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_刘中一

合集下载

发展普惠型小康社会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趋向

发展普惠型小康社会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趋向

作者简介:王宏强(1982—),男,民政部培训中心讲师;王云斌(1970—),男,民政部培训中心教授。

基金项目: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资助项目(+SGYZD2020-8)。

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发展普惠型:小康社会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趋向摘要:2020年,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1年,中国开始跨入小康社会。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社会成员的生活处于良好状态,必然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与时代发展相符的完善与建构。

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从分析福利国家走向第三条道路的历程与趋势、发展型福利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入手,梳理发展型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和内容,提炼出西方发展型社会福利思想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相关启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借鉴国际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探索经验,做出中国社会福利应该建构“发展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判断,并提出了构建中国发展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发展;普惠;小康社会;社会福利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21)04-0057-06(民政部培训中心,北京102627)王宏强,王云斌中共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判断。

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2]2021年中国开始跨入小康社会。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补缺型社会福利制度时代(1949—2006年)和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时代(2007—2020年)。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将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社会成员的生活处于良好状态,必然需要对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重新审视,进行与时代发展相符的完善与建构。

新时代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实践逻辑研究

新时代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实践逻辑研究

新时代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实践逻辑研究
刘中一
【期刊名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8)1
【摘要】为了破解我国现阶段人口发展形势和家庭发展趋势下劳动力结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必须调整政策设计理念和政策操作逻辑,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人口发展形势变迁、生育图景多元化、生育问题切身性和生育政策实施逻辑的转变,是新时代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前阶段,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工作重心和突破方向主要集中在单身女性生育、残疾人生育、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和非婚同居生育等方面。

新时代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实现路径包括:丰富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认知维度,探索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实施策略,提高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践行意识。

【总页数】7页(P80-86)
【作者】刘中一
【作者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21
【相关文献】
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
2.包容性生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后人口转变时期生育政策的时代内涵和导向研究
3."十四五"时期增强生育政策
包容性的要义、路径与机制研究4.包容性生育政策下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5.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四重意蕴及其增强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与机遇。

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不仅关乎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更是文化自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社会背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我们将首先界定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理论构建路径和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强调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社会工作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社会,能否有效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以及能否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往往难以完全适应。

通过本土化,可以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更加符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本土化的过程不仅是对外来社会工作理念的吸收和融合,更是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通过本土化,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其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往往与其能否有效融入本土社会、能否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更加符合本土社会需求,从而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中国家庭主义福利模式下的儿童照顾——以西班牙为参照

中国家庭主义福利模式下的儿童照顾——以西班牙为参照

中国家庭主义福利模式下的儿童照顾——以西班牙为参照刘中一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8(0)4
【摘要】受西方福利国家理论中的隐性家庭主义的影响,西班牙政府对儿童照顾总体上呈现低度介入的姿态.在西班牙儿童照顾体系中,特别强调家族成员间相互支援的重要性,年长女性(祖母或外祖母)成为主要的照顾者.中国的社会福利设置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与隐性家庭主义福利模式有诸多类似,西班牙儿童照顾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完善中国的儿童照顾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刘中一
【作者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5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经验下的家庭制度主义分析——兼论贝克尔"家庭论"
2.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
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以中国现实为参照
4.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下欧州国家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政策支持的经验及启示
5.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视角下中国家庭伦理的现状与重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式现代化福利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福利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福利制度中国式现代化福利制度是一个全面、系统、可持续的制度体系,旨在为全体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住房保障和健康服务等。

下面是中国式现代化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1.社会保障:中国政府致力于建立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以确保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2.教育福利: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提高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

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发展,并提供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3.就业服务:为了促进就业,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扶持政策,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创新创业,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4.住房保障: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等方式,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基本的居住条件。

同时,政府也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宿舍或租赁住房。

5.健康服务: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通过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等措施,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政府还推行了全民健身计划,鼓励人们进行体育锻炼。

6.文化娱乐: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推广文化产业等方式,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政府还大力支持文化创新,鼓励文化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7.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福利制度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制度体系,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住房保障和健康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心得体会发言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心得体会发言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心得体会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以及生育率下降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因此,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的健康增长,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参与我所在单位的生育支持政策建设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政策体系要关注社会公平。

在制定生育支持政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将社会公平放在首位。

每个家庭都应当享受到公平的生育支持政策,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社会地位如何,每个家庭都应该有平等的生育机会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

只有建立了公平的政策体系,才能让更多家庭愿意生育,提高生育意愿。

其次,政策体系要注重个体的权益保护。

在推行生育支持政策时,不可忽视个体的权益保护。

政策的制定要确保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不能因为过分追求生育率的增加而对个体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同时,政策还应该保障女性的权益,为女性提供优质的生育保健服务以及相应的休假和奖励措施。

再次,政策体系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生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还涉及到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

因此,我们在制定生育支持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各个方面做好配套政策的衔接和协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最后,政策体系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策也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在生育支持政策的实施中,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

总之,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公平、保护、综合和与时俱进的政策,才能够有效促进人口的健康增长。

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指南

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指南

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指南第1章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概述 (3)1.1 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发展历程 (3)1.2 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的目标与原则 (3)第2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2.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申请与审核 (4)2.1.1 申请条件 (4)2.1.2 申请程序 (4)2.1.3 审核流程 (4)2.2 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发放与管理 (4)2.2.1 待遇发放 (4)2.2.2 管理措施 (4)2.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监督与评估 (5)2.3.1 监督机制 (5)2.3.2 评估制度 (5)第3章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政策 (5)3.1 特困人员供养的条件与范围 (5)3.2 特困人员供养的标准与方式 (5)3.3 特困人员供养的保障措施 (5)第4章农村医疗救助政策 (6)4.1 医疗救助的对象与范围 (6)4.2 医疗救助的方式与标准 (6)4.3 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流程 (7)第5章农村住房救助政策 (7)5.1 住房救助的对象与条件 (7)5.2 住房救助的方式与标准 (7)5.3 住房救助的实施与监管 (8)第6章农村教育救助政策 (8)6.1 教育救助的对象与范围 (8)6.1.1 对象 (8)6.1.2 范围 (8)6.2 教育救助的方式与标准 (9)6.2.1 方式 (9)6.2.2 标准 (9)6.3 教育救助的申请与审批流程 (9)6.3.1 申请 (9)6.3.2 审批 (9)6.3.3 发放 (10)6.3.4 监督与管理 (10)第7章农村就业救助政策 (10)7.1 就业救助的对象与条件 (10)7.1.1 对象 (10)7.2 就业救助的方式与措施 (10)7.2.1 就业援助 (10)7.2.2 职业培训 (10)7.2.3 创业支持 (10)7.2.4 社会参与 (11)7.3 就业救助的培训与指导 (11)7.3.1 培训内容 (11)7.3.2 培训方式 (11)7.3.3 培训师资 (11)7.3.4 指导服务 (11)7.3.5 政策宣传 (11)第8章农村受灾人员救助政策 (11)8.1 受灾人员救助的范围与标准 (11)8.1.1 范围 (11)8.1.2 标准 (11)8.2 受灾人员救助的实施与监管 (12)8.2.1 实施 (12)8.2.2 监管 (12)8.3 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 (12)第9章农村残疾人福利政策 (12)9.1 残疾人福利的对象与条件 (12)9.1.1 福利对象 (12)9.1.2 享受条件 (12)9.2 残疾人福利的保障措施 (13)9.2.1 生活保障 (13)9.2.2 医疗保障 (13)9.2.3 康复服务 (13)9.2.4 教育保障 (13)9.2.5 住房保障 (13)9.2.6 就业保障 (13)9.3 残疾人福利的申请与审批流程 (13)9.3.1 申请 (13)9.3.2 审批 (13)9.3.3 发放 (13)9.3.4 监督与管理 (13)第10章农村老龄人口福利政策 (14)10.1 老龄人口福利的对象与条件 (14)10.1.1 对象 (14)10.1.2 条件 (14)10.2 老龄人口福利的方式与标准 (14)10.2.1 方式 (14)10.2.2 标准 (14)10.3 老龄人口福利的保障与监管措施 (15)10.3.2 监管措施 (15)第1章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概述1.1 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发展历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老年人养老需求及照护模式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老年人养老需求及照护模式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 2022年第8卷第12期Vol.8, No.12,2022老年人养老需求及照护模式的发展现状及思考段欣1,黄金2,仇铁英2(1.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13;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湖南长沙, 410011)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的迅速发展,如何精准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和问题、国内外典型的养老模式以及现阶段国内养老模式的发展状况,以期为构建更加符合我国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居家护理;健康;慢性病;社区护理中图分类号:R 5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709-1961(2022)12-0084-07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on care needsand related service models among the elderlyDUAN Xin1,HUANG Jin2,QIU Tieying2(1. Xiang Ya Nursing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13;2. Department of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Second Xiangya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11)ABSTRACT: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the population aging,how to precise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lderly care in China, typical elderly care service model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lderly care models, with a view to lay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a better service model that meets the 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needs of the elderly in China.KEY WORDS:elderly care model;aging of population;home-based care;health;chronic disease; community care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福利是政府依据法律和相应的政策,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促进家庭功能发挥和解决家庭问题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家庭福利政策是以政府和社会为责任主体,以家庭为对象,通过工作福利、发放津贴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形式,对有关家庭进行帮助的社会政策。

一、目前我国家庭福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我国现行家庭福利制度和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随着改革的深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全能的社会功能渐次剥离,福利供给的责任直接下沉到家庭,而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家庭福利供给能力严重缺乏。

在经济社会变革、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人口大流动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家庭福利制度和政策体系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 社会经济改革改变了家庭福利传统的单位供给方式。

单位由原来的福利提供者变为经营管理者。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逐渐取代了单位退休金制和医疗报销制,老人供养和医疗照顾的职能逐渐由社会和家庭承担。

2. 儿童照料与教育的支出加大。

在子女数减少与父母对子女期望上升的双重作用下,儿童抚育的成本日渐上升,其中儿童照料与教育的支出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3. 家庭养老功能渐趋弱化。

一对年轻夫妻养育一个孩子并照养两位甚至更多老人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缺乏适合老年人日常照料所需的社会资源供给,即使两代之间还有较强的经济联系,但在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上,老年人缺少除了家庭之外的其他资源。

4. 家庭经济保障作用“被强化”。

现行法律规定极大地强化了家庭对个人的福利责任和福利功能,使家庭对其成员的福利承担无限责任。

5. 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性下降。

儿童和青少年当前和长远福利水平由此受到损害。

传统血亲价值理念受到挑战,亲属间相互依靠、支持力度变小,家庭代际支持价值减弱。

(二)我国家庭福利政策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的家庭福利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家庭福利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公共政策缺乏对家庭层面的通盘考虑,家庭微观利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刘中一(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家庭结构、规模、功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本文从保障家庭经济安全;支持家庭照顾能力,分担家庭照顾责任;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等方面重构了我国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

[关键词]家庭福利 政策体系 国情[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4-0080-05[作者简介]刘中一(1970—),河北沧州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研究。

2011年8月第4期 总第157期August 2011No.4 Total No.157CHINA OPENING JOURNAL开放导报【社会管理】益与国家宏观利益还未统筹兼顾,部分政策不利于提高家庭福利或维护家庭稳定。

其问题主要是:1. 政策内容过于狭隘。

将家庭问题归为社会政策范畴,较少考虑家庭问题的经济后果,导致应对人口家庭福利化经济后果的政策匮乏。

2. 政策功能比较单一。

我国当前缺乏满足家庭发展性需求的家庭福利政策。

如我国家庭福利政策规范和调整的领域主要局限于弱势家庭,有等同于“家庭救助政策”之嫌。

3. 政策理论指导缺乏。

没有显示出政府在支持家庭发展上的主流价值观。

如对于家庭福利的理念和原则、政府的责任和角色、发展模式、公益性与市场化问题以及国家福利资源的分配及监管问题都缺乏深入的研讨。

4. 政策视野偏重短期。

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应对支持家庭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没有出台家庭福利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这很可能导致国家丧失应对家庭结构变动挑战的战略机遇期。

5. 政策体系“碎片化”明显。

我国家庭福利政策的城乡地域差异明显,农村家庭福利政策薄弱,不同经济区域间家庭福利政策发展不均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家庭福利政策相对粗疏。

6. 政策保障的政府缺位。

几乎所有的政策都侧重于强调家庭或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缺乏对个人实现家庭责任的保障与支持。

(三)原因分析从影响家庭福利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福利意识滞后。

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们关于国家提供或国家保证的福利行为是一项“公民权利”的观念相对落后。

社会和国家总是在鼓励人们“自助”和“互助”,反对和歧视对国家保护体制的依赖。

2. 组织管理存在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对家庭福利给予足够的重视。

部门之间利益分割,常常难以达成共识,进而导致很多已经出台的家庭福利政策形同虚设。

3. 责任权益上的认识误区。

一是过分强调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一些人认为,家庭福利完全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无偿地为所有家庭提供养老方面的福利。

另一种则是过分强调个人及家庭的责任,这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的延续。

二、我国家庭福利政策体系的初步构建(一)家庭福利政策体系的对象、主体和目标1. 家庭福利政策的对象和主体民生问题有两个层次,一是经济收入保障的层次,一是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生活保障层次。

家庭福利政策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后者,社会保障政策主要解决的是前者。

但是,两者不是割裂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民生问题。

家庭福利政策的主体并非完全是政府,应由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构成,只有在三项主体的互动关系达到一种协调和平衡的时候,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社会效应。

第一,政府主体主要是指立法部门以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决策部门,职能是负责制定家庭福利法律和政策,统筹规划社会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公正公平分配,缓和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

第二,社会组织主体。

由基层社区、家庭福利团体、家庭福利中介协调机构等承担,负责推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根据社会需求制定调整福利服务计划,并直接参与福利设施运作以及福利服务活动。

同时,对居民生活中的福利问题进行调查、管理、指导。

第三,家庭主体。

家庭主体的需求变化动向、购买方式决定着政策的制定和福利提供的方式。

社会应该充分尊重利用购买者的意愿、需求、利益,为它们提供营利性的、非营利性的、公共性的福利服务。

2. 家庭福利政策的理念和目标我国家庭福利政策体系设计的核心思想,乃基于支持家庭的理念,促进家庭功能的发挥。

家庭福利政策体系设计的总体目的一方面基于维持传统家庭的稳定,另一方面在于应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对家庭产生的影响。

我国家庭福利政策体系的中长期目标应当是:结合人口政策,加强对弱势家庭的经济扶助,以减轻其家庭照顾的负担,并确保家庭经济稳定;增进各种形态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落实两性工作平等政策,消除性别歧视的就业障碍;支持各种形态家庭照顾能力,分担家庭照顾责任,支持照顾老人、儿童、身心障碍者家庭的需求,减轻其照顾负担;预防并协助解决各种形态家庭内部的问题,协助各种形态家庭增进配偶、亲子、亲属间的良性互动。

我国家庭福利政策体系的中短期目标:协助低收入家庭有工作能力者参与劳动市场,及早脱贫;研究符合公平正义的个人所得税扣除额及免税额,以保障不同形态家庭经济安全与公平;鼓励提供员工与家庭友善的工作环境,减轻员工就业与家庭照顾的双重压力;推广与教育两性共同从事家务劳动的价值;建构完整的儿童早期教育系统,特别是协助发展迟缓儿童接受早期治疗;普及小区幼儿园设施及课后照顾服务等,减轻各种形态家庭照顾儿童的负担;增强各种形态家庭支持网络,协助各种高风险家庭等各种形态家庭自立;建立以小区(或区域)为范围的家庭支持(服务)中心,预防与协助处理各种形态的家庭危机。

综上而言,家庭福利政策体系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应当是多层次的目标链,其总体目标应当是发展家庭福利,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现实目标是在目前的条件下,政府从“关爱家庭”、“以人为本”出发,给予家庭更多的支持,通过帮助家庭及其成员提升能力来使家庭有效地履行责任和发挥积极的功能。

终极目标应当是促进和实现家庭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福利政策体系的设计原则1. 积极性原则。

家庭福利的价值含义在于强调生活状态的改进,以积极的福利替代消极的救济,以社会投资累积人力资本,以社会公平与团结促进经济稳定成长,以经济成长回馈人民家庭生活质量普遍之提升。

就我国社会目前阶段而言,政府应保障人民基本生存、发展的各项福利,并鼓励民间协力合作,以公私伙伴关系提供完善的服务。

2. 公益性原则。

我国家庭福利服务方式上要坚持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对象都能享有相应的福利服务。

根据不同类型服务的性质、目的及目标人群,政府要承担主导责任,可以直接提供服务,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支持市场或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以使所有家庭都能够享受到和承担得起服务费用。

3. 循序性原则。

受经济条件的约束,达到社会合意的家庭福利状态需要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综合的制度安排和方案设计。

我国的家庭福利政策和制度需要分轻重缓急逐步建立。

目前,最重要的是以儿童、少年、身心障碍者、老人均能在家庭中受到照顾与保护为优先原则,主动提出因应对策,尤其首要保障弱势家庭的生存发展权利。

4. 整体性原则。

政策体系是一个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有机整体,这是政策体系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特点。

所设计的家庭福利政策元素、单元之间应当具有内在的结构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关联性,以形成内容完备、功能完善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

5. 全面性原则。

家庭福利政策体系不仅包括应急和修补性服务,更要重视预防和早期干预;不仅要为个人提供服务,更要强调针对家庭整体功能的服务;不仅为困境家庭服务,也要为所有家庭服务;不仅为儿童服务,也要为成年人或家庭照顾者服务。

总之,要适度拓展家庭福利覆盖范围,将家庭福利服务对象延伸到所有家庭,并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制度统一。

6. 多元性原则。

在多元架构中推进家庭福利政策体系设计,应尊重多元文化差异,营造友善包容的社会环境。

各项政策应尊重因不同民族、婚姻关系、家庭规模、家庭结构所构成的家庭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差异。

政府除应支持家庭发挥生、教、养、卫等功能外,并应积极协助弱势家庭,维护其家庭生活质量。

(三)我国家庭福利政策体系的具体构想1.保障家庭经济安全(1)建立全民普及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所有家庭的基本经济安全。

社会经济安全体系的建构,应是当务之急。

以社会保险为核心,津贴为辅助,社会救助为最后一道防线作为其安全防护机制。

目前亟需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上纳入家庭视角,对抚养、扶养和赡养负担较重者试行减免,以减轻那些供养责任过于沉重家庭的经济压力,保障这些家庭的经济安全。

(2)加强对各种特殊家庭的津贴补助,以减轻其家庭照顾负担。

要制订津贴补助政策,发放儿童津贴、老人津贴、残疾人津贴、慢性病津贴等。

(3)协助低收入家庭有工作能力者,参与劳动市场,完善失业保障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