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微生物降粘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
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365-1367)【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作者单位】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
由于稀油消耗量的逐渐增加,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1]。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是当各国的极大关注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稠油分布广泛,其中超稠油,重油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新疆、辽河等油田,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开采储量大、埋藏浅、粘度相对较低的油田[2]。
稠油降粘方法及应用情况研究

稠油降粘方法及应用情况研究矿场常用的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加热降粘技术、掺稀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技术、油溶性降粘剂。
文章概述了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工艺技术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对稠油降粘技术有了一个准确的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指出了今后降粘技术研究方向。
标签:稠油;降粘技术;原理;复合降粘1掺稀油降粘1.1降粘原理一般当稠油和稀油的粘度指数接近时,掺稀油降粘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接近。
我国辽河高升油田的稠油中,掺入1P3的稀油量,50e时粘度由2~4Pa#s降为150~200mPa#s。
1.2降粘规律(1)轻油掺入稠油后可起到降凝降粘作用,但对于含蜡量和凝固点较低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的高粘原油,其降凝降粘作用较差。
(2)所掺轻油的相对密度和粘度越小,降凝降粘效果也越好;掺入量越大,降凝、降粘作用也越显著。
(3)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
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e,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
(4)在低温下掺入轻油后可改变稠油流型,使其从屈服假塑性体或假塑性体转变为牛顿流体。
1.3 优缺点轻质稀原油不仅有好的降粘效果,且能增加产油量,并对低产、间隙油井输送更有利。
在油井含水升高后,总液量增加,掺输管可改作出油管,能适应油田的变化。
因此,在有稀油源的油田,轻油稀释降粘,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适应性。
采用此种方法大规模地开采稠油时,选用的稀释剂必然是稀原油,因为稀原油来源广泛,可提供的数量大,因此也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稀原油掺入前,必须经过脱水处理,而掺入后,又变成混合含水油,需再次脱水,这就增加了能源消耗;其次,稀原油作为稀释剂掺入稠油后,降低了稀油的物性。
稠油与稀油混合共管外输时,增加了输量,并对炼油厂工艺流程及技术设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鉴于稠油与稀油在价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采用掺稀油降粘存在经济方面的损失。
2稠油原油的化学降粘技术的应用2.1稠油原油开发的应用虽然我国稠油的储量丰富,但是由于大多数的油藏区块分散,含油面积不大,导致造成了我国的稠油开采困难,或者通过电热或蒸汽吞吐等经济方法进行开采所得到的效果低下,为了在稠油原油开发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通常采用化学降粘方式开采或者辅助开采,我国的稠油化学降粘技术主要应用在油层解堵、井筒降粘、蒸汽吞吐以及输油管的降粘等几个方面中,在稠油的开采中应用最多,通过化学降粘技术降低稠油粘度,不仅促进稠油的开发,更是提高了原油的产量以及降低原油的运输成本,还减少稠油中氮、硫等物质产生,大大降低了稠油开采成本。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来源:《当代化工》2015年第06期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
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5)06-1365-03Mechanism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ZHAO Wen-xue1, HAN Ke-jiang1, ZENG He2, SHI Yan2( 1. China Huanqiu Engineering Company, Beijing 100012, China; 2.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Liaoning Fushun113001, China)Abstract: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Key words: Viscosity; Mechanism; Application prospect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
油溶性降粘剂主要是基于原油降凝剂开发技
[ ), !)] 术, 针对胶质、 沥青质分子呈层次堆积状态 , 借
助高温或溶剂作用下堆积层隙 “疏松” 的特点, 使降 粘剂分子 “渗” 入胶质或沥青质分子层之间 (类似于 粘土水化的过程和作用) , 起到降低稠油粘度的作 用。 由于不同稠油的胶质、 沥青质分子结构和分子 大小不同, 油溶性降粘剂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一般
主要降凝降粘剂商品名称
生产厂家 ’,-.. /0 1 8’’9 8’’9 日本三洋化成 8==07 徐州华冠石化公司 中油昆山器材公司 中油管道科学研究院 浙江大学 中原油田化工集团 备 注 鹿特丹+莱菌、 孟买+乌兰管输 鹿特丹+莱菌、 法因岛管输 菲那尔特+格兰管输 中东输油管 马惠宁、 中洛、 鲁宁线管输 鲁宁、 中洛、 魏荆线等管输 花格线管输 马惠宁、 库鄯线管输 火山线管输 稠油生产井
微生物对稠油降解、降粘作用研究进展

微生物对稠油降解、降粘作用研究进展作者:张晓博洪帅姜晗等来源:《当代化工》2016年第03期摘要:稠油因其有高粘、流动性差、不宜开采的特点成为石油开采运输的研究重点;微生物降解稠油技术因高效、不污染油品,近几年来研究进展较大。
目前,解烃菌的菌种数量虽然众多,但是这些菌种对地层、油藏的伍配性太强,只适应特定的油品;降解胶质、沥青质方面微生物存在着一定难度,这类菌种较少而且作用周期较长。
论述了影响稠油流动性的因素、近几年来微生物降解稠油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日后的微生物降解稠油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解烃菌;稠油降解;稠油降粘;胶质;蜡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6)03-0617-05Abstract: Heavy oil becomes a research focus of the oil transportation because of its high viscosity and poor liquidity. In recent years, considerable resear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heavy oil bio-degradation technology with many advantages. There are so many species of 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however, these species are just adapted to the special stratum, reservoir and oil.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degradation of asphaltene and colloid, this kind of bacteria is less, and needs long effect period. In this pape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iquidity of heavy oil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research progress of recent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heavy oil; research direction of bio-degradation of heavy oil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Key words: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Heavy oil degradation; Viscosity reduction;Colloid; Asphaltene; Wax;我国有16×104 t的稠油资源[1],东北与华北地区稠油储量占较大比重[2]。
稠油井下改质降粘技术的研究进展

稠油井下改质降粘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本论文从一般的降粘方法的简单介绍出发,系统阐述了加热降粘技术存在的问题。
接着研究了解决的方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稠油井,改质降粘技术,研究一、前言随着当今社会的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中对稠油井的开发要求也日益渐高。
因此,积极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不断完善降粘技术就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问题。
二、一般的降粘方法的简单介绍1、化学降粘降粘原理化学降粘是向原油中加入某种药剂通过药剂的作用达到降低原油粘度的方法。
目前对于任何原油,不管什么条件都能降粘的化学药剂尚末发现,只能对不同的原油物性和不同的油井生产情况,采取相应的降粘措施。
(一)、降粘原理蜡晶改进剂(降凝剂)降凝降粘对于石蜡基原油,由于原油中蜡含量高,引起原油凝固点高,此类原油在其凝固点以上温度时原油粘度并不大,而且对温度不敏感,但当温度降到原油凝固点以下时,粘度急骤上升,所以如能将原油凝固点降低,就能大幅度降低粘度。
(二)、重点介绍蜡晶改进剂作用机理蜡晶改进剂是一种分子结构中具有和原油中蜡分子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正构烷烃,并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的作用是在熔点温度下分子排列发生变化,对石蜡结晶产生特殊改进作用,即在成核和蜡晶生长过程中阻止蜡晶的生长,或在生长中的蜡晶边侧结合上一个蜡晶改进剂。
其作用机理的解释可归纳为三点。
(1)、分散作用蜡晶改进剂在原油析蜡点温度以上析出,起晶核作用,成为蜡分子吸附生长的中心,使原油中生成的小颗粒蜡增多。
(2)、共晶作用蜡晶改进剂在原油析蜡点温度时析出,与蜡共晶,破坏石蜡结晶的方向性,生成分枝的“过滤残晶形态”。
(3)、吸附作用蜡晶改进剂在略低于析蜡温度以下析出,被吸附在蜡晶上改变蜡结晶的方向性,降低晶体间的粘附作用。
由于石蜡结晶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原油中的蜡和加入的结晶改进剂又是不同分子结构和大小的混合物,所以蜡晶改进剂的作用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作用机理不同,蜡晶上存在的蜡晶改进剂分子位置不同,结晶形态也不同,原油的倾点,屈服值和表观粘度也不同,试验证明,蜡晶改进剂作为晶核或与蜡共晶时原油流动性好,而起吸附作用时流动性差。
稠油降粘

NDJ-5S数显式旋转粘度计
仪器使用原则: 高粘度的液体选用小的转子和慢的转速;低粘度的 液体选用大的转子和快的转速。
使用注意事项:
当估计不出被测液体的大致粘度时,应假定为较高 的粘度,试用由小到大的转子和由慢到快的转速。
向磨擦碰撞,从而将电磁能转换为热能使稠油温度升高,有利于 稠油粘度下降。
(a)稠油中极性分子受到交流电场作用产生转向极化,造成分子转
(b)稠油分子在交变电场作用下进行周期性排列组合,稠油分子键 被破坏,稠油粘度进一步降低。
2.9 微波加热降粘技术
机理:
(a)热作用。不同的组分介质损耗不同,微波加热造成热的不均匀
2.3 水热催化裂解降粘技术
水热催化裂解降粘技术是利用稠油与水蒸汽间发生 的水热裂解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高碳数的稠 油发生部分裂解而成为பைடு நூலகம்质油,不可逆地降低了稠油 粘度。
机理: (a)稠油水热裂解中最重要的反应步骤是稠油中有机硫化物硫键在 金属离子的催化下裂解,使稠 油中的沥青质含量降低,稠油分
3.3 油溶性降粘剂的室内评选
由于降粘剂对原油有专属性,在使用前必须做室内
筛选,选出较高降粘效率的试剂!
温度选择依据:根据采油井口稠油温度。 降粘剂选择依据:降粘率⊿μ=(μ-μ0)/μ0×100% 降粘率越高,降粘效果越好! 浓度选择依据:相同降粘率的情况下,用量越小越好!
NDJ-I指针式旋转粘度计
2.7 磁处理降粘技术
机理:
(a)磁化作用产生诱导磁距, 抑制蜡晶形成和聚结, 使蜡晶 以小 颗粒形式存在于稠油中。 (b) 磁化作用破坏了原油各烃类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分子间的聚合力 减弱 ,其中胶质和沥青质 以分散相而不是缔结相溶解在原油中, 使原油粘度降低 ,流动性增强 。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在开采和输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降粘的需求。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延长井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主要方法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石油资源逐渐减少,油田产量的稳定提高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然而,稠油的开采和输送过程面临着粘度高、流动性差等问题,降低了开采效率和输送能力,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成为了当前石油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稠油降粘技术主要方法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三种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机械能、超声波等手段对稠油进行物理作用,改变其粘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剪切、振荡、高压处理等。
剪切是通过搅拌、搅拌、搅拌等手段将稠油进行物理剪切,使其粘度降低。
振荡是通过振动装置对稠油进行振动,改变其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高压处理是通过对稠油施加高压力,增加其流动性。
化学方法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改变稠油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溶剂、添加改性剂等。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改善稠油和水的亲和性,使其形成胶状液体,降低粘度。
溶剂的添加可以改变稠油的分子结构,使其变得更加流动。
改性剂的添加可以通过改变稠油分子链的结构和长度,降低粘度。
热力学方法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处理,改变其粘度。
热力学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两种。
低温处理是通过将稠油降至低温,使其粘度降低。
高温处理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使其分子运动加快,粘度降低。
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田开采和输油管道输送方面。
在油田开采方面,稠油降粘技术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原油粘度后,可以提高油井的产量,延长油井寿命。
此外,稠油降粘技术还可以解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沉积、堵塞等问题,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55 12.69 8.10 6.78 7.87
5
168
65.7 13.74 10.39 10.17 0.00
2. 产表面活性剂降粘机理 微生物生成的表面活性剂是使稠油粘度降低的又一主要因素。微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集亲水基和憎水基结构于一身,可降低水溶液和烃
混合物的表面张力及界面张力,形成“水包油”结构,从而达到降粘、改 善流动性的目的。李牧[13]等筛选出一株产表面活性剂较多的菌株 23- 1, 可使蒸馏水的表面张力由 88.0mN/m 降到 39.0mN/m。该菌在含糖培养 基中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为脂肽,对稠油降粘起明显作用。
3. 产气和溶剂降粘机理 微生物作用于稠油过程中能够产生一些气体和小分子溶剂,这些
以气泡形式存在的气体能增加稠油的流动性,而小分子溶剂的存在则 能起到稀释稠油的作用,从而能降低稠油粘度。何正国[14]等对辽河、江 汉油水样中分离的 4 株微生物能生成大量具有降粘能力的短链有机 酸、醇和生物气等物质,其组成及含量见表 2。谭维业等[15]从克拉玛依黑 山油污土壤中分离得到 KBS 系列菌株,在以稠油为唯一炭源,兼性厌氧 条件下培养,200h 内可产生生物气 600L,酯类和酸性物质分别增加了 0.75g/100g 稠油和 0.24g/100g 稠油,稠油粘度降幅达 25%。
以上分析表明,稠油中的微量金属镍和钒的存在是稠油高粘的主 要因素,降低镍和钒的含量,能起到降低稠油粘度的作用。微生物具有 很强的脱金属性能,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某些微生物细胞内存在抗重 金属的基因,这些基因能促使细胞分泌出相关的化学物质,增强细胞膜 的通透性,可将摄取的重金属元素沉积在细胞内或细胞间[20]。目前,利用 微生物脱除金属在采矿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有着很多的应用。Sar 等[21] 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研究表明,它对电镀废水中 Ni 的吸附容量可达 0.265mmol/g。微生物也用于脱除原油中的微量金 属,Ginario Dedeles[22]等采用二钠初卟啉镍(NiPPDS)为模型化合物,从油 污土壤和污水中筛选出能够降解 NiPPDS 的菌株 Pseudomonas azelaica YA-1。该菌株完整细胞对 NiPPDS 降解率在 72%左右,而从细胞中所 提取的胞内酶可在 3h 内将 NiPPDS 降解 95%,对八乙基初卟啉钒的降 解率也达到了 79%,降解后金属均分散在水相中。
— 671 —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70mg/L 降至 3mg/L,相同温度下稠油的粘度由 968mPa·s 降至 10mPa·s; 敬加强等[18]基于灰色理论,建立了原油组成对其粘度影响的灰色关联 分析模型。根据模型,分别计算了蜡、胶质、沥青质、残碳以及元素硫、 氮、镍、钒的关联度。通过关联度对比表明,原油组成对其粘度影响的重 要程度顺序为:Ni>V= 胶质 = 残碳≈沥青质 >N>S> 蜡。笔者将我国主 要原油的平均粘度和微量金属镍含量作了关联(图 3[19)] ,结果发现原油 的粘度随着镍含量的增加成正比显著增加。
图 1 镍为核心非卟啉型的芳香核
图 2 镍为核心的卟啉型芳香核
图 3 中国主要原油运动粘度随镍含量变化图 Premuzic, E.T.等[23]将实验室分离得到的自然菌 BNL- 4- 23 在 65℃ 下分别作用于加利福尼亚州海上和陆上稠油,在稠油粘度下降的同时, 其微量金属镍、钒以及杂原子硫、氮的含量均较大幅度下降,结果如表 3 所示。
脱除可能也是致使稠油粘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5. 结束语 目前微生物降粘机理主要有降解、产表面活性剂和产气及小分子
溶剂三个方面。微生物能不同程度地降解稠油中的饱和烃、芳烃、胶质 组分,但在微生物能否降解沥青质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稠油中微 量金属镍和钒的存在是导致稠油高粘的主要原因,微生物降粘过程中, 因降低了微量金属含量,使稠油粘度降低,可能是稠油微生物降粘的又 一机理,但是此机理假设尚未得到更多的实验证实,有待进一步研究。
部分溶解了沥青质。Chaineau 等[11]用微生物处理被石油烃污染的土壤, 270d 后发现, 75%的原油被降解,饱和烃中、烷烃和芳烃几乎全部降解, 而占原油总重量 10% 的沥青质完全保留了下来。Uraizee 等[12]则认为沥 青质不但无法被降解,相反,其存在会阻碍油滴中可降解组分向油和微 生物接触面的传质,因此会降低其它可降解组分的降解速率及降解程 度。目前,由于对胶质与沥青质结构及其相互间复杂作用还没有确切的 认识,所以,微生物降解胶质与沥青质机理研究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 限制。
表 3 微生物作用后杂原子及金属 V 和 Ni 含量的降低率
原油 生物催化剂 S
减少量%
N
V
Ni
OCS BNL- 4- 23
45
45
16
20
M851 BNL- 4- 23
30
25
22
20
以上分析表明,微生物对原油中这些微量金属具有优良的脱除性 能。因此,笔者将二者关联,认为微生物对稠油中微量金属镍和钒的脱 除可能是稠油微生物降粘的又一机理,即微生物对稠油中微量金属的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稠油微生物降粘机理及研究进展
山东垦利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质检处 陈学君
[摘 要]稠油微生物降粘技术的机理可分为稠油组分降解降粘、微生物产表面活性剂降粘和产小分子溶剂降粘三个方面。微量金 属镍和钒的存在是造成稠油高粘的主要原因,若降低镍钒含量可大幅降低稠油粘度。研究表明,微生物可高效脱除稠油中金属镍和 钒,因此提出微生物脱除稠油中微量金属镍和钒使稠油粘度降低的机理假设,即微生物对稠油中微量金属镍钒的脱除可能是微生 物降粘机理的第四方面。 [关键词]稠油 微生物 降粘机理 脱金属
表 1 微生物对青海油田咸水泉稠油作用前后族组成分析
操作时间
族组成(%)
菌种
(h) 饱和份 芳香份 沥青质
非烃
柱留 非烃
1
0
48.23 13.02 24.5 6.74 7.51
2
22
58.25 11.97 7.44 9.55 12.78
3
48
65.27 4.15 10.29 10.29 0.00
4
72
表 2 微生物作用稠油产生生物气和小分子溶剂组成及含量
组分 含量 /%
甲烷 4.57
乙烷 3.10
丙烷 4.52
CO2 未知组分
0.82
76.96
4. 稠油微生物降粘新机理探讨 人们普遍认为稠油高粘主要归因于沥青质、胶质的作用。晏德福 等[16]提出了胶质沥青质稠环芳香化合物(PACs)的“层叠(Stacks)”聚集体 模型,即胶质沥青质中稠环芳香化合物以微量金属为核心形成 PAC 核,这种芳香核分为非卟啉型和卟啉型两种(如图 1、2),其中以卟啉型 居多。大约 5 个 PAC 核由 π-π 键形成层叠结构,层叠结构通过偶极- 偶极力形成聚集体即“胶束”,胶束之间通过各种复杂力的作用才形成 高粘的“超胶束”。 根据这一模型,一些学者认为对原油高粘贡献最大的是其所含的 微量金属镍和钒,因为若没有这些微量金属为核心,胶质沥青质分子就 无法联结形成高粘的“超胶束”。Duong[17]等人的研究表明:Mydale 原油 通过陶瓷超滤膜过滤,将镍含量由 26mg/L 降至低于 2mg/L,钒含量由
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下粘度大于 100mPa·s 的脱气原油。因其具有 高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粘度特性,在开发和应用的各个方面都遇到一些 技术难题,需在采、输、炼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方法以降低其粘度[1]。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降粘方法有:加热法、掺稀油法和化学药剂降粘 等[2],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耗能大、成本高的缺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 生物降粘方法无论在机理研究或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 文从微生物降解降粘、产表面活性剂降粘和产气及小分子溶剂降粘三 方面综合介绍了微生物降粘的机理及其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微生物脱除稠油中微量金属镍和钒而使稠油粘度降低的机理假设。
1. 降解降粘机理 1.1 烷烃的降解 烃类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原油总组成的 85%。直链烷烃、 环烷烃及芳烃都能被微生物代谢,其中长链石蜡烃能够很快被微生物 降解,这一点已为人证实[3]。 关于微生物对烷烃的代谢作用,有相当多的文献[4,5,6]报道其机理。 一般认为,烷烃微生物代谢途径为:由烷烃至醇,再至醛,再到脂肪酸, 脂肪酸经 β 氧化成醋酸。链烷烃的氧化有三种方式:(1)末端甲基氧化: 这种氧化首先发生在末端的碳原子上。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将分子氧引 入烷烃分子形成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再依次分解形成醇、醛、脂肪 酸,脂肪酸通过 β 氧化途径继续氧化,进入三羧酸(TCA)循环。(2)次末 端甲基氧化:这种氧化方式,通常在微生物作用于丙烷、丁烷、戊烷时发 生。与末端甲基氧化不同之处在于分子氧的氢过氧化作用是发生在末 端的第二个碳原子上。这种氧化常生成甲基酮,甲基酮可继续氧化生成 α- 酮酸,然后再脱羧生成减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最后进入 β-氧 化。(3)两端甲基氧化:烷烃分子两末端甲基经 ω-氧化生成 α-ω 二元 酸。环烷烃被氧化为一元环烷醇, 进而环烷醇通过内脂中间体的断裂而 代谢。 1.2 芳烃的降解 芳烃类被微生物降解时,如有侧链,则一般先从侧链开始分解,然 后发生芳香环的氧化,引入羟基、环开裂,以下的氧化过程和脂肪族化 合物相同[7]。 各种芳烃类化合物分解的最初步骤可能各不相同,但它们往往有 共同的中间产物— ——双酚类化合物,如原儿茶酸和儿茶酚。复杂的芳香 烃分子只有转变为这些简单的形式之后才能进行氧化分解。原儿茶酸 和儿茶酚进一步降解生成能够进入柠檬酸循环的化合物:琥珀酸、乙酰 辅酶 A 和丙酮酸。 芳香烃还能在厌氧条件下被降解,如果化合物中已经含有一个氧 原子,降解的速度非常快。芳香烃化合物厌氧分解代谢过程是通过还原 性而不是氧化性环的断裂反应,这是因为在厌氧条件下其不能参与芳 香族化合物的氧化过程所致。 1.3 胶质、沥青质的降解 胶质、沥青质是原油中分子量最大,极性最强的组分,同时也是造 成稠油高粘的主要因素之一。胶质中的近芳烃组分,在微生物降解历程 中,与芳香烃降解路径相同的是二者都出现了中间产物邻苯二酚,并且 最后都进入了 TCA 循环[8]。目前有许多报道认为经微生物处理后,沥青 质含量大幅降低,如黄英[9]在实验室中筛选出了可使沥青质含量降低 23%的菌株。张廷山等[10]将实验室培育出的混合菌种作用于青海油田 咸水泉原油,经过微生物作用后,沥青质含量大幅降低,微生物作用前 后族组成变化如表 1。但是,有研究认为,细菌无法降解石油中的沥青 质,沥青质检测含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代谢过程产生有机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