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货币总量、结构、投放途径的测算与分析
中国基础货币历年数据表

中国基础货币历年数据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具有最高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也是全国性的流通货币。
作为货币体系的基础,基础货币的规模和变化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的历年数据表。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总量。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准备金,是最广义的货币定义,也是最基础的货币形态。
根据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基础货币M0总量为5.35万亿元,到2020年增长到了21.25万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4倍。
这表明中国经济在这十年间总体呈现出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年度增长率。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基础货币M0的增长率整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以2010年为基准,2011年增长了14.9%,2012年增长了11.4%,之后逐年下降,到2019年仅增长了2.8%,2020年甚至呈现了负增长,为-3.1%。
这种趋势表明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实行了更为谨慎和稳健的控制,避免了通货膨胀等风险。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组成。
中国基础货币M0主要由纸币和硬币以及商业银行的银行准备金组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础货币M0中纸币和硬币的比重占据了大部分,银行准备金占比较小。
这也反映出中国货币体系中现金支付的依赖程度仍较高。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础货币M0的分布以城市为主。
城市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货币需求也相对较大,因此城市地区的基础货币M0总量远远高于农村地区。
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货币M0分布差距逐渐缩小。
中国基础货币M0的历年数据表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础货币M0的规模和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但中国经济体系的运行相对稳健,货币政策也呈现出了谨慎和适度的特点。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介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2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被称为Reserve Money。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即理论上的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的特征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基础货币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基础货币的公式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
其公式为: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基础货币的计量如前所述,基础货币是由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两部分构成。
如果把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也视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则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现金就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大众的负债。
中国货币供给的结构分析:1999-2009 年

年 9 月-2008 年 11 月,外汇大量流入期;Ⅲ.2008 年 11 月-2009 年 12 月,次贷危机期间。由此,
我们可分别计算三个历史阶段各决定因素对货币存量变化的贡献度(表 1),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
经济复苏期间,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对货币存量变化的贡献度约各占 50%。在货币乘数的各决定
(2)
c+r+e+o
在两个时点之间, ln M 的总变化为:
∆ ln M = ln M t − ln M 0
(3)
接着,我们考察如果几个决定因素依次发生变化,而其它的变量保持初值不变时 M 的变化。 因此,由(2)式可分别得到:
∆B的影响 = ∆ ln M (ct = c0 , rt = r0 , et = e0 , ot = o0 ) = ln Bt − ln B0 (4)
Dec- 09 Jul-09 Feb-09 Sep-08 Apr-08 Nov- 07 Jun-07 Jan-07 Aug-06 Mar-06 Oct-05 May- 05 Dec- 04 Jul-04 Feb-04 Sep-03 Apr-03 Nov- 02 Jun-02 Jan-02 Aug-01 Mar-01 Oct-00 May- 00 Dec- 99
因素中,超准率的贡献度最大,为 35.83%。在外汇大量流入期间,基础货币对货币存量变化的
贡献度占主导地位,为 122.66%,而货币乘数(特别是法准率)的贡献度为负,这显然与基础货
币中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以及货币乘数中法准率多次调高的现实直接相关。而自从次贷危机全面爆
发以来,随着外汇占款同比增速的迅速下滑(图 4),基础货币对货币存量变化的贡献度显著下降
别归因于 B 、 c 、 r 、 e 和 o 的那部分变化。现在,我们就可以分别将(4)-(8)式除以(3)
一国货币总量计算公式

一国货币总量计算公式
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
货币总量= M0 + M1 + M2 + M3
其中,M0表示该国家的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M1表示M0加上普通储蓄账户和支票账户的余额;M2表示M1加上短期定期存款和证券市场基金等可转换为现金的金融工具;M3表示M2加上长期证券和房地产等非流动资产。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和流通速度。
货币总量的增加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总量的减少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密切关注货币总量的变化,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货币和经济稳定。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占潇潇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基础货币也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利于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走向的目的。
我国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
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
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所持有的现金;金融机构特种存款是人民银行为了吸收农村信用社多余的流动性设立的特别账户,通常账户余额很小,并且不活跃。
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可分别从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各国对基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不尽相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根据基础货币的分析用途不同,可能有几种基础货币的定义。
但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如果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关于我国的货币供给量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的货币供给量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给中国大众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这就涉及到了货币供给问题,社会融资结构对货币供给有较大影响。
信贷市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为正向;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从严货币政策的效果;股票市场的繁荣是的央行的货币政策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保险市场的发张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见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总体来讲,随着社会融资结构的不断变迁,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的时负面影响。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serious currency emerged phenomenon, this phenomenon have brought bad influence to the Chinese public. This goes to the money supply problems, social financing structure has a large effect on the money supply. The credit market's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s positive;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bond market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 the governing and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The stock market boom yes the central bank's monetary policy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Send copies of insurance marke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to see there is no granger causality. Over all, with changing social financing structure, and its negative impact on monetary policy effectiveness.【关键词】货币超发货币供给社会融资结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货币供给机制currencies in excess of the hair the money supplysocial financing structure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 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 the money supply mechanism一、我国货币超发现象分析(一)我国近十年来货币供给量增长状况1、无论是流通中的现金还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近十年都呈不断加大趋势。
我国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结构变化及启示-精选资料

我国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结构变化及启示长期以来,我国央行主要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货币供给量也因此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中介目标。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央行近年来通过创设新型流动性调节工具、推动银行间市场体系建设、加速完成利率市场化等措施,逐步尝试实施价格型货币政策,旨在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货币供给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我国市场流动性和宏观经济变化的重要观测指标。
通过分析货币供给的形成及其结构变化,把握隐藏在其背后的经济运行信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预测并实施调控。
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基础货币投放和派生存款创造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随后研究了我国货币供给结构的深层次变化,最后探讨了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启示,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借鉴。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基础货币的组成和投放渠道我国的基础货币主要由存款准备金和货币发行组成,其中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总额,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截至2017年底,我国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规模为32.18万亿元,其中货币发行7.71万亿元、非金融机构存款994亿元、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24.38万亿元。
从历史占比来看,存款准备金现已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占比从2005年底的51.42%提高至了2017年的75.74%。
由于基础货币体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的储备货币科目,根据“资产=负债”恒等式,我们可以对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科目进行左右调整,进而在忽略规模较小的科目后得出等式“基础货币=(国外资产-国外负债)+(对政府债权-政府存款)+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其他资产-其他负债)-债券发行-自有资金≈国外净资产+对政府净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债券发行”。
因此,可以将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概括为国外净资产(以收购外汇为主)、对金融机构债权(央行提供各类抵押融资)、对政府净债权、减少债券发行(以央票为主)。
金融统计分析:第四章 货币统计与分析

根据主要类别(如期货合同、其他远期合同或掉期合同)和分支
类别划分
存款 按期限划分的其他存款(短期、长期或其他细分期限) 按持有人国别划分的非居民存款
债务证券 按期限划分(短期、长期或其他细分期限) 按种类划分(大额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贷款 按期限划分(短期、长期或其他细分期限) 回购协议产生的贷款.按债权部门或分支部门划分 按(1)债权国,和(2)债权人种类(基金组织、其他国际组织、中
3、贷款规模变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贷款增加会导致投资增加、消费 增加,企业利润及股票估值也会受到提振。其次,新增贷款直接导致 银行赢利水平上升,上市银行业绩改善,股价上升。
4、当商业银行贷款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下降,社会融资总量能够更准 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状况。社会融资总量增加,说明实体经济 获得的外源融资增加,投资增加,对商品需求增加;反之,对商品需 求减少。
2017/9/
(四)流动性总量
1、流动性总量是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补 充。
2、在金融资产流动性增加,货币供应量 指标涵盖范围有限的条件下,流动性总量 能够更全面反映社会购买能力的变化。
2017/9/
二、货币统计及其意义
(一)货币统计的含义 货币统计是对基础货币、各层次货币供给量和信贷等 指标进行的编制与核算;
(二)货币统计的意义 明确货币指标的涵义,生成货币数据,解释货币规
模变化及其原因,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金融调控提供 相关信息,为社会提供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和预测未来 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
2017/9/
三、 IMF货币统计框架
(一)货币统计性框架的构成
1、货币统计数据采用资产负债表和概览表的形式 进行编制和表述,由此构成了货币的统计性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0级研究生《金融统计与数据挖掘技术》实验项目1:
作业邮箱:jrtjfx@126.com
中国基础货币总量、结构、投放渠道的测算与分析
一、 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本实验通过收集1999——2010年中国基础货币相关数据,测算中国基础
货币总量、结构、投放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二、 实验目的与要求
1、 通过实验掌握金融数据收集的渠道,掌握金融数据的基础性统计处理方法。
2、 掌握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
3、 测算中国基础货币的总量、结构和投放渠道,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三、 实验背景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控制和影响货币供给增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
下,货币供给量随着基础货币的变动而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资产业务控
制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但是如果外部均衡目标与内部均衡出现冲突,就可能迫使中央银行
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为了兼顾内外部均衡的要求,中央银行必须采取措施调整被动投放的基
础货币。近年来中国基础货币的规模和投放渠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大了中央银行货币政
策操作的难度,通过对中国基础货币总量、结构和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了解这些变化,同
时更深刻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意义。
四、 实验环境
在专业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实验教学,数据处理软件:微软Excel工作表。
五、 实验原理
基础货币=净国外资产 + 国内信贷 - 其他负债和资本
1、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国基础货币数据体现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
负债项目中。包括中央银行的发行的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在资产和负债总额既定的
条件下,基础货币规模与其他负债项目规模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央银行可以在不改
变资产和负债总额的情况下,通过变动负债项目的结构对基础货币进行调节。
2、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国外资产、
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等,
它们也是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上述项目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反映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
2
投放渠道的变化。
六、 实验步骤
1、 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下载1999——2010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2、 建立基础货币Excel文件,将与基础货币有关的数据导入文件中,并测算相关
的比率。
3、 绘制基础货币结构及其与其他负债关系图、主要资产项目结构图。
4、 分析基础货币投放、构成变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货币当局调节基础货币的方
式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