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及应用

合集下载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原理及在河口油区的应用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原理及在河口油区的应用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原理及在河口油区的应用介绍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是一种在油田开采中应用的技术,通过掺入适量的水来改善稠油的流动性。

本文将详细探讨该工艺的原理及其在河口油区的应用情况。

原理稠油掺水降粘工艺的核心原理是掺入适量的水来改变稠油的流动性。

水的添加能够降低稠油的黏度和密度,提高流体的流动性,使得稠油在井筒内更容易向上运行。

降粘后的稠油具有较低的阻力和较高的渗透性,有利于提高油井开采效率。

该工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1. 空心杆安装在河口油区的油井中,首先需要在油井井筒内安装空心杆。

空心杆是一种中空的管状设备,用于控制水的注入和稠油的流动。

2. 水的掺入将适量的水注入到空心杆中。

水的掺入要根据油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计量和控制,确保掺入的水量符合要求。

3. 混合稠油和掺入的水在井筒内混合,形成降粘后的稠油。

混合的过程需要确保稠油和水充分混合均匀。

4. 上升降粘后的稠油通过空心杆向上运行,上升到油井地面。

在沿途需要进行适当的压力控制,以保证稠油能够顺利上升。

5. 脱水在油井地面,需要对上升的稠油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水分。

脱水后的稠油可以进一步进行加工和运输。

河口油区的应用情况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在河口油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该工艺在该区域的具体应用情况:1. 提高开采效率河口油区的稠油含油量较高,但黏度大、流动性差,传统开采方法难以高效率地开采。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油井的开采效率,使得稠油能够顺利上升到地面。

2. 节约能源河口油区的油井开采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的应用能够降低油井开采过程中的能耗,减少能源消耗和关联的碳排放。

3. 减少环境影响河口油区为敏感生态环境,传统的开采方法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的应用可以减少地下水污染风险,降低对地下水资源的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

4. 成本降低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的应用能够降低油田开采的成本。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_刘国然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_刘国然

第2卷第1期特 种 油 气 藏1995年稠油乳化降粘技术刘国然 编译(辽河石油勘探局钻采工艺研究院 辽宁 盘锦 124010)前 言世界上的稠油资源非常丰富,储量和产量都占很大比例。

为了开发稠油资源,世界各产油国和地区都在致力于研究稠油的开采和集输问题。

为了降低稠油的粘度,增加流动性,提高产量,一般采用热采法、稀释法、乳化降粘法等。

其中乳化降粘技术具有方法简单、经济、所需能量少等优点。

化学降粘法及机理1. 化学剂的分类化学降粘剂分为降凝剂(或叫流动改进剂)和乳化剂(表面活性剂)。

前者能大大降低含蜡原油的粘度、胶凝强度和凝点,而使原油流动性得到改善,后者使高粘原油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化液,而使稠油粘度大大降低。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化合物,其分子中有亲水原子团和疏水原子团,由于其少量的存在可使表面性质有显著变化。

根据实用性质,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洗净剂、乳化剂和湿润剂等。

表面活性剂通常分为阴离子系、阳离子系、两性离子系及非离子系四大类。

2. 乳化降粘机理稠油乳化降粘就是使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与井下稠油充分混合,使高粘原油以粗油滴系分散于活性水中,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

这种乳状液降低了原油在井筒和管线中的运动阻力。

原油中加入亲水表面活性剂后,因亲水基表面活性很强,而替代油水界面上的疏水自然乳化剂而形成定向的吸附层,吸附层将强烈地改变着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表面传递过程,致使原油粘度显著下降。

实践证明,原油粘度越高使用表面活性剂降粘效果越好。

稠油乳化降粘开采和集输机理也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稠油接触能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经过搅拌,油便呈颗粒状分散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形成极粗的水包油型乳状液。

活性剂分子吸附于油珠周围,形成定向的单分子保护膜,防止了油珠重新聚合,可见乳状液流动能使液流对管壁的摩擦压力减弱(图1)。

二是由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湿润作用,使液流流动阻力显著减少,即在管壁上吸附了一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水膜,从而使原油和管壁之间的摩擦变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管壁的摩擦,达到流动阻力显著下降的目的(图2)。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

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365-1367)【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作者单位】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

由于稀油消耗量的逐渐增加,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1]。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是当各国的极大关注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稠油分布广泛,其中超稠油,重油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新疆、辽河等油田,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开采储量大、埋藏浅、粘度相对较低的油田[2]。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摘要:稠油是石油工业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粘度高、凝点高、流动性低,使得开采这些油相对困难。

降黏增效是成功提取稠油的必要条件。

粘度降低技术可以降低稠油的粘度,便于提取稠油。

为了充分利用降低粘度的附加价值,有必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了解技术原则,深化实质性原则,全面提高厚油层的开采能力。

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稠油的概念,然后分析稠油开采中降黏增效技术的原则,最后分析稠油开采中降黏增效的物理化学技术。

关键词:稠油开采;降黏增效;工艺技术;分析研究前言稠油是指在层状条件下粘度大于50 MPa /秒的稠油,或在罐壳温度下粘度介于1000 MPa/秒至10000 MPa /秒之间的空气中释放的原油。

世界石油丰富,储量比传统原油多得多。

但是,含油胶和沥青含量高导致粘度高,流动性低。

为了解决稠油开采和运输问题,降黏增效,提高稠油的流动性至关重要。

一、稠油降黏增效原理分析顾名思义,稠油是高粘度、高密度的油,通常在国外称为稠油。

与稀油相比叫它稠油,稠油难流通,稀油像水一样流动。

稠油粘度极高,甚至高达几百万mpas。

从科学角度来看,很难从地下开采,因为太粘稠了。

在20℃环境温度下,地下粘度大于50 %,密度大于0.92的原油通常称为稠油。

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经常使用热油循环、油层燃烧和蒸汽喷射等方法来增加热量和降低粘度,或混合稀有石油、进行模拟和添加活性制剂来降低粘度。

与普通油罐不同,稠油不是液体而是胶状的,这使得稠油开采非常困难。

此外稠油芯是分散沥青束相,分散介质是轻油的分馏和胶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降低粘度、提高效率和完成采油工作,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降低稠油的粘度。

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在π-π作用和氢键作用下,通过橡胶沥青与胶分子有机融合。

稠油的高粘度是由于沥青和胶质的相互作用。

因此,分散介质中束中心的组成过程正在逐步演变。

使用这些力减少沥青和胶质之间的力可以降黏增效,提高稠油产量。

超深层低渗稠油CO2增溶降粘体系研究(西南)

超深层低渗稠油CO2增溶降粘体系研究(西南)

超深层低渗稠油与深层高渗稠油注入热焓对比图
2290 2033
1624
853
井口 1400m、2000mD
井底 2200m、400mD
超深层低渗稠油与深层高渗稠油流体比容对比图
6.39
4.41
1.60
井口 1400m、2000mD
1.15
井底 2200m、400mD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5
✓前 言
4. 超深层低渗稠油开发技术思路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12
(一)二氧化碳增溶降粘体系的研发与评价
配比和加入量对降粘影响
实验条件 常压,100℃,化学剂加入量=0~12%,增溶剂含量=0~100%
配比对降粘率影响
加入量对降粘率影响
分析了复合体系的配比和加入量对降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溶剂含量不宜大于80% , 化学剂复合体系加入量越大降粘率越高。
在三合村油田沙三段先后实施过多种开发方式,但产能均未取得突破。
• 深: 油藏埋深2200-2500m • 低: 平均渗透率300mD
• 稠: 地层温度下原油粘度为2500-6000mPa•s • 强: 砂砾岩储层,储层变化快,非均质性强
垦119块沙三段不同开发方式开发效果对比表
井号
试采日期
效 厚 /层 数 m/层
稠油分类标准(按深度划分)
深度(m)
分类
< 600
浅层稠油
600~900
中深层稠油
900~1600
深层稠油
>1600
超深层稠油
胜利油田东部超深层低渗稠油储量9629万吨,占胜利油田东部未动用稠油资源量30 , 为胜利油区未开发的最大稠油储量阵地。

水溶性自扩散降粘体系在薄层稠油油藏的应用

水溶性自扩散降粘体系在薄层稠油油藏的应用
学 ,努力探 索创造 。
2 多媒 体辅助教 学应注意的 问题
( )注 意教 学 的 量 。 多媒 体 辅 助教 学 提 高 了信 息 呈 现 的速 1 度 ,但人 脑 不是 电脑 ,可 以很快 一 字不 漏地 把 呈现 出来 的信 息 记 住 。如果 信息量 太大 ,学生如走 马观花 ,坐车观 景 ,教学效 果显然
“ 制” 与 “ 贴”。二十 一世纪 ,科学技 术发展 日新月 异 ,学 生 复 粘 要 学 习的 内容也越 来越 多。传统 的教学手 段已不适 应学生 学习 的需
设 ,到验 证假设 ,直至 最后证 明 ,不会花 费太 多的时 间。这就为培
要 ,改变教 学手段 、提高课 堂效率 、培养 学生能 力是摆在 我们每 位 教师 面前 的重大课题 。为 了解决这 一难题 ,我校投 入巨资 ,购买 了 电脑 和投 影机 ,开始学 习使 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

图 1 陈 家 庄 陈2  ̄:9 8 2 0 年 自然 递 减 变 化 曲 线 5 19 — 0 9
2 井组筛选及井组开发状况
图5 工 艺流 程 图
本文研究的 目的是探 索水溶性 自 散降粘体 系改善稠油油藏水驱 扩 开发效果 提高采 收率 的可行性 。本文选 择陈9 2 井组和 陈7 3 井 组 —9 —1 试验 。其特 点是 : 层发 育 ; 储 井况 良好 、井网相 对完善 ;油水井连通
达不到预 期 目标 。所 以 ,需要学 生观察 、思考 、计算 、推理 时 ,应
给学 生足够 的时间 。 ( 要学 活用 好 电脑投 影机 。有些 人 用 电脑投 影 机上 了几次 2)
6 d ( 0 g 9。 0 =9 ) k = t 0
较好 ;地层压 降相对较小 ;剩余储 量丰度 高。注水后 油井含水上升较 快 ;油井不供液现 象严重 。

稠油油藏化学冷采靶向降黏关键技术及应用

稠油油藏化学冷采靶向降黏关键技术及应用

稠油油藏化学冷采靶向降黏关键技术及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稠油油藏的开发成为了当前石油行业的热点之一。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在开采和输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降粘的需求。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延长井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主要方法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石油资源逐渐减少,油田产量的稳定提高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然而,稠油的开采和输送过程面临着粘度高、流动性差等问题,降低了开采效率和输送能力,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成为了当前石油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稠油降粘技术主要方法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三种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机械能、超声波等手段对稠油进行物理作用,改变其粘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剪切、振荡、高压处理等。

剪切是通过搅拌、搅拌、搅拌等手段将稠油进行物理剪切,使其粘度降低。

振荡是通过振动装置对稠油进行振动,改变其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高压处理是通过对稠油施加高压力,增加其流动性。

化学方法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改变稠油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溶剂、添加改性剂等。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改善稠油和水的亲和性,使其形成胶状液体,降低粘度。

溶剂的添加可以改变稠油的分子结构,使其变得更加流动。

改性剂的添加可以通过改变稠油分子链的结构和长度,降低粘度。

热力学方法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处理,改变其粘度。

热力学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两种。

低温处理是通过将稠油降至低温,使其粘度降低。

高温处理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使其分子运动加快,粘度降低。

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田开采和输油管道输送方面。

在油田开采方面,稠油降粘技术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原油粘度后,可以提高油井的产量,延长油井寿命。

此外,稠油降粘技术还可以解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沉积、堵塞等问题,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及应用
梁 伟
(1.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2.山东省稠油开采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化学降粘能有效降低稠油粘度,提高油井产量,具有不动管柱、低成本生产等优点,是近年研究的热点。

研制了新型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该体系的降粘性能、油砂洗油性能以及单管岩心驱油效果进行了室内评价。

结果表明:降粘剂体系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稠油的降粘率均在95%以上,且具有良好的油砂洗油性能,对不同油藏稠油的油砂洗油率达91%以上,可提高单管岩心驱替效率14.29%。

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进行了规模化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稠油;降粘冷采;水溶性降粘剂体系;现场应用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9)04—0068—02
化学降粘可以较好地降低稠油粘度、稳定的分散性能和较好的洗油能力,具有提高油井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特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1~3]。

化学降粘药剂主要有油溶性降粘剂和水溶性乳化降粘剂。

油溶性降粘剂主要通过溶解、分散和渗透作用使稠油聚集体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降低粘度;水溶性降粘剂通过分子间的作用力,破坏稠油大分子聚集体,使高粘稠油与水形成粘度很小的油水分散体系。

由于油溶性降粘剂的使用条件苛刻,且用量大、成本高;而水溶性降粘剂的应用范围广、用量少、价格低,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制了新型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在油水界面具有很强的亲和性,体系穿插于原油表面,改变了原油表面特性,增强了原油的亲水性;体系吸附在矿物表面,在一定范围内,体系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链彼此重叠,在矿物表面形成较为平滑的亲水性吸附膜;该体系水溶液将原油剥离成表面亲水的油珠,随着体系水溶液的流动富集于水相,形成“混合相”,由油水“两相流”变成“单相流”,在提高洗油效率的同时,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驱替效果。

1 降粘剂体系对不同稠油降粘效果评价
实验考察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稠油油样的适应性,实验水浴温度50℃,搅拌速率250rpm,搅拌时间2min,然后用Brookfield DV-Ⅲ粘度仪测试原油粘度,加入的水溶性降粘剂体系浓度均为0.5%,计算降粘率。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不同区块油样的降粘效果序号井号
50℃粘度
mPa·s
加入降粘剂后
的降粘率1CJC371-P22 11156 98.4%
2GOGDRN5 7953 97.8%
3DXX68X139 3632 96.4%
4CQC13-X908 12850 95.8%
5GD-2-33-527 4621 97.9%
6YMXI8-204 5231 98.4%
7SDB546-X41 13580 97.4%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可以实现胜利油田不同稠油的有效降粘,降粘率均达95%以上。

2 降粘剂体系洗油效果评价
提高采收率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因此洗油效率的提高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对不同区块的四种稠油油样进行油砂清洗实验。

表2 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不同稠油油砂洗油效率
序号井号体系浓度洗油效率
1CJC371-P22 0.5%92.2%
2GOGDRN5 0.5%99.3%
3DXX68X139 0.5%98.8%
4CQC13-X908 0.5%91.5%

6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9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19-01-23
基金项目:中石化股份公司重大推广项目“活性高分子稠油降粘采油技术推广应用研究”(P18081)。

作者简介:梁伟(1985-),男,2010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学位,现从事稠油开采提高采收率方面的研究工作。

由表2可知,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四种不同区块的稠油均具有良好的洗油效果,洗油效率均高于90%。

对应表1中稠油粘度可知,粘度越大,稠油洗脱效果越差,原因分析是随着胶质、沥青质含量的增高,稠油与油砂之间的吸附的作用力变大,导致高粘稠油洗脱率降低。

3 降粘剂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物理模拟实验可以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下的渗流特性,评价不同驱油体系、不同油藏条件或注采条件下的驱油效率,本实验采用单管岩心物模驱油装置进行驱油效率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水溶性降粘剂体系浓度对提高驱替效率的影响序号驱替方式驱替效率,%
1 60℃热水28.02
2 60℃热水+0.3%水溶性降粘剂体系42.31
3 60℃热水+0.5%水溶性降粘剂体系54.88
4 60℃热水+0.74%水溶性降粘剂体系58.22
从不同浓度降粘剂水溶液驱替实验对比可以看出,随着水溶性降粘剂体系用量增大,驱替效率逐渐增大,当水溶性降粘剂体系浓度为0.3%、0.5%、0.7%时,驱替效率分别提高14.29%、16.86%、30.2%,当降粘体系用量为0.5%用量时,药剂与岩心管内油样的作用逐渐达到平衡,此后再增加浓度所带来的驱替效率增大幅度明显减小,因此推荐现场注入浓度为0.5%。

4 现场应用
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不同稠油区块现场应用75井次,累计增油39780t,平均单井有效天数181天,平均单井增油585t。

该技术对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计秉玉,王友启,聂俊等.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37(4):572~576.
[2] 李爱芬,任晓霞,江凯亮等.表面活性剂改善稠油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实验研究———以东辛油
田深层稠油油藏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4,21(2):18~21.
[3] 丁保东,张贵才,葛际江等.普通稠油化学驱的研究进展[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1,26(3):52~
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
58.
(上接第57页)能的减小噪声对我们的时频分析的影响。

利用SWT方法,从洛阳台地电前兆信息中可以看出。

2015年4月自然电位的基本频率成分有两个,大致在2.0e-06Hz和3.0e-06Hz左右。

周围设备漏电对自然电位的影响为高频影响;而从2016年11月的地电场进行分析来看,其基本频率在测向上有区别,同一测向上的时频特征没有太大差别。

其中最基本的频率成分是4.3e-05Hz。

[参考文献]
[1] 王同利,胡乐银,崔博闻等.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影响[J].地震地质,
2013,35(4):887~892.
[2] 罗灼礼,丁鉴海,刘德富等.我国地震预报研究概述[J].地震,1997,17(3):317~324.[3] 毛桐恩,席继楼,王燕琼等.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99,42
(4):520~528.
[4] 卫俊平.时频分析技术及应用[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5] 尚帅,韩立国,胡玮等.压缩小波变换地震谱分解方法应用研究[J].石油物探,2015,54(1):
51~55.
[6] Daubechies I,Lu J,Wu H T.Syn-chrosqueezed wavelet transforms:an em-
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like tool[J].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Harmonic A-
nalysis,2011,30(2):243~261.
[7] Marko Mihalec,Janko Slavi,Miha Bolte?ar.Synchrosqueezed wavelet transform for
damping identification[J].Mechanical Sys-
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16,(80):324
~333.
[8] Herrera R H,Han J,van der Baan M.Appli-cations of the synchrosqueezing transform in
seismic time-frequency analysis[J].Geo-
physics,2014,79(3):55~64.
[9] 李斌,乐友喜,温明明.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
28(2):342~347.


 2019年第4期 梁伟 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