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昨天,我们已经一起把《愚公移山》的字句进行梳理翻译了,今天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师:同学们,请看下这张图片,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座山给你的感觉。

生:巍峨、高山峻岭、峰峦雄伟……师:与高大的山峰相比山脚下的人们显得怎么样?生:渺小。

师:是呀!在高大的山峰面前,我们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和单薄,但是即使这巍巍高山,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阻挡不了一位9旬老人移山的决心和宏愿。

可是愚公怎么有如此的决心呢?他要移山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找出有关段落。

生:第一自然段师:请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是通哪些言简意赅的词、句让我们看到了大山给愚公他们带来的困难呢?生:“王屋、太行二山,方七万里,高万仞”、“惩”“塞”……师:是的,用词不多,句子不长,却让我们在这些言简意赅的词句中看到了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积有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给愚公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

师:请让我们再次把这些有关语句朗读一遍,再次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师:面对着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凭借着一身肝胆,愚公作出了怎样的决定?生:移山师:那么对于“移山”这件事,其他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画出来。

(板书:愚公、子孙、妻子、遗男、智叟)师:愚公是一个90岁的老人,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90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的?师:90岁基本上经历了人的一辈子了,生活经验十分丰富,他提出了移山这件事,他的子孙们同意吗?生:同意。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请大家把有关语句齐读出来。

师:移山的过程容易吗?生:不容易。

师:从哪儿能看出不容易呢?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他们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生:石头、土块往哪放?师:谁提出来的?生:愚公的妻子师:愚公的妻子是怎样说的?请读出妻子的话。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案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案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2.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大体内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并把一些文言现象进行分类梳理。

(出示课件27)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教师: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出示课件28)(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学生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学生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教师:写愚公及其子孙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出示课件29)教师点拨:本题考察的是写作方法,运用的是对比的方法。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遗男“跳往助之”,表示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共同的愿望。

从表达上看,这个情节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行文的单调。

“跳往助之”四个字,把小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了出来,同时与后文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这个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出示课件30)(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师补充: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教师:读完课文,你认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31)(学生默读全文,讨论分析归纳。

)预设: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愚公“愚”吗?智叟又是否“智”呢?“愚公”“智叟”两个名字有何妙处?(出示课件32)(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巡视点拨。

《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课题《愚公移山》教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

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课文,领会寓意。

难点: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法选择讨论与点拨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2课时备课总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出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自学学生互查朗读背诵,教师检查字词句的理解掌握;学生探究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寓意和写作技巧。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2.愚公为何移山?(原因是“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愚”、智叟“智”吗?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出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愚公“愚”、智叟“智”的观点,相互交流,统一认识。

阅读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内容从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的称谓、说话的句式来思考他们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愚公移山》( 二课时) 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二课时) 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源自上有哪些能够借鉴的?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反衬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智叟和愚公之妻的对比、智叟和京城氏之子的对比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7.还有谁对移山有疑问?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献疑”——表示了她的关切、忧虑和担心
智叟“笑而止”——表示鄙视和嘲笑,讥讽愚公自不量力
8.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2.课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基础起航
1.导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故事《愚公移山》,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愚公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让我们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
2.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信息。见ppt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见ppt
3.情节曲折
四、拓展
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这则寓言要说明的是人力能够战胜自然的道理。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施,不怕困难。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会遇到像挖山一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所以我们今天仍需要愚公精神。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预设1: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可知,愚公已经快九十岁了,年老力衰,想要移山真是天方夜谭。
预设2:从“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知,投放土石的地方中途遥远,难于实现。
预设3: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跳往助之”可知,参与移山的人一共有五个,人少力微,而且移山的工具简陋,如此移山,愚蠢至极。
预设4: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知,运输土石耗时长,移山进度缓慢。
预设3:“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即对愚公的崇敬,对智叟的讽刺。
四、读寓言
1.回顾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1)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2)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三、读作者
1.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预设1:首先,以一对反义词命名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实现移山的伟大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大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一个目光长远,一个鼠目寸光。
预设2: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增加了讽刺的效果: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
2.从何处可见愚公之“不愚”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示例: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可知,深受交通阻塞之苦的并非只有愚公一人,而是所有面山而居之人的共同感受,移山能造福百姓,可见愚公胸怀广阔,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预设1:从“聚室而谋……可乎”可知,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旨在充分调动家人的积极性,而且愚公移山的目的非常明确,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二课时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移山”的优势和劣势,概括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描写,分析对比手法的精彩运用。

3.通过把握寓言的本质特征,多角度解读寓意。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表格明确优势和劣势,通过两个表格分析愚公之“智”智叟之“愚”。

2.针对目标2,通过三个表格,完成三组人物对比,掌握对比手法的同时,了解寓言的哲理性,感受寓言的讽刺意味。

3.针对目标3,通过一个表格明确寓言的双重内容结构特点。

正确认识神话结尾的作用,小结主旨,谈谈启示。

回到“移山”本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的观念。

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分析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明确了愚公周围人在“移山”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愚公移山》,完成三个任务。

任务一:读故事,明智愚。

小结:优劣和劣势差距较大,“移山”面临巨大困难。

2.跳读课文,寻找愚公之“智”和智叟之“愚”。

3.小结:愚公:面对移山,不畏巨大困难,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勇于斗争,愚在其表,智在其中,似愚实智,大智若愚,大智大勇。

智叟:面对移山,非但不助,反而阻止,自作聪明,自以为是,鼠目寸光,冥顽不灵,不智实愚,徒有其名。

任务二:读人物,析对比。

三组人物对比明确:命名艺术: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

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公”和“叟”的称呼也很值得玩味。

为什么是“愚公”“智叟”而非“愚叟”“智公”?“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

这一安排作者的感情倾向立明。

明确:年龄反差,行为反差,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中,似乎老年人看问题更加通透,但是在看待“移山”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上,智叟反而缺乏了眼界和格局,更加具有讽刺效果。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理解本课神话结尾的作用和课文寓意,理解文章对比与衬托的写法。

准确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积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教学重点: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准确理解寓言中神话结尾的作用及其包含的深刻寓意教学难点:愚公移山“智”与“愚”的理解教学方法:启发引导预设问题探讨交流评价归纳思考辨析大胆质疑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上节课通过阅读和翻译,大家对课文的故事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愚公作为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做出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的决定,并付诸实施,最终感动天帝,借助神力,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这样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的意义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在这个节课的学习中得到解决。

二、研读探究(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用课文原句来回答,共同理清故事情节。

预设问题: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各组派代表展示本组讨论结果,欢迎其他同学实行评价、补充和指正,教师归纳并最终明确:1、“方七百里,高万仞”(规模)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原因)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目的)4、“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地点)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行动)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结局)(二)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大家讨论后先用课文原句回答,再尝试用白话文实行归纳。

讨论后明确:“方七百里”山的规模大“高万仞”山势极高“年且九十”愚公年纪大“子孙荷担者三夫”人数少“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程远,周期长教师小结:这些困难如此之大,愚公作为一名凡人不但下决心去移山吗,并且付诸于行动实在是值得后人敬仰。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

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

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

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君:尊敬。

(疑)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

汝:轻视,轻贱的称呼。

(笑和止)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 山体庞大;⑵ 工具简陋;⑶ 劳力不足;⑷ 路途遥远。

(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溧阳市上沛中学吴军伟级别:溧阳市级
班级:九(3)班时间:2013.3.6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学习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检测练习,复习导入。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下面检测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二.析读探究,理解写法。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写这些困难有何作用?(衬托)2.愚公在移山过程中遇到另一个老人智叟,一愚一智,两人对移山的观点有何不同?这样的命名有何用意?(对比)
三.思读辩论,领悟寓意。

1.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家人和邻居支持,智叟反对,神仙感动,你怎么看呢?
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现在我们各抒己见,分组辩论。

(认为愚公不愚的称为正方,愚公实愚的称为反方,双方辩论,教师引导、监控。

)2.教师总结:
3.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归纳提升,学习精神。

1.材料链接: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三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且用《愚公移山》作为大会闭幕词的文题,号召全党学习愚公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请结合以上分析和课文内容,归纳愚公精神的内涵。

2.教师寄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只要发扬愚公精神,相信你定能披荆斩棘,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之路!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吴军伟审阅人:(彭洁纪文庆)时间:2013.3.6
学习目标
4.积累文言文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

5.理解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6.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
3.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4.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学习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五.检测练习,复习导入。

1.重点实词解释
许彻惧心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以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
4.重点句子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六.析读探究,理解写法。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写这些困难有何作用?
移山原因:
困难:
作用:
2.愚公在移山过程中遇到另一个老人智叟,一愚一智,两人对移山的观点有何不同?这样的命名有何用意?
七.思读辩论,领悟寓意。

1.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家人和邻居支持,智叟反对,神仙感动,你怎么看呢?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现在我们各抒己见,分组辩论。

(认为愚公不愚的称为正方,愚公实愚的称为反方,双方辩论。


双方主要内容摘要:
正方:
反方:
2.教师总结。

3.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归纳提升,学习精神。

1.材料链接: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三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且用《愚公移山》作为大会闭幕词的文题,号召全党学习愚公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请结合以上分析和课文内容,归纳愚公精神的内涵。

愚公精神就是
3.教师寄语。

九.自我检测
1.请写出愚公和智叟的形象
愚公:
智叟:
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3.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教后反思】
这节课“检测练习、复习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复习旧知,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中,从评讲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不错。

但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经年累月的长期积累过程,要通过这些练习的训练,培养学习文言文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尤其是愚公的人物形象鲜明,文章主要用衬托和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愚公高大的形象,故设计“析读探究、理解写法”的教学。

学生大都能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明确两种写法及作用。

两千多年前的文章,给现代学生阅读,学生势必会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因此辩论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与现代生活勾连,营造活泼热烈的各抒己见的氛围,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加强对愚公形象的理解。

教学中学生虽能从多方面来谈自己的认识,但思维发散的还不够广阔,认识流于浅显,辩论虽未冷场,但没有预设中的激烈。

反思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后准备充分,在自由发言辩论,无需老师监控发问,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辩论绝不是让学生明确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这个问题,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回归文本,本文是寓言,寓言就是借故事来寄托道理,“文章借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提问,顺理成章地回归了文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愚公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多次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全党,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可见,神九飞天与天宫一号对接,蛟龙入海下潜六千多米,国产新型飞机歼20、歼31、歼15、运20等相继试飞,首艘航母“辽宁号”的服役等,都体现了参与研制者攻坚克难、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愚公精神,从而赋予愚公精神新的时代意义,所以设计了“归纳提升、学习精神”的内容。

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课堂分析、辩论思考,联系生活,归纳出愚公精神的新含义。

还有一些重要问题在导学案上以练习的形式作了补充,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白了道理,还在辩论中擦出了思维碰撞的火花,更在时代的脉搏中丰富完善了愚公精神的新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