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怎么回事?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理病因,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病因嗜酸细胞性胃炎的病因不甚明确,一般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
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族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病史;部分患者的症状可由某些食物如牛奶、蛋类、羊肉、海虾或某些药物诸如磺胺、痢特灵和消炎痛等诱发;某些病人摄食某些特异性食物后,血中IgE水平增高,并伴有相应的症状,因而认为本病与特殊食物过敏有关。
*二、发病机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以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认为本病受某些物质刺激引起全身或局部过敏反应,是继发于某种原因不明抗原和过敏反应的一种综合征。
一般认为是通过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各种酶类,造成组织损伤导致发病。
根据本病用激素治疗有效,部分病人血液IgE增高,有过敏史或家族史,提出Ⅰ型变态反应假说。
认为由于某种因素破坏了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食物等抗原进入组织,使肥大细胞致敏并脱颗粒,释放组胺嗜酸细胞趋化因子等,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脱颗粒,造成组织损伤,所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酶又进一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形成恶性循环。
除外Ⅰ型过敏反应外,免疫功能异常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中占重要位置,但尚未发现一致的免疫功能异常。
有提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消化道的特异性炎症,这种嗜酸性炎症是某些不明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可作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乳蛋白结肠炎反应的一部分。
有报告指出嗜酸细胞性肠炎有遗传倾向,因无家族性调查,还不能有定论。
累及部位可以从食管到直肠各段,以小肠和胃受累最为常见。
组织学特点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聚集成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以累及胃肠壁全层,也可以某一层受累为主。
最常见为黏膜和黏膜下层,其次为肌层,浆膜层少见。
其他病理改变有水肿、小肠绒毛萎缩、黏膜及腺上皮细胞坏死和再生。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于任何炎症过程,同时有其他炎性细胞明显增加时,应注意与之鉴别。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进展

受体 结合 后 , 再与相应抗原反应 , 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 , 释放 组胺 、 嗜酸性 趋化 因子 ( E C F ) 、 缓激 肽等 物质 , E C F可吸 引 E O S , 组胺则进~步加强其趋化性 , 形成 恶性循环 。 二、 临床表现和分型 E G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 包括腹痛 、 腹泻 、 腹胀 , 可 伴有恶 心、 呕 吐、 体重下降等 , 部分患者以腹腔积液为主要 表现 。其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 缺乏 特异性 , 症状 的出现主要 取决 于病 变累及的部位 、 范 围和程度 , 且 与其分 型有关 。 目前常参 照 K l e i n等 的研 究 , 根 据病 变 浸 润程 度 , 将 E G分 为三 种 亚
摘要
嗜酸细胞性 胃肠炎 ( E G) 是 以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点 的一种 少见 疾病 , 其 临床表现多样性 , 可表
现为腹痛 、 腹泻、 腹腔积液等 , 容易漏诊 、 误诊 。糖皮质激素为 目前 E G最有效 的治疗方 法 , 但复发率较高 , 联合其他 药物可取得最佳疗效 。本文就近年对 E G治疗 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关键 词 嗜酸细胞性 胃肠炎 ; 诊断 ; 治疗
Ch i n J Ga s t r o e n t e r o l ,2 01 3,Vo 1 .1 8,No . 1 2
嗜 酸 细 胞 性 胃肠 炎 的 治 疗 进 展
支攀攀 张 莹 闫 冰 崔培林。 徐有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 ( 1 0 0 0 5 0) 消 化 科 内分 泌 科。
, ,
Y o u q i n g 2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 D e p a r t m e n t f o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T i a n t a n
氯雷他定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对IgE

表2对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组别对照组观察组c²P颈总动脉左185117.2370.001右2210968.7960.001双1010898.1100.001颈内动脉左104221.0290.001右2626.8540.001双椎动脉左55.0310.025右双0表3对比颈部血管管腔狭窄与血流速度[n(%)]血流情况血流正常血流增快c²P 例数209132无/轻度狭窄207(99.04)30(22.73)222.2910.001中度狭窄2(0.96)25(18.94)35.8820.001重度狭窄0(0.00)77(58.33)157.4760.0013讨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斑块形成、内膜增厚两个明显指征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形成进行判断[5-6]。
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斑块形成率比其他患者更高,因此,接受颈部血管检查的群体多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
以往在颈部血管检查中采用CT等影像学技术对颅内病变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仅在已发生病变中具有优势,梗死灶、出血灶的排查情况不太理想,而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虽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是存在有创性[7],费用高,在基层医院中的推广受到限制。
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性好、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准确性高等诸多优势[8-9],应用在颈部血管检查中,可对血管形态及血流动力学进行全面、清晰地观察[10],使血管内斑块形态、阻塞情况、狭窄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便于判断受检者血管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11]。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斑块形成、内膜增厚的检出率更高,脑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更高,说明斑块形成、内膜增厚作为粥样硬化的重要指征,且发生率的提高意味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多。
另外当血管管腔狭窄面积>50%,血流速度会出现明显变化,随着血管管腔狭窄程度的增加,血流速度会持续加快[12],进而导致血管腔闭塞情况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越轻,患者血流速度越正常。
大熊猫疑似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报告

大熊猫疑似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报告作者:黄杭来源:《福建畜牧兽医》 2020年第2期黄杭海峡(福州)大熊猫研究交流中心福州 350000摘要该文介绍一例大熊猫疑似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通过对大熊猫不同时期血液学检查,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提示疑似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采用甲泼尼龙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大熊猫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治疗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331(2020)02-0057-03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疾病。
在人类因临床表现及内镜下表现非特异性,且部分病人无明显过敏原存在,易漏诊和误诊,在大熊猫中也未有此类疾病的报道。
该病在临床症状上极易与大熊猫的普通胃肠炎、寄生虫病以及饲料不清洁、精粗饲料比例不当等引起的慢性消化系统紊乱相混淆。
1 病例情况及临床症状福州一号大熊猫,中老年,雌性。
由于以往患有慢性胃肠炎,常因季节变化、饲料改变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精神不振、食欲差、腹痛、腹泻、频繁排黏液等,采用对症抗菌止泻治疗后会缓解症状,但不根治,反复发作。
2015年6月起由于主饲料改变,从以笋为主食逐渐变为以竹叶为主食后就食欲减退,日均粪便量从原来的6 kg骤降为3 kg,排黏液次数从月均1次变为月均3次。
排黏前后还伴随着腹痛、腹泻,粪便中水分多,带有气泡和消化不完全的食物,气味酸臭。
兽医诊断为普通胃肠炎,采用抗菌消炎、收敛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物治疗为主,此外每天早晚2次口服健脾膏15片,并注重饲料、饮水清洁等综合调理。
通过上述治疗并不见明显效果,该大熊猫常蜷卧或蜷坐于兽舍一角,神情呆顿,活动量逐渐减少,食欲不稳定,被毛干枯易断,日渐消瘦。
体重由2015年5月的110 kg降低到2016年2月的98 kg。
2 实验室检查发病前(2015年3月)、发病后(2016年2月)、用药后半个月(2016年3月)以及用药后8个月(2016年11月),分别进行抽血检查,结果见表1。
2024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膳食管理

2024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膳食管理摘要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 E) 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常见千5岁以下儿童。
膳食管理是儿童E E 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旨在减少食物过敏原的暴露。
膳食管理方法包含基千氨基酸的要素饮食、基千经验的排除饮食以及基于食物过敏测试的靶向排除饮食。
文章详细讨论了3种饮食疗法的优缺点,同时强调营养师评估EG E患儿营养摄入的重要性,为EG E患儿的膳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 E)是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EG I Ds) 中的一种少见类型,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局限出戍弥漫性浸润胃肠道各层为特征,存在多种胃肠道症状[1 1根据临床表现和嗜酸性粒细胞在消化道壁内浸润的部位,EG E可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黏膜病变型、肌层病变型及浆膜病变型[21 EG E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最高[31目前我国关于EG E的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小型病例研究[4-5 ], 无确切的发病率。
但全球EG E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明显增加,可能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61有研究认为该病与食物过敏有关,饮食疗法可作为EG E的初始治疗方法[ 71针对EGE,饮食治疗方法包括要素饮食、经验由非除饮食法和靶向排除饮食[8],每种饮食都有潜在的优劣势。
本文重点比较了3种饮食疗法的优缺点,为EGE的膳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营养评估营养评估是EGE患儿膳食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包括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以及膳食分析[91人体测量常常采用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身高别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
膳食分析可通过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或食物频率问卷来评估当前的饮食情况,包括有无食物过敏史等。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6例误诊分析

脐 周 疼 痛 稍 有 缓 解 ,但 2 0d前 义再 出现 脐 周 疼 痛 ,1 5d前
出现反复腹泻 ,为稀黄便 , 4次/H,尢黑便 、血便 ,再 2~ 到 当地卫生院就诊 ,仍按 原诊断给予 治疗无 好转 ,遂 来本 院就诊 。入院体格检查 :生命体 征平稳 ,心 、肺未 见异 常,
[ 键 词 ] 嗜 酸 粒 细胞 性 胃肠 炎 关 嗜 酸 粒 细 胞 胃镜 黏 膜 活组 织病 理 检 查
1 引 言
嗜酸 粒 细 胞 性 胃肠 炎 (oi p icgs on ri,E es o hl at et is G) n i r et
是 一 种 以 胃肠 道 嗜酸 粒 细 胞 浸 润 、黏 摸 水 肿 增 厚 为 主 的 疾
入 院 2 0d后 出 院 。
E R、C P、抗核抗体系列 正 常;③ 糖 链抗 原 15水 平升 S R 2
胃黏 膜 糜 烂 、水 肿 ,活组 织 病 理 检 查 ( 检 ) 见 嗜 酸 粒 细 活
讨
论
黏 膜 病 变 型 E 主要 累 次 胃 肠 道 黏 膜 ,表 现 G
胞浸润 ,幽门螺朴蔺 ( ecbc r l i p (+) 1 H loatp o ,H ) i eyr 例。
腹部 平 软 ,脐 周 有 压 痛 ,无 反 跳 痛 , 移 动 性 浊 音 (一) , 神 经 系统 检查 未 见异 常 实 验 室 及 辅 助 捡 奄 :白 细 胞 1 2× 1 L,中 性 粒 细 胞 07 ,嗜 酸 粒 细 胞 0 1 , 淋 巴 细 胞 0/ .2 .6
2 临床 资料
另 外 ,患 者 血 嗜 酸 粒 细 胞 明 显 增 高 .1E水 平 升 高 ,高 度 g 怀疑 E G,遂 行 胃镜 及肠 镜 检 查 并 做 活 检 ,结 果示 胃 黏 膜 轻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1 0例 均诊 断为 嗜酸细胞 性 胃肠 炎 , 中黏膜 型 其 6例 , 浆膜 型 1例 , 膜浆膜 混 合 型 3例 , 肌层 型 。 黏 无 6例经 口服 强 的松 2 ~4 / , ~3d后 腹 痛 明 0 0mg d 2 显减轻 , ~7d后 完 全缓 解 , 腹 泻 和 ( ) 水 者 5 伴 或 腹 均在 5d内大 便 正 常 , 水 消 失 。强 的 松 口服 时 间 腹
・
36 ・ 1
苤查
至
笙 鲞 笙 塑 !!
! ! b! , ! 。
!
. , .
・
临床研 究 ・
嗜酸 细胞性 胃肠炎 1 临床 分 析及 文献 回顾 0例
方 嘉庆 谢 渭芬 陈 岳 祥
嗜 酸 细 胞 性 胃肠 炎 是 一 种 胃肠 道 嗜 酸 性 粒 细
( 0 0 ~ 8 0 )。 5. 6.
1 1 一 般 资 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男 性 7例 , 性 3例 , 龄 1  ̄ 6 女 年 9 5岁 , 出 现 症 从 状 到 确 诊 时 间 为 半 个 月 至 4年 。诊 断 标 准 _ 为 :1 ] ()
1 3 2 内镜 检 查 及 病 理 9例 胃镜 表 现 为 胃窦 黏 .. 膜充血 水肿 , 少数 伴 胃角 、 胃体 、 十二 指 肠 黏 膜充 血 水肿或 胃内散在 点状 糜 烂 , 中 1 结 肠 镜 检查 见 其 例 结直肠 黏膜 充 血 水 肿 , 在 点 片 状 糜 烂 , 活 检 病 散 且 理提示 胃体 、 胃窦 、 十二 指 肠 降部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浸 润 。1 为吻合 口黏 膜充血 水肿 。 例
2 结 果
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肠炎4例论文

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肠炎4例【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61-01嗜酸粒细胞性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1]。
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判断,极易误诊[2]。
现总结我院近期收治的4例嗜酸粒细胞性肠炎患者资料。
报告如下。
病例1 患者男,13岁,因间断腹痛、呕吐10余天于2011年2月17日入院。
既往体健。
腹痛为中上腹以及下腹部为著,阵发性,可自行缓解,便前腹痛明显,便后可略减轻。
患儿腹痛无明显规律,时轻时重。
轻时为隐痛,可以忍受,重时腹痛剧烈。
同时伴有呕吐。
大便有时性状正常,有时略稀,每日1-2次到每2日1次不等,有过便中带血,为少许鲜红色血液,量不多,共2-3次。
排便时时有肛门疼痛,入院前近2日排黄色稀水样便,每日约10次,纳差。
查体:腹平坦,触诊软,上腹剑突下、脐周以及左侧腹部均有压痛,以上腹剑突下为著,无明显反跳痛以及肌紧张,未触及明显包快。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6.0×109/l,gr 61%,ly 22%,eo 13%。
尿淀粉酶 635u/l。
血淀粉酶 30u/l。
尿常规未见异常。
血生化大致正常。
腹平片正常。
腹部彩超:腹腔中等以上积液;胃窦部胃壁较厚。
粪便常规:潜血阳性,形状水样便,白细胞 2-6[hp],红细胞 0-3[hp]。
胃镜:慢性胃炎-非萎缩性。
全腹部多排ct平扫:1、肝脏钙化灶。
2、左上腹部及下腹部肠壁略增厚,考虑炎性可能性大。
3、腹腔及盆腔积液。
综合考虑胃肠炎可能性大,注意嗜酸粒细胞性肠炎。
由于患儿腹水较多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并予以提检相关检查。
腹水常规:血性腹水,多核0.8,单核0.2,蛋白33g/l.雷氏试验:++++,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间皮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丰 艳 燕善军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或漏诊。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骨髓检查、组织活检及腹水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该文就EG的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治疗;糖皮质激素DOI:10.3969/j.issn.1673‐534X.2015.04.008 作者单位:233000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指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浸润并且伴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浸润部位是胃和小肠,结肠较少浸润,其通常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 流行病学1937年Kaijser等[1]首次提出EG。
有研究表明,每10万例住院患者中仅有1例为EG[2];但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这与环境、饮食的改变有关,同时也与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有关[3]。
EG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0~50岁,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患病比例为2∶1,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长达数十年[2]。
EG的病因不明[4],目前该病是否有家族遗传史尚不明确,但顾伟等[5]报道了父子同患EG的个案,因此推测EG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2 临床分型EG可根据过敏反应的类型进行分型[6]。
但最常用的的分型方法是Klein分型[7],分为3型,各型可单独发生或混合出现[8]:(1)黏膜层型,此型较为多见,嗜酸性粒细胞仅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患者主要表现为吸收不良,粪便隐血试验阳性;(2)肌层型,此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至肌层,常会引起肠梗阻症状;(3)浆膜层型,此型以浆膜浸润为主,患者多数会出现腹水,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有学者认为嗜酸性粒细胞最先累及胃肠道的黏膜层,此时由于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而常常被忽略,随病情进展,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到胃肠道的肌层或浆膜层,由于肌层型和浆膜型EG患者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故对于疑似EG的患者,内镜下应行多点活检。
3 辅助检查3.1 实验室检查80%EG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型患者表现更为明显[9]。
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600/L时需考虑该病。
根据未经治疗的患者的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分为轻、中、重度(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600~1500/L、1500~5000/L、>5000/L),胃肠道病变程度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10]。
有研究报道,多数EG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可高达70%,但这不能作为诊断EG的金标准,骨穿、内镜活检、腹水检查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11]。
3.2 影像学检查EG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CT检查可见胃或小肠肠壁结节样改变或不规则增厚,但这些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淋巴瘤、肉芽肿变及克罗恩病(CD)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也可见上述表现[12]。
超声检查发现消化道各个板层萎缩或有假肾征(靶点高亮征)时可支持EG临床诊断。
3.3 内镜检查EG患者内镜下的表现无特异性,可见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患者可见黏膜糜烂、溃疡、结节或息肉样肿块,部分患者可见幽门及肠道狭窄[3]。
4 诊断EG可反复、多次发作,但尚无恶变的报道,该病是自限性疾病[13]。
目前EG的诊断并无统一标准,先后有学者提出诊断标准[14‐15]:(1)进食特殊食物(牛奶、海鲜、豆类等)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2)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3)胃肠道活检一处或多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需排除寄生虫感染和消化道以外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
内镜或手术活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0/HP是确诊EG的关键[16‐18]。
对高度疑似EG的患者需行胃肠道多点活检(至少6点),上消化道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0/HP,下消化道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60/HP,可以诊断为EG[19]。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胃肠道多部位活检均未见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也不能排除该病,因为部分患者的黏膜病变可呈不连续的散状分布。
5 治疗方法5.1 饮食疗法避免食用以下7种过敏原食物(牛奶、豆类、小麦、蛋、坚果、海鲜、花生)是有效的预防方法[20],但如仅予以饮食治疗,胃肠道症状及腹水消退较缓慢[13]。
5.2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治疗EG的主要方法,这可能与其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3(IL‐3)、IL‐5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有关。
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在用药后7~14d缓解,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
而以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用药7~10d腹水可完全消退。
用药方法:强的松20~40mg/d,连续应用1~2周作为一个疗程[21],治疗2个月后逐渐减量,治疗效果好且并发症较少[22]。
EG虽是自限性疾病,但未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易复发,因此建议对无激素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应常规使用激素治疗。
对于激素治疗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的患者,可联用硫唑嘌呤(50~100mg/d)。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仅有抗菌作用,而且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触发T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类固醇代谢从而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剂量,但这仅仅是个案报道,还需更多研究证实其治疗EG的有效性[23]。
有研究报道,色甘酸二钠也可用于治疗该病,该药可发挥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抑制脱颗粒反应,防止组织胺和缓激肽等介质的释放[24]。
该药也可抑制巨噬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
色甘酸二钠的用药方法是200mg/次,4次/d。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已被报道成功治疗了一些患者,该药可阻止或逆转因白三烯C3、D4、E4引起的炎性反应,具有抗氧化和缓解细胞损伤的作用。
5.3 内镜治疗EG患者发生胃肠道狭窄梗阻的并发症时,可根据患者特点选择在内镜引导下扩张狭窄。
5.4 手术治疗对于病变局限、以肌层浸润为主的或有幽门梗阻/肠梗阻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对术后仍有胃肠道症状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患者,可口服强的松2.5~5mg/d,直至完全缓解。
6 预后EG的预后较好,目前尚无出现肿瘤倾向的报道,但该病易反复,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长期未得到控制的炎性反应可导致消化道管壁增厚及慢性纤维化,从而引起消化道狭窄梗阻。
7 展望综上所述,EG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阴性及无过敏史的患者也不能完全作为排除诊断的条件。
临床医生应对EG保持警惕性,对于原因不明的、长期慢性或间断性出现的消化道不适症状,在排除其他常见疾病后,需要考虑EG的可能性,并行包括内镜在内的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参 考 文 献1 KaijserR.Allergicdiseasesofthegutfromthepointofviewofthesurgeon.ArchKlinChir,1937,188:36‐64.2 MuellerS.Classificationofeosinophilicgastrointestinaldiseases.BestPractResClinGastroenterol,2008,22:425‐440.3 WeiW,ZhangXH,ZhangZ.Clinicalstudyof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ZhonghuaYiXueZaZhi,2010,90:113‐115.4 Méndez‐SánchezN,Chávez‐TapiaNC,Vazquez‐ElizondoG,etal.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areview.DigDisSci,2007,52:2904‐2911.5 顾伟,陈敏,焦建明.父子同患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22:48.6 JustinichC,KatzA,GurbindoC,etal.Elementaldietimprovessteroid‐dependent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andreversesgrowthfailure.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1996,23:81‐85.7 KleinNC,HargroveRL,SleisengerMH,etal.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Medicine,1970,49:299‐319.8 HepburnIS,SridharS,SchadeRR.Eosinophilicascites,anunusualpresentationof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acasereportandreview.WorldJGastrointestPathophysiol,2010,1:166‐170.9 VonWattenwylF,ZimmermannA,NetzerP.Synchronousfirstmanifestationofanidiopathic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andbronchialasthma.EurJGastroenterolHepatol,2001,13:721‐725.10TefferiA.Bloodeosinophilia:anewparadigmindiseaseclassification,diagnosis,andtreatment.MayoClinProc,2005,80:75‐83.(下转第273页)earlystagegastriccancer.Gastroenterology,2010,139:213‐225,e213.10MatsudaY,SembaS,UedaJ,etal.Gastricandintestinalclaudinexpressionattheinvasivefrontofgastriccarcinoma.CancerSci,2007,98:1014‐1019.11OhtaniS,TerashimaM,SatohJ,etal.Expressionoftight‐junction‐associatedproteinsinhumangastriccancer:downregulationofclaudin‐4correlateswithtumoraggressivenessandsurvival.GastricCancer,2009,12:43‐51.12OkugawaT,OshimaT,ChenX,etal.Down‐regulationofclaudin‐3isassociatedwithproliferativepotentialinearlygastriccancers.DigDisSci,2012,57:1562‐1567.13OshimaT,ShanJ,OkugawaT,etal.Down‐regulationofclaudin‐18isassociatedwiththeproliferativeandinvasivepotentialofgastriccancerattheinvasivefront.PLoSOne,2013,8:e74757.14KurodaA,TsukamotoY,NguyenLT,etal.Genomicprofilingofsubmucosal‐invasivegastriccancerbyarray‐basedcomparativegenomichybridization.PLoSOne,2011,6:e22313.15NakayamaT,LingZQ,MukaishoK,etal.Lineageanalysisofearlyandadvancedtubularadenocarcinomasofthestomach:continuousordiscontinuous?BMCCancer,2010,10:311.16SonodaA,MukaishoK,NakayamaT,etal.Geneticlineagesofundifferentiated‐typegastriccarcinomasanalysedbyunsuper‐visedclusteringofgenomicDNAmicroarraydata.BMCMedGenomics,2013,6:25.17MiyoshiE,HarumaK,HiyamaT,etal.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isageneticmarkerforthedevelopmentofmultiplegastriccancers.IntJCancer,2001,95:350‐353.18HasuoT,SembaS,LiD,etal.Assessmentof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statusforthepredictionofmetachronousrecurrenceafterinitial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forearlygastriccancer.BrJCancer,2007,96:89‐94.19TakaishiS,OkumuraT,WangTC.Gastriccancerstemcells.JClinOncol,2008,26:2876‐2882.20TakaishiS,OkumuraT,TuS,etal.Isolationofgastriccancer‐initiatingcellsusingcellsurfacemarkerCd44.Gastroenterology,2007,132:A632‐A633.21TakaishiS,OkumuraT,TuS,etal.IdentificationofgastriccancerstemcellsusingthecellsurfacemarkerCD44.StemCells,2009,27:1006‐1020.22ChenY,FuZ,XuS,etal.TheprognosticvalueofCD44expressioningastriccancer:ameta‐analysis.BiomedPharmacother,2014,68:693‐697.23LeeHH,SeoKJ,AnCH,etal.CD133expressioniscorrelatedwithchemoresistanceandearlyrecurrenceofgastriccancer.JSurgOncol,2012,106:999‐1004.24HirataK,SuzukiH,ImaedaH,etal.CD44variant9expressioninprimaryearlygastriccancerasapredictivemarkerforrecurrence.BrJCancer,2013,109:379‐386.25WuHH,LinWC,TsaiKW.Advancesinmolecularbiomarkersforgastriccancer:miRNAsasemergingnovelcancermarkers.ExpertRevMolMed,2014,16:e1.26ShiotaniA,HarumaK,GrahamDY.Metachronousgastriccanceraftersuccessfuleradication.WorldJGastroenterol,2014,20:11552‐11559.27ShinJY,KimYI,ChoSJ,etal.MicroRNA135asuppresseslymphnodemetastasisthroughdown‐regulationofROCK1inearlygastriccancer.PLoSOne,2014,9:e85205.(收稿日期:2014‐11‐03)(本文编辑:周骏)(上接第257页)11FreemanHJ.Adult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and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s.WorldJGastroenterol,2008,14:6771‐6773.12ChenMJ,ChuCH,LinSC,etal.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clinicalexperiencewith15pateints.WorldJGastroenterol,2003,9:2813.13JeonEJ,LeeKM,JungDY,etal.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17casesof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KoreanJGastroenterol,2010,55:361‐367.14TalleyNJ,ShorterRG,PhillipsSF,etal.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aclinicopathologicalstudyofpatientswithdiseaseofthemucosa,musclelayer,andsubserosaltissues.Gut,1990,31:54‐58.15LeinbachGE,RubinCE.Eosinophilicgastroenterifis:asimplereactiontofoodallergens.Gastroenterology,1970,59:874‐889.16TalleyNJ,ShorterRG,PhillipsSF.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aclinicopathologicalstudyofpatientswithdiseaseofthemucosa,musclelayer,andsubserosaltissues.Gut,1990,31:54‐58.17LeeCM,ChangcheinCS,CHENPC,etal.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10yearsexperience.AmJGastroenterol,1993,88:70‐74.18LeeM,HodgesWG,HugginsTL,etal.Eosinophilicgastroenteriris.SouthMedJ,1996,89:189‐194.19ChehadeM,AcevesSS.Foodallergyandeosinophilicesophagitis.CurrOpinAllergyClinImmunol,2010,10:231‐237.20KagalwallaAF,SentongoTA,RitzS,etal.Effectofsix‐foodeliminationdietonclinicaiandhistologicoutcomesineosinophilicesophagitis.ClinGastroenterolHepatol,2006,4:1097‐1102.21JinSZ,HanMZ,ZhaoJ.Clinicalfeaturesof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ChinJGastroenterolHepatol,2007,16:201‐203.22HurrellJM,GentaRM,DellonES.PrevalenceofesophagealeosinophiliavariesbyclimatezoneintheUnitedStates.AmIGastroenterol,2012,107:698‐706.23AmayasuH,YoshidaS,EbanaS,etal.Clarithromycinsuppressesbronchialhyperresponsivenessassociatedwitheosinophilicinflammationinpatientswithasthma.AnnAllergyAsthmaImmunol,2000,84:594‐598.24SpergelJM,Brown‐WhitehornTF,BeausoleilJL,etal.14yearsofeosinophilicesophagitis:clinicalfeaturesandprognosis.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2009,48:30‐36.(收稿日期:2014‐10‐30)(本文编辑:林磊)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作者:丰艳, 燕善军作者单位:233000,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刊名:国际消化病杂志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年,卷(期):2015(4)引用本文格式:丰艳.燕善军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期刊论文]-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