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影像诊断人卫版课件详解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脑肿瘤影像学诊断精品医学PPT课件

脑肿瘤影像学诊断精品医学PPT课件
CT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常见斑点状钙化。 多以广基底与硬膜相连,类圆形,边界清楚,瘤 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时可出现中或 重度水肿。增强扫描呈均匀性显著强化。
颅板侵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少数恶性或侵袭 性脑膜瘤可以侵犯脑实质及局部骨皮质。
MR 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均一性强化,临近脑膜强化称为“脑 膜尾征”,并见“白质挤压征”、“脑脊液包绕 征”为脑膜瘤典型表现。
幕下室管膜瘤约占60%~70%,以小儿多见,多 位于四脑室内。幕上室管膜瘤多见于成人,70% 以上完全位于脑室外。
沿脑脊液种植转移。
CT幕下室管膜瘤表现为等、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钙化和出血。幕上室管膜瘤CT表现多种多样,但 囊变与出血较幕下常见。
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
MR DWI
ADC(水扩散系数)值可以反应脑肿瘤的细胞构 成,恶性胶质瘤的ADC值比良性胶质瘤的ADC值
低;水肿区的ADC值明显高于肿瘤区的ADC值。
MRS
恶性肿瘤 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降低,胆 碱(CHO)明显升高,肌酸下降,乳酸升高。
脑肿瘤的CT和MR征象
线损伤。
检查体位
1.轴位。 2.冠状位。 3.矢状位。 4.平扫与增强扫描。 5.扫描参数及后处理,5—10mm层厚及层距
检查方法
1. 头颅X线平片 观察颅内钙化,蝶鞍扩大, 骨质破坏,内听道扩大等。
2. DSA作为诊断已经少用,血管栓塞治疗。 3. CT、MR最常用,确定有无肿瘤,并对其
好发部位为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鞍区、 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肿瘤位 于脑室内。

骨肿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骨肿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PPT课件
24
PPT课件
桡 骨 巨 细 胞 瘤 ( 生 长 活 跃 )
25
骨巨细胞瘤恶性表现
如肿瘤生长迅速,肿瘤边缘出现筛孔状
或虫蚀状骨质破坏,骨嵴残缺紊乱
侵犯软组织,出现软组织肿块且骨膜增
生明显时,提示为恶性肿瘤
PPT课件
26
骨巨细胞瘤CT表现
为位于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骨
多见于青年,11~20岁可达47.5%,男
性较多,男女比率为2.3:1
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干
骺端为好发部位
PPT课件
49
骨肉瘤临床与病理
主要临床表现是局部进行性疼痛、肿胀
和功能障碍。局部皮肤常较热并有浅静 脉怒张
病变进展迅速,可发生早期远处转移,
预后较差
实验室检查血碱性磷酸酶常增高
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 为常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
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 部分肿瘤压之可有似捏乒乓球样的感觉
PPT课件 12
骨 巨 细 胞 瘤 发 病 部 位
PPT课件 13
骨巨细胞瘤病理表现
起源于骨骼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由于肿
瘤的主要组成细胞类似破骨细胞,因此, 又被称为破骨细胞瘤
PPT课件 45
肋 骨 骨 囊 肿
CT
PPT课件
46
,股 股骨 骨颈 头囊 反状 应破 性坏 骨, 质接 增近 生水 的 密 度
PPT课件
股 骨 颈 骨 囊 肿
47
CT
PPT课件
48
骨肉瘤临床与病理
为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其40%。 起源于骨间叶组织(肉瘤性成骨细胞),能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可修改版ppt]

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可修改版ppt]

游XX 男 14岁 病理诊断:股骨骨纤维结构不良 影像学表现与骨囊肿相似
同上病例 男 14岁 CT 病理诊断:股骨骨纤维结构不良
同上病例 男 14岁 MRI 病理诊断:股骨骨纤维结构不良 注意与骨囊肿鉴别
(2)巨细胞瘤:也呈囊样改变,但多见 于20岁以上,好发于骨端,常为偏心 性生长,呈多囊状或泡沫状,于MRI常 见有多个液-液平面。
STIR
陈X 男 28岁 右胫骨孤立性骨囊肿
同上病例 男 28岁CT 右胫骨孤立性骨囊肿
同上病例 MRI
右胫骨孤立性 骨囊肿
黄XX 男 10岁 病理:右股骨上段骨囊肿
同上病例 男 10岁 病理:右股骨上段骨囊肿
MRI
T2WI
MRI T2WI
T2WI
陈X F 9岁
左股骨上段单纯性骨囊肿
T1WI
刘XX F 17 右股骨颈巨细胞Ⅰ级
同上病例 F 17 CT 右股骨颈巨细胞Ⅰ级
同上病例 右股骨颈巨细胞Ⅰ级 MRI
(3)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变多偏心性生长, 膨胀程度较囊肿大,囊肿多呈半圆形, 囊肿内可有斑点状钙化,边缘不光整, 可突入软组织。
女 11岁 病理:右肱骨动脉 瘤样骨囊肿
X-RAY
(6)慢性骨脓肿:有的与骨囊肿很相似, 但骨脓肿周围有骨硬化区环绕,逐渐消失 于正常骨质中。
陈X 男 56岁 病理:右股骨 颈病灶内为 坏死组织
同上病例 CT 病理:右股骨颈病灶内为坏死组织
同上病例 病理:右股骨颈 病灶内为坏死组织
MRI
陈XX 女 32岁 病理:左股骨颈骨囊肿
陈XX 女 32岁 CT 病理:左股骨颈骨囊肿
黄XX 男 10岁 病理:右股骨上段 骨囊肿
黄XX 男 10岁 CT 病理:右股骨上段 骨囊肿

胰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精品PPT课件

胰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精品PPT课件

胰腺形态、位置 及毗邻
胰管贯穿胰腺全长,体 部常位于胰中央偏后
管径一般可为2~3mm, 胰头处可达3~4mm,年 轻人光滑较细,老年人 迂曲扩张
两个生理性狭窄
主、副胰管汇接处
胰体中部,脊柱左前
主胰管(Wirsung管) 副胰管(Santorini管)
胰管
胰管汇合类型
动脉血主要来自
1.胃十二指肠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
细胞分化 导管分化
腺泡分化 内分泌分化
按起源分类
功能特征 产生黏液
产生酶 产生多肽类激素
免疫表型
典型肿瘤
CK19、CA19-9、 CEA、B72.3、
MUC1
导管腺癌、浆液性 囊腺瘤、粘液性囊 性肿瘤、导管内乳 头状粘液性肿瘤
胰蛋白酶、糜蛋白 腺泡细胞癌、胰母
酶、脂肪酶
细胞瘤
CHG、SYN、CD56 胰腺内分泌肿瘤
2.胰颈部的淋巴结:直接回 流到肠系膜上动脉附近淋巴 结;胰体尾部的淋巴结大部 汇流入胰体上下缘淋巴结和 脾门淋巴结。
3.胰腺的淋巴引流途径对于 胰腺癌的扩散方式有着重要 的意义。
胰腺淋巴结引流
胰腺常见变异
1.胰腺形态变异
胰头异常
胰颈异常突起
胰尾缺如
环形胰腺
胰腺扭曲
胰周脂肪嵌入
2.胰腺异位
3.胰管、胆管变异
胰腺肿瘤的影像诊断
一、胰腺的大体解剖
胰腺呈条带状,平第二腰 椎,位于上腹中部腹膜后 间隙中。
胰腺尾部到胰头:从左上 后到右下前。
胰腺分头、颈、体、尾及 钩突
3cm,2.5cm,2.0cm
胰腺大小颇多变异,与年 龄有关,用测量大小的方 法确定有无异常价值甚微 临床经验,主观判断

膀胱肿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膀胱肿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血尿初步筛选
尿常规和尿脱落细胞检查
★肿瘤标记物
膀胱肿瘤抗原(BTA) 核基质蛋白(NMP22) 流式细胞术(FCM)
PPT课件
14
KUB+IVP
不易发现膀胱内小肿瘤,但可了解上尿路系 统有无肿瘤及肿瘤对肾功能的影响
尿路移行细胞肿瘤有多发性特点,任何膀
胱肿瘤患者都应考虑到同时有上尿路肿瘤
的可能,所以应常规行排泄性尿路造影检
PPT课件 10
膀胱肿瘤

临床表现
大多数膀胱肿瘤患者没有明显的体征
部分晚期患者可以通过双合诊于下腹
部触及膀胱肿物
盆腔淋巴结转移时,可能有双下肢的 淋巴性水肿
PPT课件 11
膀胱肿瘤
局部表现:
临床表现
★ 肉眼血尿:第一症状 70%~98% 无痛性 间歇性 全程 ★ 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26
手术所见:膀胱左侧壁可见新生肿物,约5X6cm大小,肿物表面被大量 黄色坏死组织覆盖,考虑可能为血块机化。坏死组织以下为菜花样肿物, 范围较大,呈宽基底,其余膀胱各壁粘膜光滑,未见新生肿物 病理:低级别尿路上皮癌
PPT课件 27
病例4,男,80 岁;膀胱癌术 后复发
PPT课件
28
PPT课件
膀胱肿瘤的影像诊断
PPT课件
1
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6% 发病年龄50~70岁 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男:女=3:1 95%以上的膀胱肿瘤来源于尿路上皮 细胞 90%以上的膀胱肿瘤是移行细胞型
PPT课件 2
3 PPT 课件 膀胱壁分层a:膀胱粘膜上皮 b: 粘膜固有层c:肌层d:浆膜层
全球每年约有26万个新病例发生,其中9.9万人死亡 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 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吸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ppt模板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ppt模板

A,平扫右肝下叶边 缘5cm圆形外生性肿 块,不均匀低密度 B,动脉期肿瘤不均 匀强化
A
B
C,切除标本显示:
1,广泛出血(空箭),
2,胞浆内含大量脂肪的细胞
聚集区(直箭)
C
肝腺瘤--鉴别诊断
肝腺瘤:钙化和 血管期显著强化
A
A,CT平扫;B,
B
CT门脉期;C,
MR动脉期
C
肝腺瘤--鉴别诊断
肝腺瘤:包膜 T2
fatty liver
不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hypoattenuating hemangioma from hypo-dense to isodense. A, plain scan. B, arterial phase. C, 41 seconds later. D, 3 minutes 39 seconds later . E, 6 minutes 55 seconds
3,腺瘤:T1多为高信号,T2亦为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 强表现与FNH类似,但可见包膜。
鉴别诊断
4,转移瘤:注意,T2像可见肿瘤中央坏死-高信号“靶征”和肿瘤周围水肿—高信号 “环征”,与低信号肝癌假包膜不同。 5,肝内胆管细胞癌:见讲义。 6,肝肉瘤:见讲义。 7,肝淋巴瘤:见讲义。
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血管期
延迟期
FNH--鉴别诊断
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原则
1,T1为等-低信号,均匀,中央可有更低信号 瘢痕区; 2,T2为稍高或等信号,中央瘢痕更高信号;3, 增强早期显著均匀强化,中晚期呈稍高—等信 号,中央瘢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 4,部分病例没有中央瘢痕,仅见线样分隔。
肝腺瘤--鉴别诊断
临床上好发育龄女性,与口服避孕 药有关;肿瘤细胞胞浆内含大量脂 质和糖原;CT和MR表现与FNH极为相 似,但易发生出血,没有中央瘢痕 和包膜。如果没有包膜,则与没有 中央瘢痕的FNH鉴别困难。

精品推荐医学影像诊断PPT课件图文详解完整版-脊柱肿瘤影像学诊断

精品推荐医学影像诊断PPT课件图文详解完整版-脊柱肿瘤影像学诊断

脊椎骨髓瘤与转移瘤 鉴别:
椎体破坏+软组织肿块倾向骨髓瘤。 椎体破坏+广泛性骨质疏松倾向骨
髓瘤。 椎体破坏伴椎弓及附件早期破坏
倾向转移瘤。
骨髓瘤MRI表现:
T1w呈灶性或弥漫性低信号。 T2w呈灶性或弥漫性高信号。 T2w敏感性高于T1w 增强T1w病灶强化,可作疗效观察。 软组织肿块T1w低信号,T2w高信
号。 STIR序列敏感性高于SE序列。
脊索瘤:
起源:残留或异位脊索组织,属低 度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多见于40--70岁。 发病部位:颅底(35%),骶尾椎
(55%)和脊柱(10%)。
临床症 状:
早期无症状或表现为疼痛。 颅底肿瘤有神经压迫症状。 骶尾病变向后生长出现软组织肿快;
脊椎动脉瘤样骨 囊肿:
一.原发性 二.继发性—发生在其它骨病变
(巨细胞瘤、骨囊肿等)基础上 或与之共存
发病年龄及部 位:
发病年龄:30岁以下,80%在20岁以 下。
发病部位:脊椎占20%,颈胸椎多见, 好发于附件,向椎体累及。
X线表现:
病变起源于附件并向椎体发展, 病灶呈囊性膨胀性,单房或多房 改变,与正常骨分界清晰,周边 无硬化,病灶破入软组织形成软 组织肿块。
细胞瘤>2厘米, 1—2厘米间为两者 并发。
影像学表 现:
X线及CT表现: 脊椎附件偏性膨胀病灶。 病灶易累及软组织。 50%有钙化,骨化。 病灶周围骨增生不甚明显。 MRI:T1W中低信号。 T2W不均匀混杂高信号。
骨巨细胞 瘤:
起源:脊髓间充质。 病理分级:1—4级或侵袭性和非侵
10%,1/2在腰椎椎板,关节突,椎 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X线透过人体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组织时,因其所 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故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 有差异。在荧屏或胶片上形成黑白对比的影像。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一、普通X线检查
(二)检查方法 1.荧光透视 主要用于心、肺等进行大体检
查; 2.X线摄片 主要用于胸部和骨骼系统和乳腺
的大体检查; 3.造影检查 主要用于食道、胃、肠等空腔
织的关系。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三、磁共振检查 (二)检查方法 2.磁共振增强扫描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肿瘤影像诊断人卫版课件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肿瘤影像诊断人卫版课件
目的和要求
掌握: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常见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价值;
熟悉:常用肿瘤影像诊断的检查方法; 常用肿瘤影像诊断的检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了解:常用肿瘤影像诊断技术的原理
概述
➢1895年伦琴发现X线,随即被应用于医学检查, 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的新学科,奠定了医学影像 学基础。
三、磁共振检查 (二)检查方法 1.常规磁共振检查 ➢水抑制序列:特殊脉冲序列可将自由水(正常组
织中的水分子)的信号减弱,而结合水(病理组 织中的水分子)信号被显示出来,更加突出病理 区域的显示。
常见组织的MRI信号高低及灰度特征
序列 脑白质 脑灰质 血肿
肌肉

(亚急性)
脂肪 骨皮质
T1WI
稍高, 白灰
器官的大体检查。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一、普通X线检查 (三)检查的优势与不足
1.优势 方便快捷;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
辐射剂量低;适用于筛查。 2.不足
图像为组织的重叠影像,图像分辨率低;对小 病灶易漏诊;难以提供病灶确切位置及与周围组织 关系等具体信息。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T2WI序列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三、磁共振检查 (二)检查方法
1.常规磁共振检查 脂肪抑制水抑制 (FLARE序列)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三、磁共振检查 (二)检查方法
2.磁共振增强扫描
➢静脉注入造影剂,并进行扫描检查; ➢目前磁共振普遍应用含钆造影剂; ➢肿瘤病变血管丰富,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多呈强化; ➢提示病灶性质、范围,并更加清楚的显示其与周围组
二、CT扫描检查
(一)成像基本原理
采用X线束对选定层面扫描,由探测器接受该 层面上各个不同方向的人体组织对X线的衰减值。 经模/数转换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 扫描层面的组织衰减系数的数字矩阵。将矩阵内的 数值通过数/模转换,用黑白不同的灰阶等级在荧 光屏上显示出来,构成图像。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二、CT扫描检查 (三)检查的优势与不足
不足: ➢辐射剂量显著高于普通X线检查; ➢邻近结构的密度差异悬殊、扫描过程中体位移动、
设备故障等因素,均可引起伪影,影响图像效果; ➢增强扫描中,碘造影剂过敏可造成严重后果。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三、磁共振检查 (一)成像基本原理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二、CT扫描检查 (二)检查方法 1.CT平扫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二、CT扫描检查 (二)检查方法 2.增强扫描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二、CT扫描检查 (三)检查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检查方便快速,满足大部位、大范围扫描; ➢可直接扫描横断面图像,清楚显示组织结构关系; ➢密度分辨率较高,可定量分析组织的密度值; ➢可调整图像窗宽、窗位,便于观察不同密度组织; ➢增强扫描可以更加清楚的显示病灶位置、边界等。
➢近30年,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磁共振显像(MRI)、超声、放射性核 素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等新技术应用于 临床,使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不断提高。
➢肿瘤影像诊断超过了原有的解剖形态学范畴,深 入到了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
生物体内的氢质子在静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 激发,可产生磁共振现象。射频脉冲激发终止后, 氢质子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射频信号(MR信号),将 所产生MR信号进行接收、空间编码、转换,形成了 磁共振图像。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三、磁共振检查 (一)成像基本原理
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 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 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 弛豫。
二、CT扫描检查 (二)检查方法 1.CT平扫 不应用造影剂或对比剂的常规扫描。
2.增强扫描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进行扫描。
3.造影扫描 将水、气、碘等造影对比剂注入扫描 器官或组织结构中,制造密度差异后进行CT扫描, 可以更好的显示组织器官的结构改变或新生肿物。
4.特殊CT检查 CT扫描图像经过计算机重建处理, 得到血管的解剖结构、空腔内部构造等方面图像。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三、磁共振检查 (二)检查方法 1.常规磁共振检查 ➢自旋回波(SE)序列:T1WI对解剖结构显示较清
楚,而病变组织在T2WI对比更明显 ➢脂肪抑制序列:特殊的脉冲序列可将脂肪形成的
高信号抑制,而非脂肪成分的高信号不被抑制, 消除呈脂肪组织对病灶的遮挡。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中等, 灰
高,白
中等, 灰
低,黑
高,白
低,黑
T2WI
中等,灰
稍高, 白灰
高,白
中等, 灰
高,白
较高,白 灰
低,黑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三、磁共振检查 (二)检查方法 1.常规磁共振检查
T1WI序列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三、磁共振检查 (二)检查方法 1.常规磁共振检查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第二节 常见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优选及诊断
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容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第二节 常见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优选及诊断
第一节 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原理及检查方法
一、普通X线检查 (一)成像基本原理
1.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