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湖北林业厅

合集下载

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摘要: 1.项目背景 2.项目目标 3.项目内容 4.项目实施 5.项目成果 正文: 1.项目背景 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是我国为推进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提高林草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促进林草产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该项目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林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林草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2.项目目标 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林草科技创新能力,推广林草科技成果,促进林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我国林草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项目内容 项目内容包括:林草良种选育与繁育、林草病虫害防治、林草资源高效利用、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林草产业技术升级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推广,为林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项目前期准备:明确项目目标,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论证,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主体、任务分工、经费预算等。 (2)项目实施: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单位开展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3)项目中期评估: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4)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验收,评估项目实施效果,总结项目经验与教训。 5.项目成果 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以下成果: (1)选育出一批林草良种,提高了林草资源繁殖能力和生长速度,为林草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2)研发并推广了一批林草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效控制了林草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提高了林草资源保护水平。 (3)探索并推广了林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促进了林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了林草资源利用效率。 (4)研究并推广了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为我国林草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成果转化推广方案

林业成果转化推广方案

林业成果转化推广方案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

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产业,其发展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将林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推广林业科技成果是当前的急需之事。

本文将提出一些林业成果转化推广的方案,旨在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发展。

方案一、建立林业科技成果库在林业科技成果库中,整合林业领域的科技成果,并提供完善的检索和申请服务,使得林业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地对外推广和应用。

同时,为了提高林业科技成果库的使用率和推广效果,需要适当地加强对林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宣传和推广。

二、组织推广活动通过在林业行业内组织各类活动,如展览会、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展示推广。

同时,可邀请权威专家和业内精英进行讲解和咨询,以提高受众对林业科技成果的认知和应用。

三、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鼓励和支持各类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可以帮助林业企业和研究机构解决资金问题,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快速推进和发展。

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林业科技成果,同时也为了支持林业企业的发展,建议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包括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支持等。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其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林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商业化转化。

总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将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林业科技成果,需要通过建立林业科技成果库、组织推广活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手段,来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

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将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摘要:1.项目背景与意义2.项目目标与任务3.项目实施范围与对象4.项目主要内容与措施5.项目成果与影响6.项目未来展望正文: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是我国为了促进林业和草原科技进步,提高林草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林草产业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项目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林草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致力于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林草科技成果,为广大林草从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1.项目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和草原在生态建设、资源保障、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林草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生产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竞争力不强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草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示范项目,以提高林草产业整体水平。

2.项目目标与任务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的林草科技成果,提高林草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林草产品附加值,促进林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林草产业发展。

项目的主要任务包括:筛选和推广一批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林草科技成果;建立和完善林草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林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林草从业者的科技素质。

3.项目实施范围与对象项目实施范围涵盖全国各地的林业和草原产区,包括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草原自然保护区等。

项目对象包括林草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草原承包经营者等林草从业者。

4.项目主要内容与措施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开展林草科技成果的筛选、评价和示范推广;建立林草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开展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林草科技信息服务;组织开展林草科技交流与合作等。

项目措施包括:加大林草科技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林草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林草从业者对科技推广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5.项目成果与影响项目实施以来,已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林草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20年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回顾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20年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回顾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20年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回顾2020年,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及省林业局中心工作,扎实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等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强化科技攻关,加大对外合作,全方位推动产学研工作(一)加强科技攻关,提升科技成果质量。

全年共立项科研项目22项,立项经费1159万元;验收、评价科研项目15项;获湖北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获第七届全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高效可持续经营关键技术”、“湿地松多水平遗传改良技术”2项成果入选国家林草局2020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五峰五倍子”获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优秀奖;获授权国家植物新品种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件。

(二)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方位推动产学研融合。

牵头组建了“三峡库区生态防护国家创新联盟”、“长江中游特色经济林产业国家创新联盟”;“五倍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被国家林草局评选为“2020年高活跃度林业和草原国家创新联盟”;申报的“长江中游木本粮油树种种质资源库”入选湖北省林业局第一批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与湖北省农科院联合申报了省发展与改革委“林下经济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并获批。

(三)推进院企合作交流。

紧紧围绕产学研协同发展,先后与湖北同诚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中科瑞晟芳香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湖北理工大学、旭科技司司长郝育军一行国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张猛一行来我院调研刘』斤池局长调研指导幕阜山家生态定位站建设詔I洲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四季春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签订了四方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在木本粮油领域产业链拓展与深化方面的合作;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联第2020LM048号■1借&产比国家创新联盤:被评选为2020年度高活欣度林业和草原国家创新联盟,特发此证。

湖北林业科技工作计划

湖北林业科技工作计划

湖北林业科技工作计划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总体目标:湖北林业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湖北省林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二、重点任务:1. 提升湖北省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加强对湖北省各类林地资源的调查评估工作,建立健全林地资源台账。

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推动湖北省森林资源高效利用。

2. 加强湖北省林业科技创新。

加大对林业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鼓励各级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展林业科技创新工作,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 推动湖北省林业信息化建设。

建设湖北省林业信息平台,整合林业资源信息,提高信息共享和利用效率,加强对林业管理和监测的信息化支持。

4. 提升湖北林业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林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湖北林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 加强湖北省森林防火工作。

提升湖北省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森林火灾的防控和扑救工作,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6. 推动湖北省森林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生态林建设力度,修复湖北省各类退化生态系统,保护湖北省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湖北省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实施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湖北省林业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为湖北林业科技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2.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湖北省林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强化协调配合,确保湖北林业科技工作的有序开展。

3. 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对湖北省林业科技工作的资金支持,优先保障科研项目的经费需求,鼓励企业加大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4.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林业科技知识普及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林业科技工作的认知度和支持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 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湖北省林业科技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开展工作评估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湖北林业科技工作的顺利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五: 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及应用 推荐单位意见

本项目以地区采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运用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开展了边坡护坡施工工艺、边坡绿化植物筛选、生态修复模式等研究工作。该项目对挂网上爬下挂(垂直绿化)法、飘台(板槽)法、燕巢(鱼鳞穴)法、挂网客土喷播法和平台植树法等护坡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采矿废弃地进行了人工生态修复;根据边坡生态限制因子及植物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采矿废弃地种植的32种植物;通过植物适应性试验及植被群落恢复效果分析,复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26种植物;建立了乔灌草、灌草、草本、藤本等生态修复模式;基于挂网客土喷播技术,筛选出了基材和种子的最优配比;制定了省首个关于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地方标准《采矿废弃地绿化技术规》(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批),填补了省在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方面的空白。 该项目实施以来,鉴定成果1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6篇,制定省地方标准1项(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批),成果水平达到国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该项目符合推荐省科技进步奖的条件,同时形式审查符合要求,同意推荐该项目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及应用 项目简介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环境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等 主要容:本项目面向省林业和生态建设重大需求,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危害人类健康等问题,开展了矿区边坡治理技术体系、边坡绿化植物筛选、生态修复模式、修复技术标准化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项目特点:(1)探索出了适宜地区采矿废弃地的5种护坡技术。结合采矿废弃地边坡地形各异的特点,对挂网上爬下挂法、飘台法、燕巢法、挂网客土喷播法和平台植树法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可针对不同坡度和坡形的区域灵活运用,水土流失治理率可达98%以上,植被成活率可达95%以上。(2)通过建立省采矿废弃地边坡修复植物种质资源库,筛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植物种类。根据边坡生态限制因子及植物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采矿废弃地种植的32种植物;通过植物适应性试验及植被群落恢复效果分析,复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26种植物。(3)筛选出了适宜地区采矿废弃地挂网喷播的基材和种子的最优配比,植被覆盖率可达95%以上。一是筛选出了喷播基材的最优配比:岩石绿化基材30%+配置土70%;二是筛选出了喷播的最优种子配比:草-灌-乔群落建植配比(/m2)(30° ≤坡度< 45°):狗牙根0.20g+高羊茅0.97g+白车轴草0.47g+紫花苜蓿0.50g+胡枝子4.44g+多花木蓝12.44g+盐肤木11.56g+黄槐决明103.10g;草-灌群落建植配比(/m2)(45°≤坡度< 70°):狗牙根0.18g+高羊茅0.88g+白车轴草0.42+紫花苜蓿0.45+胡枝子5。00g+小叶女贞30.60g+紫穗槐9.92g+多花木蓝9.10g。(4)制定了省首个关于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的地方标准《采矿废弃地绿化技术规》(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批)。(5)本项目鉴定成果1项,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6篇,制定省地方标准1项(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批),成果水平达到国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推广应用:项目成果在(黄陂、新洲、蔡甸、经济开发区)、、大冶、团风、红安、京山、谷城等地采矿废弃地进行了应用,完成矿区治理面积达650余hm2,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5000万元/年,植被恢复后乔、灌、草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8%以上,矿区整体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优化了投资环境,为当地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客观评价 评价成果: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及应用 专家评价意见:2015年7月9日,省科技厅在组织了由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市林业局和丰禾源生态绿化共同承担的“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阅了鉴定材料,经质询与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鉴定材料齐全,数据翔实可信,符合鉴定要求。 2、在采矿废弃地生态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挂网上爬下挂法、飘台法、燕巢(鱼鳞穴)法、挂网客土喷播法和平台植树法等护坡技术进行了改进,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采矿废弃地进行了人工生态修复。 3、根据边坡生态限制因子及植物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采矿废弃地种植的32种植物;通过植物适应性试验及植被群落恢复效果分析,复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26种植物;建立了乔灌草、灌草、草本、藤本等生态修复模式。 4、基于挂网客土喷播技术,筛选出了基材和种子的最优配比。 5、项目成果在、大冶、团风、红安等地采矿废弃地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成果鉴定,成果居同类研究的国领先水平。 建议进一步加大该成果的推广应用。 代表性成果 1、国家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号:第5281105、5281216、5894587号); 2、省地方标准“采矿废弃地绿化技术规”(已通过专家评审,报批中)。 代表性论文 1、起风,石章胜,祝劲,柏林. 资源枯竭型城市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与再利用探讨——以市黄荆山北麓废弃采石场复绿工程为例. 林业资源管理,2015,5:145-149. 2、董文龙,白涛,旭,晓蛟.矿区生态修复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1):146-148. 3、晓蛟,白琳,旭.裸露边坡重建植物群落演替研究进展. 绿色科技,2016,:6:9-11 4、旭,曾庆春,白涛,晓蛟,王丽珍. 采石场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农业科学2016,6:167-171. 5、旭,石章胜,董文龙,晓蛟,白涛. 采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理化性状相关分析. 农业科学,2016,55(12):3060-3063. 6、晓蛟,唐立君,曾庆春,白琳,玉清,旭. 废弃采石场人工植被修复后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评价,林业科技,2018,47,1:34-38 推广应用情况 1. (黄陂、新洲、蔡甸、经济开发区)地区累计修复采矿废弃地面积达250余hm2,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1900万余元/年,植被恢复后乔灌草覆盖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8%。 2. 地区累计修复采矿废弃地面积达210余hm2,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1600万元/年,植被恢复后乔、灌、草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8%以上。 3. 大冶、团风、红安、京山、谷城等地累计辐射推广应用面积达190余hm2。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 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白涛 1 教授 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总负责人,全面组织课题设计、立题申请、项目实施和鉴定验收,对本项目技术路线的制定、关键技术决策起主要作用,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以参与者身份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石章胜 2 高级工程师 市林业局 市林业局 组织项目的试验和示建设的协调和管理。协调并领导项目的合作推广工作;以参与者身份获得3项国

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参与者身份发表1篇论文。

旭 3 高级工程师 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项目的试验和示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负责组织课题试验设计、项目实施和撰写鉴定材料;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第一作者或参与者身份发表5篇论文。

晓蛟 4 讲师 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负责组织课题试验设计、项目实施和撰写鉴定材料。以参与人身份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第一作者或参与者身份发表5篇论文。 柏林 5 工程师 市林业局 市林业局 组织项目的试验和示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负责协调地区项目的推广应用工作;以参与者身份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参与者身份发表1篇论文。

起风 6 工程师 市林业局 市林业局 组织项目的试验和示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负责协调地区的项目推广应用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论文。

王喜 7 工程师 丰禾源生态绿化 丰禾源生态绿化 组织项目的试验和示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负责协调各地区的项目推广应用工作。

董文龙 8 讲师 市场林场 市场林场 参与项目的试验和示建设的协调和管理,以参与人身份获得1项国家实用新

型专利授权,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论文。 黄国军 9 工程师 市林业局 市林业局 负责协调地区的项目推广应用工作。

白琳 10 助理工程师 天门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天门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参与项目的试验和示建设的协调和管理,以参与人身份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参与者身份发表1篇论文。

石林瞾 11 讲师 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负责协调红安地区的项目推广应用工作。

晓阳 12 讲师 生态工程生态工程负责协调等地区的项目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