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科学
佛教与科学的惊人相似处【森星云】 (1)

《森星雲论佛教中的科学观》作者:森星雲佛教一直被部分人偏激的看成是唯心主义,然而随着空间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有识之士逐渐发现佛教中的很多理论其实与科学理论不谋而合……佛曰:“人生如梦!”,佛教经典《心经》中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其经文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人生是虚幻的,我们个体也是虚幻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同样是虚幻的,你我所感知的世界其实如同一场人生大梦”,很多不明佛理和没有空间物理学常识之人都会觉得好笑道:“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怎么会是虚幻的呢?”,其实你仔细回想一下昨晚或以前某个时候很清晰的梦境,梦中的你感觉自己是很真实的,在梦中你有也有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在梦中的你几乎没有怀疑过自己是虚幻的;你会在梦中因为丢失金钱而懊恼;会因为和恋人吵架而伤心;会因为仇恨而打架杀人;会因为中了500万而兴奋,会……如此种种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感觉大同小异,但是,当你一觉醒来时你才发现,哦~原来是一场梦……也许此时还是有人会质疑道:“以上仅仅是一个意念感觉上的比喻,但是梦境就是梦境,现实就是现实!”然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霍金教授最新的空间物理学研究证明:这个宇宙是多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四维空间,即由时间和三维空间组成;霍金教授的研究还告诉人们:你我实际上是更高维空间的一个映射体,映射到我们生活的这个四维世界的。
而我们这些映射体实际上是虚幻体,并非是真实的自己!这就和佛教中说的你我的“真性、真我”不在六道轮回中,而“真我”是在另一个空间或叫另一个更高维的空间中。
因此,我们所生活的人间只是一个“相对物质空间”!佛祖释迦穆尼曾告诉众生,有三千大千世界,意思就是说这个宇宙不仅仅有我们生活的人间,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世界,例如:《西藏生死书》所提到的“西方极乐世界、南赡部洲、东胜神州、西牛贺洲等等都是指不同的世界,而且是数不胜数的各个维度空间的一部分。
科学禅定

科学禅定科学禅定的主要思想内容古代奇迹背景自古以来就一直记载着许多可以治愈绝症的“奇方异术”。
而最具权威、经过两千多年无数的“大德高僧”验证有效的方法,便是佛学中的禅定。
禅定可以让人拥有一种超强的力量。
那么在今天严谨、认真的科学,能够解释这一神秘的超力量吗?根据科学研究指出:一个人能够从疾病中康复,90%依靠人体本能的自然治愈能力,剩下10%才是医生的治疗和药物。
而人体自然治愈力在某些特殊(信仰、巫术、修炼)情况下,可以得到超强发挥,疾病患者以无法解释的惊人速度康复。
这就说明了生命机体有难以想象的自我痊愈机能。
那么在什么样的特殊情况下自然治愈力会得到超强发挥呢?自古以来,人们将无法理解的奇迹现象归结为鬼神的力量。
然而对一个时代是奇迹的事情,对另一个时代就是科学事实。
高月明创建科学禅定的传奇背景在14年内,由经历一次死而复生和三个绝症中面对十六次死亡绝境情况下,高月明用心理学、生理学、化学和物理学的高等内容,深入理解研修佛学禅定。
经永不绝望的和难以想象的挫折、努力后,最终高月明融通科学理论与佛学禅定间的隔阂,用生命历史性地实践出了,获得禅定力量和超强激发生命生理功能的科学方法,于2 001年11月治愈股骨头坏死、彻底根除了肝炎,完全逆转了肝硬化,创造了真实的生命奇迹!古代养生成仙秘术目的是无人能达到的“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悟道成佛”。
而高月明在无奈的生命经历下,研修出了科学修入禅定的方法,用获得的禅定力量服务身体的健康。
今天,高月明将用生命实践出的科学获得禅定力量、科学运用禅定力量治愈严重疾病的方法,作一系统分享。
愿高月明用生命的实践论述,能够发起科学研究禅定、科学运用禅定,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潮!什么是佛教、佛法、佛学?禅定是佛教的轴心内容。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迦毗罗卫国(尼泊尔)王子释迦牟尼所创立。
东汉明帝时开始在中国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玄学借鉴了佛教内容,广泛流行于全国。
佛祖释迦牟尼为使众生获得对人间痛苦的解脱,而宣讲的关于人生、世界的哲学理论称为佛法。
揭秘:佛陀“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现代科学世界观不冲突

揭秘:佛陀“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现代科学世界观不冲突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5-06-10 08:50:11)转载▼标签:佛学文化历史教育分类:初学指南、佛法生活编者按:在一些佛经中,也会介绍我们所处大千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就具体的世界来讲,佛经也有极详细的介绍,须弥山与四大部洲就是世界基础结构。
但在现代天文学上,宇宙构成又有不同说法,如从地球、月球到太阳系,从银河系再到河外星系。
这两个叙述体系有什么不同?是否相互冲突?佛经所说“四大部洲”(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揭秘:佛陀“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现代科学世界观不冲突现代科学观察的银河系(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一、《起世经》中“须弥四洲”的世界汉语《大藏经》中有一部《起世经》,描绘了阿罗汉所见的“须弥四洲”的世界。
阿罗汉眼中的世界,是上下突出的平面。
上面耸立着须弥山,须弥山外是大海水(香水海),香水海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金山被香水海隔开,七重金山的山高从内到外依次递减。
第七重金山外是咸水海,海中有四大部洲,东边是弗婆提洲(东胜神洲),西边是瞿陀尼洲(西牛贺洲),北边是郁单越洲(北俱卢洲),南边是阎浮提洲(南瞻部洲),又有三千中洲、无数小洲,散在咸水海中,这些大、中、小洲便是一切众生的所在之处。
咸水海之外是斫迦罗山(铁围山),是世界的外围;斫迦罗山之外是太虚空,太虚空内另有《地藏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
须弥山的半山腰有日月宫殿,照耀着人间。
宫殿之外有七重墙壁、七重栏楯、七重多罗行树,都由七宝组成。
日宫殿由天金构成,“天金”是火之精华,清净光明。
日宫殿位于空中,有五种风(持风、住风、随顺转、波罗诃迦、将行)吹着日宫殿使之不下坠,并不断前行。
日宫殿具足千光,五百光发自日宫殿侧部,五百光发自日宫殿下部,千光照着四大部洲。
日宫殿每六个月转换一次移动方向,前六月向北移动,后六月向南移动,日宫殿南北移动的路线称为“日道”。
当日宫殿向北移动到北极时,日光直射须弥山上各洲大陆,大陆温度升高,就形成了夏天,接着日宫殿转而向南移动。
佛教中的数学观新

的,是古来印度相传的计算方法,
今列表如下:
17
十个十等于一百
十个百等于一千
十个千等于一万
十个万等于一洛叉(亿)
十个洛叉等于一大洛叉(兆)
十个大洛叉等于一俱胝(京)
十个俱胝等于一额部昙(垓)
十个额部昙等于一钵昙摩
十个钵昙摩等于一大阿庾多
十个阿庾多等于一那庾多
十个那庾多等于一大钵昙摩
十个大钵昙摩等于一钵罗庾多
31
佛教对数学的看法
一、佛教看数量 二、佛教看空量 三、佛教看时量
32
一、佛教看数量
“一个不是少,万亿不是多。一 就是多,多不离一。”
对佛教没有研究的人,见了这句 话,一定大惑不解,然而,这的确是一 种无法加以否认的真理。
33
试以“一个”而言:“我”是一个;如 果我在教室中讲话,这间教室也是一个;这 间教室在农大,呼和浩特也只有一个;呼和 浩特在内蒙古,内蒙古也只有一个;内蒙古 在中 国,中国也是一个;中国是世界的一成 员,世界也是一个;世界在虚空中,然而虚 空也是一个。宇宙中没有两个同样的东西, 然而这些“一个”,究竟那“一个”多, 那 “一个”少呢?仔细思量,“一个”实不为 少。
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3
今以小乘《俱舍论》为例说明,以七 个极微为一个微量,积七个微量为一个金 尘量,积七金尘为一水量,积七水尘为一 兔毛尘量,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量,积 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量,积七牛毛尘为一 隙游尘量,积七隙游尘为虮,七虮为一虱, 七虱为穬麦,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
24
佛经常常以微尘比喻量极小,若一个佛 刹或一个国土,究以多少微尘集合而成,以 我们普通的数法,那是难以计算的。
26
佛学中的时量,分小时、中时、大时,以《俱
佛教的真理超出科学范围

科学与宗教是不同的两码事。他们的作用与目的不一样。科学感兴趣于精密详细的分析,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科学不能控制人心,不带任何情感,对意识的慈爱、悲悯、正义、纯洁无所问津,一无所知,与道德、伦理及精神的价值风马牛不相及,也不了解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只能对我们外部物质世界的生灭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凭借外界的实验和感官的逻辑推理,只能获得知识,而无法获得真理。
我希望再一次强调,这种最新的观点对于佛教哲学来说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2500年以前佛陀在其《缘起经》的教理中就明确、鲜明地阐述了因缘律。所以可以说“因缘律”与“相对论”之间存在着统一完美的协调。
根据这种教理,一切存在,包括我们有情生命在内,本是一个自在联系的统一构体,当然其中还包含了因果的存在。一切事物依托众缘和合而生,亦随众缘分散而灭。没有一样事、一个动物、一棵植物是孤立的静止的存在,没有一件东西、那怕是一粒微尘是因自我隔离而存在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生命在内,都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因果相续的共存。
根据佛教的哲学理论,正如无著尊者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阐述归纳的一样:时间仅仅是个符号、标记而已,由于因与果无间无断、念念生灭的假名而设;空间是一切持续无间的因果和瞬息万变的活动发生的所在地。这就是说,在一切因果相续、往复循环的“业”活动中,时间与空间是分不开的,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没有单独的时间存在,这与现代物理学理论模式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有一次,我应一位科学家朋友的邀请,参观了离巴黎不远的一个核研究中心——Saclay,我向在那儿工作的物理学家们简单的介绍了关于原子的“佛教定义”,并询问他们对此有何评论。他们说即使在今天,他们都没有超出这一定义的范围,并一致认为:原子并没有任何物理形象,看不到也摸不着,它是由意识的思维而架构的,是一种纯概念形式。
佛教的数学

佛教的数学媒体:原创作者:佚名发布:众生无边2009-10-27 21:45:14我们生存在世间上,一切的思想、言说,都是用推比来觉知的,这个推比首要的工具就是数量,不然的话,我们既无法求得觉知,也无法运用思想言说。
数量不离数学,一切科学是以数学为基础,即使哲学上也有人主张数量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如老庄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都是由于一般人懂得了比量而没有了解到真现实量。
现在,我们就先从比量上的数学说起:本来,数学并不是单来计算数量的,除了数量的计算以外,更有空量(空间)和时量(时间)的计算。
数量的计算,好比二加二等于四,空量的计算如形体的几何学,时量的计算即古今过去现在未来。
但是,在空量和时量上,还是离开不了数量,所以,近人就综合之称为数学。
数学中既然分有数量、空量、时量,我现在就以佛学上的说法,把它一一解释如下:一.先解说数量 A我们中国计算数量是以十进制,共计为:一、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的等单位。
实际上现在亿以上都是由万数来表达,比如十万,百万,千万等,亿兆的数量名称已不多用,京垓秭壤更是少人知道了。
这不但中国是如此,就是说西洋的计数,虽然或者是不止这些单位,但实际用的也不过六七位。
佛教各经论中,计算数量多用洛叉(亿)、俱胝(京)、阿僧只等,实在已经超过人间常用的数字。
在大小乘的论典中,以及《佛所行赞》、《法华经》、《华严经》等,虽然计算数法及数目多少的次序,并不一致,但综合的来看,还是一般的十进的加法与倍进的乘法而已。
现在解说佛经上的数量,分三点次第说明,一是代表初期小乘佛学的上座部说,二是代表后期小乘的《俱舍论》说,三是代表大乘学的《华严经》说。
初期的原始佛教,本分有上座部与大众部,今日锡兰、缅甸、暹罗所传的佛教,就是属于上座部,这一派对于数量的说法,根据所传承而共信的,从十进百的十进制,共十六位,和我国的数量相较,已多了二位,因为中国虽然也说有十六位,但那是从一数起。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第二章第五节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是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大宗教。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附录“科学与宗教”这一章中,先对什么是科学进行定义,认为“科学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设法通过概念化对客观存在进行后验重建”。
概念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
但爱因斯坦认为;“要对宗教进行定义,即便能找到适合某一时刻的满意答案,我仍然坚信,要将所有人在此类问题上的见解统一起来是绝无可能的”。
爱因斯坦认为;“受宗教启发者己最大限度地将自己从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致力于超越价值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之中……。
否则,佛陀和斯宾诸诺莎就不可能被视为宗教人物”。
“宗教是人类长期努力的结果,它让人们清楚而完整地认识这些价值和目标,并经常强化其概念,扩大其影响。
如果人们据此定义来设想宗教与科学。
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冲突。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科学能够断定是什么,但对应该是什么却无能为力。
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其领域之外都是必然的。
其二,宗教只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
它无法客观地揭示事实间的联系。
所以,以往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必然归因于对上述情形的误解”“如果信奉宗教者坚信《圣经》中所有论述都绝对正确。
那么宗教与科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
这就意味着宗教将干预某些科学领域。
比如,宗教裁判所与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之间的斗争就属此类。
另一方面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常常试图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就价值和目标作出与宗教思想完全对立的判断,至使他们与宗教形成对立之势,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其价值判断上的错误”。
“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可能存在合理的冲突,这是基于人类发展历史得出的结论。
”“即便能对宗教和科学领域进行划分,其实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宗教能够决定目标,科学只能由渴求真理和知识的人创造出来;科学的手段能促成宗教目标的实现,而创造科学的激情源于宗教领域。
佛经中的科学

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呢?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惊人的巧合:●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佛经中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
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至少一或两个类月球卫星。
这与佛教所说的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
佛经还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
一九六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已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的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十五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
于是许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
根据该小组的归纳,这种脉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二百光年的一个自转的星球。
由于她的这个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
尽管科学家认为脉冲星上不一定有生命存在,但是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美国的卡尔-萨根博士坚定的认为,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星球数量之多,是无法计算的。
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当今宇宙天文学研究的基本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呢?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惊人的巧合:●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佛经中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
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至少一或两个类月球卫星。
这与佛教所说的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
佛经还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
一九六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已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的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十五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
于是许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
根据该小组的归纳,这种脉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二百光年的一个自转的星球。
由于她的这个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
尽管科学家认为脉冲星上不一定有生命存在,但是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美国的卡尔-萨根博士坚定的认为,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星球数量之多,是无法计算的。
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当今宇宙天文学研究的基本共识。
佛教把宇宙分为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即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色界即已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界;无色界即连色身亦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现代科技通过电子光学望远镜,已可探视到太阳系之外有银河系、河外星系,及搜集到与我们的宇宙不同的第二宇宙(反物质宇宙)及第三宇宙(性质不明)所射出的电波,甚至已截收到来自五十亿光年远距离的星球电波!人有生、老、病、死,世界也有成、住、坏、空。
英国剑桥大学的宇宙物理学家弗列德-霍助教授,曾于一九六四年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他所发现的新的重力理论,说明宇宙的起源。
他认为星球与银河系可能有开始、进化和终结,宇宙中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进行着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即在大爆炸之后又重新组合。
此外,鲁汶大学教授刘梅特尔创导而为多数科学家信服的原始爆炸学说,也认为宇宙有起源、发展和毁灭的过程,这一理论也已成为当代宇宙科学的基础理论。
凡此种种,莫不与佛教的宇宙观相一致。
有一次,佛坐在恒河岸边,他的弟子取了一钵水给他,他告诉其弟子:“一钵水中,八万四千虫。
”此事至到十五世纪末叶,科学家发明了显微镜,以之向水中一看,这才发现里面的确存在密密麻麻无数的细菌。
最可贵的是,佛教指出宇宙一切万有,都是“缘起性空”。
“缘起”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也就是一切都由各种的条件组合而生而有的意思;“性空”则是说凡是依靠众缘的组合而生而有的事物,都没有真实的自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证诸事实,宇宙万有,的确样样皆缘起性空,就以人体为例,佛教说人体乃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
现代的化学说,一个成人的身体,是由大约16%的碳,8%的氢,3%的氮,1.5%的钙,1%的磷,0.5%的其他原素,再加上70%的水所组成。
再者,科学家又用化学的方法,将一切的物体分解之后,得出许多微细的粒子叫做“分子”,它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因此科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一切的物体,最初都由同质或异质的原子(后来又发现在最微小的原子之中,尚有电子、质子、量子)结合而成分子,然后再由分子构成一切的物体。
科学家们的此一结论,不正是证明佛教之所说:一切万有,小至微尘,大至宇宙,无一不是缘聚则生(有),缘散则灭(空)的吗?以上所举之数据,在在说明,科学越进步,就越能证明佛教的正确性。
单单一个“缘起性空”,就把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实相,一语道破,也使到一切皆由神或上帝所创造的神话,都无立足之地。
难怪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文豪、大诗人的泰戈尔要说:“我认为释迦牟尼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见泰戈尔作《论佛祖及佛教思想》一文。
)又英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举世公认为最杰出的逻辑学家的罗索也说:“各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见《当代名人演讲集》中〈罗索谈宗教问题〉。
)世人一定会感到很惊奇,佛祖释迦牟尼现身人间,根据“世界佛教友谊会”于一九五○年在锡兰(即今之斯里兰卡)哥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时,公认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涅槃于公元前五四三年,也就是说佛乃降生于距离今天约2600多年前的古代,这比中国的老子、孔子更早。
那时没有现代数学、物理学,也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佛又凭什么竟能对宇宙的一切一清二楚呢?假如您是一位对佛教素有研究的人,自然就不会感到惊奇了,因为您明白佛是一位世出世间(世间和超世间)的大圣人,佛眼洞视一切,看到一切,他对宇宙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把事实真相说出来。
科学的精神在于拨开现象探索真理,而佛教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便已打破现象的世界,揭开宇宙与人生的秘密了!所以尽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到了叫人目眩境地,然而就今日太空科学所发现的宇宙真相来看,尚属粗浅。
佛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便已说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的过客而已,人类生死往来的范围是三千大千世界(约等于一个银河系),而大千世界又其数无量。
但我们的科技,直到今天,莫说相等于一个银河系的大千世界,就连银河系中的太阳系都还未能搞清楚,乃至早已发现的九大行星(近年科学家又打破九大行星概念,把原本的冥王星排除在大行星之外,成为八大行星),也没有哪一位科学家能把它的事实真相说得清楚,往往后说推翻前说,至今依然众说纷纭。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二:其一,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只如一粒微尘,人类要从地球上去证实大千世界,实属不可能;其二,再伟大的科学家,也只是一介凡夫而已,他们没有神通,更没有佛眼,根本不能像佛那样亲眼看到宇宙的事实真相,只能根据数据、物理和科学仪器来作分析、归纳、推演,这就难免一知半解,莫衷一是了。
总之,没有身历其境,如何能说出其真相呢?这就是科学家难以突破的困境。
这也就是佛教合乎科学又超乎科学的地方。
佛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已向世人介绍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了,说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离此十万亿佛土(一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亦即一个银河系)。
但放眼看看我们现代的科技,连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搞不清楚,更遑论离此十万亿个银河系之外的极乐世界了。
在现阶段若硬要科学证实极乐世界,无异“缘木求鱼”,那是绝不可能的事。
对于科学至今尚不能证实的极乐世界,我们又凭什么来确认它的存在呢?在博大精深的佛法里面,有一个教人如何衡量和判断事物之有无的“三量”:1、现量。
即不用意识思索,单凭直觉就能证知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人手接触到火,就能立刻肯定它的存在是。
2、比量。
当见到远处有烟,就知其处必有火,或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其处必有人是。
3、圣言量,又名圣教量,即由圣人(指佛)的言教,或圣人所说的经典,才知确有其事。
正如极乐世界,要不是由佛介绍和推荐,我们根本无从获知在广漠无边的太空中,竟有如此一个既奇异又美妙的世界存在一样。
此“三量”乃佛教的“因明学”,亦即现代人所说的“逻辑学”,它亦相等于现代哲学思惟方式的“辩证法”。
但现代“逻辑学”和“辩证法”,就缺少了佛教所特有的不但放诸四海而皆准,而且历万古而常青的“圣言量”,所以两者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就是凭著这种佛教所特有的、且又充满真知灼见的“圣言量”,而坚信西方确有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的。
我们之所以对这种“圣言量”信心十足,毫不怀疑,另外还基于以下几个理由:第一、著名的《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佛绝对是一位讲真话、讲实话、所讲皆符合事实真相、不讲骗话、不讲自相矛盾的话的大圣人。
第二、在佛陀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时,在场听经的人,有许多是十方来的大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以及未来佛弥勒等等,此外尚有许多的大阿罗汉,他们皆具六神通,皆能亲见亲到极乐世界,如果是佛信口开河,无中生有,决定瞒不过他们的。
第三、佛有“广长舌相”,此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伸出舔到鼻尖,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而释迦佛即是如此。
除了佛,世间谁有此能耐呢?如果连佛的话都不信,还有谁的话可信呢?我们还常听人说,未曾亲眼看到就相信便是武断。
对此,另一位著名的佛教学者方伦居士答得好,他说:“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
但是,没有天眼和神通的人,若执定极乐国为无,是不是也武断呢?既是不曾看过到过,怎么可以遽说为无呢?就因为大家都是凡夫,所以说有说无,都没有资格,这样就要遵从…圣言量‟,以佛所说为依归了。
自己既无通慧,佛言又不相信,那就成为天下最顽固的绝物了。
”看了上面我们所举的科学越进步就越能证明佛教的正确性的数据,再加上佛充满真知灼见的圣言量,极乐世界到底是“有”还是“无”的问题,相信您必已找到答案了吧!附:《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描述道:诸佛子。
彼一切世界种。
或有作须弥山形。
或作江河形。
或作回转形。
或作漩流形。
或作轮辋形。
或作坛墠(shàn)形。
或作树林形。
或作楼阁形。
或作山幢形。
或作普方形。
或作胎藏形。
或作莲华形。
或作佉勒迦形。
或作众生身形。
或作云形。
或作诸佛相好形。
或作圆满光明形。
或作种种珠网形。
或作一切门闼形。
或作诸庄严具形。
如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