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地球的公转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地球的公转课件(共56张PPT)

温带:年变化幅度均相等,为46°52′
寒带:由极圈向极点逐渐减小, 从46°52′→23°26′↓
对点演练 (2016·周口模拟) 下图中a、b、c、d四条 曲线,分别表示甲、乙、 丙、丁四个地点正午太 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个地 点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 确的是( C ) A.丁、乙、丙、甲 B.乙、甲、丁、 丙 C.甲、丙、乙、丁 D.甲、乙、丙、 丁
2.6月22日,乙地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示意 D 图为( )
3月21日,我国某地某同学于北京时间9时测得太阳 高度为20°,北京时间10时测得太阳高度为30°。据 此回答3~4题。 C( 3.该地这天(3月21日)最大太阳高度为 ) A.30° B.50° C.60° D.90° 4.该地所处的经纬度是 ) A( A.30°N,105°E B.40°N,105°E C.30°N,135°E D.40°N,135°E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④最低纬度为22.1°
第二课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⑴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 。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 。
天顶
W S
逐渐增大
O
地
平 E
面
日落 0°
N
日变化:日出 正午 0° 最大 极点上无日变化,大小为直射点的纬度角
B
C
3、画图说明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四个时段,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闰年的算法:
非世纪年: 1闰/4年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公转的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自转周期: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知识点2: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
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注意恒星年比回归年长)知识点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角(1)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的夹角,一天当中地方时为中午12点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①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①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①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包括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和公转方向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三大要素:轨道、周期和方向,以及这些要素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地球公转的动态空间观念,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包括地球公转的动画演示、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图等。
2. 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用于课堂上的模拟演示。
3. 收集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4. 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反馈和疑惑,通过于课堂讲解和讨论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和在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运用实例和案例来生动形象地讲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的深远影响,同时激发同学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课后,为进一步巩固学生们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
这些练习题应涵盖公转的原理、速度变化、轨道形态等各个方面,既要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要有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
作业的布置要合理,既要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多的压力。
在学生们完成作业后,教师需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确保学生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地球公转的知识。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精心制作的动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段视频展示地球公转的轨道和周期,配以简明的解说,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公转的动态过程。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

日照侧视示意图
例:读右图,回 答: 1.A地夜长为 6 小时。 B地昼长为 12 小时 2.A地日落时 间为 21时 。
B
●
●
A
日照俯视示意图
1、F、A、O、B四点地球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列 是 F>A>O>B 。P点的夜长是 12小时 ,C点的 夜长是 24小时 B点的夜长是 16小时 ,此时广州 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最短夜最长 。
春分
夏 半 年 昼 长 夜 短
3月21日 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
6月22日 太阳直射23O26/N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极昼
冬 半 年 昼 短 夜 长
冬至
12月22日 太阳直射23O26/S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极夜
秋分
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A
●
B
●
例:读左图,回答: 1.A地昼长为 八 小时。 B地夜长为 四 小时 2.A地日出时间为 八 ———— 时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66°34´N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A
23°26´N
23°26´S
太 阳 光
夏至日
66°34´S
赤道昼夜相等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极夜
日期
太阳直射 纬线
正午太 阳高度 为90º 的 纬线
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 值的地区
北回归线 及其以北 地区
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 年中最小 值的地区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轨道、方向与周期
A
轨道形状: 接近正圆的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
D 方向: 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B C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

【真题2】 (上海)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 轨迹示意图,回答(1)~(2)题。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 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 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 表示一个太阳日。
(1)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北京(116°E)
的 地 方 时 是 ______6_:__2_4______ , 北 京 的 日 期 是
用表解法记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如下:
2.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 (1)黄赤交角与五带
图 中 α 为 黄 赤 交 角 , 等 于 23.5° , γ 为 地 轴 与黄道面的交角,等于66.5°,二者之间的关 系互为余角。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 也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黄赤交角的变化又导致气压带、风带南北 移动范围的变化,进而影响地中海气候、热带 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范围的变化,从而 影响了地球的地理环境。
规律技巧总结
歌诀记忆黄赤交角对五带及极昼(夜)范围的 影响:
角大寒热大,角小寒热小。 角大极昼(夜)范围大,角小极昼(夜)范围小。 不管角变大或变小,两极极昼(夜)天数不动摇。
(1)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_____3_月22日; 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______月5 7日。
【思维过程】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 题,根据图中经度值的变化,可知图中极点为北极点, 再根据题干的提示“下图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 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说明晨昏线通 过A北极点之后,北极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晨昏线通 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3月22日,通过C点之日时,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为6月22题,B点位于AC的中点 位置,所以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5月7日。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必修一

′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23°26N ′
北 回 归线
有太阳直 射现象
热带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23°26′S 南 回 归 线
南 温 带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6现6象°34′S
南极圈
南寒带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极地科考时间
北极
问题1:北极地区的最佳考察时间?原因?
北极圈
夏至日前后:6.7.8
(5)图中A、C、D三点中,与B
点时刻相同的是 D 点,
与B点太阳高度相同的是
点。C
(6)此时北京时间是 10:00
时
18:00
昏线
60W
24:00 (0:00)
N
12:00
晨线
赤道
6:00方法技巧:参照点地方时的确定 (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昏
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
2、黄赤交角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 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
66°34 ′ 23°26 ′
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365天5时48分46秒(一回归年)
夏至 6.22
春分 3.21
秋分 9.23
(23.5° N) 北回归线
春分 3.21
赤道
南回归线 (23.5°
冬至 12.22 S) 问题2:南地区的最佳考察时间?原因?
北极圈
冬至日前后,12.1.2月份前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练一练
下面节日,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公转速度快 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儿童节 今天
元旦
春秋分日照图
太 阳 光
夏至日日照图
0° 23°26′ 46°52′ 90° 66°34′ 43°08′ 0°
太 阳 光
冬至日日照图
太
43°08′ 66°34′ 0°
阳 光
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为30°,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50 热带范围变大 23.50 300 6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四季更替
某中学(360N,1130E)一学生对太阳能 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将热水器装 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 动方式。据此回答:
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 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A.23.50 B.59.50 C.66.50 D.360
解析: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当地纬度±直射点 纬度(冬至日)| = |36+23.5°|=59.50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夏至日 (6月22日)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冬至日 (12月22日)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三)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考纲要求]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知识讲解]一、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
(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3.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
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
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
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
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
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①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
因此,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们之间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ˊ。
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23°26′ N B夏至 C A
0° A春分
秋分
次年春分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23°26′S D冬至 冬半年:秋分→冬至 →次年春分 南半球情况相反
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23°26′ N B夏至 C A
0° A春分
秋分
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间 23°26′S D冬至 比直射南半球的时间略长
北极府视:逆时针
南极府视:顺时针
2、公转的轨道(开普勒第一定律)
2、公转的轨道(开普勒第一定律)
太阳
远日点
近日点 地球
地球公转的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 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公转一周360º 、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4、速度----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66°34 ′
23°26 ′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 N 0° A B C A
2326' S
D
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2326' N B夏至 C A
0° A春分
秋分
次年春分
2326བ′ N B夏至 C A
0° A春分
秋分
次年春分
23°26′S D冬至 回归线之间,一年内直射两次 回归线上,一年内直射一次 回归线以外,太阳不直射
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23°26′ N B夏至 C A
0° A春分
秋分
次年春分
S 23° 26′ 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 D冬至
平均8/月或2/周
活动
• 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活动练习
23º 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秋分
春分
23º 26´S
冬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第三节 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自西向东 1、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侧视图
C
A
B
D
侧视: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北极府视图
C
. N
. N
. N . N D
北极府视:逆时针
地球公转南极府视图
. S
. S
S.
. S
南极府视:顺时针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观察位置不同描述不同)
侧视:自西向东
公转的速度
时间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30.3km/ s 29.3km/ s
1.471亿 1月初(近日点) km 7月初(远日点) 1.52亿km
61`/d
57`/d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二)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 道 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 赤 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