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人对天的崇拜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在中国文化中,“天”有着深厚的涵义和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天”的几层涵义:1.物质之天:这是“天”最直接、最表象的一层涵义。
人们经常用“天空”、“天气”等词汇来描述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
比如,“今天天气真好”,这里的“天”指的就是天空,表示人们所处的大气层。
同时,“天”还可以表示日月星辰等天体,如“天文学家”。
2.主宰之天:在古代,人们经常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皇帝被称为“天子”,表示他是天的儿子,是代表天来统治万民的。
同时,“天”也被认为是各种自然灾害和祥瑞的意志所在,如“天灾人祸”、“天降祥瑞”。
3.道德之天:在儒家思想中,“天”不仅代表物质之天,还代表着宇宙的道德秩序和伦理规范。
儒家经典《中庸》中就有“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等关于“天理”的论述。
在这里,“天理”即是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4.命运之天:在古代中国,人们经常认为“天”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人们常用“天命”一词来表示无法抗拒的命运或安排。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爱情悲剧就被称为“天命难违”。
5.神秘之天:在中国文化中,“天”还代表着神秘、玄妙的一面。
人们常用“天机不可泄露”、“天意难违”等成语来形容一些不可言喻、无法解释的现象或事件。
这种神秘色彩使得“天”在很多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6.自然之天:这一层的涵义与物质之天有些相似,但更强调的是“天”作为自然界的代表,超越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范畴。
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宇宙等概念,强调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与人类社会形成对比。
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7.超越之天:这一层的涵义与道德之天有些相似,但更强调的是“天”作为超越人类的存在,具有更高的智慧和境界。
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层面,是人们追求真理、智慧和自由的终极目标。
比如,“天外有天”就是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目标。
中国人的天地观

中国人的天地观中国人的天地观是中国人民对宇宙和人类存在的看法和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社会和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
天地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天地的诗词和哲学思想,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其逝”等等。
中国人的天地观也包含着崇拜和敬畏自然的态度。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天命”和“天道”。
这种观念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和道德准则,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也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中国人的天地观还体现了人类与社会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认为,人类社会是天地之间的一个微观世界,人类在社会中应该遵循道德规范,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中国人的天地观也与宇宙观相互关联。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文观测和天文学研究非常发达,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推算,对天体运动和天象变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中国人认为人类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宇宙中的星辰和行星对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的天地观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山海经》中记载了丰富的自然界生物和景观,古代绘画中常常描绘自然风景和动植物。
中国人的天地观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宇宙之间的和谐和联系。
这种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观,提倡保护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中国古人对天空的理解

中国古人对天空的理解中国古人对天空的理解源远流长,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思考,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天空的知识和理解。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天空被视为神圣而神秘的存在,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宇宙观念。
古人对天空的理解首先表现在对天体的观察和研究上。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形成了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
他们发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月亮也有相似的运行轨迹。
同时,他们还观察到星星在夜晚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形成了星空中的星座。
这些观察让古人认识到天空是一个巨大的宇宙,而自己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人对天空的理解还包括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他们认为天空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他们观察到云朵的形状和颜色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云朵形态预示着不同的天气状况。
他们还发现,天空中出现彩虹的时候,通常意味着雨后天气放晴。
这些观察让古人认识到天空不仅仅是宇宙的一部分,也是地球上天气变化的表现。
古代中国人对天空的理解还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中。
在古代中国,天空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们相信天空是由天帝主宰的,他掌管着万物的生死和命运。
在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常常向天空祈祷,希望得到天帝的保佑和庇护。
这种对天空的崇拜和敬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古人对天空的理解还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古代中国文人常常以天空为题材,借用天空的壮丽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描绘了天空的辽阔无垠、明亮璀璨,以及云雾缭绕、霞光万丈的美丽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天地之间的深深连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天空的赞美和热爱,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
总的来说,中国古人对天空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天体运行规律和天气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也包括对天空的宗教崇拜和哲学思考。
他们通过观察自然、思考宇宙,形成了深刻而独特的天空观念。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五大类型.doc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五大类型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胡扯,我们中国人没有全民宗教信仰是事实,但是我们中国人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民道德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五大类型,按信仰人数多少排序:一、信奉天地君亲师道德信仰的凡夫俗子。
中国人90% 以上是信奉天地君亲师道德信仰的凡夫俗子。
(包括有崇高政治信仰的共产党员) 1 对苍天的敬畏——感恩苍天大老爷的阳光雨露温暖滋润世间万物;例如,古代皇帝有祭天的天坛;这相当于西方人崇拜的上帝。
中国人认为:天大、地大,人亦大。
为了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我们把天地升一级,把天昵称为老天爷,把地昵称为土地爷。
把人的父亲,尊称为大。
中国人把天人格化、感情化、世俗化,称之为可亲、可敬、可爱的爷爷。
西方人把天人格化、神秘化、神圣化称之为全知万能造物主——上帝。
2、对大地的眷恋——感恩大地土地爷的丰富物产哺育滋养世间一切生物。
例如,古代皇帝有祭地的地坛;天地就是大自然,我们敬畏大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遵从自然秩序、尊重自然关系。
中共十八大改变过去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上的巨大进步。
我们中国人把天地——大自然,拟人化后尊称为:老天爷、土地爷,这是存在 46 亿年并产生万事万物的老祖宗啊!孔子曰:“万物本乎天”,我们地球人都是太阳的儿女啊。
如果太阳离地球远一点,地球就变成一个大冰坨子,如果太阳靠地球近一点,地球就变成一个大火球。
无论是大冰坨子,还是大火球,任何生命都不可能存在。
所以,老天爷、土地爷是全人类的老祖宗啊。
3、对祖国的效忠——感恩祖国母亲肥沃的土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养育、滋润、护佑每一个子民。
君,在古代家天下的封建社会是指代表祖国的皇帝,在当今公天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君”,直接就是祖国,不需要具体人代表。
因为祖国是我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一块热土,是一个集地理概念、历史概念、民族概念、文化概念、故乡概念为一体的亘古不变的集合概念、人文概念。
中国人的天地观

中国人的天地观中国人的天地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存在的理解和认知。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人的天地观源自古老的自然观念和宇宙观念。
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地宇宙是一个巨大而有序的整体,万物生长、繁衍和发展在这个整体中。
中国人相信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制衡的,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
在中国人的天地观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象征着正义、道德和秩序。
天是中国人崇拜和敬畏的对象,人们相信天会给予人类以善报或恶报,所以中国人常常会以天作为参照,遵循天道、顺应自然。
地则是中国人的生活基础和根本。
中国人认为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万物生长的土壤,同时也是人类衍生出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土壤。
中国人重视与地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地观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的行为应符合宇宙的道德规范和秩序。
中国人重视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注重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注重积德行善,对他人保持善意和宽容。
中国人的天地观还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注重家庭、亲情和社会责任,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中国人重视孝道和家庭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中国人强调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睦,注重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
中国人的天地观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人重视饮食健康、养生保健,注重身心健康和平衡发展。
中国人喜欢园林、山水,追求自然美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中国人的天地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代表了中国人对宇宙和人类存在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人相信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制衡的,人们应顺应自然、遵循天道,追求和谐共生。
中国人的天地观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塑造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特征。
浩瀚星空的魅力:古人和现代人对太空的崇拜

1.引言太空是人类历史上最神秘、最无限的领域之一,对古人和现代人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探索、观测太空,并将其融入了文化、哲学、宗教等方面。
本文将从古人和现代人的角度,探讨太空的魅力。
2.古人对太空的崇拜古代人对太空的崇拜体现在许多文化和宗教中。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诸神之所在,同时也是万物的依托。
《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天的崇拜和敬畏之意。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通过观测星象来预测天命、农时和灾祸等重大事件,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太空的敬畏和崇拜。
在古希腊文化中,天空也是众神之所在的地方,他们认为天空是世界的中心,人类生命的源泉。
古代希腊人通过星座来研究天空,认为星座中的每个星座都有自己的神话故事和象征意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3.现代人对太空的崇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也不断深入。
太空探索成为了现代人的重要任务之一,人类已经能够发射卫星、载人飞行器和探测器等,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同时,太空探索也成为了许多国家之间的竞争领域,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希望在太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除此之外,太空也成为了人们心灵上的避难所。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来放松身心,而太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许多人会通过观测星空、拍摄星空照片等方式来感受太空的魅力,这些活动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向前推进的精神,同时也有着极大的科学意义。
太空探索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宇宙、地球和人类自身,推动科技发展和创新。
例如,人类通过太空探测器发现了许多行星、恒星和星系,并对它们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太空探索还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
太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等领域,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天地的概念

天地的概念天地,是古人对宇宙的整体概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被视为宇宙的上下两极,是宇宙万物生成和运行的根源。
在古代中国哲学家和文人的思想中,天地的概念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
这一概念既具有宗教神秘的意蕴,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崇敬。
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中,天地常常被看作是超越人类理解的神秘存在。
天地的概念往往与神明之力相联系,被视为支配一切的至高存在。
在一些古代宗教中,天被视为上帝之所在,地被视为万物之母,二者合而为一,构成了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
这种神秘的天地观念在古代中国的王权神学和宗教仪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不仅是神秘的存在,同时也是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对象。
在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中,天地被视为代表大道和自然规律的象征。
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之道是伦常的根源,人们应当顺应天道,恪守人伦,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道家思想则强调顺应自然,追随道的本源。
这种对天地的理解与崇敬,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秩序的敬畏和敬重,也为后世儒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此外,中国古典文学中对天地的描写和赞美也是颇具特色。
文人墨客们常常以天地为题材,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他们赞美天地的伟大、神秘和无垠,也透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天地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背景,更承载着文人的情感和哲思。
天地的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
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中对天地的描绘,往往能体现出艺术家对自然的抒发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山水画为例,艺术家在绘画中常常以山、水、树木等自然景物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理解。
这些作品流露出一种超然的境界,深刻地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和人生观念。
总的来说,天地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义,既具有神秘的宗教意义,又富含着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思考和敬重。
中国人奇异的“天”崇拜——天究竟是什么?

中国⼈奇异的“天”崇拜——天究竟是什么?中国的神话传说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个,⽽在这⼀⼤堆独特的神话中,有⼀位神灵是可以称得上最为独特的。
这位神灵在中国⼈⼼中的地位与西⽅神话中的上帝是划上等号的,但却从来没有任何⼀个神话传说对这位⼏乎是⽆所不能的神灵有过任何详细的描述,他也是中华民族众多神话故事⾥唯⼀⼀个没有被脸谱化或者图腾化的神灵,我们甚⾄连他究竟是否应该⽤⼀位、⼀尊还是⼀个都没有办法搞清楚,是的,这位奇特的存在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天爷”。
中国的神话故事是⾮常连贯的,就像在叙述⼀段不可知的历史⼀样,从“盘古开天”到“⼥娲造⼈”,“⼗⽇齐出”,再从“后羿射⽇”到“嫦娥奔⽉”,从“共⼯怒触不周⼭”到“⼥娲补天”紧接着就是“⼤禹治⽔”等等等等,似乎总来就没有⼀个名为“天”的神灵参与其中,但就是这么⼀个⽆法考证跟脚的神灵被⽼百姓崇拜了五千年。
有⼈说“天”就是“天帝”,乍⼀听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只要稍微了解⼀下中国神话的⼈就知道,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古代君王都称⾃⼰为“天⼦”似乎只要与“天”相关,那就是正统了,⽽对于中国神话中的“天庭”、“天帝”、“⽟帝”等等就没有那么的尊敬了,先不提《西游记》中的“⼤闹天宫”,只要读过《封神榜》就知道,神的位格是低于仙的,⽽仙的最⾼成就就是“长⽣不死”,就是“寿与天齐”。
如此可知“天”是远远⾼于“天庭”众神的⼀个存在。
⼜有⼈说,“天”指的是“天道”,这种说法要⽐“天帝”说靠谱很多,但仔细推敲,还是拥有很⼤漏洞的,“天道”或者说“道”是⽼⼦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中国⼈的“天”崇拜是远远早于此的,事实上早在⽂字出现以前,“天”崇拜就已经存在了,⽽从“⽼天爷”、“天⼦”等称呼中,从“⼈在做,天在看”、“⽼天有眼”等等俚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我们的先祖⽽⾔,“天”是某件或者某位被神化的存在,⽽绝⾮虚⽆缥缈的“天道”。
那么天究竟是什么?这我们就要从甲⾻⽂这种最古⽼的⽂字中寻找答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中国人对天的崇拜:从天坛说起
北京的天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差不多同时完工(1420年)。
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他所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到天坛大祭天地。
这座祭坛自建造至今,经历了近六百年的风雨,如今它还静卧在北京的南城。
这个占地面积比紫禁城大近四倍的庞大庙宇群,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四方之人。
这座祭坛不仅风景绝佳,而且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和谐的追求。
一、天坛中的神
天坛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两次,二次在春季,一次在冬季。
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皇帝带着群臣来这里祭祀,祈祷天赐给好年成。
圜(huan2)丘则是冬季大祭的地方,时间在冬至日,此时的祭祀带有感谢天帝赐予人间恩德的意思。
有时遇到旱灾、水灾,皇帝也会带着文武百官来此祭祀,祈祷平安。
天坛是帝王祭天的地方,一般百姓是不能在此崇祀的。
但是,天坛表达的对天的敬畏与感恩的思想,却不仅仅属于帝王,它凝结的是中国人对天崇拜的观念。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有对天的崇拜。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天,或者说是天神、天帝,是控制着大地上一切事物的主宰力量。
人的祸福,自然的收成等,都受到这种神秘力量控制。
天只崇尚善行,如果大地上出现了自然灾害,往往被看成是天对人间做错事的一种警示,提醒人要修正。
古代中国人遇到祸害的时候,往往说“这是老天的惩罚。
”清朝光绪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天坛大火,祈年殿被完全烧掉,光绪皇帝大惊失色,宫中的大臣面如死灰,普遍认为这昭示着某种天象,是不祥之兆。
但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天并不常常是惩罚,它更多地表现为宽容和爱怜,人类在它温暖的怀抱中安详地生存。
所以古代中国人对天又有一种感恩的心理。
中国人所祭祀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种人格神,被祭祀的天虽然保留着神性,但同时更是大自然的象征。
中国人从来没有将天偶像化。
与其说中国人将天看作一个神灵,倒不如说中国人更偏重于将天看作一种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天敬畏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但天神崇拜的宗教性的一面日渐淡化,哲学家、思想家更愿意将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的源泉。
二、敬畏自然
天坛通过巧妙的设计,突出这一建筑群的神性,寄寓着敬畏自然的思想。
天坛是一个靠近天的地方。
细心的观赏者,一定会注意到天坛的收缩性结构。
这种结构,使人仰望上天,并感觉到自己在通向上天。
圜丘坛的坛面呈圆形,共分三层,无论你从哪个门拾级而上,你都会感到这是一个不断被收缩的圆形世界。
三层汉白玉台基的最下一层,按照中国人的计量方法为21 丈,中间一层为15丈,而最上一层为9丈,到了圜丘坛的平面,经过一层一层扇形分布的艾青石石板,收缩到中间的一个圆石,那就是所谓的天心石,古代中国人认为那里是天的心脏。
祭天的时候,天的神牌,就放在天心石上。
接近圜丘,就是一步一步走近天心石的过程,它表达了步步近天的意思。
圜丘坛的上面没有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苍穹,这就是天。
丹陛桥是天坛中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通道。
走到这座桥的末端,过了祈年门,一座大殿完整地显现在你眼前,这就是祈年殿。
站在祈年殿前的院落中,注视着这座神奇的宫殿,它的收缩性结构更是一览无余。
外部的三层台基之上建有祈年大殿,大殿被高高的楠木柱撑起,上面有三重屋檐,层层收缩上举,在它的最高处乃是主基金的攒顶,直入云霄,通向上天。
天坛还以数的方式来突出天的尊严。
民间有这样的话“天坛走一走,到处都是九。
”“九”在天坛中是个无处不在的数字。
中国人对数字的崇拜由来已久,这不光是因为数字中包含着神秘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有以数来表达意念的传统。
在中国人的数字观中,“九”是天的数。
在“十”之下,最大的奇数是“九”,而“十”代表圆满,中国人一般避免说“十”,困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过分追求完美反而招致灾难。
所以,“九”代表最高、极数、无限。
圜丘坛以天心石居中,向外是九层石板,呈扇形展开,第二层为九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九块。
祭祀时将放在皇穹宇中的“皇天上帝”像放到天心石上,象征着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
如果你登祈年殿大殿,细心数一数脚下的台阶,三层汉白玉底座,每一层的台阶数都是九的倍数,表示天是至高无上的。
天坛形象地展示出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一思想在今天尤其显示它的价值。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与生俱来。
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未来。
对自然存有敬畏和感恩之心,不是无休止地掠夺、疯狂地索取,而是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天坛的重要启示。
三、天与人的交融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天是亲切的。
雄伟的天坛就是为天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融而建造的。
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的天坛声学现象,其实就是想象中的人天交流的模拟。
圜丘中心的天心石,被视为天所居之位。
站在天心石上说话,那是一个贴近天的心脏的呼唤,你会听到声音从脚下升起,从四周返回,宏大的声音,在这个模拟的天国中回响,那回声似乎是天在对你说话。
我们知道,这是声学现象。
声音沿着
光滑的台面向外传播,遇到圆周上等距离的栏板,迅速返回,和原声汇集在一起,形成众音汇集的效果。
天坛著名的三音石也是出于人天交流的精妙设计。
在皇穹宇殿前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
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响;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两声回响;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响。
这三块石板又被称为“三才石”,象征天、地、人冥冥之中的契会。
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因为皇穹宇下边的地板和殿门以及殿内神鑫上面的殿顶形成了一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站在三音石上说话,声音可以沿着斜线直接传入殿内,碰到圆形殿壁和圆顶后,再返回到殿外,由于声波传递距离不同,所以才会听到次数不同的回声。
在天坛皇穹宇内游览的时候,你会发现常常有人站在墙边,对着墙,一个人说话,而从远处的墙边传来回应的声音:“听到了。
”这就是所谓的回音壁。
它是皇穹宇的外围墙,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对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清晰地听到。
因为墙面内圆而光滑,声波波长比圆墙半径小得多,声波以束状沿墙面折射到对方,造成了人们所说的天人交流现象。
来到天坛,登高一望,满眼绿林,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在这雄伟和远大之中,忽然感到人的渺小。
其实,天坛并非证明天的伟大和人的渺小的,更不是让人匍甸在苍天之下,诚惶诚恐。
天坛是让你感受到融入天地中的乐趣。
人虽然是一个微小的存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当你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天地中,就会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生生不息的信心和力量。
四、天坛中的蓝色
有一首古老的北方民歌《敕勒歌》这样写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广袤的天际下,有无边的绿色世界,绿色的世界里,轻风徐徐,牛羊成群,人们安宁地生活。
它反映了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休养生息、和谐成长。
中国人说苍天,意思是蓝色的天,这个蓝色的天幕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也激荡起人们崇敬的心情。
蓝色,意味着静穆、幽深、神秘,虽然不可把握,却有无限的美;天虽然在遥远的苍穹,但却是这世界一切创造的动力。
天给人与万物以生命,滋育着大地,耕云播雨,大地上的一切,都沐浴在天的圣洁的光辉中。
天就是创造生命的源泉。
天坛不同于紫禁城以黄色为主调的设计,而以蓝色为主色,正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祈年殿、皇穹宇屋顶的琉璃瓦都是蓝色的,就是四周的墙壁上,也以蓝色的琉璃为主调。
进人天坛,就进人了一个蓝色的世界。
蓝天,是天坛的背景,天坛的一切设计,都是依托这样的天幕而创造的。
没有蓝天,便没有天坛,蓝色的天幕中显露出的蓝色宫殿,就是天坛设计者追求的
天人和谐的境界,这是中国人心中的最大梦想。
只有在蓝天白云之中,才能充分展现天坛的魅力。
在蓝天白云之下显现的祈年殿的英姿,是一种极至的美。
紫禁城以南门为正门,天坛则以西门为正门,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天门乃是西门。
从西门进入天坛,映人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柏树林。
巨大的天坛其实都是在这古柏掩映之中,在天坛的任何一个处所,都可以感到这绿色。
如你站在高高的丹陛桥上,满眼是苍翠浓郁的柏树林。
今天看到天坛中的古柏,有很多树龄在五百年以上。
天坛在突出蓝色的同时,还突出绿色。
绿色世界烘托着天坛的主殿,烘托着天。
按照中国文化中的象征系统,绿色代表庶民,蓝色代表天,绿树烘托蓝天,表示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怀着敬慕的心情,环拱在天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