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 日至25 日清政府专门赴广州查办鸦片走私的钦差大巨林则徐,下令将收缴外国鸦片贩子的200 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行动,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5、《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
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
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
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
官至高邮知州。
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
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
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
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
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
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
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
强占民地,激起民愤。
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辛酉政变答: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不久病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派肃顺等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起程,自己先期4天于11月1日回到北京。
次日,突然发动袭击,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以“不能尽心议和”、阻止回銮及抗旨反对垂帘等罪名,处以极刑,其余肃顺一派亲信分别革职、遣戍。
奕被任命为议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等为军机大臣,奕兼管军机处,并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1874),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之手。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马关条约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答: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辛丑年)9月7日,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北京签订。
主要内容为:中国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
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1)是清政府在1861年1月20日特设的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1)其职责由最初的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扩大到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兴学校、派游学等,举凡与外国有关的外交、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1)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2.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总理段祺瑞在日本唆使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
5月段企图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下令将段免职。
段于6月2日在天津设立各省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人称此事件为府院之争。
3.麦克马洪线:英国与西藏叛国分子非法划定的中印边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勾结西藏分裂主义者于1914年3月在印度德里,背着中国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定一条所谓中印东段边界线。
把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未予承认。
该边界线以英方代表麦克马洪的名字命名,故称“麦克马洪线”。
4.租界: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其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地区。
他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其他活动的据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即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强行划租界,筑路建屋,而后甚至在界内僭取了“管理”权。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重点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重点
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次运动,以迎接外来文化,引进外国技术为主要目的,以洋务总局为中心,主要由慈禧太后及慈禧太后的谋士们发起和推动的。
2.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一场侵略战争,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在中国台湾海峡和日本冲绳岛海峡进行,中国败给日本,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外国侵略”时期。
3.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突然袭击中国东北铁路,在沈阳发动战争,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正式开始。
4. 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由孙中山和国民党建立的一个政治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以研究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5.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政府,1911年10月10日成立,1949年10月1日解散,是中国第一个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历史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变革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1.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的战争,由英国对华贸易赤字和中国限制鸦片贸易而引发。
中国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被列强侵略和控制的时代。
2.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的一系列改革运动,旨在振兴中国,以应对外侮和内乱。
改革的核心是西化思想的引入和行政、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压力,变法失败。
3.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的中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目标。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4.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一场抗议和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运动最初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青年的抗议,后来发展成全国范围的示威活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的中华民国政府,由国共两党合作组建。
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抗战指挥中心,在温州成立初期为各省军事和行政的具体组织。
6. 五卅运动:发生于1925年的工人示威运动,起因于上海大公馆的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
这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提升起点。
7. 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历时八年。
这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但坚定的抗战精神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8. 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抗日本侵略军而创建和管理的地区。
这些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和政府重建,为中共取得中国内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9. 中共七大:指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次重要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晚清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
1.林则徐
林则徐,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
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
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于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大量鸦片,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
”。
他积极整顿海防,招募水勇,并派人翻译外文书报,亲自主持译编《四洲志》,认真备战,屡次挫败英军进犯。
后清政府无辜将他革职,充军新疆。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
.2.李鸿章
李鸿章,出身官僚地主家庭。
原投靠曾国藩为幕僚。
1861年扩编安徽团练为淮军。
在外国侵略者的帮助下,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
后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揽清政府大权。
对外他一贯采取退让妥协政策,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举办洋务,是洋务派的首领,依靠外国侵略者,先后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逐步扩大“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又创办北洋水师学堂,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
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招致战争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没。
死后谥“文忠”。
3.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原为咸丰帝的宠妃。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
那拉氏为载淳的生母,被尊为慈禧太后,也称西太后。
那拉氏联络奕訢发动了宫廷政变,她和东太后垂帘听政,任命奕訢为议政王。
那拉氏当政后,积极投靠外国侵略者,在他们的支持下,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又镇压了戊戌变法;又用反革命两面手法和帝国主义一起绞杀了义和团运动。
她出卖国家主权,是祸国殃民的卖国头子,是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
她好奢华,善权术,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4.孙中山
孙中山,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以行医为名,开始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被拒绝后,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出路。
同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05年,在他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
他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改良派作坚决的斗争。
武昌起义胜利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后,他为保卫民主革命的成果,不懈地进行革命斗争,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5.奕
恭亲王奕䜣(,咸丰帝异母弟。
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
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
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祺祥政变,受命议政王,主张对外实行妥协政策,并支持洋务运动,是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
后期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和打击,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6.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
他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后来又接受了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他以讲学、著书、办报、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
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他多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维新变法,期望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型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
1898年,光绪帝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参与变法。
由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变法失败了。
他逃亡国外。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但后来他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还参加张勋复辟活动,堕落为保皇派。
.
7.梁启超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举人出身。
1895年,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
第二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
1897年,到湖南任长沙时务学堂主讲,和谭嗣同一起积极鼓吹维新变法。
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继续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回国,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
1916年,与蔡锷联合反袁。
后来依附段祺瑞,任段政府财政总长。
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时期,反对尊孔复古,反对封建专制的复辟,批判封建文化,讴歌民主与科学。
学识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于论无所不及,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8.曾国藩
曾国藩,出身于地主家庭,道光进士。
1853年以兵部侍郎在湖南办团练,后来扩编为湘军。
他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杀人如麻,被称为“曾剃头”。
1862年,他统率李鸿章、左宗棠等部军队在外国侵略者的配合下围攻天京,1864年攻陷天京。
第二年,清政府派他带领湘军、淮军进攻捻军,败绩,被撤职。
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
但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他举办洋务,与李鸿章一起依靠外国侵略者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9.洪秀全
洪秀全,农民家庭出身的穷苦知识分子。
从《劝世良言》中吸取西方基督教教义,创拜上帝会。
与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结成异姓兄弟,组成领导核心,筹划起义。
1851年1月11日,率众在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好太平天国,称天王。
占领南京后,改为天京,并分兵北伐与西征,北伐败而西征胜。
颁发《天朝田亩制度》,推行乡官制度。
入天京后,深居简出,奢侈享乐,讲求礼仪。
咸丰六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
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
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以翼王石达开主政。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革命势力联合进攻的形势下,他缺乏积极防御措施,对内滥封王爵,迷信“天父”,又拒绝“让城别走”的建议,固守孤城,终致形势日恶。
1864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