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0课 鸦片战争 优秀教案 公开课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0课  鸦片战争 优秀教案 公开课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本科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每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本课共分三目。

第一目“虎门烧烟”,讲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第二目“鸦片战争”,讲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三目“战火再燃”,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等历史知识。

二、学情分析:高一(4)班学生是县双语班学生,虽然这些这些学生在初中学过这节课的知识,但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给学生解释清楚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状况,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爆发、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在鸦片战争方面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及从历史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引导法及思考问题法,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针对性的许多小问题,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时间、经过、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3)通过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图片材料、文字材料和地图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等爱国主义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使学生理解吸毒及吸烟的危害,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

(3)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
6.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利用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2.讲解背景:简要介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状况,为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提供背景知识。
3.分析过程: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爆发、主要战役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战争的过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都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吗?”“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状况等。
8.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9.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战场遗址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
4.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关注国家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如战争示意图、战争场面等,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提问:“你们听说过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激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如贸易纠纷、鸦片问题等,引发学生对战争原因的思考。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过程的重要事件、战争结果等,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
2.历史责任感:让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他们关爱历史、珍惜和平的情感。
3.批判精神: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和谐发展观: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维护国家和平与发展的意识。
5.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对鸦片战争中的战争罪行和人道主义灾难的剖析,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们关爱生命、尊重人权。
2.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史料、分析问题、交流观点等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对战争的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案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得到潮流”的开篇。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

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全书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2.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讲述鸦片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教育。

2.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打开ppt,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进行介绍,从1840年开始,中国开始步入近代,同时中国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系统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内容。

◆提出问题:1840年发生的发生的什么事件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回答:第一次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引入本课内容的教学。

二、讲授新课(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更有利于学生去掌握各个方面的内容,更加清晰、直观。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最全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最全版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通过观看两段
视频材料,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敌的精神;分
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不平等条约的危害,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殖民主义的
罪恶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中华民族富
强而奋斗思想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鸦片战争(板书)
师(叙述):1840年,资本主义列强英国悍然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致使中国门户洞开,中国人民从此步入灾难的深渊,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屈辱
的历程。

关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这样一种观点很有代表性。

(课件展示如下)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生:不同意。

师:我们再看一段材料,(又出示材料)
1、原因:(板书)
(1)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6)
师:对,同学们体会一下“直接原因”和“借口”这两个词有什么差别?
生:“直接原因”两事件应该有因果关系,“借口”则不一定有因果关系,有
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

师:很好,同学们理解的很准确。

现在请大家看教材P50的“资料回放”思考林则徐禁烟的原因及道光帝支持他严禁的原因、目的?(两分钟后让学生回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7: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7: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本册教材“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注重认识西方侵略对我国整体的外部性冲击,特别是战败对近代中国政局的影响。

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鸦片走私;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及条约。

2.过程与方法:⑴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演)两次鸦片战争概况。

⑵理论分析能力:从理论上对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识图填图能力:两次鸦片战争示意图和沙俄割占我国领土示意图。

⑷阐述材料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

⑵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⑶价值取向: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勿忘国耻,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应用多媒体件,包括地图册、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材处理教学活动设计技巧导入新课,兴趣历史(2分钟)毒品成为当今和谐世界的一颗毒瘤,为了纪念虎门销烟,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遥想一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感动中国的、叱咤风云的禁毒英雄——林则徐。

今天我们将缅怀英雄的不朽业迹,一起重温《鸦片战争》!历史提问控制好速度提前播报,锁定历史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影响各是什么?两次鸦片战争有何异同?师:投影显示生:请看屏幕历史提问定位好关注度探究学习,感悟历史(28分钟)一、虎门销烟(板书)1.原因(板书):⑴根本:鸦片走私危害⑵主要:禁烟呼声高涨⑶直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禁烟钦差大臣2.过程(板书):时间、地点、结果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英、美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适时给予小组反馈和评价,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总结历史教训,提高历史素养。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2.通过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自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2.学生归纳:鼓励学生自主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3.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鸦片战争的知识点,提高记忆效果。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作业,如撰写心得体会、研究相关历史人物等。
2.作业点评: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作业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提醒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二)讲授新知
1.鸦片战争的起因: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需求、林则徐禁烟运动等。
2.鸦片战争的过程:通过时间线索,梳理鸦片战争的各个阶段,重点讲述主要战役和条约签订。
3.鸦片战争的结果: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领土割让、赔款、五口通商等。
4.鸦片战争的影响:深入剖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民族危机的加剧、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出鸦片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领域,引发了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

从此,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寻找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英国资产阶级早已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当作重点猎取的目标。

他们多次向清政府提出通商要求。

而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商品市场和商品交换还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对国外的产品并无多大需求。

加之中国封建统治者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政策的实行就成为必然。

在双方贸易中,英国的毛呢敌不过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结实耐用的土布,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又是英美市场的畅销货。

所以,在正常的中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有利地位,成为白银内流国家。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英国政府支持和怂恿其商人把“杀人毒品”──鸦片作为捞取中国白银和榨取中国人民膏脂的“特殊商品”,偷偷地运进中国,造成了几乎毁灭整个中国社会的大灾难。

《南京条约》的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上,清朝在战前的封建统治虽已衰落,但中国仍然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着全部主权。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虽然照旧进行统治,但已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和控制,主权已不完整。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经济上,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鸦片战争中,在镇江率军用大刀长矛同英军浴血奋战的满族将领是()A.关天培B.陈化成C.葛云飞D.海龄2.英法联军洗劫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是在()A. 1856年B. 1858年C. 1859年D. 1860年3.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五口通商章程》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国家是()A.沙皇俄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二)能力提高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腐朽无能B.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C.林则徐虎门销烟D.英国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2.“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随时来往,总候本国谕旨遵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课 鸦片战争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国近代史,及时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 2、使学生结合世界发展进程,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3、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及虎门销烟的因果,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第一次第二次战争的过程。 4、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重点掌握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两次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 5、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的眼观”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特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 2、运用层层分析法。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等心理特征,层层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恰当点拨步步推进,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资本主义列强在近代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是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失去独立和主权,使近代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民族前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难点】 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教学过程 【单元开篇】 我们前面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近代欧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最大特色是很么?与此同时欧美政治制度的演变又有何特点? (明清居住专制,欧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2

近代世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它把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稳定结构的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被迫改变了它平静、独立的发展轨迹,在列强的侵略中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市场和国际政治斗争中。这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痛苦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抗争的、进步的过程。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阶层的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今天我们进入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本课导入】 播放歌曲《公园1997》,歌词:“100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100年后我期待著你回到我这里,苍海变桑田 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 我的1997年,100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100年后我期待著你回到我这里,苍海变桑田 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 我的1997年,1997年 我一天天走近你,让空气和阳光充满着真爱,1997年 我深情地呼唤你,让全世界都在为你跳跃,让这昂贵的名字永驻心里。” 问:这首歌曲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愿望。 一个世纪的沧桑,一个世纪的的期盼,香港市中国近代历史耻辱的第一块印记。收回香港、雪洗国耻更是近代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不灭理想。歌中的期盼,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香港已经回归十多年并发展的很好,但当年香港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今天这一课将会回答这一问题,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翻开1840年那段沧桑的历史,进入第十课鸦片战争的学习。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 1、近代中国与世界 (通过近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图片,与清末中国的对比,以表格形式总结战争的一个背景。) 世界(英国) 中国 政治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 经济 完成了工业革命 落后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财政困难 军事 船坚炮利 军备废弛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思想 启蒙思想的传播 愚昧无知 综合 综合国力强大 腐朽落后 从对比中我们看出,随着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英国就开启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1795年英国占领孟加拉,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势力:1819年,侵占新加坡,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海上要道,侵略步伐加快,1824年部分占领缅甸,1838年入侵阿富汗。这样,英国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建立起来。中国已经成为它的下一个侵略目标。 中国庞大的疆域和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英国资产阶级首次按试图以廉价的工业品打开中国大门,那他成功了吗? 看战争前中英双方贸易对比柱状图,直观来看,问:那个国家赚钱了? 3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赚钱了,从经济学上就说中国处于贸易的顺差,英国逆差,那中国卖个英国什么?(茶叶、瓷器、丝绸等)这些物品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所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对于外来商品的天然的抵抗力,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英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梦想破灭,为了扭转时局,一些不法英商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国门,以求减少中英正当贸易中的逆差所给英国带来的损失。 多媒体展示罂粟花和鸦片,并展示1820到1838年英国对华输出鸦片数量的激增图、吸毒人口数量和卷走的钱财数量,最后播放关于吸食鸦片危害的视频(48秒),最后让同学阅读“资料回放”中的内容,回答鸦片贸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虎门销烟 鸦片泛滥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和白银大量外流,而“银荒”和“兵弱”的危险会危及清王朝的统治,因此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请求禁烟。为了维护统治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将查禁的鸦片110多万公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结合虎门销烟的浮雕,得出结论,虎门销烟反映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领导禁烟的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大怒道:“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们一定要狠狠教训他。”之后英国就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提出探究问题一: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只不过是他们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的一个借口罢了,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

二、鸦片战争 3、战争爆发的原因 4

(1)直接原因:扭转贸易逆差 (2)导火线:虎门销烟 (3)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鸦片战争的经过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要狠狠教训中国。1840年6月英国舰队广东海绵挑衅,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通过地图和视频(1分58秒)介绍战争的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开始。 (2)过程: 第一阶段:1840年广东——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和谈(道光、琦善) 第二阶段:1841年初强占香港,清政府对英宣战——威逼广东——攻占东南沿海——驶抵南京下关 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求和 打出材料,分析失败的原因 在鸦片战争中,有不少爱国官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人民群众也自发地进行抗英斗争。清政府在2年多的战争中,为了应付战争,也动员了十几个省的军队,耗费了7000万两白银的军费,而英国侵略者只有48艘舰船(后增至百艘),仅4000人(后增至15000人)组成的一支东方远征军,又远离本土作战,可是诺大的中国竟被打败了。这是为什么?

3、失败的原因(结合书本历史纵横P51) (简单介绍,根本上是制度的不同。)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3)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那战争的结果是我们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结果: (1)、《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炮轰攻城。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军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条约的内容,完成表格。 内容 影响和危害 割占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2100万银元 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 开放广厦福宁上五处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关税要与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2)、《南京条约》附件的签订 《南京条约》签订后,侵略者仍不满足,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 5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其内容并分析危害。 材料一: 《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司法权遭到破坏(领事裁判权) 材料二: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片面最惠国待遇 材料三: “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租借进行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简单介绍领事裁判权及请学生从中分析其影响(英国人在中国犯了罪,只能由英领事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破坏了我国的司法主权) 简单介绍片面最惠国待遇及请学生从中分析其影响(一国给另一国享受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地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利益均沾”的提出,扩大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通过简介上海租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相关资料,说明租借进行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及对中国人的侮辱。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以炮舰相威胁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以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签订的这些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影响: 通过从主权方面、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破坏分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并请同学落实在书本上(P52) 总结: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不再是独立主权的封建社会,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 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探究问题二: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方面探讨)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总之就是主权不能完全自主。 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形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总之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