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合集下载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的.AB、CD、EF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表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湘教版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特点(讲义)

湘教版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特点(讲义)

1. 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 明白得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阻碍。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 黄赤交角的形成。

3. 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规律。

难点:1.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 黄赤交角的形成。

一、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路径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周期:365日6时9分(一个恒星年)。

(一)地球公转的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二)地球公转的速度依照开普勒第二定律(如下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刻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近日点邻近时,要使面积相等,单位时刻内转过的角度要大,弧长要长,即现在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较快。

远日点时,则较慢。

如下图: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黄赤交角 (1)含义三者关系如图: (2)阻碍由于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从而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二)移动规律春分日(1)移动轨迹(2)周期:1回来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随堂练习】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A. 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至23°26′NB. 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C.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D. 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答案:A思路分析:冬至日时,太阳直射23°26′S,之后向北移动,到夏至日时移动至23°26′N;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向南移动,冬至日时移动至23°26′S,又向北移动,第二年春分时又回到赤道,故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半球移动;夏至日时,太阳直射23°2 6′N,之后开始向南移动,到秋分时,移动至赤道,故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动;北半球的夏半年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半年,即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夏至日时直射23°26′N,之后又向南移动。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教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等。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是否有观察到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讲解地球自转(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地球仪等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时间等。

3.地球自转影响(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可通过讲解昼夜交替、地球气候变化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4.讲解地球公转(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如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公转的时间等。

5.地球公转影响(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通过讲解四季变化、地球倾斜度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6.地球运动的实际问题(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引起的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等。

通过讲解日食、月食的原理和发生时间,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影响和问题。

7.总结与扩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和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板书、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也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公转一、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3)教学目标●描述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公转规律。

●画图解释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

●●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的变化。

●●●●●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4)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第三节项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知识提纲中心概况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每年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向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周期为,约为日时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的变化,长短的变化以及的更替、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带、带、带、带、带五带划分界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的高度角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的纬线最大,向、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现象。

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纬度地区明显。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教案2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教案2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3.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其特点及产2.能够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教学重点】1.2.3.【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一侧偏移。

还了解了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

那么地球的公转运动板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推进新课投影:“阳光花园”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师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阳光充足,怎么过师生不是。

北半球冬季为近师不是地球距太阳远近造成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请同学们观看地球公转状态的图片和公转的动画演示。

生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师黄赤交角的数值目前为23°26′,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保持不变的。

请同学们看图中地生66°34师地轴在空间上北端指向北极星,并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样地球总“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在轨道位置的变化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师板书: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太阳直射点?投影:图片师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就是太阳直射点。

在图中的平行光线中穿过地心的那条光线为直射光线,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公转图中连接日地中心的线为太阳直射光线,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直射点。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一)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1)平均速度⎩⎨⎧'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2)速度变化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2)黄赤交角与五带∠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
⎧时
针转动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顺时
针转动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逆
3.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 (1)平均速度⎩⎨⎧'秒
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
(2)速度变化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
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
反之。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使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和五带。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白天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②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掌握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规律的关键,二者关系如下:
注意: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是太阳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线,蕴含很多信息,是解读光照图的突破口。

形状:晨昏线是地球的大圆,由晨线半圈和昏线半圈组成。

移动:相对于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在地球表面向西移动。

与经、纬线的关系。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是相垂直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发生变化。

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且平分纬线圈,全球昼夜平分。

在其他时间,晨昏线与经线圈相交,纬线圈被分成不等的两部分,并且有的纬线圈不被分割(极昼或极夜)。

其中冬、夏至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交角最大,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的判断,借助地球自转方向判断。

晨昏线上的信息 日期信息: 晨昏线⎩⎨
⎧夏至日交角最大):冬至日或与极圈相切(或与经线
合):春分日或秋分日过极点(或与经线圈重
时间信息:
两交点: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时;
两切点:晨昏线与极昼圈的切点处为。

时或24时,与极夜圈的切点处为12时。

昼、夜半球信息:晨
线以东为昼,昏线以东为夜。

晨昏线的形状随着光照图的不同,可被画成多种形状,如折线、直线、曲线等,不论画成什么形态,其基本特点不变。

(2)正午太阳高度
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A.就全球范围来讲,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圆心,在地表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

B.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C.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注意: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判断某日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N S−
−→


−−
←递减
递减直射点
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距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解答有关日影的问题。

A.日影朝向:与太阳光来向相反
B.日影长短: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直射时日影为0
C.影子长短的计算,利用三角函数公式
据直射纬度,判断极昼极夜范围:极昼极夜的界线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和为90°。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H=90°-|ϕ-δ|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ϕ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任何一天的δ可以在天文年历上查到),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以二分和二至日北京(39°54')为例:春、秋分日H=90°-|39°54'-0°|=50°06'
(太阳直射赤道,δ=0°)
夏至日H=90°-|39°54°-23°26'|=73°3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δ=23°26')
冬至日H=90°-|39°54'+23°26'|=26°40'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δ=-23°26')
如果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小于0°,说明该地处于极夜,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两极地区。

注意: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的简便方法
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两地相隔的纬度数(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相隔的纬度数)。

注意:相隔纬度数的求法,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纬度数大的一纬度数小的;当两点在不同半球时,两纬度数相加。

【例3】夏至时,求北纬30°、南纬30°、南纬71°处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思路:求北纬30°处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北纬30’)两点相隔的纬度数为:
30°—23°26′=6°34′。

北纬30°正午大阳高度角
H=90°-6°34'=83°26'。

(2)求南纬30°处的正午大阳高度角:
直射点(北纬23°26,)与南纬30°两点相隔的纬度数=23°26'+30°=53°26'。

南纬30°的正午大阳高度角H=90°-53°26'=36°34'。

(3)求南纬71°处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直射点(北纬23°26')与南纬7l*两点相隔的纬度数=23°26'+71°=94°26'。

南纬7l°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94°26'=-4°26'(该纬度正处于极夜)。

2.四季更替
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注意:北温带的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
划分为夏季;9、10、1l三个月划为秋季;12、l、2三个月划为冬季。

这属于气候四季。

3.五带的划分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了五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