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合集下载

西北矿产介绍

西北矿产介绍

成矿带基本特征
五、祁连镍、铜、铅锌、钼、钨成矿带
成矿带基本特征
主要有:早古 生代海相火山岩型 铜铅多金属矿 (白银厂式),长城系沉积变质型 铁(铜)矿 (镜铁山矿)、志留纪-泥盆纪砂岩型铜矿,基性 岩浆型 铜镍矿,斑岩型铜矿、热液型铜、铅锌矿、 矽卡岩-石英脉型钨矿。
成矿带基本特征
六、阿尔金金、铜、铅锌、成矿带 1.中元古代蓟县系沉积变质型 锰矿 2.奥陶系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 3.奥陶纪浅成低温热液型 金矿 4.产于不纯碳酸盐岩-细碎屑 岩中的金矿 5.火山喷流-火山气液充填型 铁铜矿 6.与古 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 铜多金属矿 7.基性-超基性岩浆型铜镍(钴)矿 8.印支期二长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铜-铅锌矿。
八、东昆仑金、铜、铁、锰、铅锌成矿带
成矿带基本特征
1.岩浆型 铬铁矿 2.晚古 生代-早中生代斑岩型 铜矿 3.印支-燕山期、华力西期和奥陶纪热水喷流型铜 钴矿 4.晚古 生代晚期陆相火山型 铅锌银 5.早古 生代晚期热液(脉)型-构造 蚀变 型 金矿 6.晚古 生代-早中生代矽卡岩型铁多金 属矿 7.早古 生代碳酸盐岩沉积改造型铅锌矿 7.华力西期基性火山岩块状硫化特铜钴矿
成矿带基本特征
四、北山北山铜、镍、铅锌、钼、成矿区
成矿带基本特征
主要有:晚古生代斑岩型 铜矿、钼金矿(流沙山 矿),中元古 代变质型 铁矿,早古 代与中生代花 岗岩、火山岩 有关热液型 铁、铜、锑矿,石英脉 – 蚀变岩型钨矿,沉积改造 型铅锌矿,与基性-超基性 岩有关的岩浆型 铜镍矿、 铬矿,石英脉型 –蚀变岩 型 金矿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一、金属矿产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 二、成矿区带划分 三、主要成矿带及其成矿特点

湖北省区域地质与矿产概况

湖北省区域地质与矿产概况

二、 岩浆岩
3、碱性、偏碱性岩、碳酸岩 以加里东期为主,见于竹山—房县、随州—枣阳
等地的局部地区,岩石类型为正长岩、碳酸岩, 主要产于基性侵入岩杂岩体中。与该类岩石相 关的矿产有铌、钽等稀土矿产
三、 变质岩
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武当山—大别山广大地区 和黄陵、神农架、大洪山、幕阜山、大磨 山等地,分布面积约60000平方千米。按 变质作用可分为区域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五、矿产资源分布及其特点
省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岩浆活动比较强烈, 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图11)。
五、矿产资源分布及其特点
一、矿产资源种类多,总量较丰富,资源禀 赋居全国中游
截止2007年,全省已发现146个矿种、183个 亚矿种,分别占全国已发现171个矿种、 229个亚矿种的%、%。全省已查明资源 储量的各类矿产89种、亚矿种111种,包括 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矿产8种,有色金 属矿产12种,贵金属矿产5种,稀有稀土及 分散元素矿产19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7种,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5种,建筑材料及其 它非金属矿产38种
三、 变质岩
南部扬子变质区:变质作用发生于前南华纪 变质基底中。太古—元古代表壳岩系和元 古代岩浆岩经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形成从低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 相的递增变质带和无分带性的混合岩类高 级变质岩;中元古—新元古代地层和岩浆 岩,经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板岩—千枚 岩
与区域变质作用相关的矿产有金、银、铁、 磷、石墨、金红石等
及黄陵背斜;碱性、偏碱性岩、碳酸岩仅见 于竹山—房县、随州—枣阳局部地段;火 山岩主要分布于鄂北及鄂东南地区
二、 岩浆岩
1、酸性、中酸性岩浆岩
以燕山期为主,主要分布于桐柏山、大别山、黄 陵、幕阜山及鄂东南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闪 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相应的脉岩有石 英岩脉、伟晶岩脉、花岗斑岩脉;火山岩类型 为流纹质、安山质、石英角斑质火山喷发熔岩 及火山碎屑岩。元古代及其以前的中—酸性侵 入岩均遭区域变质,己变质为英云闪长质、奥 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或片麻 状花岗岩,同期的中—酸性火山岩已变质成各 类长英质片麻岩、变粒岩、片岩及浅粒岩。燕 山期岩浆岩形成我省重要的铁、铜、金、钨、 钼、硫等内生矿床

重磅调研:磷化工调研见闻之湖北磷矿企业?(一)

重磅调研:磷化工调研见闻之湖北磷矿企业?(一)

重磅调研:磷化工调研见闻之湖北磷矿企业(一)为深入磷化工行业的研究,东亚前海化工团队前往国内主要磷矿产地湖北进行了实地调研。

基于我们的研究、调研成果,以及公开信息,我们从湖北磷矿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企业构成、磷矿政策、安全环保、未来发展等角度,深入剖析湖北省的磷产业发展情况。

整理了以下调研见闻。

1.湖北省磷矿资源分布1.1.湖北省矿产资源情况概览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们仔细梳理了湖北省磷矿资源的分布情况。

并根据李红梅等在《湖北省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探讨》中的研究,得出湖北省矿产资源情况:湖北省大地构造主体位于华南板块,涉及3个二级构造单元:华北板块南缘北秦岭古生代-中生代复合造山带、华南板块北缘南秦岭-大别中生代造山带和扬子陆块,在漫长的构造演化历史中经历了初始陆壳(结晶基底)形成(太古宙-古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基底形成(中元古代—青白口纪)、大陆裂解增生及统一大陆形成(南华纪-中三叠世)和陆内盆山演化(晚三叠世-第四纪)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种类不同成因类型的矿产,成矿强度也存在差异。

湖北省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优势矿产明显。

据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查明资源储量矿产91种,铁、铜、磷矿、岩盐、石膏、水泥用石灰岩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磷矿探明资源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根据矿体产状及控矿构造特征,将人为分割的矿产地进行了整合。

经过全面清理,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已探明储量矿床有1418处,大中型矿床461处,其中能源矿产有8处,金属矿产92处,工业矿物类非金属矿产129处,岩石(土)类非金属矿产151处,水气矿产81处。

矿产资源的集中度方面,湖北省矿产资源地域集中度较高,其中磷矿主要分布于保康-神农架-宜昌地区及钟祥地区。

1.2.湖北省磷矿资源的形成过程李红梅等研究指出,针对湖北的磷矿资源而言,其主要的成矿时代集中在震旦纪以及寒武纪之中。

震旦纪:我国重要的成磷期新元古代末-寒武纪发生了全球性大规模成磷事件,早震旦世陡山沱期既是亚洲地区重要成磷时期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成磷期之一,磷矿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台,构成鄂湘黔成矿带。

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_OK

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_OK
板块北部燕山地区也是一个裂陷槽。 ➢ 这里发育了北东东向的狭长海槽,海槽北陡缓,并有
隆起带相间。中、晚元古界厚达万米,在坳陷沉降中 心地带,从宣化到蓟县以及旅大地区还有中、基性海 底火山喷发和岩脉侵入。 ➢ 据崔盛芹等分析,这时期有同沉积断裂出现,其延展 方向与裂陷方向一致,多发育在强烈断陷与断隆的交 接地带,并造成不同岩相厚度带的界线。不过,裂陷 槽未能出现陆壳大规模扩张就夭折了(下图)。
晋南、豫西区和胶辽、徐淮区在震旦纪时沉积特点差 异较大,两者间可能为淮南四十里长山所分隔。
12
3.下古生界发育及岩相古地理
华北板块下古生界发育不全,只见寒武系及下奥 陶统、中奥陶统(局部地区有出露),缺失上奥 陶统及志留系。
➢ 震旦纪后板块整体上升遭受剥蚀,造成了寒武系与 震旦系或中、上元古界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华北板块稳定发展阶段
吕梁运动以后华北陆壳板块形成,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它在早期(中、晚元古代)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继而表现为差异性 减小、整体相对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
1
(一)板决稳定发展阶段的地层建造特点
1.中、上元古界建造特点
吕梁运动形成了板块的统一基底,但是在中、晚元古代 (尤其是中元古代)地形起伏还是比较明显的。
10
2. 震旦系建造特点
➢ 在辽南海盆地旅大、复州一带,震旦系有两套地层: 下部的革镇堡群为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
页岩及石英砂岩、厚度可达3000m以上,同位素年龄为 750Ma; 上部的金县群为石英砂岩、页岩、泥灰岩及少量灰岩, 厚350m,同位素年龄为650Ma。 在徐淮沉积区的徐州、宿县及淮南一带,其沉积特点 与胶辽区基本类同。鲁东的蓬莱群为石英岩、板岩、 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夹有大理岩,厚达4600m。

北秦岭(河南段南阳以西)银铅锌主要矿床类型特征及找矿方向

北秦岭(河南段南阳以西)银铅锌主要矿床类型特征及找矿方向

0 引言
北秦岭 ( 河南段南阳以西) 的范围北起 栾川—维摩寺断裂带( 该断 裂带为华北古陆块与秦岭一大别造山带 的分界断裂 )南至西官庄一镇 . 平断裂带 ( 断裂带为中国华北与扬子两大构造体系的界限断裂 )西 该 . 起豫陕两省边界 . 东至南阳盆地东缘 该 区开展地质工作 已达一个世 纪. 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始于 2 世纪 5 年代初期 . 十年 0 O 几 来. 地质工作者先后在本区开展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调查 、 不同矿种的勘 查评价和不 同 层次、 同 不 性质的科研工作 . 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 发现一 系列金 、 、 、 、 、 银 钼 铅锌 铜 铁等金属矿床( )以及一大批物探、 点 , 化探异常
石墨 大理岩与斜 长 片麻岩 :2 1—— 晚太 古代 变质岩 :3 1 ——燕 山期 花 岗岩 类 : 1—— 海 西期 花 岗岩 :卜 4 1 加 里 东期 花 岗岩 与石 英 闪长 岩 ; 1 断层 ; 1——金 矿床 :8 7 1 ——铜锌矿床 :9 1——银 多金属矿床 ;O 2 —一铜钼矿床
【 摘
河南
郑州
401) 5 0 6
要】 文章在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 综合论述 了北秦岭 ( 河南段 南阳以西) 银铅锌矿床 的成矿地质背景 、 时空分布和基本特征。 根
据矿床地质特征和控 矿 因素, 将北秦岭 ( 河南段 南阳以西) 银铅锌矿 划分为大型构造蚀 变岩 型矿床 、 海底 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和受碳酸 盐岩控制 的沉型沉积—— 变质 ( 热液) 矿床 3类, 中大型构造蚀 变岩型矿床是最重要的矿床 类型。探讨 了北秦岭 ( 其 河南段 南阳以西) 银铅锌矿 床 的成矿 时代 、 成矿物质、 成矿流体 来源和成矿规律研 究, 为以后在该 区找矿指 出了A a 。 -s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一、阜平运动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了华北板块原始大陆型地壳二、吕梁运动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分为2幕:I幕(主幕)发生在1850Ma左右,II幕发生于1750Ma。

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三、晋宁运动
两幕:中元古代I幕(四堡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II幕,形成扬子大陆板块
四、加里东运动
1、在中国北方,志留纪时期,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使北秦岭洋闭合,形成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

志留纪后期,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北祁连海槽闭合,形成造山带,即加里东祁连运动
2、在中国南方,晚加里东期的广西运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大陆。

五、海西运动
晚古生代为海西构造阶段,形成联合古大陆。

六、印支运动
发生于晚三叠世,使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七、燕山运动
分为III期,早(J2/J3)、中(K1)、晚(K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大盆地。

八、喜马拉雅运动
分为三幕:
I幕在始新世末-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II幕始于中新世初期,III幕更新世到现在,高原的急剧隆升。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ppt课件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ppt课件


中国地台的主要特点

活动性:

建造:活动性沉积、强烈岩浆活动

改造:变形强烈、多期性

差异性:

纵向—差异性升降运动()

横向—边缘/内部构造活动(变形)
地 貌
阶段性:突变(断裂)式和渐变(过渡)式 早期—活动性、差异性明显 中期—相对稳定
晚期—再度明显的活动性、差异性

•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分区(板块)

华力西褶皱系;秦岭/秦岭印支褶皱系;巴颜喀拉

山-川西高原/巴颜喀拉-甘孜印支褶皱系;横断 山-三江/三江印支褶皱系;喀喇昆仑山-唐古拉

山/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系;冈底斯山-念

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系;

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喜山期褶皱系。 地槽区内二级中间地块与盆地相对应——柴达
国 大 地
中国中部——青藏高原东部发育的走向 SN横断山山脉是东西地势分界:

东部: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

构造山系呈NE-NNE向展布;
- 地 貌
西部:盆-岭相间 构造山系呈NWW和近SN
• 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1. 中国处于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大 地 构
西伯利亚板 块(地台)、 印度板块(地 台)和太平洋
国 大
第四级地势面:分布于中国东部邻海

地区,对应于东部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组

合区。包括东部海域的东海、黄海、南

海等。主要由大陆架、边缘海、岛弧和

海沟组成。东缘以太平洋为界。平均海

拔150~200m,面积达330104km2。

西秦岭北带大草滩群的解体及其地质意义_兼论北秦岭加里东运动的性质

西秦岭北带大草滩群的解体及其地质意义_兼论北秦岭加里东运动的性质

hsiangensis, Cleiothy r id ina k us bassica, C.
cf. submabr anacea, C. cf. lamelosa, Ca-
mar otoechia bip lex , C. cf. kinlingensis ,
P licochonetes cf. elegans , Rugosochonetes
一、概 述 西秦岭北带的上泥盆统大草滩群( D 3dc) , 由黄
振辉( 1959) 所创的“大草滩统”演变而来( 甘肃区域 地层表编写组, 1980) , 广泛分布于甘肃岷县—凤县 —礼县以 北地区( 甘肃地质矿产 局, 1989) 。迄今为 止, 大草滩群被认为是一套典型的磨拉石建造, 并作 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运动最直接、重要的证据广泛 地被研究秦岭的地质学家们所引用( 李永军, 1988; 霍福臣等, 1995; 殷鸿福等, 1995) 。
第二部分( 推覆断层之上) 以灰绿色、灰黑色中 细碎屑岩及灰岩为 主, 产有大量的珊瑚、腕足类化 石。这些化石在岩石中保存完整, 显然未经再搬运过 程, 根据岩性组合及这些化石产出的条件分析, 以滨 浅海相及碳酸盐岩台地相为主。
上述分析说明, 这两套地层在组成上及形成环 境上存在巨大差别, 不可能为同一时代的产物。
二、大草滩群层型剖面特征 大草滩群的建群剖 面位于甘肃漳县的大草滩
乡, 剖面如下: 上覆地层: 二叠系 深灰色硅质条带灰岩
断 层 9. 暗灰色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细砂 岩及灰岩, 含
腕 足 类 H unanosp irif er w angi, H . ning-
* 国家教委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 原稿收到日期: 1998-08-13; 修改稿 收到日期: 1999-09-28, 200004-18。 第一作者简介: 1968年3月生, 男, 浙江安吉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 从事区域构造地质学研 究, 现工作单位为国土资 源部南京地质矿 产 研究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 第1期2003-02/3-10 地 球 学 报ACTAGEOSCIENTIASINICA Vol.24 No.1Feb.2003/3-10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003003)和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资助。改回日期:2001-10-15;责任编辑:宫月萱。第一作者:董云鹏,男,1967年生,副教授,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业;E-mial:dongyp@nwu.edu.cn。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董云鹏 张国伟(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朱炳泉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摘 要 秦岭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表明,北秦岭具有明显高的初始ENd(t)值和Pb同位素比值特征,区别于明显低初始ENd(t)值和Pb同位素比值特征的华北陆块和扬子块体群。北秦岭与南秦岭具有明显不同的前寒武纪构造与演化特征。北秦岭是2000Ma左右形成于华北陆块南侧洋岛基础上的独立陆块,经历2200~1800Ma和1400~900Ma分别以垂向加积增生和侧向加积增生为主要机制的地壳生长。北秦岭在早元古代洋盆演化基础上,首次于1600Ma左右拼接于华北陆块南缘,1300~1000Ma发生扩张裂解,出现宽坪裂谷-洋盆构造环境,100Ma左右再次拼贴于华北陆块南缘。同时,北秦岭南侧可能发生与南秦岭陆块群中的陡岭微陆块的拼接。关键词 同位素年代学 岩浆活动 大地构造 前寒武纪 秦岭

ProterozoicTectonicsandEvolutionaryHistoryoftheNorthQinlingTerrane

DONGYunpeng ZHANGGuowei(MinistryofEducationKeyLaboratoryofContinentalDynamics,NorthwestUniversity;DepartmentofGeology,Northwest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9)ZHUBingquan(GuangzhouInstituteofGeochemist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Guangzhou,Guangdong,510640)

Abstract EvidencefromPrecambriangeology,geochemistryandisotopicagessuggeststhatNorthQinlingTerrane(NQT)isquitedifferentfromNorthChinaBlock(NCB).TheNQTischaracterizedbydistincthigherinitialENd(t)valuesandPbisotopicratios,incontrasttothelowerinitialENd(t)valuesandPbisotopicratiosoftheNCB.GeologicalevidenceindicatesthatNQTisalsodifferentfromSouthChinaBlock(SCB),especiallyinPrecambriantectonicandevolutionhistory.Basedonsynthesizedstudiesofgeologyandgeochemistry,itissuggestedthatNQTisanindependentterrane,whosefoundationisanoceanicislandformedtothesouthoftheNCBatabout2000Ma.ThemechanismoftwomaincrustgrowtheventsofNQTisverticalaccretionandlateralaccretionwhichoc-curredin2200~1800Maand1400~900Ma,respectively.MuchevidenceindicatesthatNQTwasdriftedinanearlyProterozoicoceanandconnectedwiththesouthernmarginofNCBatabout1600Ma,andthendriftedawayfromNCBduetotheoverspreadingandformationofKuanpingrift-oceanicbasininabout1300~1000Ma.Atabout1000Ma,theNQTcollidedwiththeNCBalongthenorthernboundaryfaultofKuanpingGroup.Keywords isotopicage magmaticmovement tectonics Precambrian Qinling

秦岭作为分隔中国南北大陆的著名大陆造山带,长期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近20余年来,随着板块构造理论与造山带新思想的发展,研究者们对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认识到秦岭造山带是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对接碰撞而成的造山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不同的构造时期以不同的构造体制、不同的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复合叠加而成现今的造山带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其主要经历了3个不同演化阶段:¹晚太古代)早元古代造山带基底形成演化阶段;º晚元古代)中三叠世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阶段(张国伟等,1996)。在这一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中造就并残存了大量的地质构造形迹,赋存了有关造山带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的丰富信息。尤其是元古代作为大陆生长的主要时期而倍受重视,得到了广泛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随着秦岭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以及Rodinia超大陆形成与裂解的恢复重建,对于秦岭地区元古代构造格局、构造体制与演化细节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争议。主要涉及华北、北秦岭、扬子陆块的时空演化关系和相应的构造体制,最关键的是北秦岭的构造属性问题。1 北秦岭地球化学边界及其构造意义北秦岭构造带主要出露造山带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及其后的火山-沉积建造,传统的观点认为其隶属于华北陆块,是由于华北陆块与扬子板块沿商丹缝合带对接碰撞而卷入造山带中的华北陆块南缘部分。但是,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地球化学研究却对这一认识提出了挑战。大量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沿北秦岭北界的洛南-栾川-方城断裂存在明显的地球化学边界。同位素填图和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黄萱等,1995;张本仁等,1996;欧阳建平等,1996)揭示北秦岭块体具有高Pb同位素比值和很高的初始ENd(t)值(+7.6~+6.3),明显区别于具有低Pb同位素比值和初始ENd(t)值(+3左右)地球化学特征的华北块体(李

曙光等,1989)。由于Pb同位素具有很强的构造块体与区域性特征,因此,Pb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为探讨岩石圈结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同位素资料(Zhu,1995;朱炳泉等,1998),进行Pb同位素比值三维空间矢量填图结果表明,华北块体与北秦岭之间存在明显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图1),并大体与北秦岭块体北界的洛南-栾川-方城断裂相重合,分割具有不同Pb同位素空间矢量组成的华北块体与北秦岭块体。华北块体具有明显的低Pb同位素矢量V1值,而北秦岭以高V1值为特征,华北块体的Pb同位素矢量V2小于14,而北秦岭块体以V2小于26,大于14为特征,沿洛南-栾川-方城断裂在宽约20km的范围内V2值从10陡增至20,显示具有明显的梯度带特征。这一结果表明,华北块体与北秦岭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球化学边界,分割具有不同Pb同位素空间矢量组成的华北与北秦岭块体。北秦岭地球化学边界的形成、构造意义取决于北秦岭构造属性及其与南秦岭的相互关系。尽管大范围的地球化学填图表明,地球化学边界可能反映了岩石圈块体拼接界线(Zhu等,1996)。但北秦岭南部的松树沟蛇绿岩与北侧的宽坪蛇绿岩形成时限、源区特征均显示较大的相似性,同位素地球化学边界仅存在于宽坪岩群北侧,松树沟蛇绿岩出露区却不存在。而且,目前公认的秦岭造山带最

图1 北秦岭Pb同位素急变带Fig.1 ThePbistopicsteepzoneinNorthernQinling

4地 球 学 报2003年主要的板块缝合带)))商丹带也不存在。这些事实表明,北秦岭的地球化学边界不简单是块体边界的反映,更可能代表了早元古代洋陆地幔差异的分界。北秦岭是在先期洋幔基础上发育演化形成的,火山岩源于亏损的MORB源区,必然具有高的初始ENd(t)值,而华北陆块南缘长期处于稳定的陆块演化过程中,同位素地球化学反映了其长期保存的稳定大陆地幔特征;因而,二者必然存在同位素系统差别。同时,大量的研究显示,这种地球化学边界仅反映了不同块体岩石圈组成的系统差异,而不能与块体之间洋盆大小简单地联系。2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演化2.1 基本地质概况现有的地质研究表明,以北秦岭北缘的洛南-栾川-方城断裂为界,分隔具有不同物质建造的华北陆块和北秦岭构造带。洛南-栾川-方城断裂带绝非简单断裂,而是一条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带,由一系列断层、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岩块组成的断裂构造岩带,明显分隔南北不同构造地层地质体。同时,沿断裂带发育晚元古宙、古生代碱性岩。构造解析揭示该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构造变形,在继承前寒武纪基本构造格架的基础上,迭加了显生宙长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复杂的构造变形形迹。剔除 近时期构造形迹,显示洛南-栾川-方城断裂在中晚元古代对北秦岭和华北陆块南缘的划分意义。北侧的华北陆块南缘带主要出露华北型的晚太古代基底太华群和登封群、早元古代安沟群、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等;南侧的北秦岭未发现太古代岩石,自北而南依次出露宽坪岩群、二郎坪岩群、秦岭岩群、松树沟蛇绿岩片和丹凤岩群,各岩群之间均以大型剪切带和断裂为界,相互逆冲叠置。二郎坪岩群是由大庙岩片、小寨岩片和二郎坪蛇绿岩片3个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特征不同的构造岩片叠置而成,前二者主要为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后者代表弧后盆地洋壳残片,古生物化石证据表明,其主体形成于早古生代(孙勇等,1996)。丹凤岩群主要为斜长角闪岩,以变质的钙碱系列玄武岩为主,形成于洋内岛弧构造环境(张旗等,1995),古生物化石限定其主体形成于早古生代(崔智林等,1995)。尽管近年来丹凤蛇绿岩和二郎坪蛇绿岩发现有100Ma左右的同位素年龄信息,但岩石地球化学、古生物学证据显示,其主体无疑是与古生代南北块体沿商丹带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的。而秦岭岩群、宽坪岩群和松树沟岩片是前寒武纪北秦岭区的主体岩石构造单元。2.2 秦岭岩群及其对北秦岭构造属性的制约秦岭岩群是北秦岭现今出露的最古老的岩石,是一套经历多期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的变质杂岩,主要由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钙硅酸盐岩、大理岩组成,为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夹基性岩。西峡蛇尾地区的黑云斜长片麻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267+173-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