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0.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P20.2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怎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P20.3 怎样理解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P21.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证的价值和意义1.4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5 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2.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2.3 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3.1 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书903.2 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3.3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3.4 如何理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3.5 什么是科学精神,书98如何理解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3.6 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4.1 关于科学评价标准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最合理,试说明理由4.2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局限是什么?4.3 试评价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4.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有何特点,其合理之处何在?4.5 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4.6 试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5.1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有哪些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哪些?5.2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征5.3 怎样认识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5.4 试阐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6.1 如何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试分析其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6.2 如何看待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6.3 如何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6.4怎样认识西方科技批判思潮的成就和不足7.1 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7.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7.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7.4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7.5 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绪论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0.1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绪论1、⾃然辩证法的定义(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关于⾃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以及⼈类认识和改造⾃然的⼀般⽅法的科学。
(3)是对⼈类认识⾃然和改造⾃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四⼤部分内容:(1)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和意识。
(2)唯物辩证法—⾃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般规律和最基本的范畴;对⽴统⼀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坚持改⾰开放,要学会说“两句话”,要注意“两⼿抓”。
这些思想就是辩证法的⼀分为⼆、两点论思想⽅法在实际⼯作中的⽣动体现。
(3)认识论—认识产⽣和发展的⼀般规律、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的真理性。
(4)唯物史观—社会历史发展的⼀般规律、⼈的本质和⼈的价值。
3、⾃然辩证法是对⼈类认识⾃然和改造⾃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类认识⾃然和改造⾃然的已有成果,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已有成果,概括总结已有的成果,就能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根据历史和现状,⼜能预测未来。
创造新知识的最基本的⽅法,即科学研究⼯作的三步曲,即总结历史,了解现状,预测未来。
第⼀章:马克思主义⾃然观⾃然观:⾃然观是关于⾃然界及其与⼈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们认识和改造⾃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法论前提;它和⾃然科学发展相⼀致,并随其每⼀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主义、辩证法和形⽽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然观是⾃然观的⾼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然观的核⼼;马克思主义⾃然观是具有⾰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然观,是⾃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第⼀节马克思主义⾃然观的形成(⼀)朴素唯物主义⾃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类实践⽔平和认识能⼒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然界既产⽣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奴⾪社会的脑⼒劳动和体⼒劳动相分⼯,产⽣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

3.观点和特征
1)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 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 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是流动和循环着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 的机能;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特征: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 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
■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 生态自然观等方面;
■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 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 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动观和时空观; ■实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从存在到演化、从确定
性到随机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线性到非线 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 展; ■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 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 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 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重视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 系。
3.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技术的重要纽带。
4、自然辩证法与其邻近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 学等,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 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1-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人工、生态)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1)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自在自然到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自在自然”到“人工自然”A A 自在的自然•传统自然观研究的自然界,是“自在自然”(nature in itself),亦称“纯自然”,就是“原始发生着的自然界”,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存在先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50页)。
•人化自然“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是马克思在《1844年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他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引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的思想•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它包含着双“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它包含着双重含义:一是自然成为人所认识、反映的对象;二是自然界成为人改造的对象二是自然界成为人改造的对象。
•因此,“人化自然”既有人尚未改造但已经被认识、被理解了的自然,可以称它为“天然自然认识被理解了的自然可以称它为“天然自然”( natural nature)或“自在自然”,又有已被人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已被人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可以称它为“人工自然“(artificial nature)。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既有天然自“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既有“天然自然”( natural nature)或“自在自然”,又有“人工自然(artificial nature) 。
“(artificial nature)•人化自然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首先,传统自然观研究的自然界,是“自在自然”,存在局限。
其次,如不研究人工自然,那么自然观就会严重脱离人类的实践活动。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暨主要内容:1、系统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特征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人工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人类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思想来源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12月216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思想来源张明岩(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摘 要: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思想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的自然观和自由意志论影响着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他的哲学有“本体论的规定”的内在实质。
但最主要的是对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基础上形成的。
关键词:黑格尔 费尔巴哈 自然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 自然界和人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16—01 一、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是一个天才人物。
他自然哲学中包含的合理和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还是使当时的自然观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他认为自然界是绝对理念产生出来的。
他在《自然哲学》中明确指出:“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
” 然而,他继承了康德自然观中的辩证法因素并使之发展。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辩证地运动和发展着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以前一个阶段作为基础。
他指出:“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是的出它的另一阶段的最切近的真理。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指出有机体是作为普遍原型的理念的外化形式,而人是其中最高的形式,只有人才能够认识将自身外化为自然的绝对精神。
所以,我们看到的自然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形式。
黑格尔所关注的是经过中介的自然,也就是人化自然,这个中介是劳动,“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
”他认为,主体在改变外界事物的活动中,通过加工改造外界自然来改变事物原有的形式,新的形式被创造出来,从而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自然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经过人改造的事物转化为对人有用的东西。
黑格尔是想消除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从而使二者通过中介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课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八卦说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其后得到不断发展。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 地、雷、风、水、火、山、泽。 在图形上,它们是由阴阳二爻组成的,这八卦再互相排列就 可以产生出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384爻,以此来解释几乎所 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八卦说包含了由于阴阳排列的变化, 导致万物变化、发展的思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 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例如,赫拉克利特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主张自然界不是人创造出来的, 是变化和发展着的。他的思想被列宁称赞“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 则的绝妙的说明” ,他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和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分别被近代的哥白尼、道尔顿和达尔文 等人的科学发现所证实,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理 论基础。 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 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 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 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 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 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 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 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课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下)

三、生态自然观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 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 控制或事先控制”的 “持续技术”,它被用 于对风能、太阳能、地 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 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 治沙、滴灌等;它“不 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 更主要是一种技术观和 技术选择战略”。
三、生态自然观
(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 统生物技术,更主要包括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 “生物冶金技术”(细菌 浸矿)、“环境生物技术” (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 术。
二、人工自然观
(一)人工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2.人工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 (2)能动性。 (3)价值性。
二、人工自然观
(二)人工自然观的渊源
1.古代人工自然观思想。 (1)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等论述了“床”、“人工产品”、 “人工客体”等概念和思想; (2)古代中国人提出了“人工” 或“人力”、“百货”、“百 工”、“制天命以用之”等概念 和思想;
(4)“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 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一、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系统性。它把“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 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 特征。
(2)复杂性。它强调自然界本质上是复杂性 的、非线性的和随机性的,是复杂性与简单性、 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与非线性、确定性与随 机性的统一。
二、人工自然观
什么是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 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的 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二、人工自然观
(一)人工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 具有目的性、实践性、价值性等特点。 (2)人工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都来源于天然自然界,它们 三者通过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地演化着。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树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创建生 态型人工自然界。 (4)人工自然界通过“自复制”、“自催化”和“自反馈” 等机制,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地演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