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地下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200303.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A04.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必修07.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包含实验8学时08.课程学分:309.授课对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张人权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2011年,第六版.主要参考书:[1]薛禹群主编:《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2]沈照理等编著:《水文地质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3]R.H.布朗等编,赵耿忠、叶寿征等译:《地下水研究》,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年[4]任天培主编:《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5]霍崇仁等编:《水文地质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6]朱学愚、钱孝星编著:《地下水资源评价》,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R.A.费里泽著,吴静芳译:《地下水》,地质出版社,1987年[8]石振华,李传尧主编:《城市地下水工程与管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9]王大纯,张人权等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第五版.大纲执笔人:11.课程中文简介: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课程主要讲授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动态与均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基本特征等,为本专业的其它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12.课程英文简介: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in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Hydrology and Wal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The course inl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in hydrogeology, the physical mechanics of groundwater flow, the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processes, groundwater regime and balance, and groundwater types. The knowledge herein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the hydrogeology.13.京程装承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本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的功能,水文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岩石的空隙类型及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及水化学分析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的基本特征等基础理论和方法。
水文地质学 简答论述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20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21世纪的转变时期。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2.简述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有:颗粒排列情况、分选程度、颗粒形状及胶结程度。
排列方式愈规则、分选性愈好、颗粒形状愈不规则、胶结充填愈差时,孔隙度愈大;反之,排列方式愈不规则、分选性愈差、颗粒形状愈规则、胶结充填愈好时,孔隙度愈小。
6.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岩性、初始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位降速。
岩性主要表现为决定空隙的大小和多少,空隙越大越多,给水度越大;反之,越小。
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下降后给水度偏小。
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大时,释水不充分,给水度偏小。
7.影响岩石透水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影响因素有:岩性、颗粒的分选性、孔隙度。
岩性越粗、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透水能力越强;反之,岩性越细、分选性越差、孔隙度越小,透水能力越弱。
8.简述太砂基有效应力原理?在松散沉积物质构成的饱水砂层中,作用在任意水平断面上的总应力P由水和骨架共同承担。
及总应力P等于孔隙水压力U和有效应力P' 之和。
因此,有效应力等于总应力减去孔隙水压力,这就是有效应力原理。
9.简述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地下水位下降后,孔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加,颗粒发生位移,排列更加紧密,颗粒的接触面积增加,孔隙度降低,岩土层受到压密。
3.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和下降速率,对松散岩石的给水度产生什么影响?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重力水的一部分将转化为支持毛细水而保持于地下水面以上,给水度偏小;在细小颗粒层状相间分布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时,易形成悬挂毛细水不能释放出来,另外,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成,而往往迟后于水位下降,给水度一般偏小。
水文地质学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水循环及其影响水循环的影响因素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地下水在其中所受的影响和作用,全面正确认识 地下水的形成与自然界水循环的制约关系。重点掌握气象水文及地质 诸因素对地下水形成运移的影响关系,充分认识到自然界水循环只是 在运动形式和存在状态上的转换,在数量上服从于水均衡规律,概略 了解我国的水循环状况。
主要教学参考书
房佩贤等编著《专门水文地质学》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
任天培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北京:地质 出版社,1986
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北京:地质 出版社,1998
课程内容及各章节主要知识点学习指导
绪论
课程内容
一、水文地质学基础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二、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其他学 科的关系
8)地下水作为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把 它纳入到总的水资源中进行统一的水资源调配,以兴利除弊。
第一章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均衡
课程内容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自然界的水分布; 2.自然界的水循环: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二、自然界的水均衡。 三、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1.气象因素; 2.水文因素; 四、我国水资源概况。
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各种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并正 确运用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进行相应的工程水文 地质分析。本课程阐述的各种地下水的类型,赋存特点,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及其形成作用,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地 下水资源分析等内容为学生们学会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和 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并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 习奠定相应的基础。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1.地下水的概念地下水是指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地下水也是参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处于地下隐伏径流阶段的循环水。
地下水是储存和运动于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那么地下水必然要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
地质条件包括岩石性质、空隙类型与连通性、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历史等。
地下水环境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
2.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岩石和土体空隙既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又是运移通道。
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性、充填程度及其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埋藏条件。
根据成因可把空隙区分为孔隙、裂隙与溶隙三种,并可把岩层划分为孔隙岩层(松散沉积物、砂岩等)、裂隙岩层(非可溶性的坚硬岩层)与可溶岩层(可溶性的坚硬岩石)。
孔隙岩层中的空隙分布比裂隙可溶岩层均匀,溶隙一般比孔隙、裂隙岩层中的空隙规模大。
这三种空隙的大小分别以孔隙度、裂隙率与岩溶率表示,即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裂隙和溶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空隙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水,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和固态水。
此外,还有存在于矿物晶体内部及其间的沸石水、结晶水与结构水。
水文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饱和带的重力水,即在重力作用支配下运动的地下水。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1)孔隙。
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
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是影响其储容地下水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
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水文地质学.重点

水文地质学.酉地下水的研究对象:饱和带水和非饱和带水。
地下水的功能:宝贵的资源、重要的地质营力、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极具价值的信息载体。
浅部层圈水:以液态为主,部分为固态和气态。
深部层圈水:矿物中的水以及超临界状态水。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地质循环:水的地质循环即发生在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地下水与地表水优缺点对比:00优点:(1)分布广泛;(2)变化稳定;(3)具有天然调节性;(4)水质良好;(5)易于开发利用缺点:1)地下水隐藏于地下,查明分布规律才能利用;2)一旦污染,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和耗费昂贵成本。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土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裂隙–岩石形成以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石遭到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溶穴–可溶岩石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
必须在原有空隙、裂隙发育基础上产生的。
孔隙度(n):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影响因素:颗粒排列方式、颗粒分选程度、颗粒形状、胶结填充、对于粘性土,还与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有关。
岩土中水存在形式:结合水(矿物表面结合水(强结合水、弱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结合水:分布在颗粒表面受静电引力大于重力,而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的那部分水。
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容水性:岩石能容纳一定数量水的性质。
用容水度表示。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数量水的性质。
用给水度表示。
持水性:岩石在重力释水后能在空隙中保持一定数量水的性质。
水文地质学课件 08地下水系统

8.1 系统概述一、系统概念的提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系统论系统概念系统思想与方法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是:把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二、系统相关概念(钱学森,1978年)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便是系统的结构。
系统方法认为:不应当将系统理解为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应将其理解为诸要素以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并共同行动的整体。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广泛1+1=21+1>21+1<2三、系统与环境一个系统不仅内部各个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且整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即系统接受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然后经过系统变换,再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
即系统与环境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之为激励;系统在接受激励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之为响应;环境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这种变换取决于系统的结构:S=f(I,O)(INPUT,OUTPUT)在此提供了一种研究系统内部结构的方法,即通过输入、输出研究系统内部结构例如,在同等降水条件下,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层、构造、地貌乃至分布范围大小不同,泉流量的变化各不相同。
系统分析的意义:一方面,分析系统输入与输出(激励与响应)的对应关系有助于了解系统结构;另一方面,对系统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激励——响应”关系。
再如,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以同种方式开采同样数量的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降低也有很大差别。
HS W ∆⋅⋅=μ四、系统分类1)按照自然属性: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2)按照物质属性: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3)按照运动属性: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4)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5)按照反馈的属性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影响系统的输入时,称该系统具有“反馈”。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②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
经常遇到的情况有两种:
a.抽水达到稳定状态
当主孔和观测孔的水位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抽 水流量等于抽水时的补给量。此时的实际抽水量 就是Qp,影响范围可根据观测孔的观测数据用图 解法或外推法求出R后,由下式算出。
一、补给量
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1.天然补给量
降水入渗量:Q降水=αPF 河流补给量:W河=(Q下-Q上)( 1-λ)L/L‘ 侧向径流补给:Q侧入=KIF 灌溉回渗量:Q渠=β渠Q渠灌
Q井=β井Q井灌 β=μΔH/h灌
2.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侧向径流补给量增量,由于开采时分水岭外移引起。 ②河流入渗补给增量,由于开采时地下水位下降,水位差增 大引起。 ③越流补给增量,由于开采层水位下降,与相邻含水层水位 差加大引起。 各项补给增量的计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解 析法多用粗略估算的方法,数值解更合理一些。计算的关健 是正确地分析开采时的条件。
一般用于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计算,尤其是在研究程度较差的 地区。
(1)适用条件
含水层分布较为均匀的地区,如松散含水层分布区,较为均匀 的裂隙水分布区。岩溶水分布区一般不适用。
(2)计算步骤
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计算 全区允许开采量。
①抽水试验
可在有代表性的地点施工或选择一眼完整井,并在与 地下水流向成45º的方向上布置3眼观测孔。观测孔 距主孔的距离为:第一个可取2~20m,一般多为10 ~15m;第三个观测孔可结合影响半径的经验值来 确定。
计算均衡要素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A. 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B. 地表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C. 大气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D. 冰川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答案:A解析: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
2.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A.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B.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C. 重力水、毛细水、结合水D. 包气带水、饱水带水答案:A解析: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3. 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A. 大气降水B. 地表水C. 承压水D. 凝结水答案:A解析:大气降水是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4. 承压水的特点是()A. 有自由水面B. 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C. 受气候影响大D. 水头压力高答案:D解析:承压水水头压力高,没有自由水面,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受气候影响小。
5. 岩土空隙中的水属于()A. 结合水B. 重力水C. 毛细水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括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等。
6.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A. 颗粒形状B. 颗粒排列方式C. 颗粒大小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颗粒形状、排列方式、大小都会影响孔隙度大小。
7. 裂隙水的特点是()A. 分布均匀B. 水量丰富C. 水质好D. 分布不均匀答案:D解析:裂隙水分布不均匀。
8.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A. 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水的侵蚀性B. 可溶性岩石、岩石不透水性、水的侵蚀性C. 不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水的侵蚀性D. 不可溶性岩石、岩石不透水性、水的侵蚀性答案:A解析:岩溶发育需要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和水的侵蚀性。
9. 地质调查的主要方法不包括()A. 遥感B. 钻探C. 坑探D. 物探答案:A解析:钻探、坑探、物探是地质调查的主要方法,遥感是辅助手段。
10. 工程地质勘察的阶段可分为()A. 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B. 预可行性研究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C. 初步勘察、详细勘察、施工勘察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工程地质勘察阶段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第一节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动态的概念:含水层(含水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含水层(含水系统)地下水各要素(如地下水位、水量、水化学成份、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称为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均衡的概念:某时段某地段地下水物质、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第二节 地下水动态 一、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含水层(含水系统)地下水各要素(如地下水位、水量、水化学成份、水温等)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化,是含水层(含水系统)中物质、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综合表现。 因此,地下水动态是含水层(含水系统)对外部环境施加的激励所产生的响应,也可理解为含水层(含水系统)将输入信息变换后产生的输出信息。 下面以降雨(图9-1)为例说明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动态变化:降水 → 补给地下水系统 → 水位上升。 ↑ ↑ 脉冲式激励波状响应
图9—1 输入与输出的对应关系 a—时间滞后;b—时间延迟 地下水动态(对外界响应)特点:在时间上表现为滞后和延迟(图9-1),以及叠加。 叠加现象:是指外界多次激励(或输入)时,引起系统响应(或输出)的变化是多次激励响应的累加结果(图9-2)。 图9-2说明,地下水水位对外界输入(降水)响应的信息传输的迭合特点,称为叠加现象。
图9-2 信息传输中的迭合 地下水动态描述:地下水某要素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程度可用稳定性来恒量:动态稳定,是指变化幅度小;动态不稳定,是指变化幅度大。 二、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影响地下水动态(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1)是外部环境对含水层(含水系统)的信息输入:如降水、地表水的补给---气象(气候)因素、水文因素; (2)是变换输入信息的含水系统的结构,主要涉及赋存地下水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因素。 (3)人为因素,包括开采、人工回灌、灌溉、库渠渗漏、污水排放等等。 (一)气象(气候)因素 气象(气候)是对地下水动态影响最为普遍的因素。决定了一个地区动态的基本形态。 气象(气候)要素周期性地发生昼夜、季节与多年变化。其中季节变化最为显著且最有意义。 从图9-3,可以分析季节变化对潜水动态影响。
图9—3 潜水动态曲线 (1954—1955,北京) 1—气温;2—相对湿度;3—降水量;4—潜水位;5—蒸发量 (1954年1—6月,1955年4月蒸发量缺资料) 气候还存在多年的周期性波动。例如,从图9—4可以看出,周期为11年的太阳黑子变化,影响丰水期与干旱期的交替,从而使地下水位呈同一周期变化。
图9—4 前苏联卡明草原地下水位变化图〔阿利托夫斯基等,1956〕 (根据每年9月1日水位资料绘成;实点为实测水位,空心点为水位的可能位置) 综合上述分析,对于重大的长期性地下水供排水设施,应当考虑多年的地下水位与水量的变化。 注意在分析气象因素对潜水位的影响时,必须区分潜水位的真变化与伪变化。例如,当大气气压开始降低时,处于包气带之下的潜水面尚未感受到其影响,暴露于大气中的井孔中的地下水位却因气压降低而水位抬升。当然,气压突然增加时井孔地下水位也会呈现与含水层不同步的下降。 (二)水文因素——河水 河水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含水层(地下水系统)距地表水体的远近。 分析图9-5可获得如下信息: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引起地下水位抬升时,随着远离河流,地下水位变幅减小,发生变化的时间明显滞后。
图9—5 莱茵河洪水对潜水的影响〔转引自卡明斯基,1958〕 1、2、3、4、5—观测井中潜水位,数字大的距河远;6—莱茵河水位 (三)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是影响输入信息变换的内部因素。对动态特征起修饰作用。 潜 水:降水补给潜水时,包气带厚度与岩性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包气带厚度大,潜水埋藏深愈大,水位变化的滞后性越明显;岩性的渗透性愈好,水位抬升的时间滞后愈短。 承压水:承压含水层的动态受外界影响比潜水小,原因是隔水顶板限制了补给区的范围。因此,补给区范围、距补给区的远近、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与给水度等影响动态变化。 一般地,在补给区的水位变化明显,变幅大;距离远变化逐渐减弱。 含水岩层的渗透性、厚度和给水度等,影响动态变化的幅度和滞后时间。 承压含水层的水位变动还受到固体潮(月亮T=12h)、地震等地质应力影响。 三、地下水天然动态类型 潜水和承压水由于排泄方式及水交替程度不同,动态特征也不同。 (一)潜水——三种动态类型 (1)蒸发型——主要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切割微弱的平原或盆地。 (2)径流型——广泛分布于山区及山前。 (3)弱径流型——气候湿润的平原与盆地,蒸发排泄有限,径流排泄为主,但径流微弱。 (二)承压水 径流型——动态变化的程度取决于构造封闭条件。构造开启程度愈好,水交替愈强烈,动态变化愈强烈,水质的淡化趋势愈明显。 四、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类型 人类活动通过增加新的补给来源或新的排泄去路而改变地下水的天然动态。 在天然条件下,由于气候因素在多年中趋于某一平均状态,因此,一个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补给量与排泄量在多年中保持平衡。反映地下水储量的地下水位在某一范围内起伏,而不会持续地上升或下降。地下水的水质则在多年中向某一方向(盐化或者淡化)发展。 人工采排地下水:钻孔取水或矿坑渠道排除地下水后,人工采排成为地下水新的排泄去路;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原来的均衡遭到破坏,天然排泄量的一部或全部转为人工排泄量,天然排泄不再存在,或数量减少(泉流量、泄流量减少,蒸发减弱),并可能增加新的补给量。 (1)如果采排地下水经过一段时间后,新增的补给量及减少的天然排泄量与人工排泄量相等,含水层水量收支达到新的平衡。在动态曲线上表现为:地下水位在比原先低的位置上,年变幅波动增大,而不持续下降。如图9-6实例可知:在河北饶阳县五公地区,开采第四系潜水及浅层承压水作为灌溉水源。每年3—5(6)月采水灌溉,水位降到最低点。6(7)月雨季开始,采水停止,降水入渗及周围地下水径流补给,使水位迅速上升。雨季结束后,周围的径流流入填充开采漏斗,水位继续缓慢上升。翌年采水前期,水位达到最高点。这一动态变化显示了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图9—6)。动态类型称为开采—径流型。
图9—6 河北饶阳五公里河地下水位变化曲线 〔据河北省第九地质大队〕 1—地下水位;2—降水量;3—采水量 (2)若采排水量过大,天然排泄量的减量与补给量的增量的总和,不足以偿补人工排泄量时,则将不断消耗含水层储存水量,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如图9—7实例)。
图9—7 河北保定西部地下水位变化曲线 〔据河北省地矿局第四水文地质大队〕 人工补给地下水:修建水库,利用地表水灌溉等,增加了新的补给来源而使地下水位抬升。例如:河北冀县新庄,1974年初潜水位埋深大于4m,由于灌溉,旱季水位反而上升,到1977年雨季,潜水位已接近地表了(图9-8)。
图9—8 河北冀县新庄潜水位变化曲线 1—潜水位;2—月降水量 干旱半干旱平原或盆地,地下水天然动态多属蒸发型,灌溉水入渗抬高地下水位,蒸发进一步加强,促使土壤进一步盐渍化。有时,即使原来潜水埋深较大,属径流型动态,连年灌溉后,也可转为蒸发型动态,造成大面积土壤次生盐渍化(图9—8、9—9)。 即使气候湿润的平原或盆地,由于地表水灌溉过多抬高地下水位,耕层土壤过湿,会引起土壤次生沼泽化。 第三节 地下水均衡 一、与地下水均衡相关的概念 地下水均衡是以地下水为对象的均衡研究。目的在于阐明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物质、热量、能量)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称作均衡区。它最好是一个具有相对隔水边界的完整水文地质单元。 均衡期——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称作均衡期。通常按照水文年来计算,或取多年平均值。 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等)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等)增加,称作正均衡。 负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等)的收入小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等)减少,称作负均衡。 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动态则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二、水均衡方程式 一个地区的水均衡研究,实质就是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参与水循环的各要素的数量关系。 进行均衡研究必须分析均衡的收入与支出项,列出均衡方程式。通过估算或测定均衡方程式的均衡项,分析均衡状况或求算均衡方程式中某些未知项。 天然状态下总的水均衡: 收入项()包括:大气降水量()、地表水流入量()、地下水流入量()、水汽凝结量()。 支出项()为:地表水流出量()、地下水流出量()、蒸发量()。均衡期水的储存量变化为 水均衡方程式: (9—1) 即: (9—2) 或: (9—3) 水储量变化包括:地表水变化量(),包气带水变化量(m),潜水变化量()及承压水变化量();其中,为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或饱和差,为均衡期潜水位变化值(上升用正号,下降用负号);为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为承压水测压水位变化值。据此,水均衡方程式可写成: (9—4) (一)天然状态下的潜水均衡方程式 以潜水为例(图9-10),建立潜水的均衡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