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Introduction语篇衔接技巧是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它可以让文章的文本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跨越不同的段落进行的句子也能更加自然地连贯起来。
指称衔接是语篇衔接中重要的一种手法,其在英文和汉语中都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会分析英汉语言中指称衔接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模式。
指称衔接在英汉语言中的应用指称衔接是指通过引用代词、名词等特定的词语来维持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在英语中,人称代词“he”、“she”、“it”、“they”等被广泛使用,以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语言表达。
例如:1. John is going to Paris. He is going to see the Eiffel Tower.2. My car is having some engine problems. It needs to be repaired.另一方面,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并不十分频繁,而是使用诸如“这位”、“那个”、“他/她”、“它”等短语来达到指称衔接的目的。
例如:1. 李先生是我们公司的老客户,这位先生在投资方面很有经验。
2. 我的手机出了点问题,这个手机需要维修。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英汉两国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与英语的文化及表达习惯密切相关。
在一些情境中,人称代词能够让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但是,在汉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特定的词语来达到指称的目的。
这种不经常使用人称代词的表达方式,表明了汉语文化中更加强调礼节和尊重的文化价值观。
跨文化中指称衔接的差异以上两个例子展示了英语和汉语中指称衔接的应用差异,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有其根源。
英语和汉语通过各自独特的指称衔接方式共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英语在追求表达简洁、直接和精确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时间非常珍贵。
人们追求效率,追求快速的阅读和交流方式。
双关语英汉对比研究

双关语英汉对比研究双关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谜语、幽默、商业广告、文学作品等。
一些人认为汉语中的“双关”即等同于英语中的“pun”,这可能是由于多数双语词典都把两者作为语义对等词进行处理。
不过,如果对其实例稍加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用法差异,进而可能会对两者间的关系产生疑问乃至困惑。
另外,双关语给翻译带来了棘手的问题,并因其歧义性的特征而招致某些非议。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双关”与“pun”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双关语现象的本质;对双关语进行统一客观的分类;探讨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引论部分。
双关语现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正如Culler (1988) 所述,双关语表明了心智的作用机理,表现了语言机制赖以存在的语音和语义间游戏般的关系,并在概念形成乃至思维机制中实际发挥着多数人尚未意识到的重要作用。
汉语中的“双关”和英语中的“pun”是“双关语”的两种变体,可以说前两者与后者之间存在着类似于“音位变体”与“音位”之间的关系。
<WP=103>第二章概述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章的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语言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及术语。
作者回顾了索绪尔所阐述的语言符号的两项要素“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术语如“polysemy”、“homonymy”等进行了辨析。
第二部分从英语修辞学和汉语修辞学两个方面谈了双关语的背景知识。
作为修辞学中的一种辞格,双关语在语言交流中常会产生诙谐、讽刺或者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第三部分介绍了有关双关语的心理学理论。
鉴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关语作为一种积极利用歧义的语言现象可能会启发我们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引述了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进行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划分,并试图从中找出双关语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英汉对比研究

house that was built by Jack.
…
17
对.
不对.
他不对.
我认为他不对.
我告诉过你我认为他不对.
我明明告诉过你我认为他不对.
…16…
English: right-extending heavy-tailed like a peacock
This is the cat.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麦芽).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英汉语言对比
Compara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1
A Contrastive Study in General
1、谱系 ( language family)
汉语 --- 汉臧语系 Sino-Tibetan
英语 --- 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2、 类型 (type) 语言 的本质
汉语 --- 分析型 (analytical)
英语 --- 综合型 (synthetic);
2
3. 文字系统 (writing system)
汉语: 表意文字 (ideographic) 表意音文字
(ideo-phonographic)
英汉对比研究-英汉主语的差异

The End
非名词性的SDP 动作主语 修饰语主语 数词主语 方式主语 复合主语 带“的”字词组主语 零位主语
• 述宾词组:由述语和宾语两部分构成,述语在前面,由动 词充当,宾语在后面,是述语支配、关涉的对象。例如: 学习外语 喜欢打球 来自北方 值得高兴 看了一次
• 述补词组:由述语和补语两部分构成,补语在后面,对述 语加以补充和说明。主语述补词组的述语可以是动词,也 可以是形容词,助词“得”是这类词组的标志。例如:摆 放整齐 檫洗干净 高兴得很 奇妙极了
• SV 主谓
SVCA 主谓补语状语
• SVO 主谓宾
SVA 主谓状语
• SVC 主谓(系)补
• SVOO主谓间宾直宾
• SVOC主谓宾宾补
• SVOA主谓宾状语
汉英主语的特征比较
1、名词性:卷福很有魅力。Benedict Cumberbatch is attractive.
2、动词性:爱上他只是第一步。The first step is to love him.
• 真是太有趣了。It’s so interesting. • 又盖了一栋房子。A house was built. • 有你的份。You’ve got your share.
一、在汉语句法结构中,主语并不具有可与英语主语
相比的那种“不可或缺性”。
房子我们已经盖好了。
(S1) 受事 (S2 )
施事 大主语 次主语 主句主语 分句主语
I want a dog. Cute dog should be loved. It’s great to have a dog. The dog is cute.
汉英主语的类型比较
汉语八种SDP • 施事主语 • 受事主语 • 受事主语+施事主语 • 施事主语+受事主语 • 时间主语 • 地点主语 • 与事主语 • 与事主语+施事主语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后,我就像在语言的奇幻世界里经历了一场刺激又有趣的冒险。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就觉得这两种语言像是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生物,偶尔有些相似之处,但更多时候是各有各的古怪脾气。
比如说吧,英语的语法就像个严丝合缝的精密机械,时态、语态、词性变化这些规则,一个都不能乱。
就像在搭建一座积木城堡,每一块积木(单词和语法结构)都得放在正确的位置,不然整个城堡(句子)就摇摇欲坠。
而汉语呢,就相对灵活多了,感觉像是流淌的水,虽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语法框架,但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有时候语序变一变,句子的重点和感觉就会有些微妙的变化,就像水流到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风景。
从词汇上来说,英语里那些长得像一串密码的单词,有些是从拉丁语、希腊语演变过来的,就像带着古老家族的徽章,每一部分可能都有特定的含义。
而汉语的词汇就像是一幅幅象形画,很多字一看就大概能猜到它和什么有关。
这也导致了英语里有些单词看起来特别复杂难记,汉语里则可能会有一些同音字或者近义词让人头大。
在句子结构方面,英语喜欢把重要的东西先说出来,就像一个急性子的人先把关键的事情告诉你,然后再补充细节。
比如说“She bought a beautiful dress in the shopping mall yesterday.”(她昨天在商场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先把“她买了裙子”这个主要事件讲了,再把时间和地点等细节慢慢道来。
汉语则有时候会先铺垫一些东西,把重要的内容留在后面压轴。
像“昨天,她在商场买了条裙子,可漂亮了。
”这里先把时间等背景说出来,最后才强调裙子的漂亮这个重点。
通过这次对英汉对比的研究,我就像是掌握了两种语言之间的秘密通道。
在英语学习上,我感觉自己好像开窍了一点。
以前做翻译的时候,总是很机械地按照单词逐个翻译,现在知道了要考虑两种语言的习惯差异。
而且,我还发现这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地方也很有趣。
比如说现在汉语里有很多英语的外来词,像“咖啡”“沙发”之类的,英语里也有一些词是受到汉语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第一篇: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二章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
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
在不断向前推进的学习过程中,光靠我们自己是很难学习的,我们自己学习也许连皮毛都理解不了,更别谈去理解。
所以老师就能够很好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而老师也确实如此在做。
在学完绪论以及课文的前两章后,我们对英汉对比研究也有了更深一步的兴趣,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
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
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
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
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
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
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英汉对比研究 静态与动态

一算 试了一试 A着A着(A了A了):看着看着 走着走着 老了老
•
了 完了完了 AABB式:说说笑笑 来来往往 吃吃喝喝 摇摇
•
晃晃 吵吵闹闹 ABAB式:讨论讨论 学习学习 休息休息 热闹
•
热闹 走动走动 ABAC式:无依无靠 有始有终 任劳任怨 没完
•
没了 敢作敢为
汉语还有大量对偶复意的动词词组,如:
静态与动态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Static vs.Dynamic
走开! Stay away! 别管我! Leave me alone! 他吃素,不吃荤 He is a vegetarian.
她们飞上了蓝天(报纸标题) Women Pilots in China 周阿斗寻父记(文章标题) A Reunion of Father and Son 你老是看钟等着下课啊! Oh! You're a clock-watcher!
佛罗里达东海岸有一场热带风暴。
A tropical storm lashed the east coast of Florida.
一场热带风暴袭击了佛罗里达东海岸。
It was the finding of the committee that
there had been bribes paid by company manager
He is at his books.(=He is reading books)
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 (=Someone supports him)
The machine is in operartion. (=The machine is working.)
Is this train for Chicago? (=Is this train going to Chicago?)
英汉对比研究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使学生掌握英汉对比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深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2. 对比分析方法的应用教学难点:1.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
2.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二、讲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1. 语音: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音节、声调、发音方式等。
2. 词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构词法、词义、固定搭配等。
3. 语法: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
4. 修辞: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差异。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对比分析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份英汉对比研究的报告。
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报告,教师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英汉对比研究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二、对比分析方法的应用1. 教师讲解对比分析的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2. 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分析一个具体的英汉对比案例。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 教师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差异、理解对方等。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英汉对比研究的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能力。
3.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民生英语师范3班李真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摘要】本文就《英汉对比研究》中下篇中西思维方式做出了观后感,其中包括对从十个方面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及中西思维方式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等对翻译课程的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what the author learned after reading the book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article consist of ten aspects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how the mode of thinking influence the translating course.
【关键词】汉英思维中西对比翻译影响
【书籍简介】《英汉对比研究》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
作者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者,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正文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
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
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我们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
人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思维活动。
世界各民族间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相差甚远,思维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各国人民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认识的思维活动却是一致的,所以不同的语言才有了互译的可能。
思维的差异肯定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懂得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
本书中,思维方式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其分别是:时代特征,区域特征,社会特征和民族特征,四者纵横交错,构成网络结构。
也正因如此,作者在本书中着重讲了10个方面的不同。
首先,因为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的因素,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而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开放性、海洋型地理环境和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
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规定人的本质是伦理的,而西方哲学却规定人的本质是认知的。
以此造成了思维方式上理论性与认知型的差别。
整体性与分析性: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自然人化,道家把人自然化,都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气相通、一理相连的整体。
直至宋明理学体系,有机整体性已成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
在西方,15世纪下半叶以后,自然科学进入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并对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开始对事物进行分析。
意向性与对象性:中国的主体意向性思维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以人的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为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寓事实判断于价值判断之中。
西方注重科学的思维传统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二分,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追求的是认识的客观有效性。
此外还有直觉性与逻辑性、意向性与实证性、模糊性与精确性、求同性与求异性、后馈性与前瞻性、内向性与外向性、归纳型与演绎型。
在分析与学习这些思维方式时,也因注意到中西思维方式的上述10对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
在对下篇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到思维作为翻译活动的基础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英汉民族的交流的不断深入,对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研究,能使汉民族更深层地了解英民族,也能使英民族对汉民族有更深层的了解。
因此,我们更应当充分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熟悉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在翻译时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自然、顺畅。
在此学习的基础上,针对翻译课程我们应培养自己英汉思维差异的意识,认识到英汉思维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这样,我们在翻译中就能多角度地思考,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
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应该专门讲解英汉语言对比,从各个层面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
当然,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通过思维差异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差异的生成机制;通过对语言差异的认识,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思维差异。
加强实践练习,提高翻译能力。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我们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将翻译技巧内化;才能在翻译实践中自由、灵活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使译文准确、自然、流畅、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