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学案

教师寄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课文二、三段课文的疏通。

[学习难点] 1、神话故事的理解。

2、愚公形象的分析。

[学法导学]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资料链接]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一、自读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给下列生字注音.

惩(chéng)山北之塞迂(yū)回始龀(chèn )匮(kuì)厝(cuò)孀(shuãng)箕畚(ji )(ben )

二、重点词语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面对着(名词用作动词)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减少。

把〃〃〃〃〃〃怎么样。

用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

三、积累

1、“之”的用法

(1)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结构助词,“的”: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这件事”

(4)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他”

2、“而”的用法

(1)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2)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3、“其”的用法

(1)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代词,“他的”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2)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4、“且”的用法

(1)年且九十副词,“将要”

(2)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5、“于”的用法

(1)达于汉阴介词,“到”

(2)告之于帝介词,“向”

6、词类活用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7、特殊句式

(1)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装

②何苦而不平?倒装句宾语前置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后置

(3)①聚室而谋曰

杂然相许省略句省略主语

②帝感其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省略介

8、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意思是一直。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意思是往返。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文章内容分析

一、理清“人”和“事”。

1、列出人物表

2、理出人物年龄:

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几岁,他去参加移山劳动,他

爸爸肯他去吗?联系文中句子回答。

3、理出移山人数及困难:

参加移山的共有几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工作艰苦吗?

明确:

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移山之难:山高山大(方七百里,高万仞)、工具简陋(箕畚,锄头)、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分析人物,理解内容。

1、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

愚公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怀疑中带着担

心。

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甚矣,汝之不惠”。轻视和嘲笑

遗男:“跳往助之”,状反响强烈

愚公子孙:“杂然相许”,积极赞成

2、讨论:愚公究竟笨不笨?智叟究竟聪明不聪明?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山移掉后有什么好处?山究竟能不能移走?

结论: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

智叟:耍小聪明,只顾目前利益。

三、小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应移山?

小结:愚公移山,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古人借神力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愚公是一个克难奋进、改造环境,不畏艰难险阻,争取胜利的英雄形象。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器具简陋,却要下定决心,搬走二山。在智叟看来,愚不可及。可在愚公的雄壮驳斥面前,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诘问下,智叟之迂愚,和愚公之慧智,显而易见了。

绕道或搬家,似是聪明之举,实是就事论事的片面观点,虽显思维活跃,讲究眼前利益,却有害怕困难,屈服自然,回避矛盾之嫌。否则,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即是,大可不必“严防死守”了。若凡遇事退却,红军只好缴械;在大兵倾轧的日本铁蹄下中国人只有做亡国奴苟且偷生;遇事怕难,就没有三峡水利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是诗人笔下的蓝图了。因此,学习《愚公移山》重在寓意领会,重在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智慧加汗水,万事就迎刃而解了。

四、理解神话结尾

讨论:愚公最终仍是靠神力才搬走了二山,不是说明他并不能完成此任吗?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愚公形象?

明确:借助神力非愚公本意,乃是“帝感其诚,惧其不已”的伸手援助,更说明其精神力量之大。这样不仅无损愚公形象,而且反衬其精神之伟大。既感人更动神,神力也不过是古人想象中的超过自己的帮助力量。

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有关愚公移山的事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