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球运动公转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要点二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要点导学
1.黄赤交角及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 具体含义如表所示:
含义
一
一轴
轴
黄道平面
两
赤道平面
面
三
黄赤交角
角 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
度 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
地轴(自转轴,与赤道平面垂直)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课堂探究
突破重难·探寻技巧
要点一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
要点导学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还有相关性,具体如表
所示: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概念
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 ——顺时针)
地轴空间指向
空间指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读图,回答3~4题:
3.C点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 ) 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多3分56秒 C.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少3分56秒 D.为23小时56分4秒 4.在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速度是( ) A.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A、B、C、D B.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C、D、B、A C.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大,C最小 D.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小,C最大,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
(1)图中,能正确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题思路】第(1)题,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 前为23°26′,符合条件的是图②。 【答案】(1)B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
解析:C 国际劳动节是每年的5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黑夜继续延长,6月22日达最大值。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2.夏至日时,北京(40°N,116°E)的正午太阳高度( . ° ° A.50° B.16°26′ C.73°26′ D.26°04′ . ° . ° ′ . ° ′ . ° ′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24 五带的划分,据图回答: (1)五带的界线分别为哪些? (2)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五带中的哪些带? (3)各带获得的热量有何不同?
答案:(1)北极圈是北寒带、北温带的分界线,南极圈为南寒带、南温带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是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2)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 (3)热带最多,寒带最少,温带居中。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解析:3.D 4.B 5.D 本题考查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及昼夜长 短变幅与纬度的关系。第3题,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 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第4题,纬度 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春秋分除外),即昼长与夜长之差越大,赤道上终年昼夜 等长。按昼长与夜长之差从大到小排列即纬度从高到低。第5题,地球公转运动 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有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 而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是由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与公转 轨道平面呈一夹角,即66°34′(与黄赤交角互余),同时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 ° ′ 所致。
第三节地球运动

2. 区时
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世界各国按其所在时区,实行分 区计时制度(区时制度)。每一时区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时间, 称为区时或标准时。(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
时区的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西经度各7.5°为零时区,零时区 向东向西每15°划分一个时区,共划分24个时区:东1区、 东2区……东12区,西1区、西2区……西12区。
南斯拉夫科学家米兰科维奇(M. Milankovitsch)综 合了三者对气候的影响,很好的解释了第四纪的4 次大冰期及3次间冰期的出现,尤其是很好的解释 了最后一次冰期和5000年前后冰后期最温暖气候。
三、时间与历法
㈠ 时间
1. 地方时
地方时,是指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 同的地方时间。 时差:经度每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360 °, 地方时相差24小时,即相差1天。
自转速度在变慢的过程中也有变快的阶段
自转变快的原因:地球上比重大物质在重力作 用下不断向地心汇聚。
4.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昼夜更替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地方时
对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
⑴ 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 夜节奏
气温、湿度、风、蒸发、和降水等气候要素以及生 物生长发育等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都产生昼夜的节 律性变化。 地球适中的自转速度使地表热量分配适中,从而使 得许多过程不朝极端的方向发展。
⑶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 同的地方时间
地球自转产生天体的周日视运动,使不同经度上
的人们处于早、午、晚、夜等不同时间感受状态。
⑷ 地球自转运动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
①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2.读教材图1.16 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据图回答: . (1)自转线速度有何规律? (2)自转角速度有何规律? (3)通过线速度的变化,怎样计算具体纬线上的线速度? (4)实际中同一纬线上线速度一定相同吗? 答案:(1)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赤道上最大,极点为0。 (2)除极点为0外,各地角速度相同,为15°/h。 ° (3)某条纬线度数为α,则线速度为1670km/h×cos α。 × (4)不一定。地势高低对线速度也有影响,同一条纬线上,地势越高,线速度越大。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活动点拨】 一、教材第15页活动
答案:1.略。 2. 运动 旋转 形式 中心 自转 公转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 向东 自西 向东
周期 1 日(恒星日或太阳日) 1 年(恒星年或回归年)
速度 角速度 除极点外,各处都 相同(15°/小时) 近日点大,远日点 小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 极减小 近日点大, 远日点小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公转速度变化对南北极发生极昼极夜天数的影响 北极点极昼的天数为 186 天,而南极点极昼的天数则为 179 天,北极点极昼天数比南极 点多 7 天,极夜天数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在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线速度较快, 公转整个冬半年需时间较短,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地区极昼。而在北半球夏半年, 公转速度较慢,需时间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所以北极点极昼天数 多于南极点,北极点极夜天数少于南极点。
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 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加(减少)2°, 寒带范围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4°。
3.黄赤交角变为0°,对气候和四季五带有什么影响? 提示 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会有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 和季风气候。地球上将不会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 现五带。
(2)纬度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 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 夜长 相等,
例如23°26′N的昼长等于23°26′S的夜长。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
昼越长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 夜越长 。 ③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 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 的变化幅度 越大 。
[深 度 解 读] 与黄赤交角有关的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
1.地轴与赤道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面成66.5°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5°交角。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地球公转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2015·重庆文综,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 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 日左右。据此回答第1题。 1.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 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 ) A.15° B.105° C.195° D.285°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 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 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看“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 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 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 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湘教版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特点(讲义)

1. 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 明白得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阻碍。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 黄赤交角的形成。
3. 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规律。
难点:1.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 黄赤交角的形成。
一、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路径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周期:365日6时9分(一个恒星年)。
(一)地球公转的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二)地球公转的速度依照开普勒第二定律(如下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刻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近日点邻近时,要使面积相等,单位时刻内转过的角度要大,弧长要长,即现在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较快。
远日点时,则较慢。
如下图: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黄赤交角 (1)含义三者关系如图: (2)阻碍由于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从而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二)移动规律春分日(1)移动轨迹(2)周期:1回来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随堂练习】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A. 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至23°26′NB. 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C.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D. 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答案:A思路分析:冬至日时,太阳直射23°26′S,之后向北移动,到夏至日时移动至23°26′N;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向南移动,冬至日时移动至23°26′S,又向北移动,第二年春分时又回到赤道,故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半球移动;夏至日时,太阳直射23°2 6′N,之后开始向南移动,到秋分时,移动至赤道,故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动;北半球的夏半年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半年,即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夏至日时直射23°26′N,之后又向南移动。
高考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公转特征和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_1

读某地一年内某时段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其中A对应的日期为6月
22日),回答(1)~(2)题。
(1)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
A.0°
B.10°N
C.10°S
D.23.5° N
(2)在AB区间内( )
A.该地一直昼长夜短
B.地球的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
12/10/2021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公转规律 (1)轨道:近似正圆的 椭圆 ,太阳位 于它的一个 焦点 上。 (2)方向: 自西向东 。 (3)周期:365 日 6 时 9分10秒。 (4)速度17月月初初,,地地球球公公转转至至AB近远日日点点,,公公转转速速度度较较快慢
12/10/202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 合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 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 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 日靠东。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 高度(如图甲所示)。一天中太阳高度_最__大__值出现在正午,称 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12/10/2021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_直__射__点__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2/10/2021
考向二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判断
2.(2015·天津文综,10~11)2015年某
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
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
第三节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根据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解释下列自然现象: 北半球的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天数是 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 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北半球夏半年靠近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所用时间较长;冬半年靠近近日点,地球公转 速度较快,所用时间较短.
地球的公转
A、地球的自转运动
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B、地球的形状
D、黄赤交角
3.10月1日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 C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公转轨道上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在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是 冬至日 (节气), 阳光直射在 23°26′S 纬线上。 (3)当地球位于B、D两处时,太阳直射在 赤道 。 (4)当地球位于C处后,南半球进入 冬季 (季节)。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太阳在绕着
地球转吗?
北极星
2
什么是地轴? 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地轴的北端
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的自转方向如何? 地球始终在自西向东绕其自转轴不停
地旋转着。
从北极上空看 从南极上空看 逆时针 顺时针
恒星
太阳
59
哪个是真正 的周期呢?
,
P E2
E3
太阳日:24h
近日点
1月初
远日点 7月初
11
速度
远 日 点 中心
太阳
开普勒第二 定律:行星的向 近 径(太阳中心到 日 行星中心的连线) 点 在单位时间内所 扫过的面积相等。 思考:从6月1号至 9月1号公转速度在 如何变化呢?
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主备:蒋福祥审定:曾琪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学习目标1.了解四季的天文含义,五带的范围。
2.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3.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超前预习】四、地球的公转意义1.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意义: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B100________和B101________的变化来描述。
B102________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B103________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a. 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B104________,此时段,北半球各纬度昼长B105________夜长,纬度越高,昼越B106________,夜越B107________。
南半球B108________。
b. 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B109________,此时段,北半球各纬度昼长B110________夜长,纬度越高,昼越B111________,夜越B112________。
南半球B113________。
c.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达到一年中的昼B114________、夜B115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B116________,夜越B117_____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B118________现象。
南半球相反。
d.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且达到一年中的昼B119________,夜B120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B121________,夜越B122_____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B123________现象。
南半球相反。
e. 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B124________。
f. 赤道:全年B125________。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a .随纬度变化规律:由B126________向南北两侧B127________。
夏至日:由B128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B129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日:由B130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b. 随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B131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132________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B133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134________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1.四季的划分1天文含义上划分 ⎩⎪⎨⎪⎧ 夏季:昼B135 、太阳高度B136 的季节冬季:昼B137 、太阳高度B138 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B1392气候上划分北温带的国家⎩⎪⎨⎪⎧ 春季:B140 月夏季:B141 月秋季:B142 月冬季:B143 月2.五带的划分(1)划分的依据:有无B144________和B145________现象。
(2)划分界线:B146________和B147________。
(3)五带分布:南北回归线之间为B148________;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B149________;极圈以内为B150________。
答案:B100昼夜长短 B101正午太阳高度 B102昼夜长短 B103正午太阳高度 B104夏半年 B105大于 B106长 B107短 B108相反 B109冬半年 B110小于 B111短 B112长 B113相反 B114最长 B115最短 B116长 B117短 B118极昼 B119最短 B120最长 B121短 B122长 B123极夜 B124昼夜等长 B125昼夜等长 B126直射纬线 B127递减 B128北回归线 B129南回归线 B130赤道 B13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B132赤道及南半球各地B13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B134赤道及北半球各地B135最长B136最大B137最短B138最小B139过渡B1403~5 B1416~8 B1429~11 B14312~2 B144阳光直射B145极昼、极夜B146回归线B147极圈B148热带B149温带B150寒带【课前热身】1、每年5月1日至10月1日,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北京昼长渐长B.澳大利亚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C.赤道地区由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D.北极地区由极夜转变为极昼解析:由所给时间判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赤道地区常年昼夜等分,北极地区在5月1日—10月1日是由极昼转为极夜,而北京所经历的变化应为昼渐长到昼最长,再昼渐短。
答案:B2、读“太阳直射点位移图”,回答(1)~(2)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下列日期中,一年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A.国际儿童节 B.国际劳动节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2)6月22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香港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A.低—高—低 B.高—低—高C.低—高 D.高—低解析:太阳直射点越靠近赤道的日期,昼夜长短相差越小,故我国国庆节(10月1日)符合题意;香港在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故6月22日前后到9月23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是低—高—低(直射时最高)。
答案为(1)C,(2)A。
【典例解析】【例5】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D地中昼夜等分的是________,D地在此时昼长时间为________小时。
(2)该图所示日期,昼长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杭州(3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为________。
(3)自此图示日期之后的三个月内,正午太阳高度将增至最大的是图中________点,此时期A、B、C三地的昼夜长短将如何变化?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约16°S) 的正午日影有何变化?[解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根据图中太阳光照情况,判断图示日期为12月22日,经3个月后为3月21日,联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结合图中A、B、C、D各点及纬度位置分析,可知正确结论。
[答案] (1)A 0(2)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越向南昼越长,南极圈内出现极昼,赤道上昼夜等分由南回归线(23°26′S)向南、北两侧降低36°34′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3)A A地不变,B地昼长渐长,C地昼长渐短。
巴西利亚正午日影先朝北并逐日缩短,至影长为零(阳光直射),此后正午日影朝南,并逐日延长。
【例6】下图是6月22日五个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空白部分表示白昼)。
读图,回答(1)~(3)题。
A.① B.②C.③ D.④(2)按由北向南排列,五地的顺序依次是( )A.②③⑤④①B.⑤③②④①C.①④②③⑤D.⑤①④②③(3)当全球各地昼夜等分时,①~④中,正午日影最短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 根据图中日期判断,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北极附近为极昼,南半球相反,此时赤道昼夜平分,根据图中各地的昼夜状况分析,可知①位于南极附近,②位于赤道,③位于北半球,④位于南半球,⑤位于北极附近,当全球昼夜等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据此分析可知正确选项。
[答案] (1)B (2)B (3)B【自主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1.地球上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赤道地区B.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C.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D.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解析:D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大,赤道全年昼夜平分,两极点有半年的白昼和半年的黑夜。
2.(2011年安庆期末)某地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 A.北回归线上 B.北极圈上C.南回归线上 D.南极圈上解析:C 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证明位于南半球,一年中只有一次直射,证明位于回归线上,两者结合应为南回归线。
读下图,回答3~4题:3.图中O点的昼长为()A.24小时B.12小时C.10小时D.20小时4.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A.太原B.长春C.南昌D.昆明解析:3.D 4.B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O点所在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5∶1,所以昼长为20小时,夜长为4小时;图示节气为北半球夏至日,越往北白昼越长,长春是四个城市中位置最靠北的城市,白昼最长。
5.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D.黄赤交角的存在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四季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相关知识。
地球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共同作用形成了黄赤交角,使得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从而导致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最终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故本题答案为D。
6.国际劳动节及以后几天内,南半球中纬地区()A.昼长夜短,且白昼继续增长B.昼长夜短,但白昼不断变短C.昼短夜长,且黑夜继续延长D.昼短夜长,但黑夜不断缩短解析:C国际劳动节是每年的5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黑夜继续延长,6月22日达最大值。
7.夏至日时,北京(40°N,116°E)的正午太阳高度()A.50°B.16°26′ C.73°26′ D.26°04′解析:C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知:H=90°-|40°-23°26′|=73°26′。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8~10题: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8.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9.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10.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①地球公转②地球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3.D 4.B 5.D 本题考查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及昼夜长短变幅与纬度的关系。
第3题,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