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校园的实现资料整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校园的实现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当中,思想大师群星荟萃。
马克思已经逝世一百多年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
马克思主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160多年了,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日益深入人心,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大的生命力。
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诞生于半殖民半封建诞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它当做自己的指导思想。
而当前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和迫切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面对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科学发展的新任务、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党和人民群众的新期望,各大高校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责无旁贷。
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并应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如今,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以及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要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开拓的领域需要开拓。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漩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当把它用于指导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需要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
在对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民族化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人持不同看法。
然而,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 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张 科 刘 兴 旺
(- f 东纺 织职业技 术 学院 思想政 治理论课 教 学部 , 东 佛 山 5 8 4 ) 广 2 0 1 摘 要 :五 ・ 以来 , 国马克 思主 义 者在 成 功推 进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大 众化 方 面积 累 了丰 富 “ 四” 中
大 思潮。 1 1 ,五 四运 动” 升 了新 文 化运 动 的层 9 9年 “ 提 次 ,将其发展成为研究 和宣传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热 潮 。上海的 《 新青年》 《 、共产党》《 、民国 日 ・ 报 觉悟副 刊》 湖北 的《 , 武汉星期评论》 济南的《 、 励志》 月刊 、 半 广东 的《 群报》 等刊物发表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 的 文章 , 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李大钊 、 陈 独秀 、 毛泽 东 、 达 等 一批 具 有 初 步 共 产 主义 思 想 的 李 知识分 子 编辑 刊物 、 写文 章 、 织社 团 、 触 工人 群 撰 组 接 众, 积极 投 身 到 现实 斗 争 中去 , 马 克 思 主义 在 中 国 使 逐 步成 为 了一股 强大 的思潮 。
军 事实 践 中推进 马克 思 主义理 论 的历 史 ; 开展 多 次 是 党 内教 育和 整风 肃反 , 动学 习 马克思 主 义理 论 的历 主
过程中, 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 代表先进阶级 “ 的正确 思 想 , 旦 被群 众所 掌握 , 会变 成改 造 社会 、 一 就 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 ”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 就,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成功传播与发展的有效 证明。积极 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 使 他们掌握先进思想 , 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 , 促进社会 主 义建 设 事业 。处 在转 型 时期 的 中 国社 会 , 对错 综 面 复 杂 的社 会矛 盾 和多元 思 想文 化 的冲击 , 加 需要 加 更 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如前所述 , 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 我们 的中国 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 只有 当这种科 学理 论被广大人 民群众真正地理解 和掌握 , 并转化为投 身 1 现 当代 中国马克 思 主义 大众 化 是 建设 中国特 . 实 改革建设 的内在动力时 , 我们的宏伟 目标才能够顺利 色社 会 主义 的现实 需要
关键词 : 当代 ; 克 思 主 义 ; 众化 ; 径 马 大 r 4
中图分类号 :2 B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 0 9)5 0 2 - 4 10 — 2 0 2 0 0 — 19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是指让人 民群众理 大众化 , 有利 于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为广大人 民群众 解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并使人 民群众在中国 所理解 和接受 , 使一切爱祖 国、 爱人 民、 爱社会主义 、 特色 社 会 主义 建设 实践 中 自觉运 用 这 一 科 学理 论 , 以 对 中华 民族有认 同感 的人们 ,都 团结在 这面旗帜之 实现用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下 ,成为全 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思想基础 , 并 建 设 的根 本 目的 。 转化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 。 2 .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调动人 民群 推进 众积极性 的客观要求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 0 9年 5月
社会 科 学家
S OCI L A SC皿 NTI T S
M a 20 9 y, 0
( 5 , 第 期 总第 1 5 4 期)
【 哲学与 当今世界 】
( ., n r l .4 ) No Ge ea 1 5 5 No
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性依据与路径选择

乐 见 、 动 活泼 的 形 式 传 达 给他 们 , 移 默 化 地 影 响他 生 潜
们 , 化 为 他 们 的 共 识 , 为 他 们 认 识 世 界 和 改 造 世 界 的 内 成 强 大 的 思想 武 器 , 是 指理 论 面 向 大 众 , 大众 认 同 、 即 使 理 解 并 汲 取 成 为 其 行 动 指 南 。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大 众 化 是 由
国 化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既 坚 持 了 经 典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又 存 实 践 经 验 和 理 论 成 果 上 丰 富 了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具 有 坚 实 的理 性 基 础 , 涵 着 丰 富 的 哲 学 思 想 , 容 了 多 方 面 的 新 成 果 。 这 蕴 包
革 . 会 思 潮 风 起 云 涌 , 值 观 趋 于 多 样 化 , 们 信 仰 导 社 价 人 向迷 茫.强调 用马 克 思主 义哲 学先进 思 想 引领社 会 前 进
共 产 党 是 国 际 主 义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者 , 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必 须 通 过 民 族 形 式 才 能 实 现 ,没 有 抽 象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 有 具 体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 谓 具 体 的 马 克 思 只 所
!
墨
论 实 现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大 众 化 的 理 性 依 据 与 路 径 选 择
段 爱 菊
( 南 大学 马克 思 主 义学 院 , 南 开 封 河 河
摘 要 :当 今 世 界 和 中 国 正 在 发 生 广 泛 而 深 刻 的 变
450 ) 7 0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选择

较低的思想文化素质 , 也不是不分层次 、 不看对象的
搞 “ 呼隆 ” 千 篇一 律 ”而 是 要 实现 学 术 性 与现 大 的“ ,
实性 、 论 视 角 与 实 践 关 注 的 统一 , 理 以及 马克 思 主
义科学 理论 宣传 的层 次性 与人 民大众 科学 文化 素养 层 次性 相对 应 。简言之 , 不仅需 要理 论创 新 , 这 而且 理论 宣传 形 式也 需 要不 断 创新 , 防止 低 水 平重 复 或
大 众 的桥 梁 , 更好 地 用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
武 装 全党 、 育 人 民 , 党 和 国家 事 业 发展 提 供 强 教 为 大思想 保证 和精 神动力 , 着极为 重要 的意义 。 有
一
是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主 义 大众 化 不是 低 水 平
、
准确 把握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义 大 众化 的 科
一
说明白, 使抽 象 的理论逻 辑转 变 为形象 的生 活逻 辑 , 让科 学理 论走 人生 动 的社会 实践 的过 程 。其 实质 就 是 用 当代 中国的马 克思 主义 武装群 众 、 掌握群 众 、 引 导 群众 的过程 ; 二 是 “ 其 大众 化 ” 即人 民大 众学 习 、 , 接受 、 实践 当 代 中 国 马克 思 主义 的过 程 , 而 使 由 从 被 少数 人 理解 掌握 的理论 成 为 广 大党 员 普 遍信 仰 、 人 民大众 普遍 接受 、 同的强 大思 想武 器 , 转化 为 认 并 人 民大 众认 识 和改 造 世 界 的强 大 物质 力 量 的过 程 。 简 言之 , 国当代 马 克思 主 义大 众 化就 是 “ 大 众 ” 中 化 与“ 大众化 ” 相统 一 的双 向互动 过程 。 推进 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 , 准确把 握其 科学 内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概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 Page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孙熙国路克利【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有二:即:“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有二: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化和通俗化,使理论掌握于群众;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借用中国哲学知“道”、成“道”、行“道”的表述,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和实现路径大致概括为:知马克思主义之“道”、成马克思主义之“道”、行马克思主义之“道”。
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就是“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中国的新国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前提实现路径作者孙熙国(1965-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路克利(1976-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
但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业研究者,都存在一些模糊性认识。
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
1. “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个基本前提大众化一词首先出现于20 世纪初的中国文艺界。
1917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①1928年,郁达夫等创办了《大众文艺》,鲁迅于 1930 年 3 月在该刊物上发表了《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主张根据大众的水平,写作通俗作品,以推动文艺的大众化。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是 社 会 实践 的主 体 , 的理 论 来 源 于新 的实 践 , 源 新 来
性 以及基本 途径进 行深 人探讨 。
一
2 大众化 。 辞海 》 “ 、 《 对 大众化 ” 是这样 解释 的 :亦 “ 称 ‘ 众化 ’文艺 的大 众化 要求 文艺作 品表现 出广 大 群 ,
劳 动 群众 的生 活 、 想 、 情 、 望 和 理想 主义大 众化 的 内涵
气 派和 民族 风格 , 于群 众接 受 、 便 掌握 和流传 。④ 早 在2 世 纪3 年 代 , 思 奇 为 了满 足人 民群 众学 0 0 艾 习 马克思 主义 的新要 求 , 系 中国社会 和人 民群 众 的 联 具体实践 , 创作了脍炙人 口的《 大众哲学》 运用通俗 ,
的语 言阐述 了马克思 主义哲 学 的基本 原理 , 开创 了马
8 ・
刘 旭 东 :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必 要 性 和 基 本 途 径 论
化 ’但是 什么 叫做 ‘ , 大众 化 ’ ? 是我 们 的文艺 工作 呢 就 者 的思想 感 情和 工农 兵 大众 的思 想感 情 打 成一 片 , 而 要 打成 一 片 , 应 当认 真 学 习群 众 的语 言 , 就 如果 连 群
21 0 0年 3月 第 1 卷 第 2期 1
中共云 南省委 党校 学报 T e o ra o n a rvni mmie c o l fh P h u l f J n Yu n nP o ic l a Co t eS h o eC C t ot
M a ,0 0 r2 1 V o . 1 N O2 11 .
一
国马克 思主 义的涵 义 , 准 确理解 当代 中国 马克思 主 是
义 大众化 , 而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 思 主义大 众化 的基 进 本前 提 。笔者 认为 ,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 义作 为一 种必 须被 广大人 民群众 掌握 的科学 理论 , 有特 指性 。而 具 要 推 动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 理应 追根 溯 源 。十七大 报 告 明确提 出 :开 展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理 论 体 系宣传 “ 普 及 活动 , 动当代 中 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 化 ”。 推 ③ 可见 , 当代 中国 马克 思 主义 就 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理 论 体 系 , 是包 括 x d 平 理 论 、 三个 代 表 ” 要思 想 以及 就 g, “ 重 科学 发展观 在 内的科 学 理论体 系 。 动当代 中国马克 推 思主义大众化 , 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
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
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
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
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
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
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
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集自然、社会与思维于一体的理论,对于很多人来说具有着一定的抽象性。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秉着保证宣传有效性的原则将该理论转变为易于理解的语言。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一项长远任务,必须要依赖于诸多理论的推动,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研究的前沿成果进行积极推广,使之能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如此才能有效引导民众加深对该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吸收,并以此在社会日常实践过程当中切实深化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理念虽服务于大众,但其同社会主义的结合亦是必要举措。
唯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切实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将该哲学思想定位在大众认知的领航主体层面,才能有效协调各方关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路径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转型期,社会需求越發多元化,和谐社会的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促使其实现大众化的意义越发明显[3]。
本文认为,具体的推进路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探寻:
首先,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抽象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大众化语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虽不同于传统哲学,但其抽象性依然在所难免,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民群众来说,要想熟知马克思主义思想尚且困难,上升到哲学高度的难度则必然更大,失去了民众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之路势必更加艰难,因此,有必要在此过程中切实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应当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化、通俗化,这样才能将高深的哲学拉回到民众群体中。
但在此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通俗化尺度,全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高度。
其次,将社会实践的指导理论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的最主要的现实意义即是为了推动其在社会发展中的融合,这样的基础,实为马哲理论得以价值回归的重要依靠。
因此,在该哲学体系的大众化蔓延过程中,有必要明确其目的与现实意义,使之紧密联系到民众的日常生活,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第三,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渠道。
当今,社会的发展加速推动着不同时期的到来,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之路也也应顺势多元化拓展。
具体而言,应当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形式,包括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能力、理解方式等等,通过行之有效地整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能够被接受且易于被接受的思想文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落到实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只有走上大众化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绽放出应有的光芒,而实现此目的的前提则是要明确基本意义、基本原则,如此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童萍. 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成果交流会综述[J]. 理论视野,2014(02):58-60.
[2]任平. 出场与差异: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路径的哲学反思[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04):5-11.
[3]房广顺.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的若干思考[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