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20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王红霞**【内容提要】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与群众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典范。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哲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并与时俱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哲学》通俗化大众化艾思奇(1910 1966),原名李生萱,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典之作,曾引导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

2006年6月人民出版社在修订再版说明中评价该书:“《大众哲学》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启蒙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奔向革命道路。

在国内战争时期,蒋***本文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全媒体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若干问题研究”(2014010033)成果。

王红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介石无可奈何地感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承认其失败,是人心丧失,‘乃败于艾思奇先生之《大众哲学》’!”①《大众哲学》原名《哲学讲话》,从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半月刊上连载24期,1935年结集出版。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读书生活出版社共出了32版,加上各地出版社出版的共有50多版。

新中国成立后,《大众哲学》也是一版再版,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时至今日,重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探索其在写作手法、体裁设计、内容形式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所做的创新贡献,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当把它用于指导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需要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

在对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民族化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人持不同看法。

然而,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研究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意义及方法

研究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意义及方法
第3 O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3月
北 京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Be i j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Ar c h i t e c t u r e
Ph i l o s o p h y c o u l d b e p r o mo t e d i n v a r i o u s f o r ms .S t r u g g l e wi t h a l l k i n d s o f a nt i - Ma xi r s t t he o r y s h o u l d b e p e r f o r me d f i r ml y. Re s e a r c h e s o n t hi s t o p i c a l s o i n s p i r e U S t h a t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n e e d s p r o b l e m a wa r e n e s s
s h o u l d b e p e r s i s t e d i n t h e c o n t e mpo r a r y mo v e me n t o f m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M a r x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y . Ma xi r s t
摘 要 : 研 究2 0世 纪 3 0年代 马 克 思主 义哲 学 大众化 运动 应采 用历 史与 逻辑 相 统一 、 比较 史 学、 内 史和 外 史相 结合 、 多学科 综合 等 多种研 究方 法 , 在 以翔 实的 史料 还 原历 史真 貌 的基础 上 总结经 验与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文化长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黄驿迪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质的理解主要从通俗、现实、群众的三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实践性和主体性两大特征。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实质及其特征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关键词:内涵;实质;实践性;主体性作者简介:黄驿迪(1994-),汉族,吉林省辽源市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190-0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自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哲学理论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仍旧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只有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活动之中。

如今时代的“大众”不同于以往的被压迫的“大众”,已经没有阶级之分,而具有了社会概念。

现今的大众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所以能成为现今研究推进的重点,是因为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绵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Mi a n y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V o 1 . 3 2 No . 7
J u 1 . 2 01 及 化 和 大 众 化
李 倩
4 0 0 7 1 5 ) ( 西南 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 重 庆北 碚
哲学研究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日常加强哲学的宣传和普及掌握必备的哲学知识特别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将高深的哲学从书本里走出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指导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有利于哲学研究成果转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化为多方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第3 2卷 第 7期 2 0 1 3年 7月
普 及十分必要且具有重 大现 实意义和理论 意义。 关键词 :哲 学;普及化 ;大众化
中 图 分 类 号 :B 1 7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6 1 2 x ( 2 0 1 3 ) 0 7— 0 0 5 0— 0 4
哲 学 是人类 把 握 世 界 的方 式 , 和常识 、 科学 、 艺 术 等方 式 一样 , 其 研 究 本 身并 不是 目的 。哲 学 只是 作 为一 种 手段 而存 在 , 其 目的永远 都 只能是 人 本身 。 而要实 现人 本 身这个 目的 , 哲 学势 必需 要普 及 大众 , 外 化 为人 民群众 改 造世 界 的实践 。

要 :哲 学研 究本 身并 不是 目的 , 其 目的在 于普及 大众 , 化为人 民群 众改造世界 的 实践。哲学是作 为改造
世 界的“ 精神 武器” 、 “ 头脑” 而存在 。而不仅仅是作 为“ 精神” 而存在 , 不注重普及化 、 大众化 , 只注重理 论研 究的哲 学只能是抽 象的一般 , 只能是 缺失 了“ 心脏 ” 的一般 哲学 。哲 学 “ 有 用性 ” 的 实现形式就在 于哲 学内化 于人 民群众、 掌握人 民群众、 说服人 民群众 , 最终指导人 民群 众 实践活动的展 开。哲学不 消灭 自身 , 就 不能成 为现 实 , 可见 , 哲 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在谈到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这是一项关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战略任务。

我仅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大众化与中国化、现代化的关系首先谈谈对大众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大众化与大众性是有区别的。

大众性是理论本身的一种属性,是标识理论所涉及、维护或关注的群众的X围的概念。

大众化是使理论为尽可能多的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的一种工作。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程度的大众性,只不过“大众”的成分和X围有所不同而已。

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理论也都反映了本阶级的诉求,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相关阶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共同诉求,也有自己的群众,也有一定的大众性。

完全没有大众性的理论是不存在的。

同时,任何理论也都需要大众化。

这是因为理论都不是大众自发活动的产物,而是少数理论家精神劳作的产品。

如果不经过一番大众化的工作,即使客观上反映了大众的利益和诉求,也未必能为大众所理解。

任何阶级的理论家创造理论都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按照他们所维护的阶级的利益改变世界。

他们决不满足于把自己的理论变成藏之名山的秘密文献,而总是要努力在大众中传播宣扬,让大众理解理论、信服理论,从而征服人心,赢得大众。

这种工作就是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理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大众性,也不在于需要不需要大众化,而在于大众性和大众化的内容和X围与别的理论根本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的是有史以来最进步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有史以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的根本任务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以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发展阶段,最终达到彻底消灭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

因此,它的大众性具有史无前例的深刻内容和广阔空间,与其他理论的大众性有原则的不同。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提出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这是党首次将“三化”放在并列的地位明确提出来。

“三化”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而且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外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整体,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或本土化,我们这里是从狭义范围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其根本要求是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而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同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又不同于别国,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条件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创造性的同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具体地条件,即中国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特定背景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理论系统,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这些实践活动的丰富经验加以提炼、概括,使之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演进历程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已有近180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有100多年。

这么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大众化的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初步发展阶段、持续推进阶段和继承创新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演进;过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初步发展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

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大众中流行,其大众化主要是通过一些有志之士和先驱学者翻译经典著作、编写通俗读物进行传播的方式实现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我们应该重点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的贡献。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艾思奇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

在《大众哲学》出现以前,已经有很多先进分子、爱国人士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但是由于其晦涩难懂的语言,使得普及效果不明显。

而《大众哲学》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学者们的书斋和课堂,逐步走向大众的生活。

蒋介石评价《大众哲学》的贡献,“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尽管高语罕在《大众哲学》之前就发表了《白话书信》《青年书信》《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等著作,并采用了白话文书信体的通俗化表达方式,但高语罕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通俗化两者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尽管以书信体做比较系统的表达,但是它并没有做好通俗化论述,而《大众书信》和《青年书信》有通俗的表达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马克思哲学性,但却没有系统地进行马克思哲学性的大众化宣传。

不过高语罕的著作在初步发展阶段影响了众多青年革命者,其书信体写作方式,也启发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者,如艾思奇、胡绳等人。

这期间还有与艾思奇并称为“南陈北艾”的陈唯实。

他和艾思奇在大众化上的着眼方面有一定区别,艾思奇所关注的是对大众的宣传,而陈唯实所关注的则是反对错误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时代内蕴和表现形式,不会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共同的,这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的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我们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的关于“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精神武器”[5]著名论断,实际上已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及其时代内蕴作了最有说服力的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归根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大众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在内容与形式上主动适应人民大众的特点和需求,通过有效的方式为人民大众所了解、认同、接受、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成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最后在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中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运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以及所熟知的素材和案例,结合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和实践活动,按照人民大众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普及工作,满足人民大众在实践中对哲学理论的内在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少数的社会精英认同、接受、理解、掌握转变为绝大多数的人民大众认同、接受、理解、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