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向歌诗求讽刺
第四讲 隋唐五代

第四讲隋唐五代一、填空题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10.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1.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回答“古圣贤人所为书俱存,辞皆不同,宜何师?”的问题时说:“师其意,不师其辞。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发愤著书”说—脉相承的。
13.教材指出:中唐的诗歌理论,较为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可以诗论家司空图为代表;另一种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可以诗人白居易为代表。
14.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文章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强调的重点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
15.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16.教材认为: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弊端之一,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按照这种理论写出的诗歌,必然会直白浅露。
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
18.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19.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5本)1、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目录第一单元韩愈散文三篇1.祭十二郎文[扩展阅读]祭妹文(袁枚)2.送李愿归盘谷序3.※柳子厚墓志铭第二单元柳宗元散文三篇4.种树郭橐驼传[扩展阅读]病梅馆记(龚自珍)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6.※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三单元欧阳修散文三篇7.秋声赋8.六一居士传9.※朋党论第四单元苏轼散文三篇10.放鹤亭记11.后赤壁赋[扩展阅读]兰亭集序(王羲之)12.※留侯论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4.武昌九曲亭记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第六单元曾巩、王安石散文三篇16.墨池记(曾巩)17.游褒禅山记[扩展阅读]游三游洞记(刘大櫆)18.兴贤(以上王安石)(注:前面标有※的为略读课文)体验与探究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与研讨附录唐宋散文2、自修教材《论语》选读目录《〈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修教材。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论语》中俯拾即是的格言警句,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民族语言里和民族生活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挥着重大影响。
了解《论语》,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语言,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都是极为有益的。
教材注意坚持基础性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三个维度、三种能力、三种学习方式展开,在解读原著的过程中,注重文化论著阅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
教材分阅读和实践两大部分。
阅读共十五课,各课围绕一个主题编排。
除个别情况外,每课取《论语》相关语句为标题。
全书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
具体情况是:一、政治主张及实践: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第三课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二、修身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七课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第八课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三、学习与教育第十课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第十二课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即《先进•侍坐》章,感人的师生关系)四、哲学思想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3、选修教材《汉语学习与应用》目录《汉语学习与应用》是“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教材。
调侃囊中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宰相的现代诗词歌赋

标题:现代诗歌中的“调侃囊中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宰相”1. 引言在现代社会,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而在现代诗歌中,有一种调侃讽刺的风格,其中常常体现出“囊中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宰相”的意象。
2. 深度探讨“囊中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宰相”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囊中有钱仓有米”的向往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这种向往是否代表着成功和幸福?在诗歌中,这一题材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对物质的追求和对功利的崇尚。
诗人通过调侃的方式,将这种追求与宰相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暗示了现代社会对成功标准的扭曲和消极的人生观。
3. 广度探讨“囊中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宰相”的表现形式在现代诗歌中,对“囊中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宰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诗人通过幽默的叙述方式,将“宰相”这一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人士相联系,从而讽刺现代社会对功利的过度追求;有的诗人通过写实的描写,展现了“囊中有钱仓有米”带来的物质享受与精神空虚的对比,呈现出对现代生活的无奈和矛盾。
4.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现代诗歌中“囊中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宰相”主题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通过讽刺调侃的方式,揭示了当今社会中人们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带来的内心困惑和精神焦虑。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现代诗歌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囊中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宰相”的主题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批判,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诗歌作为艺术的表达方式,应该在讽刺调侃中引发人们的思考,唤起对内心世界的反思,从而引发社会的共鸣和改变。
6. 结语“囊中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宰相”这一主题,既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抨击,也是对人性的关怀。
希望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诗人们能够通过这一主题,表达更多深刻的思考,传达更多积极的能量。
以上就是我对“囊中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宰相”的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探讨,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翻译及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注释:①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②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⑤兜鍪:指千军万马。
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⑥坐断:占据,割据。
⑦休:停止。
⑧曹刘:指曹操、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
’”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⑩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
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1: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66岁做江苏镇江知府时写的《南多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1140-1207),山东济南人。
在他出生前13年,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中原陷入敌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卖炭翁》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
浅谈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讽刺与同情

浅谈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讽刺与同情摘要:《新乐府》五十首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可谓是“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在这些诗歌里,白居易的讽刺与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讽刺,对各级惯例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鞭挞,更有对下层劳苦大众、弱势群体以及饱受战乱之苦的边境人民的深切同情。
因为他的诗都是针对现实而发,所以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白居易;新乐府;讽刺;同情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
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
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
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也。
”(《唐音癸签》)中唐以来,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宦官专权、朋党斗争、藩镇割据、异族入侵,诸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统治阶级却日益腐化。
岌岌可危的政治局面激发了志士仁人的改革热情。
革命成为时代的潮流,文学领域内新乐府运动随之而起,新乐府诗成为广大诗人备受推崇的文学体裁。
如元稹写新题乐府12首,白居易有新乐府50首,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也皆有新乐府诗。
其中尤以白居易的新乐府50首最为著名。
他们用来针砭现实,指反时弊,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乐府的特点有二:一是用新题。
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
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
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
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而白居易将它推向高潮,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主张,用以美刺现实。
纵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反映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白居易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实。
二是白诗所反映的事件与他当时的奏章内容保持一致。
在元和三年至五年做左拾遗期间,他利用谏官的职位,“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建议朝廷“立采诗之官,开讽谏之道”,把上书奏事与写诗歌事结合起来。
跳蚤之歌

跳蚤之歌《跳蚤之歌》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在1879年秋天创作的一首著名讽刺歌曲。
歌词选自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第五场中魔鬼梅菲斯特与一群朋友在酒店里所唱《跳蚤》一歌中的诗句写成。
在他之前贝多芬、里拉、柏辽兹等作曲家都曾为这段歌词谱曲,但都是歌谣风格的分节歌,而穆索尔斯基所作的是一首"通谱歌",它以鲜明的音乐形象、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和浓郁的俄罗斯民歌风格著称于世。
全曲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性的旋律音调,具有近似口语和朗诵调的特点,描述国王养了一只大跳蚤,招来裁缝给跳蚤做官袍。
第二部分:旋律模拟威严颂歌的风格,描写跳蚤在宫中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丑态。
第三部分: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旋律交替呈现,描写跳蚤为非作歹,搅得宫廷上下不安,最后以捏死跳蚤的人民群众爽朗、痛快的笑声结束全歌。
除结尾外,全曲贯穿了嘲弄和轻蔑的笑声,大大增强了讽刺效果。
穆索尔斯基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有抒情性的浪漫曲,有反映农民疾苦的摇篮曲及其它民间生活题材的歌曲,也有针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歌曲。
《跳蚤之歌》就是著名的讽刺歌曲。
这首歌曲作于1879 年秋,是他生前最后一首成功作品。
《跳蚤之歌》的歌词选自德国大诗人哥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一段。
原作是借剧中一个魔鬼讥讽德国封建诸侯以及他们豢养的宠臣的诗篇。
穆索尔斯基将它谱写成曲,借以讽刺俄国沙皇的黑暗专制统治。
穆索尔斯基用自己的音乐作品同沙皇专制统治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他曾说过:“我背着十字架,高抬着头,不顾一切,勇敢而又愉快地向着光明的、有力量的和正直的目标前进。
向着热爱人民的、靠着人民的欢乐、痛苦和奋斗而生存的真正的艺术前进。
”穆索尔斯基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跳蚤之歌》充分反映出他的反抗精神和艺术才华,成为世界上许多男中、低音歌唱家的优秀保留曲目。
《跳蚤之歌》一经问世,就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切中时弊的内容,而且在音乐表现上也颇具特点:1.鲜明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