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革新探索

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革新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也需要随之革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能力。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革新的一些方案和措施。
建筑设计课教学可以借鉴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上听讲,看样板,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真实地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和实践。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意表达,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建筑设计课教学可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
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模式应该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培养。
可以为学生组织实地考察,参观建筑项目,实地测量,甚至是实际的建筑设计实践。
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增加他们对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
建筑设计课教学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建筑设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科,包括建筑学、结构学、土木工程学等等。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可以组织跨学科的课程或者项目,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创造能力。
建筑设计课教学还可以引入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中的建模、渲染等工作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
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可以引入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教授学生各种建模软件的使用,让他们熟练掌握建模技术。
可以组织实际的建模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他们的建模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经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的革新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引入跨学科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引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建筑设计人才。
三江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刍议

科教研 究
三江 学 院 建筑 系建筑 设计 基础 教 学 改革 刍 议
缪 峰 ( 三江学院建 筑系 南京 2 01 ) 1 O 2 摘 要: 本文从我 国建 筑教 育和 建筑设计基础课改革 的背景 出发 , 用调查研究 的方法分析 了三江学院建筑 系建 筑设 计基 础课 程的现状 , 运 并 据 此 提 出 了初 步 的 改 革 设 想 。 关 键 词 : 育 体 系 民 办 高校 建 筑 设 计基 础 改 革 对 策 教 中图分类号 : 2 G4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3 9 9 ( 0 9 1 () O 2 — 1 1 7 - 5 2 0 ) Oa - 0 8 0 6 7
1 关于 建 筑 设 计 基 础 课 程 改 革
当今世界建 筑教育体 系 , 含 了法 国 包 巴黎美 术学院 ( h B a x A t) T e e u - rs的基 本模 式, 经现 代 主 义运 动 尤 其 是包 豪 斯 的革 新 , 再 经 二 战后 以美 国 为 中心 的 当代 建 筑 思潮 的推动, 已经是 异 彩 纷 呈 了 。 我 国 建筑 教 而 育 长 期 以来 一 直 停 留在 一 种 相 对 保 守 的状 态 , 整 体 上 仍 是 “ 扎 ” 式 与 前 苏 联 建 在 布 模 筑 教 育模 式 相 结 合的 遗 存 。 不容 否 认 , 一 这 模 式 经 过 半 个 世 纪 的 磨 合 , 本 上 是 能 够 基 满 足 目前 实 际应 用需 求 的 。 而 面 对 全 球 然 业 已变 化 的 建筑 教 育 观 念 , 后 与 差 距 也 滞 是毋庸讳言 的。 当前 的高 等教 育早 已开 始 注 重学 生 学 习技 巧 的 培 养 , 着 重 “ 样 学 ” 而 非 “ 即 怎 , 学 什 么” 与 传 统 教 育 相 比 , 特 点 表 现 在 这 。 其 几 个 方 面 : 先 , 学 的重 心 从 教 师 转 向学 首 教 生 , 生 的 主 动 性 增 强 ; 次 , 育 的 目标 学 其 教 从 专 业 训练 转 向 终 生 教育 和 全 方 位 能 力的 培养 ; 三 , 第 教学 方 法 从注 重 学 生 群 体 的统 标准模式转 向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 鼓 励 原 创性 而 非 模 仿 力 ; 后 , 习内 容 从孤 最 学 立 的课 程 设 置转 向 知 识 的 综 合 运 用 。 明 在 确 了这 些转 变 之 后 , 们 就 应 当意 识 到 , 我 作 为 建 筑 教 育 的起 点 , 筑 设 计 基 础 教 学 所 建 具有的特殊意义 。 建筑 设 计 基础 是 建 筑 教 育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不 仅 对 初学 者具 有 启蒙 意 义 , 它 而且 对 整个 建 筑 教 育 过 程 都 有 影 响 。 自上 世 纪 8 年代开始 , 国几大建筑院校都有不 同 0 全 的 变 化 , 它 们 目前 基 础 教学 的 内容 来 看 , 从 大 多 包 含 有 : 本 技 法 训 练 、 间 构 成 训 基 空 练 、 作分 析 、 型制作及 设计 人门等 内 名 模 容 , 是 各校 侧 重 点不 同而 已 。 只 民 办 高校 建筑 学 专 业 是 随 民 办 高 等教 育 的发 展 而 发 展 的 。由于 办 学 体 制 及 师 资 等 多 方 面 的 因 素 , 办 高 校 建 筑 学 专 业 的 民 发 展 相 对滞 后 。 三江 学 院 建筑 系为 例 , 以 长 期 以 来 建筑 设 计 基 础 课 中一 直 以 强 调 基本 功 的 训练 为 主 。 而这 种 注 重技 法 训 练 , 多临 摹 的 教 学模 式 , 随着 建 筑 观 念 的转 变 , 必 也 将 随 之 改变 。
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摘要:为适应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要求,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中照本宣科、长时间理论讲解和教学分离的问题,理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文章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多种路径策略强化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切入,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硬件条件等方面予以保障。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高职类教育和本科类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其培养的是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是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一个分专业,其主要宗旨是培养既懂建筑内外部空间设计又懂建筑空间结构关系的人才。
《建筑设计基础》是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探讨,可以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照本宣科。
根据专业及课程需求,我校定制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土建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教学内容颇多,牵扯面较广,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时只有32学时,学生对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完全提不起兴趣,教師应该根据专业及人才培养方向讲解重点知识。
2)长时间理论讲解。
目前,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95后”,追求个性,缺乏理工类知识,长时间的理论讲解只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教师就必须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3)呆板的版式及过时的PPT。
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如果教师使用呆板的板书及过时的PPT版式,非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还会让学生失去专业学习兴趣,甚至对教师、学校产生质疑。
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使用符合学生审美PPT版式。
4)教与学分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教与学呈现分离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日渐显现,无法满足教学发展需求。
2024年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浅析

2024年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浅析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往往注重学生对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现代建筑设计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种转变意味着教学设计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建筑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实际项目的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实际项目的设计流程和技术要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学内容应该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将建筑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结构工程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往往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现代建筑设计课程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筑设计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评价的完善教学评价的完善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
现代建筑设计课程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实践项目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教学评价还应该注重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2 过 于重视表 达技 能训 练 .
以上 的教学 内容 主要分 为三个阶段 : 一阶段 为建 筑认 知与 第
初步 了解建筑 的基 受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 的影 响 , 国传统 的建筑设计 基础课 基本表达技法训练 。学生通过感 受身边建筑 , 我 程教学模 式强 调建筑表达 的图面效果 , 教学 的重点在于训练学 生 本形体 、 结构和空 问尺度及 与人 的活动 的关系 , 建立 了基本 的建 的线条、 图、 制 描绘 、 渲染等基本 技能。但随着计算 机制 图与 三维 筑概念 , 达到认识建筑 的 目的。保 留仿宋 字 、 徒手 钢笔画 、 具线 工
使 虚拟 空问在建筑行业 的应用 , 工绘 图与模 型制作 逐渐被 取代 , 条练习与建 筑抄绘 等训 练 , 学生 掌握基本 建筑 设计表 达技法 , 手
大量传统 的手工技能训练遭到 了质疑。在今后 的基 础教学 中, 还 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 的基础 。从 基本 表达技法训 练 到对实 际建 要不要进行如此大量 的手工技能训练 , 于这个 问题 , 对 颇有争议。 筑空间认知体验 , 种理 论与 实践 相结 合 的灵 活 的基 础训 练方 这
程学习 , 乃至建筑师的整个职业 生涯都会产 生深远 的影 响。在课 中相关训 练课题较 少 , 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
程发展和建设过程 中 , 对社会 全面进 步和经 济发 展的要 求 , 面 传 2 教 学 改革措 施 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暴露出一系列 的问题 , 近几年来我 校 针对传统教 学 中存 在 的问题 , 程教 学小 组 主要从 教 学 目 课 该课程教学小组不断 总结经 验 , 承与创 新并举 , 对传 统教学 标 、 继 针 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 了调整与完善 。 模式 的弱点 , 步改 变单 纯强调表 现 的传 统式 的教学模 式 , 逐 积极 开展创新式教 学 , 深化教学改革 , 致力于为培养具有创新 能力 、 实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摘要】针对目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改革探索,提出在基础技能培养上增加“适度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单元化教学模式”等改革成果,并推动相关教材以及教学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13-02一、引言据权威机构预测:我国平均每年要新建20亿平方米左右的新建筑,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建建筑的40%,建筑设计企业急需大量的设计人员,就上海而言,目前有几千家来自全国和世界的设计企业,设计任务非常繁忙,他们需要大量的设计师和助理建筑师。
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上海唯一一所培养“助理建筑师”的学校,二十年来已经培养了3600余名毕业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绿色节能等新型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又有复合化的设计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设计市场需求。
因此,我们综合考虑当前建筑市场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特点,提出在设计基础教育中“突出以基础技能为主体,但又要兼顾适度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定位,作为改革的关键和特色所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教学脱节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每门课程的教学,而忽视基础教学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问题,因此,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无法将基础课程的知识贯穿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教学之间形成脱节。
2.2只注重岗位基础能力的需求,而忽视学生的长期发展高职建筑设计教育主要以解决学生的岗位技能为目的,但是目前过多关注当前岗位能力需求,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不够重视,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教学理念。
2.3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自身专业特色体现不够建筑设计是一个具有“创新因素”的行业,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2 教学思路的改革
传统 的 建 筑 设 计 基 础 教 学 注 重培 养 学
门课程 , 肩负 着 对 初 学 者 的 启蒙 教 育 , 是 整 设 计 课 程 教 学 中发 现 , 很 多 在 一 年 级 训练
o n t h e e xp e r i e nc e s o f o t he r d o me s t i c un i v e r s i t i e s , t h e t e a c hi n g i d e a ,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t a n d t e a c hi n g met h o d w e r e d i s c us s e d a n d a t t e mp t e d. Ch a n g i n g t h e t r a d i t i o na l t e a c hi n g c o n c e p t , i n t e g r a t i n g t h e t e a c hi n g c o n t e n t a n d up d a t i n g t e a c hi ng me t h o d s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Th e i d e a o f ”t h r e e i n o n e ” wa s r e a l i z e d i n t e a c hi n g p r a c t i c e. Th e a b i l i t y o f m a n i p u l a t i ve, o b s e r va t i o n, t h i n ki n g a n d l a ng u a g e e x p r e s s i o n we r e e x p e r i e n c e d. An d t h e ke y i de a s o f t h e f ut ur e r e f o r m a r e p u t f o r wa r d i n t h e t e x t .
浅析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析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发表时间:2019-07-19T09:43:41.100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1月上作者:宋源[导读] 建筑设计专业具有交叉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在教学领域,建筑设计专业也是不断变化的专业,教学模式是否适用是关系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通过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的建筑设计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对建筑学专业创造性的人才。
(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312000)摘要:建筑设计专业具有交叉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在教学领域,建筑设计专业也是不断变化的专业,教学模式是否适用是关系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通过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的建筑设计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对建筑学专业创造性的人才。
关键词: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1.引言建筑设计一直被作为核心课程受到广泛关注。
建筑设计作品在满足技术、经济要求的同时,设计师要设计出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作品,并努力追求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特色。
因此,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在注重传统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新性设计思维主导下,学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对于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而言,培养学生运用形态构成理论进行建筑空间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本功,侧重于构思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学习和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便成为了重点内容[1]。
2.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现状二维图形使用频率较高:由于学生三维想象能力有限,用二维图形表现三维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由于考虑不周,存在平面图纸和三维模型不对应的问题,有时平面进行了调整,立面和剖面图往往没有及时进行调整,造成信息传递错误,无法全面正确地表达设计方案。
教学计划方面存在偏差:学生学了很长时间的设计课程,却连常见的建筑材料、建筑构成与施工工艺等都不懂,学科之间缺乏相互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摘要:鉴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建筑学学科中的重要意义,对地方性大学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借鉴当前国内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尝试。
转变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展开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三位一体”的教学环节实施。
并且对未来改革重点提出见解。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12-02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on the bas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li xiangjie(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dali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dalian liaoning,china 116622)abstract:in view of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bas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it gives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bas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 which are exiting in the local university.an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domestic universities,the teaching idea,teaching contentand teaching method were discussed and attempted.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the idea of”three in one” was realized in teaching practice.the ability of manipulative,observation,thinking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were experienced.and the key ideas of the future reform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ext.key word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对初学者的启蒙教育,是整个建筑学科的奠基石,该课程的教育质量对后续课程的展开和对未来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对整个建筑学科意义重大,对于办学时间较短的地方性大学来说,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1 当前的现状笔者所在学校大连大学是一所地方大学,从2000年开始设置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上沿袭了我国早期的传统学院派建筑学教育模式,与我国其他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相比,办学时间短,资历较浅,经验不足,教学设备和师资匮乏。
就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来说,虽然近几年一直在不断的改进、调整,但是目前还存在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和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1)学生美术功底薄弱。
大部分学生的入学前没有受过美术训练,入学后对图形和立体空间感的培养非常艰难,同时对建筑美学的理解也有困难。
(2)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很多学生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被动的去做作业,这样的状况就使得训练的意义和目的很难达到,学生自身也会感到疲惫不堪,觉得任务繁重。
(3)学完的内容不能融会贯通。
笔者在二年级和四年级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发现,很多在一年级训练过的内容在后续课程中没有起到相应的铺垫作用。
比如,二年级的课程设计在图面表现阶段,很多学生不会或者忘记一年级训练过的绘图技法和表现手法,图面效果反倒不如一年级的作业。
(4)缺乏对专业的整体上的概念性认识。
二年级或者高年级阶段依然会出现基本概念不清楚、相关知识匮乏的现象。
比如,不能正确的绘制建筑方案的剖面图,不能了解当前的建筑设计动态,相关知识的涉足非常有限,等等。
(5)思维模式上单一。
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上的问题,究其原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美术基础、个人领悟能力、兴趣爱好,等等。
二是教学环节上的因素,这是本文重点要探讨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思想上注重技法技能等基本功培养,轻视理论教学和思维模式训练。
(2)教学方法上保守传统,缺少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内容上是片段性的,各个作业之间的联系不明显或者缺失,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基于以上三点,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大量调查与分析学外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从作业内容设计上着手,改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设想,努力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教学模式。
2 教学思路的改革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学感觉和绘图表达技能,作业设置以技法、技能训练为主。
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基本功和动手能力,但是不利于建立整体的建筑概念和思维模式,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不明确。
我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属于这种培养模式。
当代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根据笔者对当前国内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许多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都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重视思维模式的培养,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现状,在教学思路上既要延续传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又要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
由此,新的教学思路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整合,使整个教学环节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和开放性。
作业设置以各种形式分析、建构为主,重视思维过程和最终的图面效果。
围绕每个作业的课题设置展开理论知识引导、基本功训练和思维训练“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立体式的、开放式的、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四个角度进行训练,旨在改善上述存在的问题,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顺利的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
这种教学理念秉承了传统教学中对基本功训练的重视,顺应了当前对创造性的需求,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国内很多高校都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改革和研究,以这些研究为借鉴和参考,基于我校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如下的改革措施。
3.1 整合与分解教学内容整合与分解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手法。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归纳和整合,将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单元——认知、技法和思维。
每个单元有自己的侧重点,认知单元侧重美学的培养,技法单元侧重绘图表现能力的培养,思维单元侧重创造性、系统性和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培养。
同时这些侧重点在三个单元之间也是相互交叉的,比如,在技法单元,除了强调培养绘图表现等基本功,还要训练构图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了美学培养和思维培养。
单元里的每个作业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同时,单元里的作业是具有可选性的,每个作业至少有两个题目可供选择。
这种整合与归纳使得教学内容形成一种模式,具备了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
其次,在整合形成的大框架下,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与细化。
每个单元里的每个作业内容也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知识、技法训练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上包含四个方面——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语言表达和思考分析,这些训练内容是伴随每个作业的全过程。
比如,室内空间测绘表达这个作业,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人体工程学、美学原则、空间限定方法和测绘知识等,这些内容分解到作业进行中的前、中、后三个过程,前期讲授测绘知识,中期讲授人体工程学、空间限定方法,后期讲授美学原则;技法训练体现在图面绘制和表现上,包括前期的徒手表现和后期的工具制图表现;思维训练体现在对现实空间提出质疑和解决方案。
学生通过如此的教学训练会形成整体的、立体的建筑感受,学会思考方法,并且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积累。
3.2 改进理论知识教学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成果主要通过作业展现出来,教学活动中往往容易忽略理论知识的现象。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广泛,如建筑历史、美学原则、材料知识、结构知识、设计方法,等等,这些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个作业当中。
有的理论知识会在后续课程中专门学习,如建筑历史,但这些知识在做某些作业(如建筑认知)时会涉及到;有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过程,如美学原理,但是这些知识没有专门的后续理论课程来讲授。
以上这两种理论知识都要在设计基础阶段有所涉及,形成一个全局性的、系统性的、辩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的指导每个作业的顺利展开,同时拓展知识面域,为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换言之,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成果是感性的,但是理性思维在背后支撑着外在的表象。
加强本阶段理论知识的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理论课程教育,而是结合每个具体的课题来进行,用来指导每个设计题目,支撑每个设计构思,注重的是横向展开理论知识的广度,而不强调深度的学习。
3.3 实施阶段性控制和总结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内容包含十二个主题,分别在两个学期分阶段进行。
根据每个课题的教学目标和时间安排,将目标分解细化到每次课程,根据这些目标实施教学、总结和评价,利用评价结果来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本课程划分为两个层次的阶段——分步单个作业完成阶段和单元阶段。
在单个作业完成阶段,进行成果评定,指出该课题训练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并且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补。
在单元阶段,通过各个作业成果综合比对,进行动态追踪和纵向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调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认识到不足的方面,以此作为改进、调整的动力。
比如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这个单元,这三个作业的训练内容是连贯的,从二维的平面形式美感到三维的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美感训练,其中的美学原则、构成要素、构成手法基本都是形同或相似的,难易程度是渐进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创造从平面到空间的抽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