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发展史
五年级综合实践-3.中国货币发展史

清初钱币
古铜钱化学成份分类
古铜钱中使用最多的是青铜(纯铜cu与锡Sn的合金),其次是紫铜(又称纯铜,古代含铜量约在96% 至99%,呈紫红色 )。明清时期使用黄铜钱(含锌3-40% )。古代俗称的白铜钱实际上是含锡量多些而 矣,基本上不是有意生产砷白铜钱,明代以后就可生产铜镍合金 。
古铜钱腐蚀后表面颜色的机理分析
宋元通宝钱
元末红巾军铸行过龙凤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和天佑通宝等。
元 末 农 民 起 义 军 钱 币
明末李自成铸行过永昌通宝,张献忠铸行过大顺通宝和西王赏功大钱。清末则有太平天国所铸造的 太平天国圣宝钱币.
清初钱币
背文同时使用满汉两种文字纪地。有一式康熙通宝,有人为便于记忆和研究,将其20铸局背文地名组合 成一首诗:“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
钱币上的地名与地理沿革
我国的钱币以铸有文字为特征,体现着我国及东方货币文化的基本特色。钱币文字有 面文和背文.包括文字和纹饰,其中记载地名的钱文即纪地钱在我国钱币中占育相当重要 的地位。
战国时期,货币上出现的地名文字即达200余种。这些钱币上的地名,几乎都是当地各国 政治、经济、文化相当繁荣的都城、要邑及边防重镇,或是具有重大政治军事纪念意义的发 祥地。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套钱文钱币,就是一本完整的春秋战国地名图。它对当时 各诸侯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各大商业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对我国古代地名及其沿革,提供 了极其珍贵的实物研究资料。
玉贝:夏商西周时期,流通于中原地区, 形状类似货贝,腹部中间磨有纵沟,端部 有小孔,非常罕见
铜贝 殷商晚期
金属铸贝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
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一种带铭文的铜仿贝,也是贝币的最高货币形 态。该币形制相同,轻重不已,最重达5.4克。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中国货币发展史-一年级

刀币 战国时期流行于北方艳照和东方齐国
铸币的广泛应用
秦始皇统一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 中国,统一货币为圆形钱币。方 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 两千余年。
问题:那么为什么要采 用“外圆内方” 这种样 式呢?
铸币的广泛应用
在先秦时代,人们认为铜钱 外形的圆为天,而方孔则为
01 地,而铜钱外圆内方则是为 了迎合当时“天圆地方”的 宇宙观点。
外圆内方的外形也是受到铜 钱铸造方法的影响,铸造铜
02 孔会让铜钱来回转 动,而打方孔则不会出现这 种情况,因此钱孔就做成了 方形
交子的出现
1、在北宋年间出现了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后来由 地方推广到全国范围,成为南宋的一种主要货币。元代的 “中统元宝钞”,明代的“大明宝钞”。
图案:当时人们生活的图 案
质量:参差不齐,差距较 大
面额:1元、5元、10元、 20元、50元、100元、200 元、500元、1000元、 5000元、10000元、50000 元
人民币赏析
第二套人民币 (1955-1964)
第一次有3元纸币
折合比率: 第二套人民币1元 = 第一 套人民币1万元。
2、中统元宝钞,开始一度可以兑换,但很快停止大多数 年份不准和铜与金银流通。
3、明代大明宝钞,从不兑换,后来一方面钱银流通量大, 另一方面宝钞滥发,急聚贬值,自宋代开始的纸钞逐渐退 出了历史舞台。
黄金、白银的价值
马克思有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有在句人名类言的,文金明银史天中然,不金是银货一币直,作但为白主银要,货在币西使汉用的。著述中出现过,但在中国流通银元之前,从来没
通过有代表性的图案,进一 步体现出我们伟大祖国悠久 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具有 鲜明的民族性。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发展史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一、古代货币(一)古代货币的起源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货币就兴起了。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
”班固《汉书·食货志》也记载。
“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
”《初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始铸为刀。
”等等。
类似的记载很多,说法不一,但都大体属石器时代,那时候是不可能产生货币的,因为还没有产生货币的条件。
1、古代货币形成的条件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
(1)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铜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国社会已完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手工业内部又分成许多门类,各门类又分成许多专业,各专业内部又有很细的分工。
这种细致的分工,必然引起广泛的交换活动,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古代货币的产生。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交换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漫长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到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2、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
贝壳充当货币,有以下优点:(1)它有光泽,有光花纹,当时是名贵的装饰品;(2)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3)坚固耐用,不易磨损;(4)便于携带。
贝币的计算单位是朋,每朋10贝。
3、仿制贝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
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
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
铜铸币的产生,使古代货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古代货币的早期发展古代货币到了春秋战国,进入了早期发展时期。
1、铜铸币的发展及其广泛流通是早期货币发展中的重大转折。
中国货币发展史简述

中国货币发展史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悠久的货币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货币从最初的贝壳、布帛到后来的金银、铜币,再到近代的纸币、电子货币,一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发展。
最早的中国货币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贝壳和布帛交换。
这种物物交换的方式虽然简单,但为后来的货币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在贝壳和布帛上刻上符号,形成了最早的货币形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钱作为一种流通货币开始出现。
铜钱的盛行给商业交流带来了便利,也标志着中国货币的重要发展阶段。
铜钱的形状多样,有方孔、圆孔等,上面刻有文字或图案。
铜钱的使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作为高价值的贵金属开始被用作货币。
自秦汉以来,金银币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金银币的兑换价值逐渐与铜钱形成了比例关系,这为货币的价值稳定提供了基础。
金银币的使用一直延续到近代,特别是南京和北京两个时期的民国时期。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发行纸币。
最早的一批纸币由外国银行和中国商业银行发行。
随着中国政权的更迭,纸币发行也逐渐由政府垄断。
纸币的发行给货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也面临着通胀和贬值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于1955年引入了人民币,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人民币的发展使中国的货币体系更加稳定,并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货币开始兴起。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手机支付工具迅速普及,并逐渐取代了现金支付的方式。
电子货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货币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贝壳和布帛,再到后来的铜钱、金银币,以及现代的纸币和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这一历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货币的智慧和创造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货币的发展也将继续与时俱进,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货币发展史简述

中国货币发展史简述中国货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货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纸币的演变,见证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衰退。
古代中国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商代。
那时,人们使用的货币主要是实物,如贝壳、布帛、金银器等。
这些实物货币通常以重量来衡量价值,被用作交换和储藏财富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货币形式逐渐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钱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
铜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的定型,这些铜钱的形状通常是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铜钱的使用方便了交换和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铜钱逐渐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
到了唐代,纸币开始出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人们对流通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政府开始发行纸币。
这些纸币通常由政府或商人发行,上面印有文字和图案,代表一定的价值。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交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纸币的发行过度和管理不善,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
到了宋代,纸币的价值已经大幅贬值,无法继续作为有效的货币流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开始推行银行业,并发行了银票。
银票是由银行代表一定数量的银子发行的,它的价值由银子的存储和兑换来支撑。
银票的出现恢复了货币的信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到了明清时期,银票逐渐被纸币所取代。
明代中期,纸币开始重新发行,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清朝时期,纸币的发行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监管。
不同面额的纸币上印有不同的图案和文字,以示区分。
这些纸币的发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贸易和商业的繁荣。
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货币形式再次发生了变化。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开始发行新的货币,这些货币通常由银行代表黄金和白银发行,被称为金圆和银圆。
然而,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争的影响,货币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货币形式再次发生改变。
中国货币演变史

2022-3-14
目录
1 货币是什么 2 货币的演变史 3 货币的未来展望
1 货币是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普通 理解
货币
钱
购买东西或服务 体现财富能力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
常规
定义 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都可 被看作是货币。
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涉及经济学中的多种因素影响。
第二套 人民币
第三套 人民币
第四套 人民币
第五套 人民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 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 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
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 10000。第二套人民币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个面额, 其中1元券有2种,5元券有2种,1分、2分和5分券别有纸币、硬币2种。为便于流通,自1957年12月 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硬币,与纸分币等值流通。
1962年4月20日发行,共有 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面额、13种版别,其中1角券 别有4种(包括1种硬币),2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1966年和1967年,又先后两次对1角 纸币进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满版水印,调整背面颜色。
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 种面额,其中1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与第三套人民币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额人民 币。为适应反假人民币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发行了改版后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 了安全线。
中国货币发展史简述

中国货币发展史简述对于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货币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始终处于货币发展的前沿,经历了许多里程碑式的事件和变革。
本文将简要描述中国货币的历史演变和重要事件,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货币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布币和金银交换。
然而,真正的货币制度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得以确立。
西周时期的货币只有铲、刀、甌和卣四种青铜器,其价值与其重量相等。
这种权重货币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发展的新起点。
货币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进一步加速,铸币技术和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国家开始铸造自己独特的货币,以满足贸易和日常交易的需求。
这些货币形式多样,有刀币、钱币、铜币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制度,颁布铸造标准货币——铜钱。
这标志着中国货币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的金币、纸币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货币逐渐失去了其实用性,并被纸币所取代。
纸币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真正普及应用则是在宋朝。
宋朝时,人们开始使用纸币进行日常交易。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纸币从一开始就由政府颁发和控制。
在明朝期间,纸币达到了一个高峰,随后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其信用和流通价值。
在近代时期,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增加,西方的银行系统和货币制度开始影响中国。
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中国迫于列强的压力,不得不接受西方的金本位制度,建立了银本位制度。
然而,由于政府的不稳定和列强的干涉,银本位制度未能持续发展。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在中国带来了共和制度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货币的新纪元。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货币制度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914年,中华民国联邦银行成立,发行了鸿运银元,这是中国第一套国民纸币。
然而,在内战和经济动荡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发展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货币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新中国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并于1955年发行了人民币,这标志着中国货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 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贝 ,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贝币· 天然贝
贝币· 骨贝
贝币· 蚌贝
二、早期的金属货币
我国古代很早就会冶炼金属,商周时期,青铜 器已达到极精美的水平。金属比贝实用、坚固,既 便于携带保管,又能够分割熔铸,尤其是小件的金 属制品,如铜贝、铜刀,都便于计数。它们具有金 属的一切性质,又几乎兼有贝的种种优点,慢慢地 ,也跨入了货币的行列。
1853年,太平天国铸造了精巧的铜钱,这些 铜钱的钱面上大多铸有“太平天国”四个字,背 面铸有“圣宝”二字,文字都采用方体宋字。太 平天国在好几个地区铸过铜钱,但是始终没有铸 过铁钱、铅钱,也没有印发过纸币。
七、近代的货币
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从 此,进入近代史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币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从中国古代在、到近代的货币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是历史性的东 西。它是从商品生产中产生的,随着商品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现阶段, 货币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仍将继续发挥 它的积极作用。但它终将随着商品生产和 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到那时,货币则成 为历史上的名词,人们只能从书本上和历史 博物馆里看到它了。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 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 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 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 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 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 ,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 ,各省纷纷仿效。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 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从此,不但铸造 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 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金 属 货 币
铜币 刀币
三、货币的首次统一
秦· 半两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统一币制,他下令废除以 前铸造的包括贝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地方货币,并 且规定新的货币分为上下两等。上币的币材用黄金 ,其单位为“镒”,用于大数目的支付;下币用铜 等铸造,其单位为“半两”,就叫做“半两钱”, 后人称为“秦半两”,用于民间日常交易。
景德元宝
祥符元宝
天佑通宝
皇宋元宝
开禧通宝
绍兴通宝
宋代除钱币以外,白银当作货币使用更是普遍。白 银有碎散的,也有十两、五两等铸成锭的,最大的 一种银锭五十两。锭多数成长方条,但也不固定于 某一种形式。
公 货界是纸把徽 北元 币上我币交宗 宋 发最国就子崇 发 展早使在改宁 行 史的用全称四 了年 上纸纸国为年 官( 的币币广“) 交宋 又。的泛钱实 子仁 一它开流引行 。宗 个的始通”币 天 进出,了。制 圣 步现也。从改 二 。,是交此革 年年 是世子,,() 宋, 1105
1368
1368
明代的铜钱,从洪武通宝起到永乐通宝、宣
德通宝等,一律称通宝,没有称元宝的,那 是避朱元璋名字的忌讳。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末一个皇朝是前朝。清 代实行的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目用银,小 数目用钱;政府的重点在用银,尤其不主张 用钞。 清代的铜钱几乎都称通宝。清朝每一 个皇帝都只用一个年号,清代有十个皇帝, 所以就有十种年号的通宝。
太平百钱
东晋时,货币很混乱,大的大,小的小;大钱叫 ”比轮“,意思是比得上车轮;小钱有“小五铢” ,是沈充铸造的,又叫“沈郎钱”。唐代诗人李贺 写过“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的诗句 ,可以反映这种钱币的薄小。
小五铢
沈充五铢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也整顿过钱币,铸造了
统一的新五铢钱“隋五铢”。但由于隋朝的 历史很短,继起的唐朝又重新铸造新币,这 种“隋五铢“就成了最后的一种五铢钱。
一、货币的出现
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物 物交换,但是物物交换有很多的不便,于是产 生了一般等价物。 贝是在流通过程中被未被淘汰的一般等价物, 后来称这种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为 货币。 所以,从汉字看,凡是同财富有关的字,几乎 都带着贝,如财、贫、贪、贵、贱、赏、赐、 贡、贺……
钱,称“郡国五铢”。五铢钱相当精美,铜色浑厚
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并且采用了战国时刀币、环
钱边缘突起的轮廓,以保护币上的文字不致磨损,
同时增加牢度。这一边缘突起轮廓的铸造法从此就
固定了下来。ຫໍສະໝຸດ 郡国五铢昭帝五铢董卓五铢
更始五铢
建武五铢
三国时期的货币中,有一种叫“太平百钱”,黄巾 起义的首领张角曾以”太平道“为号召,”太平百 钱“可能是起义军铸造的。如果真是这样,它便是 最早的农民起义军铸造的货币了。
1024
六、几种货币平行的时期
从周秦到唐宋,货币一直是以铜钱为主。但 是,元朝开始,白银成了价值尺度,并逐渐 发展成为流通的主要手段。 元朝铸过一些铜钱,但它比历朝铸的都要少 。它的铜钱上,有点铸蒙古文,也有点并铸 汉文和蒙古文。有一种“至正之宝”,直径 达八厘米,是中国历史上直径最大的纸币。 元朝的纸币比铜钱造的早,数量多。
中 币国 的是 国世 家界 之上 一最 早 使 用 货
中 国 货 币 发 展 史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 一,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考 证,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 史。
一、货币的出现 二、早期的金属货币 三、货币的首次统一 四、盛行七百多年的五铢钱 五、从通宝到纸钞 六、几种货币平行的时期 七、近代的货币 八、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 ·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 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 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四、盛行七百多年的五铢钱
汉代初期,沿用秦半两钱制,但允许民间私 铸,所以减重严重,面文“半两”,减重至 仅重三铢,称“榆荚半两”、“荚钱”。
榆荚半两
郁家半两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钱,铸“五铢”
感 谢 您 的 关 注
隋 五 铢
五、从通宝到纸钞
唐朝开国第四年铸行了“开元通宝”,其 外形继承了北魏五铢和隋五铢的风格,钱 文却别出心裁,既不是重量,也不用年号 。“开元”,是开辟一个新纪元的一丝; “通宝”,是作流通的宝货。货币称宝, 说明它流通的范围和发挥的作用都比过去 扩大,钱币名实都成为宝物而支配人类社 会了。
“开元通宝”上的四个隶 字,书体端庄,相传是当 时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写 的。
唐朝不仅铸造开元通宝,而且又用年号作钱 名,如乾元重宝、得一元宝、建中通宝等等。
乾元重宝
得一元宝
建中通宝
年号钱在宋代最为流行。两宋三百多年, 十几个皇帝倒有五十多个年号。除了宋太祖 赵匡胤学“开元通宝”的样铸造“宋元通宝 ”外,后来的宋朝皇帝都铸过年号钱,总计 有四十多种。年号只是表明造币的年代,至 于钱的大小和轻重,变化不大,也不妨碍流 通。
· 与元末纸币成为对照的,是农民起义军铸行 了各种铜钱。如张士诚铸天佑通宝;韩林儿 铸龙凤通宝;徐寿辉铸天启通宝和天定通宝; 陈友谅铸大义通宝;朱元璋铸大中通宝,等 等。
前的 即多用照政之 公 代大 ,钱元权一元 所明 纸。代。的 没宝 币明初明朱 年却的年代元 有钞 明始年的开璋 年 的, 。 这 太终代办始, , 祖只比法的建 红 种 朱用元,时立 巾 统 元一长用候了 军 一 璋种久钞,明 领 性 发,很不仿朝 袖 是 型
首先是罪恶的鸦片直接造成了白银外流;
其次是外国银元对中国币制造成了巨大的影 响,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
光绪年间,中国自己铸造的银元终于开始了, 先是吉林用机器铸出了银币。接着,两广总督张 之洞铸造了银元----龙洋。
龙洋的正面,是四个醒目的汉字;中央原铜 钱开方孔的部位,是四个满字。这两种文字,都 是“光绪元宝”。周围是铸造的省名和银币的重 量。背面中间盘着一条龙,周围为英文的制造省 名和币重。
1914年(民国三年),开始铸造有袁世凯头 像的银元。人们虽说烟雾袁世凯,但袁头银币型 式划一,重量成色又都有严格规定,加上政府推 广,所以能在全国通行无阻。此外,政府还发行 过铸有孙中山头像等的几种银元,不过数量都较 少。
·重大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 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 ,货币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 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 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 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半两钱在全国 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 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 重大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 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 次重大演变。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公元六二一年,唐高祖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 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 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 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 、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