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廊解说词-2通道

2.通道河西走廊之二通道公元前140年,一个男婴降生在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府里①。
他的母亲卫少儿是公主府里的女仆,父亲则是平阳县一个地位卑微的官员。
他们给这个孱弱的婴儿起名霍去病。
此时,已经是刘彻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看上去,霍去病与皇帝的命运不会有任何交集。
但16年之后,就是这个霍去病,肩负起了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的使命。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汉武帝在他的爱将卫青陪同下来到羽林营②视察。
此时,汉帝国与匈奴都在紧张备战,伺机发起更大规模的战役。
训练有素的职业军官将是决定战场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们的目光紧紧盯着正在指挥军士进行格斗训练的少年军官霍去病。
这个出生在平阳公主府普通女佣家的婴儿原本命运平平淡淡,但转机很快就悄然而至——由于他的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带入宫中并成为皇后,霍去病也从仆人的儿子瞬间变成了汉帝国的皇族成员。
而他的舅舅正是汉帝国冉冉上升的高级军事将领,卫青。
尽管前程锦绣的霍去病可以享受宫廷的奢华生活,但他却偏偏喜欢舞刀弄枪,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关于秣马厉兵的风云战事与帝国战略。
他酷爱军事,喜欢骑射,每天跟着舅舅厮混在羽林营中摸爬滚打。
汉武帝十分喜爱自己这个虎虎生风的外甥。
在看过霍去病的训练之后,汉武帝建议霍去病要向古人学习,熟读兵法。
没想到,霍去病却和刘彻争辩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光学古时候的兵法是没有用的。
”霍去病犀利、敏锐的思维方式让汉武帝感到后生可畏。
此时,汉帝国与匈奴的生死缠斗仍在持续进行。
匈奴每年侵扰汉朝的边境,杀掠汉朝的官员和百姓。
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
汉帝国的国力已达到最强盛的时期。
面对匈奴的一再挑衅,汉武帝终于下定了全面反击的决心。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他先后发动了几次战役,解除了匈奴对汉都城长安的威胁。
而张骞带回的关于河西走廊及广阔西域的信息,极大地激发了汉武帝向西拓展的信心。
自从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被匈奴驱逐之后,匈奴单于便把走廊东段封给了休屠王,西段封给了浑邪王。
《河西走廊》概述

《河西走廊》点评
《河西走廊》是一部极具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将河西走廊这一重要地理区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脉络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首先,该纪录片在内容上具有极高的丰富性和深度。
它涵盖了河西走廊从古代到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详细讲述了这片土地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故事。
同时,该片还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还原了河西走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该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也非常高。
它采用了高清影像技术和先进的拍摄手法,将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同时,该片的音效和配乐也非常出色,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河西走廊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该纪录片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它通过对河西走廊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同时,该片也展示了河西走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这不仅能够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也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是一部优秀的历史纪录片,它以其丰富的内容、高水平的制作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对于想要了解河西走廊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佳作。
纪录片河西走廊总结1000字

纪录片河西走廊总结1000字一、丝绸之路·起源汉朝时期,为了解决匈奴长年南侵的问题,汉武帝决议联合与匈奴有仇的另一边部落,联合围攻匈奴,使者需要穿越匈奴地盘,河西走廊。
张骞应召前往,经过匈奴地盘被抓,张骞被抓九年,九年后逃走去部落,发出联合攻击请求被拒,遂游走西域诸地,深刻了解到西域情况。
回归汉帝国中途,又被匈奴抓住,几年后匈奴王过世,趁乱回汉帝国。
张骞的回归,提供了充足的西域信息资源,战争投产比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汉朝对匈奴发动战争,几经战争,20岁的霍去病贯通了河西走廊,成为汉朝一代名将,23岁暴病而亡。
古来名将如美人,不使人间见白头。
此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屯田戍边,设置驿站,并与西域诸国联姻,征战匈奴,稳固河西走廊,并在河西走廊修筑关卡史称河西汉塞。
西北部河西走廊尽头,修筑玉门关,作为军事防御线的尽头,古诗“春风不度玉门关”即指这里,今敦煌市。
二、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三百年纷乱,五胡乱华,中原诸多大族,或南渡长江,或西迁河西走廊。
南渡长江史称衣冠南渡,南方兴起;西迁河西走廊的人,不再东返,于当地发展,逐渐成为当地大族,士族繁盛,史称河西望族。
三、丝绸之路·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纷乱,五胡乱华,时代混乱。
以前倚靠儒家的统治,人们普遍觉得孔子已经把世界的运行方式,都思考解释清楚了。
天下运行,就按着儒家的方式就可以。
天下的混乱,让人们感到痛苦,迷惘!给了佛教传入的时机,至此佛教由河西走廊传入。
禅修是学习佛法的最佳途径,而禅修需要幽静偏僻的场所,因此,开始在河西走廊地区,大肆建造山间洞窟,打造佛像,由河西走廊的政权国家君主,发力建造佛像。
佛教自晋朝后,传入中原,到南北朝一路传至全国。
不少高僧大德,开始回溯这段佛路,寻找佛的传播足迹,西天取经的玄奘即是有名的代表。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佛教传播的时代产物。
四、丝绸之路·隋唐兴盛随着隋朝统一天下,重开丝绸之路,开凿大运河,连接南北方水路,商贸发达的地利条件成熟,至唐朝时期,天下商贸发达,丝绸之路走向兴盛。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篇一:《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目录第一集乱世孤旅第二集绝域求生第三集生死兄弟第四集亡命凌山第五集穿越草原第六集踏上圣土第七集随风而逝第八集西天取经第九集享誉佛国第十集归心似箭第十一集呕心沥血第十二集圆满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第一集: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目录第一集乱世孤旅第二集绝域求生第三集生死兄弟第四集亡命凌山第五集穿越草原第六集踏上圣土第七集随风而逝第八集西天取经第九集享誉佛国第十集归心似箭第十一集呕心沥血第十二集圆满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第一集》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
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
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
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
河西走廊解说词风格评析

河西走廊解说词风格评析
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的一条重要通道,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独特,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
解说词在介绍河西走廊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评析:
1. 语言简练:解说词应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以便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2. 文化内涵:河西走廊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词需要凸显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贸易往来、佛教传播等,以便让听众对其历史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历史故事:河西走廊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民族文化的交融,解说词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张骞出使西域、吐蕃王朝的兴衰等,来吸引听众的兴趣,增加知识的可感性。
4. 生动形象:解说词可以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帮助听众更好地想象河西走廊的景色、人文风情、历史场景等,如沙漠风沙的奇特景观、壮丽的河山、古代驿站的繁忙场景等。
总之,解说词在风格上应力求简练、生动,通过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来展现河西走廊的独特魅力,吸引听众的兴趣,让他们对这一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河西走廊纪录片第三集

河西走廊纪录片第三集《河西走廊纪录片第三集》第一章:河西走廊的历史渊源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边陲地区之一。
在这片地区上,几千年来的人类活动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本集将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带领观众了解河西走廊的历史渊源。
第二章: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河西走廊被誉为中国北方最美丽的地区之一,此地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
雄伟的山峦、奔腾的河流、绵延的戈壁草原构成了这个地区独特的景观。
纪录片将带领观众穿越羌塘、嘉峪关、敦煌等著名景点,欣赏河西走廊的壮丽美景。
第三章:河西走廊的文化传承河西走廊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在这片地区上,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瑰宝。
本集将通过走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展示河西走廊的独特文化传承。
第四章:河西走廊的历史名城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一直是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在这片地区上,留有许多历史名城和古迹,如嘉峪关、张掖大佛寺、敦煌莫高窟等。
本集将深入探访这些历史名城,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五章: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河西走廊逐渐展现出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本集将介绍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当地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发展,展示河西走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六章: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保护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沙漠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本集将介绍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深入了解河西走廊上的绿洲生态系统,以及当地居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七章:未来的河西走廊本集将展望河西走廊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保护。
观众将了解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河西走廊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作用。
第八章:结束语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深入了解了河西走廊这一特殊地区的历史渊源、自然风光、文化传承、历史名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
今日主播:邓建永(作家)

今日主播:邓建永(作家)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10月12日星期四农历八月二十三本期微播报中,作家、纪录片撰稿人邓建永将为大家带来由其撰写的纪录片《河西走廊》第1集《使者》中的解说词节选。
使者邓建永| 文[字幕]公元前138年·西汉那是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
一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
张骞27岁。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从甘泉宫出发那一刻算起,一个13年来杳无音信、几乎被遗忘的男人,突然像穿越时空一般,活着回来了。
当这个男人再次望见巍峨的长安城时,匍匐在地长跪不起。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遥远的西域神奇归来,京城为之轰动。
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英姿焕发的青年变成年近不惑饱经风霜的中年人。
当年出使的使团,今天回来的也只有他和堂邑父、匈奴妻子,还有他带回来的西域地图和从未见过的植物种子,以及他未曾泯灭的梦想。
在张骞出使前,汉帝国对于西域的了解,只停留在上古时流传下来的一些离奇的传说。
但不可思议地是,张骞回来了。
他将亲身经过的西域诸国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俗以及山川地貌,向汉武帝和众大臣作了详细汇报。
张骞的讲述,让包括汉武帝在内的所有官员都听得入了迷。
张骞13年起伏跌宕的出使经历,对于汉帝国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地理大发现。
这位探险家的独特经历及其一番域外奇谈,立刻引起汉武帝的强烈兴趣,并被史官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成为后人了解西域最宝贵的资料。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个星球的亚欧大陆上,几个国家的兴衰故事正在轮番上演——亚洲西部的恒河平原,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刚刚落下帷幕;亚洲腹地的波斯,生机勃勃的安息王朝正在崛起;而在欧洲南部,一个名叫‘罗马’的伟大国家已经诞生。
河西走廊解说词-使者

1. 使者河西走廊之一使者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
—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 9岁。
张骞27岁①。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
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
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
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
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
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
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
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集:《使者》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
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2集:《通道》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
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
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第3集:《驿站》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
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4集:《根脉》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
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第5集:《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
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第6集:《丝路》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
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使这里在隋朝初年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
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第7集:《敦煌》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
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
本集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
第8集:《会盟》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
本集主要讲述在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
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第9集:《苍生》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
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
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第10集:《宝藏》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
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河西走廊之一使者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
—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 9岁。
张骞27岁①。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
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
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
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
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
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
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
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
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
公元前141年。
西汉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
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个年头。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铲除了异姓王。
平定了刘姓诸王叛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力。
但是军事和外交的羸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
年轻的刘彻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踌躇满志地开始谋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
此时,他的国家,向东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犹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
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诸国的噩梦。
他们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成为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可怕力量。
这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部族,发祥地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从先秦时代开始,他们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出去,无所顾忌地劫掠安定富庶的农耕国家。
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等邻族,一统大漠,建立起庞大的匈奴王朝。
也正是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王朝勾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可以控制的地域东起辽东,横跨蒙古草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及今山西、陕西北部。
这个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俯瞰着东亚腹地。
他们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公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骑兵突然包围了马邑城,随后又南扰太原。
刚刚统一全国的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营救,不想却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虽然军中猛将谋士如云,“马上天子”久经沙场,却险些全军覆没。
“白登之围”是汉匈正式交锋的第一战,竟以如此惨败的结局而告终。
这是汉高祖刘邦始料不及的。
一统天下的豪情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地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
但是,匈奴带给汉帝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年轻的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切。
就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帝国边境部队俘获。
通过对这名军官的审讯,刘彻得到这样一条情报: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
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
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但力不从心。
于是,月氏人只好向西迁徙。
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假如能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联合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
遗憾的是,在年轻的汉武帝麾下,几乎所有谋臣武士,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
但他们知道,向西渡过黄河之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
一个解除来自北方匈奴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
但是,作为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王朝右贤王部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手中,而且月氏西迁后的下落也无人知晓。
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
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首创察举制之后被推举出来的孝廉,并且刚刚成为帝国宫廷中的侍从官,也就是汉武帝的宫廷侍卫、朝廷行政事务见习官。
张骞觉得出使西域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一件对中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汉武帝非常高兴。
他不仅亲自为张骞挑选了勇士随行,还让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和翻译。
临行前,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隆重接见了张骞。
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担当这样的重任,汉武帝有气量,没把握。
这里是祁连山脉中段一条长约28公里,贯通南北的大峡谷——扁都口。
今天,扁都口仍然是由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
两侧山势陡峭,奇峰耸立,发源于祁连山脉黑河水系的大大小小20多条河流,沿峡谷蜿蜒而下。
远近的牧民在此放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两千年前,张骞和他的使团渡过黄河后,就是由这里进入河西走廊的。
当张骞使团走出了扁都口的葱郁山林,来到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之中时,他们距离帝都长安已经1000公里了。
对于长期生活在富庶汉中平原上的张骞和他的使团来说,尽管对于穿越这条通道的艰苦与险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随着日渐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自然环境的压力——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危险无处不在。
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险穿过匈奴人严密控制的这条通道。
而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平静的午后,在炎热的戈壁滩上,伴随着呼啸声,剽悍的匈奴骑兵冲到了眼前。
没有任何悬念,张骞和他的使团被俘虏了。
在被押解的漫漫路途中,他们惊恐交加,饥渴难耐,体力严重透支,不断有人倒下。
他们被押送到匈奴王庭,即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去见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使团打算前往月氏部落之后,阴沉着脸对张骞说:要是我们穿过你们国家去南方的越国,你们会同意吗?张骞自知理亏,无话可说。
毫无疑问,等待他们的结局必定凶多吉少。
公元前135年五月。
权倾一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去世。
这一年,刘彻22岁。
张骞出使西域已经3年了,没有任何音讯。
此时,张骞仍被困在匈奴营地。
三年前,当他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抓到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准备。
但匈奴人并没有杀掉这些俘虏。
他们希望能从张骞口中套取更多关于汉朝的情报,并试图说服他和他的使团为匈奴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