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合集下载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海啸是怎么形成的: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的分类: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遥海啸: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

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受海啸灾害。

如2022年底发生在印尼的大海啸就波及到几千公里外的斯里兰卡,1960年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到严重灾害。

本地海啸: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作者:孙燕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二物理》2011年第04期20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七次大海啸,尤其以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最为严重。

这次海啸因其波及面之广、造成的破坏程度之烈和人员伤亡数之众,被联合国称为“近几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一时间海啸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自然现象。

下面我们对海啸中的有关物理知识做一些介绍。

1海啸的成因海啸是大规模的水波运动,在物理学上属于特长的长波能量传递。

其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

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这种波浪运动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

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毁灭性打击。

需要注意的是,海啸不同于风浪和潮汐:微风吹过海洋,泛起波浪,它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得很快,地震引起的海啸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潮汐产生的海流能深入海洋底部,这与海啸一样,然而它是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的。

而海啸则是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造成的波动。

如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千米仍不减雄风。

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2海啸的特点波动有三个特征参数:波速、波长、周期(或频率)。

海啸波的特点是波速快、波长大及周期长,它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千米,波高仅为1m左右,周期2~200min,传播速度约为500~1000km/h(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相当)。

研究指出,浅水面上水波波速和波长无关,只由深度决定。

可见,海啸波越是靠近浅海,传播速度越慢。

根据印度洋的平均水深可以推算出此次海啸的传播速度大约为700~800km/h。

而在靠近海岸的浅海传播速度降低到40km/h左右。

同时,由于海啸波长大,整个波形在深海大洋上看起来一点也不“陡”,不像一般的狂涛一样会把船高高地“抛起来”,甚至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但一旦海啸波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速越来越小,波高骤增,就像一堵奇高无比的水墙突然压向陆地。

海啸

海啸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

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海啸自救地球的终极毁灭者,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自然力:海啸Tidal Wave 海啸图片集萃(20张)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

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

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过后一片狼藉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

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

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

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

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

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

猛烈的大风能够在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

而潮汐[1]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

台风中的物理知识

台风中的物理知识

台风中的物理知识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自然风暴,均由低气压区和高气压区之间的压强差和地面转速的剧烈差异引起。

下面将介绍台风中的物理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台风。

一、低压区与高压区的形成
1. 台风的低压中心是由多个气旋旋转形成的。

气旋在旋转时,外部空气流入气旋中心,形成低气压,这就是台风的低压区。

2. 台风中心周围的高气压区主要由空气下沉造成。

下沉空气会在地表形成高气压,从而与低气压相互作用,引起风暴的强度和路径变化。

二、风速与风向的变化
1. 台风的风速和风向是由台风中心周围的压强分布和导致风速和风向的地球自转引起的。

2. 台风中心周围的压强分布会引起空气流动。

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环绕台风中心的环流。

3. 台风周围的水平风向遵循科氏力作用定律,即在向东北的风向上,
在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三、风暴潮的形成
1. 台风的靠近会产生持续的海浪和强风。

2. 强风会将水面上的海水堆积到一起,形成一个比平时高的区域,称为风暴潮。

3. 在台风离开后,风暴潮继续向岸边推进,可能引起洪水和区域性海啸。

四、台风的能量来源
1. 台风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演化的水蒸气。

2. 台风的能量来源于热带海洋表面温度高于27摄氏度的水域中。

当潮湿的空气在蒸发后冷却,形成云和降雨,释放了大量热能,使得台风不断增强。

以上是有关台风中的物理知识的介绍。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台风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以及造成的灾害。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一、声音的产生1.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应用了转换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这种波叫做声波。

4.声速(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计算公式:v=s/t(2)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关系为:v固>v液>v气。

②声速大小与介质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回声(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当声速为340m/s时,障碍物距人耳至少为17m。

(3)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②回声测距: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发出到碰到障碍物反射回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即s =12v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的传播速度。

6.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应用了实验推理法。

【例题1】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 .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B .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C .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D .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答案】B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太空中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传声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故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

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物理海洋)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知识点知识点:潮汐现象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的升降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周期性流动称为潮流。

知识点:通常把由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跨过赤道的部分组成的、沿南美北岸的流动称为圭亚那流和小安的列斯流,经尤卡坦海峡进入墨西哥湾以后称为佛罗里达流,佛罗里达流经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后与安的列斯流汇合处视为湾流的起点。

此后它沿北美陆坡北上,到35°N附近,离岸向东,直到45°附近的格兰德滩以南,海流都保持在比较狭窄的水带内,此段称之为湾流。

湾流是世界海洋中流速最大、影响深度最深的最强大的暖流。

知识点:水色三要素为总悬浮物、叶绿素和黄色物质。

知识点:当月相为新月、满月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两天体产生的天体引潮力方向相同,使潮汐增强,潮差出现极大值,称为天文大潮或朔望潮;当月相为上、下弦月时,月球和太阳引潮力方向接近正交,几乎没有叠加效应,故潮差达极小值,称为小潮或方照潮。

知识点:海水的比热容是1千克海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海水比热容较大,是空气的4倍。

由于海水密度远大于空气密度,1立方米海水温度变化1℃的热量,能使大约3100立方米大气产生1℃的变化,因此海洋水温较气温变化缓慢滞后,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气温的日变化。

知识点:地球表面上平均温度最高的纬向带状称之为热赤道,平均在7°N左右。

知识点:同10题。

知识点: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层南北副热带海区均存在一反气旋式水平环流,在亚北极海域存在一气旋式水平环流。

在副热带流环中,在大洋的西边界处出现海流流幅变窄,流层加厚和流速增大的现象,称之为西向强化。

该处的海流称之为西边界流,是海洋中的强流区。

北半球的西向强化现象比南半球更为显著,即北半球的西边界流强于南半球。

黑潮和湾流分别是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的西边界流,也是两大洋中最强的洋流。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海啸

海啸

最具毁灭性的海洋灾害———海啸知识与判断和预防A12海技庄悦 120105126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发生9级以上的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

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30万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如今10多年过去了,海啸在灾民心中留下的创痛仍然难以抚平,硬件设施重建不难,心灵创伤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愈合。

时间的流逝或许能够抚平受难者亲属的悲痛,然而,人们不应忘记海啸带来的巨大杀伤力,更不应该对另一场海啸的到来掉以轻心。

一、海啸的形成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二、海啸的分类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在海啸来袭之前,海潮总会先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这一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导致海面下降。

海啸冲击波于一般海浪相比,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地震局所称,地震海啸是指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两种,前者是海啸到海岸时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后者则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陈 建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了海啸,这次海啸因其波及面之广、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数之众,被联合国称之为“近几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一时间海啸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自然现象。

本文就海啸中涉及的物理知识作简要分析。

1.海啸的形成
海啸是大规模的水波运动,在物理学上属于特长的长波能量传递,它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突然迅速位移所造成的。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这次印度洋大地震是在印度洋底部所谓“俯冲带”发生的,这一俯冲带是位于印度洋海面下约10000米深处的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发生上下错位运动构成的。

印度板块原来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

12月26日,印度板块的大约1000千米长的一块向缅甸板块下方“俯冲”,造成印度洋洋底局部先向下再往上的运动,断层处数百立方千米的岩石陷落,出现一狭长空间;当海水填充这个空间时,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海浪陡然升到几十米高,结局就是灾难性的大海啸。

需要注意的是,海啸不同于风浪和潮汐:微风吹过海洋,泛起波浪,它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啸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潮汐产生的海流能深入海洋底部,这与海啸一样,然而它是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的,而海啸则是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造成的波动。

海啸中所含的能量惊人,震源断层倾滑的垂直差异运动越大,相对错动速度越大,面积越大,则海啸所含的能量就越大。

海啸要经历三个部分交叉却又有显著差异的物理过程:由某种搅动水体的力产生海啸,然后海啸从爆发源附近的深海处传到浅海地区,最后以波冲击和水淹没的方式产生与原子弹爆炸相比拟的巨大破坏力。

从能量方面看,海啸是海底地震能量通过地壳和海水等介质向海岸传递的过程。

由于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所以这次印度洋地震震中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但距离震中很远的斯里兰卡却受灾最严重,连4500千米外的非洲国家索马里也产
生了人员伤亡。

2.海啸的传播速度
波动有三个特征参数:波速、波长、周期(或频率)。

海啸波的特点是波速快、波长大及周期长,它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千米(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传播速度约每小时五百至一千千米(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相当)。

海啸波是长波,回复力主要是重力,表面张力只产生次要的影响,故可以认为它是重力波。

对这种长波来说,大洋算是浅水。

研究指出,浅水面上水波波速V和波长无关,只由深度决定,其关系为:
V
gh
g h
其中为重力加速度,为水深。

可见,海啸波越是靠近浅海,传播速度越慢。

根据印度洋的平均水深可以推算出此次海啸的传播速度大约为700千米—800千米/小时,而在靠近海岸的浅海传播速度降低到40千米/小时左右。

同时,由于海啸波长大,整个波形在深海大洋上看起来一点也不“陡”,不像一般的狂涛一样会把船高高地“抛起来”,甚至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但一旦海啸波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速越来越小,波高骤增,就像一堵奇高无比的水墙突然压向陆地,从而带来毁灭性灾害。

可见,海啸的威力只是在浅水处才散发出来,它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

可以说,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及时向外海开反而是化险为夷的正确选择。

3.海啸与次声波
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次声波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特性为:①传播速度快。

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可闻声波相同,在普通大气中,每小时可以传播约1200千米,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快,达每小时6000千米。

②穿透能力强。

次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层、钢筋混凝土构件等。

高山、大厦会阻挡光波和电磁波的通行,却挡不住次声波的去路。

③衰减小。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越高,衰减越大。

次声波由于频率很低,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小。

当次声波在大气中传播几千千米时,空气对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分贝。

因此,次声波可以在空气、水、地面等介质中传播得很远。

④易发生衍射。

由于次声波的波长大,容易发生衍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很难被阻挡,经常会
一绕而过,那怕是巨大的山峦有时也无法阻挡它的传播。

海底地震在引起海啸的同时,伴随有许多低频成分的次声波。

海啸带来的次声波甚至可将岸上的房屋毁坏。

由于次声波的波速大于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的传播速度,所以它就成了海啸来临的前奏曲,人们可以通过接收次声波来预报破坏性很大的海啸。

有科学家认为,很多动物之所以能躲过这次席卷印度洋沿岸的海啸,是因为他们听觉灵敏,对次声波有反应;而人仅对频率为20至20000赫兹的声音有反应,对次声波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面对这次地震海啸,大难临头,毫无觉察。

4.海啸的预警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对于海啸,目前人类并没有能力阻止其发生,只能通过预警和防备来减少死伤。

原则上说海啸预警比地震预报要相对容易,因为波动在液体(海水)中的传导速度比地震波在固体(地壳)中的传导要慢很多,而且海浪越是靠近浅海,传播速度越慢。

一旦地震监测台网通过地震波传导测知海底大地震发生,并通过相关数学模型计算出发生海啸的概率,那么从理论上说海啸预警是有可能的。

就此次印度洋大海啸而言,虽然从海底地震发生到海啸袭击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只有几分钟,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实现预警;但是地震后一个半小时左右海啸才到达斯里兰卡,到泰国和马来西亚西海岸也花了一个小时,而人们从海岸走到内陆安全区的时间,一般只需15分钟。

这就为预警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美国和日本等海啸预警做得非常成功的国家的海啸预警系统中,通过将压力测量器与声波传感器一起安放于大洋深处,通过压电现象产生电流,电流与所受到的压力成正比。

电脉冲启动声波传感器,并由水面上的浮标搜集声波,浮标再通过卫星将数据传到地面上的观察站。

这样,就可以随时监测大洋底部与海啸有关的各种水文信号及海面波动,借助电脑将这些捕捉的信息与各种地震监测系统获取地壳运动的信息结合,模拟出海啸可能形成的地点及移动方向,提前向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通报海啸的规模、移动速度、可能袭击的区域以及预计到达的时间。

可以说,海啸的预警是巧妙运用了电磁波与机械波以及机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而造成的时间差,从而能使当地政府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英文标题:
Physics knowledge in tsunami ……………………………Chen Ji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