待最后集中突击完成。这个形成性考核的量是中等分量的,辅导教师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布置一些作业,可以适当提高难度。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该适当补课。
请各位老师及时批改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册,并及时把批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使学生建立综合的大农业的观点,了解现代植物生产发展的趋势及存在问题,掌握有关植物生产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生产上应用的新技术,指导乡镇(村)植物生产的实践,为了解、安排、发展乡镇(村)的植物生产奠定基础。
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是,了解或掌握有关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林业和花卉的生长发育特点,光、温、水、土、肥等环境因素对这些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的栽培技术、贮藏加工技术、市场知识等。
第一章 第一节 植物生产的地位和特点

三、植物生产学的性质与任务
研究对象:栽培植物,统称为作物,包括农作物 (庄稼)和园艺植物。 性质: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件的关系,并探讨实现作物 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技术措施和途径 环节:作物、环境和措施。 实质:研究作物、环境和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植物生产的特点
(一)对社会经济的广泛依赖性 原始农业依赖性较低 传统农业依赖性增大 现代农业依赖性更强 (二)必须服从一定的生物规律 植物生产的主体是植物,它是活的有机体, 必然受生物规律的制约。 反例:拔苗助长
(三)受气候(环境)条件的控制 (四)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不一致性 前者长且连续,后者短且间断 (五)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 (六)生产的有序性和综合性 生长发育各个环节不可中断和颠倒,有 严格的顺序。作物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 劣是多种环境因素和技术措施综合作用的 结果。
植物生产学
第一章 植物生产概述
第一节 植物生产的地位和特点
一、植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生产的概念: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生 物有机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 机能来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分为三类:即植物生产、动物生 产和微生物生产。
(一)植物生产---种植
概念:植物生产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 为有机物以取得产品的生产过程。 这些产品称为第一次生物量或初级生物量。 植物分为两类.即生产食物为主的植物和生 产非食物为主的植物(让学生讨论、回答)
植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俗语:“民以食为天”“千里做官为了吃 穿” 植物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动 物生产和微生物生产的能量和物质来源, 动物生产和微生物生产是物质、能量再次 转化的过程,离开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 微生物生产将无法进行。
植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植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大纲说明植物生产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注册学习管理类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内学时90,实验实习45学时,重点辅导6学时,电视专题片9学时,学分5。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本课程将植物生产综合在一个大系统中研究,以生产为主线,在《植物生产基础》课程基础上概括介绍了有关植物生产技术方面的各个应用学科。
内容包括有关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果品生产、林业生产、花卉生产等,共六章。
二、本课程的任务及基本教学要求使学生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综合的大农业观,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掌握有关植物生产上应用的新技术,以指导乡镇(村)管理的实践,为了解、安排、发展乡镇(村)的种植业生产打下基础。
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是,了解或掌握有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花卉、林业等各类植物的生产及资源保护。
本课程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要求,考核时考题难度、分布与教学要求相一致,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考核。
三、媒体选择与分配合一型文字教材一本,系统介绍本课程内容。
每章前有教学要求,章末有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
电视专题9学时,各章重点、难点辅导6学时。
课内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第一章粮食作物生产(8学时)第二章经济作物生产(7学时)第三章蔬菜生产(7学时)第四章果品生产(8学时)第五章林业生产(8学时)第六章花卉生产(6学时)实验实习(45学时)大纲正文绪论第一章粮食作物生产教学内容:第一节粮食生产发展战略一、粮食安全状况二、增产潜力、主要问题及对策三、市场、价格与农民收入四、发展粮食的贮藏、加工第二节禾谷类作物一、生产概述二、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三、产量与产量形成四、栽培要点第三节豆类作物一、生产概述二、生长发育与环境三、栽培要点第四节薯类作物一、生产概述二、生长发育与环境三、栽培要点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禾谷类作物的生育特性、栽培环境条件和栽培要点;一般掌握:豆类作物的种类和生产概述;一般了解:薯类作物生产。
植物生产技术课件

森林还可以防风固沙,森林由乔木、灌木及林下草 本植物组成,固着土壤颗粒能力很强,被固着的沙土经 过生物改良,可以成为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树冠的作 用可以降低风速,减少流沙的迁移。森林可以净化空气, 减少噪音。森林可以维持自然界碳的平衡,调节全球的 气候。森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也是功不可没,森林 引起复杂的组织结构,成为自然界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的 庇护所,森林中除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外,还有 苔藓、地衣、蕨类、鸟类、兽类、昆虫和微生物等等。 目前地球上大约500万种以上的生物中,有一半以上在森 林中栖息、繁衍。因此,我们说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 调节中枢。
农田林网是由网、带、片、点、间所 构成,以防护林为骨架,以农田为主,路、 林、排、灌、电五配套。
植物生产技术(1)(1) 《植物生产技术》课件 制作者:卢芳亮
第五章 林业生产
播种育苗主要生产程序是:整地施肥,播 种前作床作垄、种子处理,播种地管理, 苗木抚养保护、苗木出圃。
植树造林的工序是分三大阶段:整地 及选树种阶段,种植造林阶段和幼林抚育 阶段。
植物生产技术(1)(1)
2023/9/16
植物生产技术(1)(1)
第五章 林业生产
本章提要: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 固沙、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防治污染、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等作用。
植物生产技术(1)(1) 《植物生产技术》课件 制作者:卢芳亮
第五章 林业生产
我国森林面积13370万公顷,覆盖率 13.92%。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左右,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均占有森林 面积0.114公顷,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主 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及南方林区。
.为什么说“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调节中枢”? 首先森林有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的作用,
植物生产学A1

植物生产学A1章节习题第一章1、植物生产学的概念植物生产是人工栽培植物的生产活动,研究人工栽培植物的科学,就是植物生产学。
2、植物生产的特点、性质和地位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7)较强的社会性(8)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不一致性性质:(1)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是服务于大农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地位:(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三)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四)生态环境调节者(五)社会文化作用(六)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3、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概况、发展趋势和途径一、作物生产概况(一)世界作物生产概况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我国作物生产概况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二、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二)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1)作物信息技术(2)优质高产高效技术(3)可持续生产技术4、栽培作物与野生祖先之间的主要差别(1)栽培作物各器官,特别是那些被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2)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的改进(3)栽培作物一般成熟期较一致(4)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5)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性减弱或缩短(6)栽培作物防护机能减退5、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作物是如何分类的(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或称为根茎类作物(2)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咖啡、可可、香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等)、编织原料作物(如席草、芦苇)等。
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科学与农业第一章生物科学与动植物生产1.1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1)素材中图版选修2

1.1.1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药用植物繁殖技术药用植物种类繁多,繁殖方法也很多,种植上常采用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和孢子繁殖等方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采用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的方法来繁殖新个体。
(一)有性繁殖有性繁殖也称种子繁殖,是由雌雄两性配子结合形成胚,再发展成新个体的过程。
其后代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此法繁殖系数大,方法简单易行而经济,有利于引种、驯化和培育新品种,并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苗木,所取得的苗木称实生苗。
是种子植物的主要繁殖方法,如人参、板蓝根、决明、党参、桔梗、黄芪等大部分中药材。
但种子繁殖的后代容易产生变异,开花结果较迟,尤其是多年生木本药用植物用种子繁殖,其栽培与成熟年限较长。
(二)无性繁殖高等植物的一部分器官(如根、茎、叶等)脱离母体后能重新再生分化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
这种利用植物的部分营养器官进行繁殖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为营养繁殖。
由于无性繁殖是利用植物的部分营养器官(根、茎、叶、芽)进行繁殖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种繁殖不通过植物的雌雄有性生殖器官,故又称为无性繁殖。
所取得的苗木称为营养苗。
无性繁殖的后代来自同一植物的营养体,它的个体发育不是重新开始,而是母体发育的继续,所以具有提早开花结果和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的优点,如山茱萸、辛夷、蔓荆子等采用此法。
但无性繁殖的繁殖系数较低,有的种类如西红花、地黄、山药、半夏等长期进行无性繁殖则易引起品种退化。
药用植物种植上常将植物的茎、地下茎、根等作为无性繁殖的材料,这些材料称为种茎、种根或种栽(如白术称术栽)、栽子(如人参)、苓子(如川芎)等。
种植上广义称为“种子”。
无性繁殖最常用的有分离、扦插、压条、嫁接等繁殖方法。
近年来又发展了组织培养新技术。
1.分离繁殖将植株的萌蘖、球茎、鳞茎、块茎、根茎或珠芽等营养器官,自母体上分割下来,繁殖成独立新个体的方法。
此法简便,成活率高。
分离时期因中草药品种和气候而异,一般在秋季(9-11月)或春季(2~4月)植株休眠期或前动前进行较好。
植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学习植物生产技术最好先学习种植业基础等课程的知识。
三、教学媒体
1.文字教材《植物生产技术》,为合一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5月第一版,主编徐甸副教授。文字教材较系统、较全面地介绍了植物生产技术课程的内容。
形成性考核虽然分为4次,但应该根据教学进度要求学生每周完成相应的部分,学习一章就完成一章的题目,不留待最后集中突击完成。这个形成性考核的量是中等分量的,辅导教师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布置一些作业,可以适当提高难度。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该适当补课。
请各位老师及时批改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册,并及时把批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六、教学过程的组织
学生平时以自学为主,要求学生做自学笔记,每学完一章内容,自己学会归纳总结。独立完成每章后面的练习题。把学习中的问题记下来,及时提问。
应按照学生居住或工作区域要求学生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安排小组活动3次,达到学生互教互学,共同讨论的目的。辅导教师应根据学习小组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至少参加其中1~2次活动并检查学习小组活动记录。
红富士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3盘
龙眼速生丰产栽培技术1盘
造林技术、森林害虫2盘
植树造林1盘
经济林系列教学片2盘
切花生产3盘
热带花培育5盘
花生优质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260分钟(录像)
优质高产种玉米260分钟(录像)
无土栽培室内观赏花58分钟(录像)
3.对各教学点辅导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网上业务培训、开展教学研究、交流答疑等。随时通过电子邮件答疑。
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考试大纲

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考试大纲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特用经济作物特点、分类、分布及在栽培研究利用情况的发展趋势,熟悉不同种类的特用经济作物的贮藏及产后加工方法,掌握特用经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采收与品质的关系,及其栽培技术等基本知识。
考核要点第一节概述一、特用经济作物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特用经济作物是指对人类有特殊利用价值,为人类栽培的植物,主要包括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色素植物、饮料植物、淀粉植物、甜味剂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除虫植物等。
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①各类植物的特殊用途;②提高土地所用率、增加产值;③多为出口创汇物质。
二、特用经济作物分类与分布分布:①不同地区所产不同的药用植物;②不同地区所产不同的香料植物;③主要色素植物、饮料植物、淀粉植物、甜味剂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除虫植物;三、特用经济作物栽培、研究和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一)药用植物的栽培、研究、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l、我国药用植物研究和利用的历史与现状2、国外药用植物研究利用情况3、国际医药市场上需求量大,生产稳定及受重视的药用植物(二)香料植物栽培与利用情况1、我国香料植物栽培利用情况2、国外香料生产简况(三)色素植物发展概况(四)饮料植物利用简况(五)特用淀粉生产利用情况(六)甜味剂植物研究利用简况(七)纤维植物研究利用简况(八)油脂植物研究利用简况(九)除草植物研究利用简况第二节特用经济作物与环境一、特用经济作物的环境与生态因子环境:是生物有机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的数量虽很多,但可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1)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的雷电等;(2)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3)地形:如地形起伏、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4)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及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5)人为:生产中的人类活动,如各种栽培、田间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安全状况
我国人口多,粮食问题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生 产来解决。粮食生产不稳定将会危及国家粮 食安全,造成价格体系的紊乱和经济波动。 政府一向重视粮食生产,从上个世纪70年代 末到80年代中期,国家大幅度提高主要粮食 品种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
粮食安全状况
粮食连年增产,不少地区取消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政 策,1985~1989年,播种面积减少,总产下降并连 续四年徘徊。到1990年后,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粮食 生产,从投入、资金及政策方面采取多种办法鼓励 粮食生产。1995年实行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在 保障粮食面积、投入、供求区域平衡乃至推动区域 间粮食市场发育等方面,起到了出乎意料的作用。
粮食安全状况
在农业部制定的2003年至2007年《优势农产品竞争 力提升科技行动》中,对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专用小 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等的发展都有明确的预期 目标、主攻方向及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将解决制作面包、面条、 饼干、糕点的专用小麦品种缺乏问题,解决现有小 麦品种出粉率和面粉色泽等磨粉品质普遍偏差,附 加值低的问题。专用玉米重点是培育优质饲料专用、 工业加工专用的玉米新品种。高油大豆培育的主攻 方向是提高含油量和提高单产。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土壤: 大多数禾谷类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较广,几乎所有农业土壤都可以种植,但要 获得高产,需要有良好的土壤条件、丰富的 有机质和速效养分。 水稻土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养分: 禾谷类作物对氮、磷、钾三要素的要求,虽然不同 作物需要量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看都要求较高。 缺氮:植株浅绿、基部老叶变黄,干燥时呈褐色。茎短而细, 分枝或分蘖少,出现早衰现象。若果树缺氮则表现为果小、 果少、果皮硬等现象。 缺磷:植株深绿,常呈红色或紫色,干燥时暗绿。茎短而细, 基部叶片变黄,开花期推迟,种子小,不饱满。 缺钾:老叶沿叶缘首先黄化,严重时叶缘呈灼烧状。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水分: 禾谷类作物的需水量,黍和粟最少, 高粱次之,水稻最多,但也随栽培技术、气 候、土壤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禾谷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为:孕穗期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 小麦、大麦、黑麦等是典型的耐寒 作物,其生物学零度一般在0℃左右,玉米、 水稻、谷子、高粱等是喜温作物,其生物学 零度在10℃以上。
单位面积产量(kg) =(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g)/1000×1000)
产量构成因素
产量是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的不同生育时期逐步形成 的。产量构成因素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自动调节。这 种自动调节能力是陆续在生育的中、后期表现出来, 并随着个体发育的进程而降低的。 穗数是禾谷类作物产量因素中补偿能力最大的。分 蘖的发生或成穗或死亡,都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有效 调节。小穗和小花最后的结实,也反映了自身的调 节,粒数和粒重是最后可适应调节的因素。 禾谷类作物产量因素的自动调节作用,是生长后期 的产量因素补偿生长前期损失的产量因素。根据不 同的地力条件确定合理的群体结构,调节群体与个 体的关系,是禾谷类作物高产的关键。
玉米
玉米不仅是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和适于深加工的工业原料作物。近几年,我 国玉米出口量较大。
其他禾谷类作物
其他禾谷类作物,大麦、燕麦(燕麦片)、 荞麦、黑麦、高粱(酿酒)、谷子、黍、薏 苡等,有些属于有一定保健价值的小杂粮, 有些属于生育期短,可用于灾后补种的。
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 禾本科共同的特征:
薯类作物对环境的要求
薯类作物主要是无性繁殖,常用块根、块茎 或球茎繁殖。甘薯喜温暖而对低温反应敏感, 最怕霜冻,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 格,适应性广,甘薯对氮、磷、钾的吸收比 例约为2:1:4。
甘薯
甘薯的形态特征: 根,甘薯苗或茎蔓上生长的根均为不定根。 茎,是输导养分和水分的器官,茎节有不定根原基, 茎蔓也是供繁殖的器官。 叶,着生在茎节上,叶形分为心形、三角形与掌状 等。 花,甘薯在华北自然条件下一般不开花,短日照处 理可开花。聚伞花序。果实为蔌果。
粮食生产的潜力和对策
因而在生产中抓住时机,发展适合当地条件 的优质专用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生产,切实保 证它们的优良质量,是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 途径。粮食生产的潜力和对策包括:低产田 改造、复种指数提高和新技术推广;资源保 护、加工增值、科技教育和资金投入。
粮食储藏
粮食储藏有两种形式,即农户储藏和国家储 藏,特别是国家实行了粮食储备制度,国家 储藏尤其重要。 安全的环境:低温、干燥
粮食安全状况
这样少的耕地,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成就 的确很大,但不能盲目乐观,粮食生产中的 问题不容忽视,人口的发展、耕地的减少 (耕地面积从1957年以来,每年平均减少49 万公顷,近几年,平均年减少有所缓和,但 减少是总趋势)、土地的恶化(减少的往往 是质量较好的土地)、环境的污染等都给粮 食生产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加工
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正在有机地结合,形 成一种全新的工业部门。当然农产品加工业也可能 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这是要特别注意防止的。另外 在食品工业的生产、转化、包装、储存和运输等阶 段,都可能出现食物被微生物污染及防腐剂、添加 剂和其它物质的不适当使用,而影响食品的质量和 安全问题,生产者必须注意。 刚解决了温饱问题,食物就有毒了 粮食加工是良心工程: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 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 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 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 安全。
你认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耕地数量减少; 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弱化; 风险与不确定因素;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 粮食供给的结构矛盾;优质、专用农产品数 量不足;加工能力不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劳动者素质偏低。
我国重要栽培的 薯类作物
甘薯
马铃薯 木薯
山 药
芋 头
薯类作物
马铃薯在世界粮食作物生产中,总产和面积仅次于 小麦、水稻、玉米和大麦。我国的马铃薯收获面积 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第二位。近年加工业(如甘薯脯、 淀粉、粉丝、酒精、葡萄糖等加工)的发展促进了 这两种薯类的栽培。 薯类作物食用部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同时含有一 定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特别是维生素 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粮食作物。
栽培要点
禾谷类作物的栽培要点主要是在轮作与整地、 播种与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浇水等方面。
三、豆类作物
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特别是大 豆蛋白质含量高,在为我国人民提供 蛋白质营养方面作用很大。豆类作物 的主要栽培种,有大豆、豌豆、绿豆、 小豆、蚕豆、饭豆等。豆类作物在我 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在粮食 作物中占有重要位置。各种豆类作物 的加工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因此,豆类的种植和加工,也是农民 致富的方式。
栽培技术包括
间作轮作 整地、 播种、 田间管理等几方面内容。
四、薯类作物
共同的特点是: 地下部具有特别膨大的块根、块茎或球茎等。 薯类作物中我国重要的栽培种有甘薯、马铃 薯、木薯、山药、芋头等。世界甘薯的栽培 面积在亚洲最大,亚洲,我国的栽培面积最 大,产量最高,而且分布较广,大部分地区 都有种植。
豆类作物的形态特征
花及花序 为总状花序,花朵排列较密,蝶形 花,自花授粉,也有异花授粉的。
豆类作物的形态特征
果实 为荚果,多呈扁平或圆筒形。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光照: 食用豆类作物对光照的反应有两种类 型。豌豆、蚕豆等属于长日照型,大豆、绿 豆、豇豆等属于短日照型。 温度 :食用豆类作物分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 物。喜凉作物(如蚕豆、豌豆),可在南方 秋播,北方春播。喜温作物(如大豆、菜豆) 一般用于晚春播。
植物生产技术
授课教师 孙忠萍
课程简介
《植物生产技术》这门课程是为注册学习管 理类、养殖类的学生开设的,是在学习了 《种植业基础》课程之后学习。要想学好这 门课程,要关注有关生产发展、技术应用情 况。 这是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 包括了这样六章内容:粮食作物生产、经济 作物生产、蔬菜生产、果品生产、林业生产 和花卉生产。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特别是对 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在农业生产 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既是种植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又是养殖业的基础。所以首先 要非常明确粮食生产对国家的意义
粮食安全状况
粮食问题是世界性问题,所以有所谓粮食安 全问题,还开过多国首脑会议。我国粮食生 产成就举世公认,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 (新土壤普查统计数据耕地面积13253万公 顷,占世界10%),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 22%。
序
言
植物生产----农业----国民经济 植物生产:食物、饲料、绿化、美化生活 植物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 粮食作物生产
在这一章里介绍这样几个方面: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 二、禾谷类作物 三、豆类作物 四、薯类作物
根为须根系
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基部节间密集不伸长, 中上部节间伸长。
叶互生, 每节着生 一叶,禾 谷类作物 的主茎叶 片数目是 比较稳定 的。
花序有总状、穗状、圆锥、肉穗花序等, 通常称为穗。穗由小穗组成
生长发育
禾谷类作物的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可以 分成几个生育阶段或生育期。
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00公斤左右。 “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 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 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