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类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策划 谈话类节目

谈话节目中,现场观众是主持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迚行交流 互动的载体。观众的合理运用,可以避克“冷场”,另一方面, 有些问题不便向嘉宾提问,观众可以代言,观众应参与谈话。 参加节目的观众必须是经过仔细挑选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 必须对话题有所了解,幵且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幵且在挑选 观众的时候切忌从学校、单位直接组织人员参加,相似的经历, 相近的观点,会使得现场収言的时候出现一边倒的情冴,观点层 次极不丰富,现场谈话很难层层推迚。 例《艺术人生》每期都会请一些嘉宾的忠实影迷或歌迷,他 们对嘉宾的演艺生涯倒背如流,有他们在场,现场气氛就有了保 证。 节目选择观众的途径: 第一,通过观众来信、来电、邮件自荐参加。 每一期节目结束时告知下期节目主题。观众 自愿报名参加。这个渠道选择的观众大多是 对话题熟悉幵乐于在电视上展示自己的看法, 他们是谈话现场的重要収言者。
第二节
选题的策划
有吸引力的话题是谈话节目策划的第一要素。 谈话节目应有选题遴选机制、策划机制、应急机制、储 备机制→ 运用筛选,选择合适栏目操作的选题—— 按照栏目自 身特色策划选题—— 能结合栏目自身需要,迅速跟迚社会 热点、突収亊件—— 对选题的长线准备和积累
一、确定选题
确定选题两个步骤:一是选题的搜集, 事是选题的筛选。 选题的来源:一是,报刊、杂志、网络 等其他媒介提供线索;事是观众来信和政 府部门线索;三是个人信息网络网罗信息。
电视谈话节目分为广义、狭义的。 广义——主持人与嘉宾,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参与的人 数较少,节目形式主要是主持人与嘉宾乊间的一问一答。例 《新闻1+1》《新闻会客厅》《鲁豫有约》《杨楠访谈录》。 这类节目形式脱胎于电视专访节目。(亊先拟好采访提纲, 记者与被访者一问一答)。节目形式以一问一答为主,信息 传递相对单向,固定,交流的渠道比较窄,即兴的特点幵不 突出。 狭义——一个相对固定的谈话现场,主持人、嘉宾和现 场观众迚行群言式讨论。参与人数较多,信息交流范围广, 双向交流互动性强,比较完整的展现了人际传播语境。 例《实话实说》《一虎一席谈》《养生堂》 事、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涉及的内容受政 策法觃、社会环境等诸多影响,数量相 对较少。
电视互动式直播谈话类节目的优势与劣势

2021.03电视台另一位知名主持人朱霞,在抖音上拥有99万粉丝。
这些数字的背后,充分说明主持人的先天优势。
然而,全媒体时代下,并不是只有主持人可以成为电视台的代言人,有能力的记者、编导和剪辑师、摄像师等,都可成为新时代洪流下的明星。
电视媒体需要鼓励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尝试新媒体运作,熟悉其规律,采取赛马机制,进行筛选,优胜劣汰,让真正符合新时代传播属性的人脱颖而出。
4.电视媒体从业者需要切换思维。
全媒体融合,不光需要电视媒体机构的制度规范、技术保证,更需要每一个电视从业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理念的与时俱进,需要进行从大屏到小屏的思维切换。
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更注重“长、多、全”等,而小屏则需要“小而美”,核心就是内容短平快、视频节奏强、信息密度高,能30秒说完绝对不要用1分钟说完。
小屏采用机器算法推荐,更注重“完播率”,如果一个视频太长,那么用户很可能没看完就滑走,那么即便视频很精彩,也会让机器认为这条视频不足够吸引人,会造成推荐变少,导致视频点播率变少,其结果就是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完播率”,小屏宣传更注重“前3秒原则”,即视频的前3秒如果不吸引人,用户就会滑走,后面再精彩也没人看。
所以,如果不具备这些新思维,传统媒体人的内容生产势必会遭遇雷区,做无用功。
所以,熟悉全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媒介运营机制,对内容生产者来说至关重要。
5.电视媒体要巧用本地流量,增加服务意识。
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在于本地有一定的受众基础,了解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
电视媒体一定要巧妙利用这些本地化的内容,增加本地流量的累积,利用知名主持人、知名栏目等,吸引本地人的关注。
在传播学上,一个很重要的传播特点就是贴近性,人们更关注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
所以,本地流量相当于电视媒体的大本营,这更是立足之根本,也是发展之基石。
内容生产上,可以增加本地社会、人文历史、产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惠及于民,服务于民。
只有树立服务意识,运用全媒体思维,电视媒体才能在新时代浪潮中立足。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详细版)

《张越访谈》《实话实说》 《影视沙龙》《心理访谈》 《养生堂》
以娱乐为目的,话题内容广泛, 《艺术人生》《鲁豫有约》
但目前以明星故事为主要内容, 《背后的故事》《非常静距
主持人的语言强调诙谐幽默
离》《锵锵三人行》
行业服务类谈话节目
通过对当前行业内的热点问题 《对话》《财富人生》《聚 和理念引导拥有稳定的收视率 焦三农》《今日证券》
• 叙事技巧:悬念设置——细节描述——重复关键词——情节铺垫和渲 染高潮
• 特殊情绪场效应 • 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牵动着嘉宾和观众的情绪
•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多元功能
• 1.审美意义 • 人情味的交流摆脱孤独,身心愉悦 • 获取有价值的思想观点、知识信息和事件真相 • 文化与人格的魅力
• 2.社会功能 • 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文化理念 • 调节大众情绪、和谐社会关系的使命 • 培养大众的表达勇气和能力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
目录
添加LOGO
>>第一节 电视电视谈话节目概述 >>第二节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 >>第四节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特质 >>第五节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概述
•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与分类
• 1.界定: • 是一种借助电子传播手段、在演播室里或户外录制、有两人以上的
• 大胆的将娱乐与谈话巧妙融合,节目一贯以最独特的视角、第一手的 明星资料、最刁钻的问题、最新鲜的爆料、最轻松搞笑的气氛而广受 大众欢迎
• 《对话》
• 央视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后推出的一栏演播室谈话节目
论谈话类节目的发展

论谈话类节目的发展摘要:谈话类节目自从推出至今,其拥有的独特魅力是广受观众关注的重要原因。
文章从阐述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类型及现状入手,分析了该类节目成功的因素及存在的不足,并以近些年的成功案例论述了该类节目未来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谈话分类节目形式发展创新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类型及现状1.1新闻性谈话类节目这种节目在各个电视台的新闻访谈、深度分析的节目中屡见不鲜,因其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信息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专家学者就某一热点内容展开讨论,因专攻领域不同而带来各自不同的信息和观点,陈述分析事实,基本可以看作新闻的延伸。
这类节目有《新闻会客厅》《新闻1+1》《对话》《波士堂》《法治在线》等,节目新闻性、论坛、讨论的性质比较强烈,就事论事,新闻为里,谈话其实只是一个“采访”的形式而已,主持人、嘉宾则相对缺乏个人特点。
1.2社会性谈话类节目从1996年开始,热点话题、热门嘉宾加上一个风趣幽默、“说一不二”的崔永元,让观众养成了周末守在电视机前看人聊天的习惯,当年《实话实说》风头无二是今天人们无法想象的。
《实话实说》因具备了好的话题,独到的见解、具有人格魅力的主持人,真实自然的现场互动等元素而创下了电视谈话类节目难以超越的辉煌。
《锵锵三人行》是风凰卫视出品的谈话类节目,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各界精英名嘴,一起针对发生的热门事件进行侃谈,各抒己见。
既然是“侃”也就没有什么限定和边界,信马由缰,聊到哪儿算哪儿。
都是些俗人闲话,也不追求问题的具体答案,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
节目中看似只是“平衡一下”,总说些“滑头话”“水话”的主持人窦文涛,却因为这种“小人物”“平常人”的个性言语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窦文涛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主持人”的概念,这种日常聊天的感觉,轻松、随性让《锵锵三人行》十几年魅力不减。
1.3娱乐性谈话类节目。
提起“娱乐”两个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和明星有关的各类“八卦”:家庭、成长、恋爱、生儿育女、事业高峰、低谷等,细碎且详尽。
电视谈话类节目策划

电视谈话类节目策划Emily Zh ang思考题:如果说电视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那么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什么艺术?•电视谈话节目(Talk Show)是“代表所有脱稿交谈,即兴对观众谈话的电视节目”。
—《电视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Television, Press of Oxford, 1997•人际的口语化传播•即兴的、双向的口语传播谈话类节目的演变过程•1、谈话节目(talk show)源出于美国•2、广播谈话节目成熟于三四十年代•3、电视谈话50年代出现,NBC1954年推出的《今夜》是开电视谈话节目先河的栏目•4、50年代,电视逐步走向商业化,新闻栏目中推出了争论性的谈话节目,与此同时,温和的杂耍谈话节目正式推出•5、60年代,节目的低成本使得谈话节目大发展,日间节目出现了交谈性节目谈话类节目的演变过程•6、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出现了一种趋势,节目内容、外观更注重现实生活•7、80年代到90年代的脱口秀变得更有对抗性,更尖锐,节奏更快,充满了流言蜚语和丑闻•8、90年代脱颖而出了新一代主持人,一些以主持人命名的脱口秀标志着此类节目中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和收视者之间密切的关系《拉里·金现场》我国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广义:指所有以面对面口头交流信息为主的电视节目,它涵盖了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节目。
•狭义:是指在一个相对限定的谈话现场,主持人和嘉宾、现场观众进行的群言式的讨论。
定义一种由主持人引导,在特定环境中,谈话参与者围绕某一主题阐述和讨论观点的节目。
参与者包括特邀嘉宾和现场观众(包括直播节目的外场观众),他们是节目的主体,谈话节目一般在演播室录制,问题和观点构成节目内容。
小组活动环节:•说出你喜欢的谈话类节目并且说出它的具体属于谈话节目中的哪一类?二、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按照谈话题材划分:•新闻时事类、社会话题类、娱乐话题类、专业话题类、生活情感类《艺术人生》、《超级访问》•按照谈话形式划分:•辩论式、群言讨论式、个案叙述式(《对话》、《东方之子》•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有现场观众参与、无现场观众参与分类按内容分类1、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这类节目是对新闻节目的有力配合,话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等都可以作为谈资。
电视谈话节目

群以及样式风格等内容,不同的栏目有着不同 的定位,不同的定位有着不同的观众群,话题 的选择也就各有特色。
策划(策划、选题、主持人、嘉宾和观众 )
中央电视台的《相约夕阳红》栏目的定位: 口 节目的基本功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 求,给老年人以精神关怀和慰藉,加强与老 年人的思想交流和沟通。 口 节目时长:25分钟
非语言符号 体态语 类语言、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人类表情、姿势、手势
谈话节目的分类
叙事型电视谈话节目 如:《鲁豫有约》、《艺术人生》、《咏乐汇》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 如:《一虎一席谈》 议论型电视谈话节目 如:《波士堂》、《时事开讲》、《锵锵三人行》
谈话节目定位、策划
结束部分设计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鸟与我们》探讨 的是个人与鸟、整个人类与鸟的关系问题,在 节目的结尾主持人做了总结,进一步点明了爱 鸟应该以恰当的方式: 主持人:人们说,对鸟的爱护,标志着一 个国家自然环境的文明进步,代表一个国家的 文明程度。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爱鸟,我 们应该选择最恰当的方式爱鸟。
个案分析
《一虎一席谈》2006中国电 视榜”中摘得“最佳谈话节 目”桂冠。它改变了以往谈 话节目的“宣讲”式传播, 开创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群 口时代
一虎一席谈将萃取每周在社 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重 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 请来当事人、或各界学者、 专家、名人担任嘉宾发表意 见或精辟见解。节目以讨论 形式进行,实话实说,直话 直说,敞开言路,言者无罪。
插片花。即在不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基础上, 可重复使用片花进行隔断。
现场音乐演奏。即在谈话的顿歇处,现场乐 队适时地来一段演奏。
由主持人道出。即主持人要心里有数,通过 问话、总结等承上启下的语言米形成段落感。
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

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在当今社会,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一部分。
无论是真实情感故事的分享,还是嘉宾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类节目往往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特点、作用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
这类节目常常邀请真实的社会普通人作为嘉宾,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感受,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真实性能够打动观众,使他们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有时甚至能够引发观众对自身情感问题的反思。
其次,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还具有公共性。
这类节目多数通过电视媒体传播,每个家庭都可以收看。
观众们可以在家中轻松地观看这些节目,与嘉宾一同分享并思考着情感问题。
这种公共性使得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成为社会上的话题,引发公众对情感问题的讨论,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交流。
此外,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还扮演着一种娱乐和解压的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挫折,观看这类节目能够暂时将自身的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他人身上,减轻压力。
通过观看他人情感问题的解决过程,观众们也能获得一定的娱乐和放松。
然而,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和传播效果,可能存在虚假和夸大事实的情况。
这会误导观众,并对节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一些节目可能过于依赖煽情手法和夸张效果,以牺牲嘉宾的隐私权和尊严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嘉宾的权益,也对观众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
针对这些问题,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需要加强自律和规范。
节目制作方应该注重真实性,并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核与监控系统,杜绝虚假和夸大事实的情况发生。
同时,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必须保护嘉宾的隐私权和尊严,避免过度展示个人隐私和伤害嘉宾的感情。
总之,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以其真实性、公共性和娱乐性在当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确认识和利用这类节目的特点和作用,加强自律和规范,能够使这类节目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有价值的娱乐与思考。
电视谈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电视谈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作者:陈娟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02期电视谈话类节目作为一种公众谈话样式,最早出现在美国,英文名为“TalkShow”,通常不事先背稿,讲究脱口而出、临场发挥,也被说成是张口就来的随口聊聊。
①我国的电视“脱口秀”兴起的时间并不长,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开播,我国电视媒体上才刮起强劲的谈话节目风暴。
谈话节目因其尊重观众的参与意识,实现双向的心灵共振,强化电视的“贴近”属性而备受追捧。
据统计,1999年底,国内谈话类节目已有70余个,而到2000年年底,国内谈话类节目猛增到170个,而且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模式化的形成,在前几年兴起的“谈话节目热”正渐趋冷却。
面对媒体竞争近乎白热化的今天,反思电视谈话节目的不足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存在问题节目定位不准确,形不成自己的风格。
谈话类节目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定位不同,其走向、风格、产生的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谈话类节目的定位不准,直接导致节目没有自己的特点,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有定位意识并不困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对自己定位模糊。
这种模糊首先就是对受众对象定位的模糊。
原因在于:作为一类大众传媒节目,主营者往往不愿意因市场细分而失去一批受众,总想以对象的模糊性来扩大外延性,一厢情愿地想获得受众群的最大化。
而实际情况是,定位模糊的栏目,其栏目特征也常常是模糊的,这种特征模糊的节目在信息传播逐步分众化的今天,将越来越不被受众接受,甚至有可能最后被逐出传媒市场的竞争。
③我国目前的电视谈话类节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定位模糊,要不就是全部定位于情感,过于宽泛,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针对性;要么就是定位过于狭窄,无法留住受众。
谈话方式僵化,缺乏艺术性。
电视谈话节目的结构形式一般是主持人与现场嘉宾围绕一个既定的话题,顺应观众思路,针对疑问或争议展开论述以至论辩,最后达到释疑解惑或沟通不同观点的目的,方式过于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