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作品分析和演奏诠释
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权威资料]
![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819b2006294dd88d1d26bb0.png)
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权威资料]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摘要:作为单簧管这种西方典型木管乐器的经典之作,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是一部具有一般西方器乐协奏曲曲式和中国音乐特色的完美结合。
本文论述了作曲家如何在作品中使用单簧管这种木管乐器,使其到达作品所描写的故事和背景,进而从配器和鉴赏的角度探讨这种木管乐器对中国器乐协奏曲这种体裁的探索和应用。
本文提出:在为单簧管这种西洋木管乐器应用在协奏曲体裁时,必须注意对每个器乐音色和技术特性的了解,使其在演奏协奏曲这样三个乐章的长曲目时,始终尽量保持奏出最恰当、最美的音色出来,并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性表现以及整体的音乐感表现等。
关键词: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技术的练习J605 , 1005-5312(2011)23-0101-01整曲分为三个乐章,是一个典型的协奏曲体裁,快―慢―快的速度特点也是很有标志性的。
例如: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斯波尔的(Louis Spohr)的四首《单簧管协奏曲》等。
第一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单三部曲式。
开始就完全体现了中国元素,散板的开头是在西方器乐协奏曲中所没有见到的,这既是一种创新,也是对中国音乐特色的一种延续。
散板的结束后,4/4的节奏、a小调的属音开始了A部。
A部的音域基本都是在单簧管的的中音部分奏出。
单簧管的中音区空洞而又安静,54的运奏速度仿佛描写出驼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缓慢而又稳定的前进,帕米尔高原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象和寂静神秘的气氛让行进的队伍也会偶尔驻足观望,人烟稀少、茫茫高原,沙漠中驼铃声由远而近。
随后音乐进入了B部,节拍的速度也由原来54加快为130。
而单簧管的演奏的音域也由之前的中低音域变为了中高音域。
沙漠驼铃,音乐主题逐渐展开,推向高潮。
不停的半音突进很好的描写了大自然无情的力量,不停的小二度上行快速推进搭配增四、减五度的下行,好似塔吉克人与大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上行音符所表现的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打击被下行的增四减五所代表的塔吉克人一一顽强抵御。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风格表现与演奏处理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风格表现与演奏处理【摘要】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一部典型的莫扎特音乐代表作品,展现了莫扎特深厚的音乐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演奏这部作品时,演奏者需要注意莫扎特音乐风格的特点,如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等。
单簧管协奏曲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也很高,需要具备精湛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
在演奏中要注意技术细节,如音准、音色和表现力等方面。
为了准确表达莫扎特独特的音乐风格,演奏者需要深入理解莫扎特的音乐思想和表现手法。
演奏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关键在于全面掌握技术细节和深入理解莫扎特音乐风格,展现出莫扎特音乐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演奏者需要注重细节处理,展现音乐的美感和情感,从而完整展现莫扎特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莫扎特,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风格表现, 演奏处理, 音乐风格特点, 演奏技巧要求, 音乐结构, 技术细节, 音乐魅力, 关键要点, 表达, 演奏技巧, 演奏处理, 展现, 总结1. 引言1.1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风格表现与演奏处理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单簧管协奏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展现了莫扎特优雅典雅的音乐风格。
在演奏这部作品时,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莫扎特的音乐特点,并运用相应的演奏技巧来表现其独特魅力。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特点包括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变化、灵活的节奏感和细腻的表现力。
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这部作品中,莫扎特将这些特点发挥到极致,要求演奏者通过流畅的演奏技巧来展现出曲中的情感与内涵。
演奏这部协奏曲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包括准确的音准、清晰的音色、灵活的吐音和连奏技巧等。
演奏者还需要深入理解曲中的音乐结构,把握好节奏和动态的变化,从而使演奏更富有表现力。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技术细节,比如呼吸控制、指法技巧和演奏表情等。
只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精心处理,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莫扎特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
2. 正文2.1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特点莫扎特被誉为古典音乐的天才,他的音乐作品充满着优雅、典雅和深情的特点。
单簧管作品的作曲与演奏--以《单簧管协奏曲》为例

单簧管又称“黑管”、“竖笛”,为18世纪木管乐器制造者约翰·克里斯托夫·登(Johann·Christoph·Denner)所发明。
单簧管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低音哀愁,中音柔弱,高音纯净。
自古典时期以来,单簧管历经多种流派、风格的变迁,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批流传广泛的经典曲目,而《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数量到19世纪早期,达到一个巅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后,曲目逐渐减少。
提到单簧管协奏曲,从斯塔米茨、莫扎特、尼尔森、科瑞里亚诺、林德伯格等,到中国的张梧、胡璧精、郑振玉等等。
《单簧管协奏曲》作为单簧管的必备曲目,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笔下,其曲调都呈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演奏层次分析,演奏过程体现着演奏家对曲目的理解、个人的解读、艺术修养和对作曲家的致敬等多个层面。
一、《单簧管协奏曲》的艺术创作背景与作曲研究提到单簧管的发展,来自德国的约翰·斯塔米茨家族不可跨越,甚至可以说整个曼海姆乐派的音乐就是一部单簧管的发展史。
这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为约翰·斯塔米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创作的《降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以及其子卡尔·斯塔米茨(Karl Stamitz,1745年-1801)创作的《第三协奏曲》。
《降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全世界第一首为降B调单簧管曲目,其演奏难度可想而知;《第三协奏曲》是诠释及最为广泛演奏的单簧管作品之一,也经常作为舞会/音乐会和比赛曲目之一,曲风古典,演奏华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斯塔米茨家族是交响乐发展史上的奠基石,他的创作为海顿和莫扎特发展交响乐奠定了坚实基础。
“音乐神童”——沃尔夫冈·阿玛德乌兹·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在他35岁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六百多部作品,其中《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单簧管协奏曲。
试析歌曲《梅花引》的艺术特征

63音乐鉴赏试析歌曲《梅花引》的艺术特征摘 要】【《梅花引》是由韩静霆作词、徐沛东作曲及蔡日锡配伴奏的一首带有古韵的艺术歌曲。
本文对这首作品的基本内容歌词、旋律等作了初步介绍,最后深入的分析了《梅花引》的歌词、旋律以及钢琴伴奏特点,以便歌者更好的把技能和情感结合起来,完美的演绎这首古韵歌曲。
关 键 词】【《梅花引》 艺术特征一、歌曲《梅花引》歌词的分析歌词是歌曲塑造艺术形象的依据,在《梅花引》的歌词创作中,韩静霆先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梅花少女的情怀,赞美了梅花孤洁冷傲的气质以及不被世俗所击败的情操,同时也让人领略到青春的宝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上阕的歌词创作中,用“一枝”“悬崖”“独自”等词形象地刻画出在寒冬腊月之际梅花遗世独立的形态以及它孤寂冷艳渴望与知音相解情怀的心境。
然而,在作者心中所描绘向往的梅花不应该是仅仅停留于顾影自怜这样的立意当中,而应当是乐观豁达有奉献精神的当代梅花。
因此,在下阙的歌词创作中,他又用“回眸”“芳菲”“赠君”“一笑”“寂寞”这样的词汇成功地勾勒出梅花妩媚的姿态,刻画出一个痴痴等待心上人但绝不任世事苍凉所摆弄的女子情怀。
纵观全词,文字不足百字但却打造出了一个优雅,坚强,乐观的具有当代精神的梅花。
“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 作为整首歌曲的第一句,十分具有画面感,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冰天雪地之际一白衣女子踏雪而来,用意女子比作梅花,阐明了梅花独自盛开在寒冬环境里的顽强性格,烘托了梅花高洁、超凡的形象;下一句“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尽”,这句歌词从侧面衬托了梅花坚强不息的生命力,表现了梅花不媚世俗的纯真傲骨形象,并且深层地体现了梅花内心的执着与坚定。
后一句“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仿佛是女子自叹自噫:即使拥有可令遍地芳菲都消去之的美貌,然而却知己难寻。
故而在演唱时应与前一句情感有所差异,表现出一种落寞而又渴望感情的情愫。
另外,“一片白”中“白”之一字占一整小节,是给情绪助推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故应在力度上逐渐加强,为下一句的情感抒发起到铺垫作用。
论单簧管演奏中的技巧与情感表达

单簧管不仅是一种音色丰富的乐曲,更是一种演奏技法十分丰富 的乐器,其中跳音和滑音的演奏尤为生动,一些快速技巧性乐句和一 些华彩乐段都能够通过单簧管演奏出来。同时,单簧管的音域宽广, 将近四个八度,可以演奏出超高音,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一、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单簧管作为一种音域宽广,音区各有特色的乐器,它的演奏可 以说是十分困难的,其很难具有一个统一的音色。此外,单簧管作 为一种十二度超吹的乐器,其演奏运指也很复杂,因此,要想将单 簧管很好地演奏出来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勤学苦练,拥有 高超的演奏技巧。 不过,若是只关注技巧,在磨练技术方面花了过多时间而不去 注重音乐的内涵与情感表达,很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使演奏变 成了一个机械的音符重现。这样的演奏无法完完全全表达歌曲的艺 术内涵,这样的演奏也失去了意义。 因此,把握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十分重要 的,学会如何在使用高超技巧的同时不忘情绪的传达,做到以技带 声,以声传情,是每一个演奏者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一)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辩证统一 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是辩证统一的,在演奏过程中二者处于平 等地位,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使演奏得以完整。演奏技巧是情感的 自然流露和展现,情感表达则是演奏技巧的依据和目标。没有技巧 支撑的情感表达是虚无的,没有载体的,失去情感的演奏技巧是空 洞的,没有灵魂的。 (二)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相辅相成 演奏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技巧性失误,此时如若情感表达的 到位,引人入胜,就可以感染观众,使观众忽视一些小缺点,使整 个表演瑕不掩瑜。同样,即使情感的表达不是完全到位,高超的娴 熟的演奏技巧仍然可以带来愉快的视听体验。因此技巧与情感二者 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二、演奏中的技巧练习 在单簧管演奏中,音色是否干净通透是演奏是否出色的一个重 要指标,与此同时,对超高音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演奏单簧管 必须熟练掌握基本原理和演奏技巧,这样才能提高演奏水平,促进 情感表达。演奏技巧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气息 在单簧管乐曲中,很多优美的自然风景或者人物细腻的内心独 白都是通过流畅轻缓的旋律来描述的,例如韦伯的《引子、主题与 变奏曲》,其中的第四变奏需要演奏者一口气吹八小节,且每小节有 十六个音符。这就要求单簧管演奏者拥有很强的气息以及运用气息 的能力,需要每天进行长音练习。 (二)运指 在单簧管演奏过程中,运指技术的纯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演奏是否成功。例如在《帕米尔之音协奏曲》中,需要手指连续
单簧管演奏技巧的运用

单簧管演奏技巧的运用作者:江雪陈连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几首经典的单簧管中国音乐作品为例,通过研究乐器特点、代表作品音乐风格、演奏中的技巧处理等内容探讨单簧管这一西洋乐器在民族乐曲中的技巧运用。
关键词:单簧管;音乐表现;演奏技巧;音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21.4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8-0096-01一、乐器特点和代表作品单簧管音区音色的不同赋予它广泛的演奏作品领域,它能够准确的演奏作品要求的乐思,运用它丰富的音色使音乐表现更丰满。
在众多经典的中国作品中通过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阐述,例如:《苏北调变奏曲》、《帕米尔之音协奏曲》、《牧马之歌》。
《苏北调变奏曲》它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张梧先生于1952年在苏北地区体验生活后创作的。
作曲家用简洁明了的音乐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苏北乡间生活和劳作特有的场景。
《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是我国第一首大型单簧管协奏曲,为单簧管协奏作品开创了先河。
它是1982年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胡璧精依据塔吉克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大型单簧管协奏曲,这部作品富于了浓郁的新疆少数民族风情。
《牧马之歌》是由我国作曲家王炎谱写的,这首作品以辽阔的草原为背景,包涵了我国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二、作品的音乐特点及风格《苏北调变奏曲》采用了安徽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全曲旋律简洁、明朗、节奏轻快。
描述了苏北秀美的风光,体现苏北人民愉快的劳作生活,以及丰收的喜悦。
《帕米尔之音协奏曲》采用了塔吉克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整曲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格。
巧妙的运用单簧管不同音区的音色特点来展现帕米尔高原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
整曲分为三个乐章,快一慢一快的速度特点是典型的协奏曲体裁特点,其中也运用了柔和的慢板和回旋曲式。
第一乐章乐曲的引子就运用了散板,这在西方协奏曲中所没有见到过的,是中国音乐特色的作曲手法。
该作品突出体现了西方古典作曲手法与我国民间音乐素材的高度融合,是对西方音乐的吸收以及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改良。
从《帕采尔之音》看中国单簧管作品的创作发展

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演奏分析

64音乐鉴赏《梅花引》全曲为雅乐羽调式,使用了以四部和声为基础的伴奏陈述方式以及和弦作为变化音型的伴奏织体,结构简单明了。
其中伴奏的各个层都不一致,但却保持了清晰明确的和声基础,以下几种为典型性的伴奏音型:左手双音,右手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
该种伴奏织体左手模仿了弹奏古筝的快速下行琶音,简单有效的陪衬歌唱,生动的描绘了梅花的孤独寂寞的屹立在风雪之中的形象。
见谱例三谱例三带附点的伴奏音型。
演唱该句时需要抒情流畅的演唱,采用该种伴奏织体左右手快速弹奏琶音,能更好的烘托出梅花暗自叹息时光易老,然知音难求的心境。
见谱例四谱例四带旋律的柱式和弦和琶音伴奏音型。
右手以16分音符弹奏和弦的高音层,左手以16分音符和8分音符为分解和弦在低音区流动,作为该曲的高潮部分,采用这种左右手伴奏的强烈对比,衬托出梅花独自绽放,并表达了梅花的坚定与执着。
见谱例五谱例五由我国现代作家韩静霆和作曲家徐沛东合作而成的艺术歌曲《梅花引》引用古典词牌为名,以“梅花”为象征,通过赞美梅花水洁冰清和坚忍不拔的品德,亦诗亦歌描绘了当代知识分子在困境面前不为强暴、淡泊名利的真我情怀。
一个“引”字集诗体与歌体于一身,歌曲以借物言志的手法将梅花的心事娓娓道来使品之更有意境。
【作者简介】常莉,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上接63页下转65页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演奏分析摘 要】【《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是作曲家胡璧精先生在1981年创作的一首具有塔吉克民族特色的单簧管音乐作品。
该作曲家在1977年到1978年曾两次深入帕米尔高原体验生活、采风取景,帕米尔高原美丽的景色和塔吉克族人民的勤劳善良的品格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也曾去往参加塔吉克族的婚礼,对现场热烈隆重的气氛感受深刻,从而写下了这首具有异域风情的、在国内外的单簧管乐曲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
关 键 词】【单簧管协奏曲 《帕米尔之音》 胡璧精一、创作背景《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是作曲家胡璧精先生在1981年创作的一首具有塔吉克民族特色的单簧管音乐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作品分析和演奏诠释
作者:帖玲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2期
摘要单簧管是西方典型的木管乐器之一,在管弦乐中被称为“演说家”,同时在木管乐器中又被称为“戏剧女高音”。
而作为经典之作的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是一部既包含了一般西方音乐协奏曲的曲式,又包含了中国古典音乐特色的完美作品。
本文主要讲述了有关于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三个乐章的详细分析,凸显出该作品所描绘的场景以及所蕴含的感情。
不仅如此,本文还就其的演奏诠释做了详细的解析,从而从鉴赏的角度去探讨了单簧管这种木管乐器对中国器乐协奏曲体裁的应用和帮助以及《帕米尔之音》的创作对于整个中国音乐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帕米尔之音单簧管协奏曲作品分析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帕米尔之音》是由胡壁精作曲,主要描述的是帕米尔高原的魅力风光以及蕴藏在音律之中的古老的丝绸之路的背景。
整曲采用的是典型的协奏曲的体裁,即分为三个乐章,三个乐章的速度特点是快-慢-快。
这与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速度特点类似。
1第一乐章
在《帕米尔之音》的第一乐章的最开始就体现出了中国独有的元素,即以散板的形式开头,这在西方的器乐协奏曲中是从来没有有过的。
它不仅体现保留了西方协奏曲的模式,还加入了中国音乐的特色,完美地对东西方的音乐进行了融合。
不仅如此,这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对中国音乐特色的延续。
在散板结束之后,a小调的属音就开始了A部。
A部的音域大部分都是在单簧管的中音部分演奏出。
单簧管的中部所具有的特点就是此刻的音律空洞并且宁静。
在第一乐章加入中音部分,同时以54的演奏速度进行演奏,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驼队在古老而悠长的丝绸之路上缓慢地朝着目标前进,前进的队伍时而因为帕米尔高原辽阔的自然风光以及其神秘而又寂静的氛围驻足回望,在悠长的音乐中,听者闭眼聆听就能清楚地感觉自己已经置身于帕米尔高原之中,在茫茫高原中听着沙漠中的驼铃由远及近。
随之,音乐就开始了B部,B部的演奏速度又比之前的54更为加快。
同时单簧管的演奏音域也由之前的中低音变为中高音。
悠悠的沙漠驼铃声音不断回响在听者的耳边,音乐的主题也就此展开,逐渐地走向高潮。
连续不断的半音环节突进完美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庞大而又无情的力量,而不断的小二度的上行在快速推进时搭配增四减五的下行,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图像,描绘着古老的民族塔吉克人不断地与大自然做斗争,从不轻易屈服,强烈地体现出了塔吉克人顽强的抗争精神。
在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猛烈的打击之下,最终大自然又回归到了当初的平静,此时乐曲处于B部和
A’的衔接位置,其由慢板和一个华彩乐段构成。
在单簧管的华彩之后,展现出来的场景即是驼铃声由近及远,渐渐消失在广阔的沙漠之中,主题再一次体现出来。
2第二乐章
《帕米尔之音》的第二乐章在演奏过程中采取的是柔和的慢板。
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相类似,仍旧是采用了A-B-A的段式,并且在节拍上也由之前的4/4拍变为了8/6拍。
不仅如此,相同之处还体现在第二乐章在开头也是采用的是主调d小调的属音。
在演奏中起初平稳的节奏为听者展现的是高原的夜晚,而凸显出来的高音二度上行就描绘的是星星在无尽的夜空之下不停地闪烁。
渐渐地,乐曲也进入到了中段,即B段,速度也同样加快,变为了每拍104。
但是实际上演奏中整个乐曲仍旧是显得从容而又缓慢。
听着D小调的分解和弦以及单簧管独有的簧片断吐音,脑海中不自觉地描绘出静谧的湖畔上偶尔的点点碧波,青年思念远方的亲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静静地沉浸在所描写的幸福之中。
同样在B段和A’段的衔接处,演奏依旧采取华彩来进行衔接。
3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在演奏时采取快板、回旋的曲式。
其速度基本上与西方的协奏曲的演奏保持一致,达到了176。
但是两者又有所区别,当独奏开始之时,演奏家采取简单的长音来展现塔吉克人在结婚之时浩浩荡荡的长队。
当长音演奏过后,便开始了第三乐章的主题。
C大调的主旋律随之进入B段,而B段则转为了F大调。
在演奏过程中不断体现着塔吉克人古老而又传统的门族风情。
在35个小节的演奏之后,乐章再次回到C大调,而在9个小节的衔接之中,乐曲也再次回到了A段。
整首乐曲在演奏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华彩,这为整首曲子的演奏增添了大量的魅力。
4整体分析与演奏诠释
整体的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三个乐章的分析如上所示。
而在演奏过程中,如何将这样完美的作品更好地诠释出来也是突出一首乐曲精彩之处的重点。
《帕米尔之音》的第一乐章在演奏过程中采用的是奏鸣的曲式,速度上采用的是中速的行板,其主要作用是体现帕米尔高原苍茫辽阔之境。
音乐的出现是在竖琴与弦乐的交替引导之下,然后通过大管、大提琴、小提琴的由弱到强的演奏中引出了主题,接着则演奏出一段散板。
通过这样的演奏,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人烟稀少的浩瀚高原,一串逐渐由远及近的驼铃声伴随着驼队步履蹒跚的脚步声慢慢地行走在充满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上,让听者仿佛就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之中。
而在第一乐章的结尾之处采用华彩之后,驼铃悠悠声逐渐消失在耳畔,消失在了苍茫的荒漠之中,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第一乐章的演奏犹如故事的开端,渐渐地带领着听者进入神秘地帕米尔高原而无法自拔,这场演奏诠释了充满魅力的帕米尔高原的自然风光。
帕米尔的夜晚美丽而又独特,它就像是一名高贵,充满魅力的女子,用她所特有的嗓音一遍又一遍地为人们歌唱,一遍又一遍地在诉说着她的故事。
她的美丽,她的嗓音让你甘愿沉浸
在凝神观望之中而无法自拔。
高原美丽的夜晚,星星在广袤无垠的夜空之中不断地闪烁跳跃,静静地(下转第232页)(上接第224页)听着、看着勇敢的塔吉克青年与迷人的少女那令人沉醉的爱情在静谧的湖边荡漾,仿佛自己就是湖中的一条鱼或是一株水草,又或是他们身旁的一棵树,又或是那夜空中的星,安静地听着他们互相倾诉那千年不变的爱恋。
《帕米尔之音》的第二个乐章采用慢板演奏就是诠释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不忍打扰的夜晚,它体现着演奏家对帕米尔高原深层的爱,体现着作曲家的心身神往,体现着听者们的如痴如醉。
《帕米尔之音》的第三乐章用快板的形式诠释出来了塔吉克人在结婚过程中热闹的景象,赛马过程中青年们的嬉戏、你追我赶的场景更加增添了听者们的向往。
演奏中以轻快、紧凑的节奏,描绘出了人们翩翩起舞,来献上祝福号角声不断,马蹄声响彻整个高原大地,将帕米尔高原的热情、欢快传递给了每一个现场的听众。
帕米尔是壮硕的,是幸福的,更是欢快的。
第三乐章诠释着这样一番又一番的美景正是触动了人们内心那对广阔天空向往的自由,那对幸福,对欢乐向往的美好。
三个乐章相互结合,为听众们展现着一帧一帧不同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古老的民族塔吉克人的生活场景与其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给人一种淳朴的感受,浸透着各族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崇敬。
从音乐的形式上来说,乐曲的风格一致,结构简洁、严谨,不仅达到了艺术性的美,还对整体思想上进行了描述展现。
在我国交响乐的创作之中,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有着其独有的魅力,不断地吸引着听众去聆听,不断地吸引着演奏家去演奏,去感受那壮丽的景色。
同时,《帕米尔之音》成为了中国单簧管音乐史上的里程碑,是经典之作。
它不仅将中西方的音乐演奏特色糅合在了一起,还更加突出了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其不断地被传唱,被演奏。
西方听众在聆听中也会被我国神秘的河山所折服。
不仅如此,整首曲子充分体现了单簧管广阔的音域,作曲家在形式上采取了西方传统西洋乐的协奏形式,使其符合单簧管的演奏形式,而在内容上则是将中国民间音乐的曲调加以修饰后融入在了这首乐曲当中。
《帕米尔之音》不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演奏的诠释当中,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这首曲子被视为”洋为中用“的模范也是理所应当的。
5结语
尽管单簧管进入中国的历史不长,但是我国的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勇于创新,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结合西方音乐,大胆地吸收西洋乐的创作技能,这对于我国在单簧管演奏上的突破有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而《帕米尔之音》在演奏中所展现出来的热情、顽强也正是中国人民的内在品质。
我们国家应该鼓励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洋乐的演奏,这样不仅能够使得中西方文化更加好地融合,也能使得我国人民在聆听演奏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审视。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国音乐终究会开创出一片蔚蓝天空!
参考文献
[1] 仲华.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2] 陈凡.单簧管演奏艺术的技能要求和艺术表现分析[J].黄河之声,2016(13):68.
[3] 万力.单簧管在木管五重奏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音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4] 李媛媛. 胡璧精《帕米尔之音》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风格研究[D].广州:星海音乐学院,2008.
[5] 王振先,陈建华.20世纪下半叶中国单簧管艺术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04):54-60.
[6] 邸晓嫣.从文献看近50年单簧管艺术在我国的发展[J].人民音乐,2006(08):37-39.
[7] 黄钟.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单簧管专业教学研讨和中国作品评选会综述[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