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五四)

合集下载

对废名短篇小说《桃园》的符号学解读

对废名短篇小说《桃园》的符号学解读

对废名短篇小说《桃园》的符号学解读作者:李楠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5期摘要:废名的小说,因大量吸收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西方现代派的象征主义,常被人们认为晦涩难懂。

可是,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开小说表层的“涩”,就一定会被他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艺术眼光所折服。

本文借助符号学的批评理论,对废名的短篇小说《桃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以期揭开小说诗意描写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废名;《桃园》;符号象征废名一生创作数量不多,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和《枣》,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以及《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然而在“五四”时期众多的新文学作家中,废名却是一个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存在。

他的小说极具探索性、实验性,富有前卫意识和个人化色彩。

废名的小说不但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了充足的养分,还接受了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这就使他的小说在明显呈现出诗化倾向(诗意浓郁的语言、美妙意境的营造、散淡的故事情节)的同时,充斥着富于跳跃性与暗示意味的联想。

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很多人都认为废名小说的内容晦涩、不易懂,但是他的老师周作人却认为他的小说是“很有意味的”,只不过是一般人不理解其“简洁而有力的写法”。

其实,废名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他通过对一系列符号象征的巧妙运用而构筑起来的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

美国著名的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语言凭借其与客观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事物,但在人类纷繁复杂的情感面前,它却无能为力。

因此,人类才创造出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就是在费尽心机的创造一种能够准确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这种形式被克莱夫•贝尔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为了构筑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即使最伟大的作家也不得不借助古老的文化传统中的符号象征。

这样一来,符号象征的方法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而文化活动中许多常见的事物就成为人们情感的符号象征。

五四小说物象论——以废名、郁达夫、鲁迅为例

五四小说物象论——以废名、郁达夫、鲁迅为例
作者 简 介 柯 贵 文 ,五 邑大 学 中文 系副教 授 ( 东 江 门,5 9 2 ) 广 2 00 。
① 本文所谓 “ 五四小说 ”指现代 文学第一个十年即 1 1— 97年间的小说 。 9 7 12
对 物象意 义 、功能 的赋予 等角度对 其作一 粗疏 的梳 理 ,然 后再讨论 物象 的运 用对 五 四小 说所 产 生的影 响 。在 全面考 察 的基 础上 ,本 文选取废 名 、郁达 夫 、鲁迅 这三 位小 说家 的小 说作 为典 型个 案 。
整体 的、原生 态的形式直接进入小说 。这当然 “ 自有其美学 功能 ,不能一概抹 杀” ( 4但 那些既不能 ,嘲t " 2 2 绘景抒 情又无 助于 写人叙 事 ,有 时仅 供作者 炫才之 用 的俗套 就难 免赘疣 之嫌 。而 “ 人 ”则如盐 之入 化
水 ,无形 而有 味 ,融入小说 的不一定 是有形 的诗而主要是诗 的精神与气 质。最 为成 熟 的当数 《 红楼梦》 ,
的文字符号 .是构 成本文 的基本素材 。物象是 语象的一种 ,特指 由具体名物构成 的语象 ” Ⅲ本文就是在 。
这个 意思 上使用 这 一术 语 的 , 日的是 与 “ 是经 由作者 情感 和 意识 加工 的 由一个 或多 个语 象组 成 ” 的 “ 意象 ”[区别开来 。因为意象 主要 属于诗论范 畴 ,而小说 之 中的物象虽 然往往也 具有诗歌 意象 的特征 , 1 1
五四小说①中出现 的物象 固然是异彩纷 呈 ,种类 繁多 ,但并非 杂乱无章 。不可归纳 。本文先从小说 ・
本 文 系广 东省 哲 学社会 科 学 “ 十一 五 ”: , t J L ̄ - 学科共 建 项 目 “ 国现 代 小说 物 象研 究” (9 J 1 )的 阶段 性成 果 。 J 中 OG一 0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是鲁迅。 • 最早将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 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 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 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 股清风。
乡土小说 ·现代评价
• 客观地说,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五
四以后中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融汇,表 现出中西方文化在形式上的一种对等性 互换。 • 伤痕、反思背景下的乡土小说,就是在 这一特定情境中,以回归五四的文化批 判和文化反思的认知形式出现的。而80 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则标志 着乡土小说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寻 根文学”以质疑五四的姿态,承继了五 四时期乡土小说的文化追寻,表现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和优根的 赵树理(1906-1970) • 山西人,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就喜好民
歌、民谣、鼓词、评书以及地方戏曲,不 仅会演戏、说书,还是民间乐队“八音会” 的鼓板手。 • 不但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 也熟悉农民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艺术 爱好。 • 代表作: • 短小《小二黑结婚》、中小《李有才板 话》、长小《李家庄的变迁》等。
• 评价: • “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郭沫若
评《小》、《李有》) • “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这也是标 志了向民族形式的一步。”茅盾评《李有》) • “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 事还不多见。”(彭德怀为《小》出版题词) • 《李有》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 •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号召文艺工作者 “向赵树理方向迈进”。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兴起
•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8课《三黑和土地》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8课《三黑和土地》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8课《三黑和土地》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下三黑和土地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疙瘩耙地(pā)B.舒服荞麦(qiáo)C.叫唤蹚坏(tāng)D.翻身闺女(guī)2.下面对诗歌及作者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华丽和深刻。

B.《三黑和土地》的写作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土地改革运动。

C.《三黑和土地》全诗透露出三黑的无奈与现实的悲凉。

D.《三黑和土地》用词雅致而富有文采,具有黄土地一样坦荡的气质。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A.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B.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C.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4.“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意的递进C.表示语意的转折D.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B.不爱护环境的人,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品质。

C.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

D.经过宣传教育,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6.辨字组词。

恨(______)旱(______)溜(______)逮(______)狠(______)早(______)榴(______)建(______)7.仿写词语。

尝一尝: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白霎霎: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浇得肥肥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试整理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试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整理一、填空题二、选择题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23、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表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4、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5、鲁迅(中国的民族魂)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6、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

7、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8、王统照的代表作:《沉思》、《微笑》,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9、庐隐的代表作: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海滨故人》。

10、冯文炳,笔名废名,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11、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代表作:《命命鸟》、《春桃》、《缀网劳蛛》、《商人妇》。

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3、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抗战时期,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

14、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个人诗集《蕙的风》,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四人合称“湖畔诗人”。

15、1923年,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16、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鲁迅把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7、闻一多的爱国主义代表作:《红烛》、《死水》。

2021年-有答案-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部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1年-有答案-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部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1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部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信息匹配1. 我会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琴弦⋅(xián xuán )戛⋅然而止(jiá gǎ)远眺⋅(tiào zhào ) 擂⋅鼓(lèi léi )雨⋅雪霏霏(yǔ yù)踌躇⋅(zhù chú) 二、书写我会读拼音,并能工整地写出下面的词语。

yǎo tiǎo xián jiē zhān mào páo xiàobēn fù duàn liàn shěn shì hóu lóng三、填空题我会辨字组词。

姆(________) 锤(________) 航(________) 垫(________) 拇(________) 捶(________) 艄(________) 势(________)四、语言表达我会按要求写句子。

1.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特点,照样子对给出的情景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例:游子回到家乡,就像漂泊在外的鸟儿终于归巢。

雨点落在窗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冬眠是动物为适应冬季的寒冷和食物不足而出现的休眠现象。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妈妈:“我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花真香。

(改为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放弃。

(用恰当的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填空题知识积累。

1.君子喻于义,________。

2.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被称为________。

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2024-2025学年中国历史第一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2024-2025学年中国历史第一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பைடு நூலகம்
东群 汉雄 末割 年据

本课小结
曹操 官渡之战
刘备 孙权
奠基
赤壁之战
曹魏

蜀汉
国 鼎

孙吴

课堂练习
1.历慎思同学展示了一幅对联(如下)。请你为此对联选一个
C 合适的横批( )
上联:百万雄兵下江南意欲江山一统 下联:一场大火烧北师却成天下三分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刘备从樊城退往夏口 派遣诸葛亮联络孙权
刘备率军到孙权辖地樊口
长江
孙刘联军与曹军 在赤壁对峙
二、赤壁之战
战役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官渡 曹操VS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赤壁
曹操VS孙刘 以少胜多
曹操败兵北撤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 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
D 的开发。”由此可见,三国均注重( )
A.农业生产 B.海外贸易 C.民族关系 D.发展经济
课后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 2.(拓展)选择一个三国事件,对比阅读《三国 志》与《三国演义》,体会二者的不同。
《三国演义》罗贯中 1320-1400年 小说,娱乐
注:三国(220-280年)
【史料实证】如何分辨古人留下的文字的史料价值?
1.作者是否对所记述的事件有充分的了解? 2.作者的记录有什么目的?
文学艺文术学作艺品术的作证品史具价有值怎:样的史料价值?
XXX是研究XXX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证史价 值有限,但能够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 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需要与其他类型史料相互佐证。

桃园市简介

桃园市简介
● 桃园市的人口于1996年达于成长巅峰,其后又有逐渐趋缓现象;但成长率均维持在0.560%~ 1.70%间,相较于台湾地区逐年递减的平均人口成长率来看,桃园市几乎呈现1~4倍的成长趋势。 2013年桃园市净移入人口达8077人,2014年1至9月,净移入人口已有8449人,是全台之冠。
● 截至2015年底,以地区来看,桃园市共有8个行政区的人口数在10万以上,其中桃园区人口超过 41万,而中坜区的人口也超过38万人,为市内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同时桃园区也是全台人口最多 的“区”第二名,人口数甚至超过嘉义市、基隆市等省辖市;复兴区则因地处山区,为市内人口最 稀少的区域。
● 气候
● 桃园市除东南山区外,全境属副热带季风气候。桃园市气候受到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最大。 东北季风始于十月下旬,至翌年三月,风力强,气温低。西南季风始于五月至九月,风力较弱, 天气较晴朗,但午后多雷阵雨,尤其七月至九月常有台风。
● 年雨量在1500至2000毫米(山区2000至4000毫米),以夏季较多,冬季较少,但降雨日数反以 冬季为多。全年平均温度约为摄氏23度,夏季平均29度,冬季平均约16度,全年平均湿度为89 度左右。
桃园市简介
桃园市
● 桃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辖市,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岛西北部,与新北市、新竹县、 宜兰县相邻。桃园市面积1220.954平方公里,共划分为13个市辖区。
● 桃园市区以桃园区与中坜区为主,一般习惯依族群分布及生活圈分为北桃园和南桃园。由于毗邻 台北都会区及多项重大公共建设、投资皆位于桃园,形成桃园中坜都会区。桃园为闽、客、外省、 原住民族等多族群融合地区,也因为工业发达,同时也是台湾引入外籍劳工人数最多的县市。
● 地貌 ● 桃园市大部分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台地,地形呈西北向东南之狭长形,临山面海,自石门水库起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设计的时候就以王老大对女儿的爱为切入点,然后通过结尾桃子破碎来深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到底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审美追求来完成对本文的理解。

在在课堂的具体操作中,比较难的是怎么在不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的前提下较好地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去开掘文本所传递出来的优美而又忧伤、幻灭式的审美情调。

人所以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长,不仅仅在于他拥有更高等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善良、宽容、坚韧、悲悯等优秀的精神品质。

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小说可能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讲述的只是一对处在贫困中的父女的平凡的生活,但它依然在爱的氛围中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下面,我们就通过思考讨论的题目,去感受人性的光芒。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着眼作品整体,用联系的观点解读和鉴赏作品的具体细节和情节。

2、学生能进一步认识人性的美好,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1、理解父女之间的浓浓亲情。

2、咀嚼细节和情节,解读人物心灵,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了解文体、作者,知人论世;疏通字词,完成基础积累。

2、疏通文本,把握主要信息。

(二)走近作者
冯文炳(1901-1967),字蕴仲,湖北黄梅人,1926年8月开始用笔名废名。

语丝社成员,现代小说家。

废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文体家,抒情小说奠基人之一,
(三)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课堂合作探讨:
1、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桃园。

小说题为“桃园”,找出文中描写桃园环境的语段,说说这座桃园有哪些特点?
桃园:孤单寂寞、萧条荒芜、荒僻、恐怖、大
2、在这片桃园生活的父女二人有着怎样的境遇?
境遇:生活窘迫、贫困、远离城镇
3、阿毛是一个怎样的女孩?试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阿毛:天真、善良、充满幻想,有爱心,关怀他人
4、王老大是一个好父亲吗?为什么?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你认为王老大是一个好父亲吗?为什么?(找文章中的细节)
细节一:“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细节二:“阿毛,今天一天没有看见你吃点什么,老是喝茶,茶饱得了肚子吗?我爸爸喝酒是喝得饱肚子的。


细节三:“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

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突然一张——
上是屋顶。

如果不是夜里,夜里睡在床上,阿毛要害怕她说了一句什么叫爸爸这样!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细节四:王老大喜欢极了:张四来了,帮同他骗一骗这个生人!——他的酒瓶哪里还有用处呢?
“喂,就拿这一个瓶子换。


细节五:王老大耳朵听,嘴里说,简直是在自己桃园卖桃子的时候一般模样。

“我把我的铜子都找给你行吗?”“好好,我就给你换。


上述是表现王老大对女儿关爱的细节。

这些细节深刻表达了对女儿的脉脉的爱护。

学生所找的细节也与之比较接近。

5、看着秋天满园凋落的桃叶,阿毛想在桃园里种橘子,却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子;当父亲问阿毛想吃什么,阿毛说“桃子好吃”。

这里的“橘子”“桃子”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6、小说结尾玻璃桃子碎了,有怎样的预示意义?
文章的理解的难点是对主旨的理解。

对此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文章的结尾处玻璃桃子的破碎实际是作者有深意的一笔。

找到这一点就等于找到了理解主旨的突破口。

着眼点应在两处:“玻璃桃子”和“破碎”。

对于王老大和他的女儿阿毛而言,“桃子”意味着什么?而王老大在这个萧瑟的季节根本找不到桃子,只能用自己的酒瓶和钱去换一个玻璃桃子来安慰他的女儿。

而玻璃桃子是易碎的,果不其然,没走几步,王老大的玻璃桃子就被孩子撞破了。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难得出答案:桃子是桃园的结晶,是阿毛的希望,是王老大的希望。

而玻璃桃子是如此地易碎,最终也很快就走向了破碎。

桃园的希望破灭了,阿毛的希望破灭了,王老大的希望也破灭了。

阿毛走向死亡的结局是无可避免的。

这是一个悲剧结局。

但我们,却从王老大这个甚至有些狼狈的小人物身上,读出了一份沉重的爱。

这样的结局固然苦涩,但却令作者在叹息之后更多一份感触。

在那样的年代,爱总是覆上一层冷色。

人们在挣扎中求生,酸楚和灾难洗去了爱最后的斑斓。

色彩剥落后是一片冷清,沉重的枷,锁住了喉,呐喊声在舌尖徘徊。

这样的爱无疑是沉郁的,但这份沉郁中暗涌的炽热,却是最真挚,最令人感叹的。

当今社会充斥着太多花哨的爱,光与影繁杂交错,颠覆着我的世界。

浮华与喧嚣,终于将我倒出了这个万花筒。

我此刻静坐在这儿,试图看清每一场缤纷后的疮痍与否。

那些粉饰褪去后,“爱”字又有几分重?压不死一只蚂蚁。

大爱无言,更无须繁华点缀。

1.简析《桃园》这篇小说的主题意蕴。

废名的小说《桃园》,以桃园为衬托,着重描写了一个十三岁的患病小姑娘阿毛的心理状态。

“桃园孤单得很,惟一的邻居是县衙门。

”而且衙门的“照墙”外,是杀场,和桃园接壤。

到了秋天,王老大的桃园,清冷萧飒;王老大的女儿阿毛,就处于这样的氛围中。

她,也像“桃园”那样,“孤单得很”。

可在内心深处,向往的是热闹、红火、祥和。

城墙上的游人可以顺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在城墙上栽了一些牵牛花,招惹许多女孩子跑来玩;阿毛喜欢看西天的落日和映在城墙上的红日头。

每当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兴,在她心中,
永远是桃树繁茂的春天。

可是,眼前的现实生活在她看来却不是这样和美。

秋天,桃园落叶满地,阿毛觉得桃树是在害病。

阿毛的伤心事儿实在多。

爸爸和妈妈不能和睦相处。

爸爸常外出喝酒,妈妈老早就把门关起来,不让他进家,爸爸常同妈妈打架,妈妈的坟埋在城外的荒山上,埋在桃园不好吗?
在生活重压下借酒浇愁的王老大,也像给患病的女儿阿毛带来温暖和欢欣。

他用一只空酒瓶从货郎那里换回三个鲜红的玻璃桃子想让女儿高兴一下。

因为他记得阿毛在睡梦中说过一句话“桃子好吃”,王老大对女儿倾注着深厚的爱。

从以上可以看出,《桃园》是一篇以爱和美为主题的小说。

上述的小说内容,是对小说这一主题意蕴的阐释。

作者着力描写了病孩阿毛在孤独、寂寞、惊恐不安的生活环境中,对于生机、光明、祥和、慈爱的渴望与追求——对于爱与美的追求。

小说的这一主题,丝丝入扣地融化在作者对于人物种种心态的描述中。

病孩阿毛的心理活动,王老大对阿毛的行为举止,都是美与爱和“衙门”、“杀场”、“城墙”、“秋风”这一昏暗冷酷背景的鲜明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