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重点

合集下载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一、新制度经济学概述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制度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学科。

它强调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认为制度不仅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也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交易成本、产权、制度变迁等。

交易成本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如搜寻信息、谈判、监督等成本。

产权则是指对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利的界定和保护。

制度变迁则是指制度的创立、变更和替代的过程。

二、案例分析例题案例:共享单车的兴起与发展共享单车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交通方式,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制度方面的问题。

1、产权问题共享单车企业拥有单车的所有权,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用户的不当使用和破坏,导致单车的产权受到侵犯。

例如,一些用户将共享单车私自上锁、损坏二维码,甚至将其据为己有。

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影响了其他用户的正常使用。

2、交易成本共享单车的运营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用于车辆投放、维护、调度等。

同时,用户在寻找可用车辆、解锁使用、停放等环节也面临着一定的交易成本。

例如,用户可能需要花费时间在周边寻找可用的单车,或者因为车辆停放不规范而导致额外的费用。

3、制度环境共享单车的发展还受到城市管理政策和法规的影响。

一些城市对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停放区域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共享单车的普及和发展。

分析:1、产权明晰是保障共享单车企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手段,如智能锁、定位系统等,来减少产权被侵犯的情况。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和监管,提高用户的产权意识。

2、降低交易成本是提高共享单车使用效率和用户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车辆投放策略、提高调度效率、改善用户体验等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

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投放和智能调度,减少用户的寻找时间。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对抗损失;协议 班车/h;先后 有序
前车客少 借口拖延 与后车冲突
第一次变革
如何监督执行
换司机;售票员 不变
提前发车售票 员不干
延迟发车司机 不干
第二次变革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
❖ 一 政府与决策者
从广义概念上讲;政府就是国家 按照韦伯Max Weber 的定义 ;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给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 权的制度安排 而这种制度安排则对经济组织制度安排构成重要 的环境约束
一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
定义
土地权属管理是国家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调整土地关系 而依法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科学管理
任务
➢ 巩固 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 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其合理开
发 利用土地和不断改善土地使用条件的积极性 ➢ 调整土地关系
二 土地权属管理的内容 • 依法确认土地权属 • 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 – 土地所有权变更 – 土地使用权变更 – 他项权利变更及主要用途变更等 • 依法调查 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 因单位撤销 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公路 铁路
机场 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二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一概念和特征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 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 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有偿让与 用地单位使用 集体土地征收后出让
❖ 特征:
▪ 受让主体广泛性 ▪ 有偿性 ▪ 计划性
二基本原则 • 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 • 平等 自愿 有偿 诚信原则 • 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 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原则

关于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由一方转让给另一方使用的行为,是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目标。

为了了解当前土地流转的情况,本文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调研目的及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分析土地流转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农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和相关政府部门为主要对象。

二、调研结果分析1.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据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土地流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流转土地面积和流转方数均有所增加。

在流转土地面积方面,中小规模流转占绝大多数,大规模流转相对较少。

在流转方数方面,农户、合作组织和企业都是土地流转的主要参与方。

2.土地流转的问题与挑战调研发现,土地流转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民对土地流转理解不足,缺乏流转意识,存在抵触情绪。

其次,土地流转主体之间缺乏信任,流转合同履约问题较多。

再次,土地流转市场不够规范,交易环节中存在不合理的中介费用。

此外,土地流转后的农田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三、政策建议基于调研结果1.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理解和认同,鼓励农民参与流转。

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主体的培训,提高流转合同的履约能力。

2.建立土地流转市场。

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监管,规范流转合同和中介机构行为,降低中介费用。

同时,推动土地流转市场信息公开和透明,提高交易效率。

3.加强农田管理。

对流转后的农田进行统一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田的土壤质量、水文保持等环境条件,提高农田产出。

4.鼓励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支持土地流转主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结论:土地流转在推动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政策和建立规范市场,可以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发展,实现农村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村土地流转有关基础理论概述

农村土地流转有关基础理论概述

农村土地流转有关基础理论概述发布时间:2009-1-13 17:24:02 | 207 人感兴趣| 评分:3中央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一直高度重视,政策是明确的、一贯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政策界限和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十分有必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有关问题的研究,为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服务。

研究土地流转制度,推动中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正确的理论做指导。

党的有关重要理论思想始终是研究土地流转制度的重要指南,同时,西方的一些经济学理论,如新制度经济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产权与土地法权理论、土地市场和土地市场制度理论等对分析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建设,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谨对有关理论作简要论述,为服务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建设,拓展研究思维提供参考。

1.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安排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和不容置疑的。

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经济绩效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安排和演进方式的影响。

然而,在经济学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主流理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缺乏对制度本身的全面关注和深入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体现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对于中国现阶段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土地制度创新和土地市场的完善为基本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早期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切尔那里,制度和制度变迁就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

此后形成两个不同的新制度学派,一是以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继承了所谓“凡勃伦传统”,主要研究制度对社会生活决定作用的技术变化如何影响制度进化进程。

二是以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进行制度及制度变迁分析,并将自身看作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

所谓制度变迁,诺斯(1994)的解释就是“制度创立、变更及随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农村土地流转新趋势——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角

农村土地流转新趋势——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角

收稿日期:2021-03-23作者简介:何金旗(1973—)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审计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货币经济学,国际投资。

亢瑞瑞(1995-),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一、土地流转制度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制度的变革带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分散经营”特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逐渐暴露。

在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土地产权划分不清晰,使得土地的生产经营效率较低;地块分散,规模较小,导致农民难以使用专业化生产技术,很难有效配置和使用土地资源。

由于农业种植带来的低收益,农民转而进入到新兴的第二、第三产业中去,农村弃耕现象愈发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起进行了土地流转的探索与实践。

而在当今世界整体粮食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土地流转更应被重视。

土地流转包含狭义层面的土地流转以及广义层面的土地流转。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其狭义层面的定义。

广义流转是在狭义概念的基础上再加上土地功能的流转,土地权利的流转与土地功能的流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构成“土地的复合流转”。

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流转方式包括交换所有权以及国家对农民的集体土地进行征用等。

但是在我国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应用更为广泛。

根据土地权利来源即土地权利转出方是否所有者,可以分“初次流转”和再次流转。

“初次流转”是指土地所有权拥有者将权利转让给集体组织或者个人,土地使用权者是土地权利的转出方的土地权利流转称为“再次流转”。

在土地使用权初次流转中,按照土地权利是在一个集体内部进行的权利流转,可以划分为初次内部流转和初次外部流转。

我国往往对土地转出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标准。

在初次内部流转时,往往采取农民承包土地的形式,农民承包土地时,如果转出方和转入方同属于一个集体,不需要经过集体内部批准。

而在初次外部流转时,往往采取出让或租赁土地的形式。

农村农业产权交易工作汇报

农村农业产权交易工作汇报

农村农业产权交易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我在此向大家汇报我负责的农村农业产权交易工作情况。

一、工作概况过去一年,我部门积极推进农村农业产权交易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我们加强宣传,引导农业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产权交易,不断扩大交易主体群体。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们组织编制相关政策文件,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登记体系,并简化手续、降低交易成本,为交易提供便利。

二、工作重点及进展1. 农村土地流转交易: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我们加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我们推行“农民经营者入股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为投入,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其次,我们整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资源,组织流转交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与农村淘汰产能、发展农村产业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 农村林权交易:为了促进农村林权交易,我们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对林权交易的认知度。

同时,我们建立了林权交易市场,制定了相关交易规则,提供交易撮合服务。

此外,我们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林权经营合作,提高林权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 农村农业企业产权交易:我们重点推动农村农业企业产权的流转和交易,鼓励农业企业通过定向增资、股权转让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

同时,我们加强农村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产权交易的透明度和流程化管理水平。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村农家乐土地流转交易某村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发展农家乐,但经营者缺乏资金投入。

我们协调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流转给有发展农家乐经验的合作社,合作社按一定比例入股,解决了资金问题,使农家乐取得了良好运营。

2. 案例二:某镇果园林权交易某镇果园面临经营困难,果农积极寻求出路。

我们推动果园林权交易,将闲置果园与果农合作社进行流转交易,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有效提高了果园的经营效益。

四、下一阶段工作展望在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农业产权交易工作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努力打造公平、透明、稳定的交易环境。

从利益博弈角度分析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从利益博弈角度分析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年月(下)从利益博弈角度分析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吴丹妮(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土地使用权流转涉及的各方利益博弈角度分析影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利益主体;利益博弈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之一,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完成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制度变迁,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束缚也随之加深。

土地为农民提供了农民自己和国家都无力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所以农民不愿轻易放弃与土地的关系,而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参与到非农产业中去,从而制约着土地的流转,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就得不到更合理的配置,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就会受影响。

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和其他一切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一样,实际上是各个利益主体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博弈演化过程。

我们要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改革,就必须在分析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基础上,权衡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双方的成本———收益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也就是说,要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就应使在这个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多方利益主体的预期收益都超过预期成本。

一、转入方的成本———收益分析对于集体而言,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济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同其他产业一样,农业是一个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

但是,在趋向行业的最佳生产规模的过程中,行业内部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都有递减的趋势。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土地规模的不经济是致使我国农村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土地使用权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业的适度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的概念、模式、机制和政策等方面,而国外研究则更多地土地流转的效率、社会保障和土地制度等方面。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同时,农村土地流转也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探讨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国内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流转的概念和模式:国内学者对土地流转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

同时,他们还对土地流转的模式进行了分类,如出租、转包、转让等。

土地流转的机制和政策:国内学者还对土地流转的机制和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同时,他们还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部分学者土地流转对农民社会保障的影响,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

国外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与国内有所不同,他们更多地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流转的效率:国外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流转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土地流转的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市场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

他们认为,一个高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可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12-27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研究”(2009BJJ03作者简介:关艳(1980—,女,湖北孝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关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3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基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开始发挥作用。

村或乡等地方基层组织也积极介入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但总体上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

通过问卷方式了解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从交易费用的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及其成因,并提出若干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交易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 (201104-0017-04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客体主要是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经济主体,这里的土地使用权具有使用和收益双重权能。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指在合理确定地租、地价的基础上交易主体以转让、转包、租赁、入股、互换等法律允许的形式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交易市场。

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特性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主要是对农村土地使用权进行交易。

根据威廉姆森的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特性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农村土地的资产专用性。

威廉姆森认为,在交易的三个特性中资产专用性是最重要的,是区分交易费用理论与其他理论的“最重要的特点”。

专用性资产是为实现某项特殊的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这种投资的转移性差且投资获得补偿的风险高。

农村土地属于专用性资产,一是用于作物的种植是农村土地区别于其他土地最主要的特殊性,且土壤肥力的差别区分农村土地的等级,一些特殊作物的种植需要特殊的投入,经济主体在土地上进行的特殊用途的耐久性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很难转移到其他用途上;二是农村土地地理区位的专用性。

农村土地有固定位置,移动困难,用于农村土地上的耐久性投资转作他用将带来较大损失。

农村土地具有较高转移成本的特性容易受到对方毁约的威胁。

2.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不确定性。

奈特认为,不确定性的存在使人们不能完全掌握变化的信息,控制活动就有了存在的必要。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不确定性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交易双方既要面临来自环境或市场的不确定性,又要面临来自交易对方行为的不确定性。

环境或市场的不确定性是指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未来状况的不确定性,是随机发生的不确定性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的长期成本和收益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变化、政府政策方向和力度、土地本身的市场价格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人们难以准确预测农村土地未来的价格、数量和质量等情况。

行为的不确定性是指由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交易双方策略性地隐瞒、掩盖或扭曲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而引起的不确定性,是缺乏信息沟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不确定性不是单独对交易特性产生影响。

当交易不涉及资产专用性时即使不确定性干扰交易交易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关系得以延续。

相比较来说,一次性交易中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小,而长期交易中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

农村土地是专用性资产,经济主体对农村土地的长期成本和收益的综合预期具有不确定性。

交易不确定性的存在会影响交易决策,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缺乏弱化不确定性影响的制度。

3.农村土地流转发生的频率。

交易的频率即交易的次数是从时间的连续性表现交易的状况。

如果仅仅为一两次交易去设计并维持一项专门的规制结构,这种规制结构带来的成本无法在这一两次交易中获得补偿。

交易频率越高交易的规制结构的费用越能得到补偿。

只有交易经常发生并且资产具有专用性时专门设计一个规制结构并维持其运转才是经济的。

威廉姆森认为,交易发生的频率会独立地或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相结合影响交易行为。

如果交易一方掌握的资产是为对方专用而投资的,别无用途,他就处于不利的境地,可能遭受交易另一方的要挟,投资带来的部分收益可能会由于另一方具有不确定性的投机行为而遭受掠夺。

一旦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的一方认识到这一点,他就不愿意进行投资。

近些年来,我国部分地方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快,但从全国总体上来看,农村土地市场流转的频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分析本文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地区土地流转状况及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意愿,具体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比较租赁转包合作入股转让互换绝对数659846532624236相对数67.2% 4.74% 3.32%24.68%0.61%注:相关数据根据土流网数据整理得到。

从表1可以看出,租赁方式在全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最普遍、最受农户欢迎;其次转让方式也比较普遍,有少量的农村土地流转采取的是转包和合作入股方式,只有个别农户采取互换方式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另外,租赁方式也是最受农户欢迎的方式。

表2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比较租赁转包合作入股转让互换小计10亩以下148637322712182810 100亩238218210789943574101 1000亩196018213691203190 1001 5000亩59743272640931 5000亩以上1732124770295合计6598465326242369818注:相关数据根据土流网数据整理得到。

从表2可以看出,10 1000亩的土地流转面积最受市场欢迎,共6764例,占68.89%。

这反映出政策提出的适度规模相吻合,说明全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健康。

调查中农户认可的土地流转规模普遍在5亩以下,低于全国的中等规模水平。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大小对农户采用何种流转方式基本上没有影响。

表3农村土地流转年限比较租赁转包合作入股转让互换小计5年及以下8643065347013066 10年9473715920109111 15年25628264035016 20年1185103403300165821 30年1982165996923294131 40年234297183045341 50年70749664331125750年以上42224322822762合计6598465326242369818注:相关数据根据土流网数据整理得到。

从表3可以看出,流转年限在21 30年间的土地最受市场欢迎,共2941例,占29.96%。

这反映出中等长度的流转年限是全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特点,与中央政策提出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相吻合,说明全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健康;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年限的长短对农户采用何种流转方式基本没有影响。

三、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费用分析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能有效提高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然而,过高的交易费用阻碍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

农户个体、政府相关部门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以及农村土地较强的资产专用性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交易费用过高的原因。

这些因素单独作用会导致交易费用的产生或增加,它们的综合作用更会放大交易费用。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交易费用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表述,但其实质是基本一致的,即他们都认为交易费用与经济理论中其他费用一样是一种机会成本。

交易费用有三种类型,即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政治型交易费用。

根据科斯等人的观点,市场型交易费用主要有合约的准备费用(搜寻和信息费用、决定签约的费用(谈判和决策费用、监督费用和合约义务履行费用。

我国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主要有三方面。

1.搜寻和信息费用。

首先,农户和其他经济主体需要获得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信息;其次,他用状况、地租、地价等方面的信息,用于比较这些土地的成本与收益;再次,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需要搜寻交易对方和潜在竞争者可能会采取的行动的信息及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的供求信息;最后,他们还需要掌握有关村集体和国家的政策情况。

流转市场对相关信息有强烈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尚未成为提供市场信息的主要力量;政府提供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的渠道狭窄、作用有限;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覆盖面小、信息量不足、时间滞后。

由此造成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经济主体要进行农村土地市场流转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搜寻相关信息。

面对过高的搜寻和信息费用,农户更倾向于在熟人之间或村集体内部进行土地流转。

调查发现许多农户基本上不会上网,也不了解证券市场,农户对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的了解主要来源是熟人或亲朋好友。

63.64%的农户认为主要应通过私下协商的途径流转土地,36.36%的农户认为主要应经村组协调流转土地,这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充分有效地配置。

2.谈判和决策费用。

交易双方对是否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及流转的面积、价格等做出决策,实际上就是对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利益如何分割和成本如何分担达成了某种程度的一致。

然而,达成一致的谈判过程是艰难的,由于农户提防交易对手的机会主义行为而难以做出交易决策而增加了决策费用;又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农村土地交易信息不完全,特别是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定价体系,交易双方在流转价格的确定上讨价还价而增加了谈判费用;还因为政府与农户一样在不确定条件下获得的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而信息的不完全决定了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决策行为的有限理性。

在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的情况下,正式的土地流转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复杂的审批手续,在农户与政府的谈判中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处于非垄断地位的交易方对垄断者的依赖性很大,垄断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大大上升,政府有运用非对称的垄断力量影响农户交易决策、侵害农民利益的可能。

调查中90%的农户愿意保持土地不变,这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3.监督费用和合约义务履行费用。

由于农户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和得到的信息有限,因而农户。

土地流转主要采用在熟人间的口头协议方式,交易双方订立流转合约以后要监督和检查合约的执行情况及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生监督费用。

调查中45.45%的农户倾向于选择租赁方式,11.36%的农户倾向于选择转包方式,2.27%的农户倾向于选择转让方式,40.91%的农户倾向于选择互换方式,相对来说,租赁和互换方式的监督和合约履行较容易。

有限理性会为合约留下空白,这为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便利,在签订合约时一方可能策略性地隐瞒或扭曲信息,特别是当市场条件变得对交易的某一方不利时,他可能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借口约定条件改变而停止执行合同,从而给合约的另一方带来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