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论文

合集下载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中国针灸发展过程摘要:目的:研究中国针灸历史的发展,以史为鉴,了解针灸现状。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着名医家,文献及其新技术,进而大致了解针灸再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结果:大致了解了针灸学起源、发展、高潮、低谷、复兴的历史轨迹。

认识到了针灸学如今所面临的问题。

结论:从先秦针灸逐步发展以来直到明朝,针灸一直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着作,发展迅速。

而在清朝,统治者的愚昧使针灸学陷入低谷。

新中国的成立让针灸恢复繁荣。

但在全球化中,针灸学面临着国际社会态度问题;在现代化中,遇到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

针灸学者尚需努力,从针灸所面临的困境走出。

一、针灸概述针灸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以针法和灸法为手段,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痛苦,挽救了大量患者的性命。

作为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瑰宝,针灸历千年而不衰,任西医猖獗仍不调,荣辱沉浮,传承至今。

在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针灸必将煊赫于明天。

二、针灸的历史针灸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

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两者概念不同,起源不同,施治方法不同。

因此,对于两者起源分而述之。

1.针法的起源历史上任何事物皆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切科学技能的发展都与其相关的事物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关。

针法的产生是医疗实践发展至一定时期后的成果。

“砭石”是针法的前身。

《素问·异法方宜》记载“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但砭刺在于破痈排脓,针刺在于调其血气,两者存在根本区别。

其间还存在放血疗法的医疗实践过程。

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少量出血可以缓解某些疾病促进了放血疗法的发展。

《史记·仓公传》“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讲的就是放血疗法。

后来,西汉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时看到了它的弊端,提出“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对中医药起源的认识在现代的社会中,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而中医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自然而然的被人们高度重视。

但是,中医究竟是何人在何时何地首先发明的呢?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人来说相当重要。

目前而言,对中医药起源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医源于巫。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许多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联系非常紧密,希望自己能控制这些自然现象。

但是,当时的人类思维和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根本没有办法客观认识和掌控日月、雷电、疾病等现象,于是就将这些现象神化,内心升起崇拜之念,并寄予崇拜之心和一些“迷信活动”,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状况。

这就是最早的宗教迷信、鬼神观念。

同时,这个历史阶段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产生了私有财产和剥削关系,于是就出现了专管祭祀和祈祷的巫。

巫代表显贵们的利益做事,他们往往具有一些医学知识,常常承担着治病的职能。

当人们要求巫给自己治疗疾病或者解除痛苦时,巫或者施行巫术,或者用医药技术,或者医巫并用。

这样以来,有人就会认为,医学源于巫术。

其实,这种医源于巫的说法是不很客观的。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医先于巫。

我们所说的医学是对人而言的,不是对狗啊猫啊而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类就没有现在我们所称的所谓的医学。

接下来,医学是人们用来诊疗疾病的,人类自起以来,生活在茫茫混沌世界,生老病死无时不缠身扰神,人们希望解脱这种烦恼的缠绕,于是就萌生了改变不良身体状况的愿望和要求,这就是医学产生的源头。

综前所说,也即是,有了人类也就有了医。

当然,在当时,这个“医”不一定就形成一个体系了,不一定已经成为一个学科了,但是它肯定是存在的,因为,人类疾苦自生俱来,除疾安乐之心也自身俱来。

而巫,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

因此,医不可能源于巫。

其二,巫寡众多。

巫毕竟是那么很小的一部分,是代表显贵们的利益做事情的,他们那些简单而粗陋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广众疾苦的需要,巫的主要职责是专伺祈祷和祭祀而不是救死扶伤,这些零散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医疗活动,不能构成系统的医学体系。

中医医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医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医史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医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任应秋教授中医医史文献学成就述要.《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2期.赵健.严季澜.李柳骥.[2].运用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方法探讨方剂学发展史.《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期.赵健.严季澜.李柳骥.[3].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发展趋势和现状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2期.王旭东.[4].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有关问题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2期.赵国平.[5].关注人文素质教育语境下的中医医史文献.《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3期.马晓亮.陈萍.[6].浅谈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研究方向.《湖北中医学院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8年2期.杨丽娟.[7].中医医史文献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河北中医药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5年3期.李渡华.于丽.张德英.[8].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8年3期.陈仁寿.[9].略论中医医史文献学的作用和研究方向.《河南中医学院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3年1期.向群.万幸.[10].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教师应用微格教学法的探索.《中医教育》.2013年2期.林怡.戴铭.二、中医医史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宋臣校定本《伤寒论》的文献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张蕾.中医医史文献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2].明清(13681840)医学道德发展史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刘霁堂.中医医史文献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学位年度)[3].对习读《内经》易生歧义之文字研究.作者:李怀芝.中医医史文献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学位年度)[4]《淮南子》医学思想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潘秋平.中医医史文献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5]古代禁咒治病术的文献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李丛.中医医史文献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6]胃脘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被引次数:2作者:于晓.中医医史文献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7]张景岳医易思想研究.作者:薛松.中医医史文献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8].王吉民、伍连德《中国医史》与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比较研究.作者:吴静.中医医史文献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学位年度)[9]《内经》理论体系的科学美学思想.被引次数:1作者:徐瑛.中医医史文献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10].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张增国.中医医史文献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医医史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Methodsandtechnologi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linicalinfo rmationdatamationinrealworld. GuanliSongYingHuiWangRunshunZhangBaoyanLiuXuezhongZhouGuanboSongLiang XieXinghuanHuang2014[2]IsthecontentoftheChineseQualityofLifeInstrumentreallyvalidinth econtex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HongKong?. WongWLamCLLeungKFZhaoL《Complementarytherapiesinmedicine》,被SCI收录SCI.20091[3]Textminingf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knowledgediscovery:asurv ey..ZhouXPengYLiuB《Journalofbiomedicalinforma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4[4]Studyonthehist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otreatdiabetes. HuiZhangCongeTanHongzhanWangShengboXueMiquWang 《European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20101[5]Referraltoandattitudetowa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mongstw esternmedicaldoctorsinpostcolonialHongKong.. ChungVCHillierSLauCHWongSYYeohEKGriffithsSM 《Socialscienceandmedicine》,20112[6]AdvantagesofcombinationofacupuncturewithChinesemedicinetreatme ntofclinicaldisease. ZipingLiLiweiYinLingfengZengZhaohuiLiangTianZhangXumingWu2014[7]Comprehensionoftheunique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 icine.Xutian,S.Cao,D.Wozniak,J.Junion,J.Boisvert,J.《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被SCI收录SCI.20122[8]Chineseacupunctureexpertsystem(CAES)ausefultooltopracticeandle arnmedicalacupuncture.Lam,C.F.D.Leung,K.S.Heng,P.A.Lim,C.E.D.ShunWong,F.W.《Journalofmedicalsystems》,被SCI收录SCI.20123[9]SketchesofotohistoryPart12:ThehistoryofotologyintraditionalChi nesemedicine..Kong,WJHao,JSchacht,J《Audiology&neurootology》,被SCI收录SCI.20063[10]SketchesofotohistoryPart12:ThehistoryofotologyintraditionalCh inesemedicine..KongWJHaoJSchachtJ《Audiology&neurootology》,被SCI收录SCI.20063四、中医医史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任应秋教授中医医史文献学成就述要.赵健.严季澜.李柳骥,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2]2008年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发展研究报告.高文铸.田思胜.刘玉玮,2008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3]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与机遇.李渡华.于丽.张盛君,2008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4]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探讨.高日阳,2008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5]中医医史文献知识是确认中医价值的金砝码对欧洲某汉学家曲解中医的厘正.王旭东,2012第十四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6]章太炎在近代中医史上的地位及成就.段晓华,2015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7]中医医史文献学的内涵和外延.程东旗,2005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药文献学术研讨会[8]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王振国.朱毓梅.宋咏梅,2010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9]小儿哮喘病的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孙雯.俞建,2009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10]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徐春波,2004第七届全国中医文献学术研讨会。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文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文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文推荐文章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热度:中国古代文化大学生毕业论文热度: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毕业论文热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热度:中国古代音乐史毕业参考论文热度:医学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而逐步产生并发展的,而中国古代医学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医学史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医学源流述要【摘要】医学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而逐步产生并发展的。

中国古代医学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战国、两汉时期,此后,顺源而下,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继承发展的洪流中,既有冲破束缚的开拓创新,有时也难以避免地有停滞徘徊的局面,但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起源;发展1 起源中医学的起源,首先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之“三皇”有关。

他们所处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至5 000年,是原始蒙昧向文明肇端的转型期,中华古文明的诸多源头发乎于此,而中医学之滥觞亦可追溯于此。

传说八卦出于伏羲的创制。

由此生发出来的八卦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蔚为一片神秘哲学的原野,而作为八卦学说基点的阴阳学说,则居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地位。

神农曾遍尝诸多植物,进而发现了治病之药,并教人治病。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1],活画出医药启蒙时代原始先民们艰辛求索的曲折历程。

在文明起源的传说中,神农更大的功绩是创制了农具,教民农业生产,使中国原始时代由伏羲时的采集渔猎进步到了农业,而药物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也是与种植农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传说中的黄帝被奉为中国黄河流域各族的共同祖先,而他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特殊。

黄帝对医药颇感兴趣,在他的周围,汇集了一批精通医药的臣僚,古代史书中仅有名姓记载的就有七、八人之多。

其中最著名的是岐伯,相传他是黄帝的侍医,被尊称为天师,黄帝经常向他请教医药方面的问题,现存《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他们相互问答的内容。

【医学史论文大学语文与医古文论文】唐太医署与宋太医局功能的传承演变略考

【医学史论文大学语文与医古文论文】唐太医署与宋太医局功能的传承演变略考

唐太医署与宋太医局功能的传承演变略考导言有关中国唐太医署、宋太医局的研究已多,但散见于医学通史、医政史、医学教育史等论著中,检阅不便。

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作出整理,单独对比分析唐代太医署与宋代太医局之间的传承与演变,方便参考。

传承与改进1专注医学教育,不再兼有医政功能。

唐代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由行政、医疗教育这两部分人员组成。

唐代太医署主要作为医学教育机构存在,也兼有医疗和医政管理功能,但其医疗功能并不明显,宫中医疗基本由尚药局负责,“凡医药,不过尚药奉御。

”1,而太医署发挥着掌管公共卫生的职能“(太医署)岁给药以除民疾。

”2宋朝太医局专主医学教育,医政管理方面则专设翰林医官院。

2医学分科更加细致合理。

唐代太医署将医、药分开授业。

而宋朝太医局专主医学教育,不再设药学。

关于医学分科的对比:1唐代医学分科1新唐书,志第三十五,选举志下,中华书局,P11742新唐书,志第三十八,百官三,中华书局,P1244唐代医学教育确立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的教学体制。

各科均设博士统管本科教学,医、针两科还设助教辅助教学。

四科均设师、工,“医师、医正、医工疗病,书其全之多少为考课。

”1,掌管医疗实习工作。

针(1)1 1 10 20 20 52(2) 1 1 10 20 20 52按(1)1 — 4 16 15 36摩(2)1 — 4 56 15 76咒(1)1 — 2 8 10 21禁(2)1 — 2 8 10 21合(1)4 2 36 144 85 271计(2)4 2 36 184 85 311医科在四科之中组织结构最大、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重要地位。

医博士“掌教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内科),二曰疮肿(外科),三曰少小(儿科),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2。

各专科学生修业年限也有所不同。

体疗(内科)学生修业七年,疮肿(外科)、少小(儿科)学生均修业五年,耳目口齿科学生修业三年。

加上协助医疗实习的医正(8人),医科的师生比例达到了3.3:1,可见唐代医学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当强大。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摘要】中医衰落的最根本原因是快时代横行
【关键词】中医衰落西医疗效快快时代
为什么中医在近现代有衰落之势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

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

【1】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中医药,为什么还有人对她将信将疑,甚至还有人横加指责。

?:1,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2,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3、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4、中医管理机制僵化导致中医举步维艰?5、医药相依、唇寒齿亡、废医存药、好运难长?6、中医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部分人学术信念动摇?西方国家入侵中国后,带来了机器时代,也带来了快时代。

农耕文明被打破,日子不再悠闲,取而代之的是紧张的经济飞涨的日子。

人们每天都要为生活而奔波劳碌,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凑,愿意花长时间去接受中医治疗的人剧降。

中医疗效慢,耗时长,它很难适应随着经济飞涨的快时代。

科技越来越发达,医疗器械也越来越先进,有了机器的协助,西医的发展的更是如日中天,医者更愿意接触明明白白的西医而远离玄乎的中医,患者更愿意接受疗效快的西医。

其次,中医尚未能完全的用科学去解析,这就让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巫术一类的旁门左道。

【3】但是中医确实保佑中国人的健康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称中医是伪科学,那么一个伪科学怎么可能在一个保持高度文明达几千年的民族中盛行始终呢?。

医学史论文 针灸发展简史

医学史论文 针灸发展简史

针灸发展简史针灸起源中国,具有悠久而漫长的历史。

史载针灸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被应用了,先有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又有“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

又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块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挖出的历史文物考证,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根4.5cm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

在山东省日照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还发现过两根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9.1cm,尖端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它们放血,调和经气。

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

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

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针具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认识到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会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就形成了炙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医学史论文-针灸学

医学史论文-针灸学

讓歷史告訴未來針灸學,是中國醫學中的重要學科之一,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鬥爭中創造出來的極為合理的醫療方法。

它的發展歷史可以折射出中國對世界影響的變化。

它發源於中國,現在正在向國外流傳,當前已經成為世界醫學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灸術,是由“針”和“灸”兩種治法組成的。

它是通過針刺和艾灸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針灸這門科學是一門高深的學科。

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

針灸醫學最早見於二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

《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

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

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

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

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

這種砭石大約出現於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術,能夠製作出一些比較精緻的、適合於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

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

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或石。

《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

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

可以說,砭石是後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至秦漢時期,針具已由石針、骨針、竹針而逐步發展成為金屬針。

金屬針具發展到現在,經歷了銅、鐵、銀、合金及不銹鋼針具等階段。

針具的改革,擴大了針刺治療範圍,提高了治療效果,促進了針灸術的發展。

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

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乾草烘烤來治療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发展的人文审视丁利娟3110103805摘要:医学源于本能,又高于本能。

在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过程中,医学无疑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大多数分类系统把医学归为自然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医学仅仅是一种技术。

从医学人文的发展来看,医学也是一门艺术。

医学不止修复病患肉体的创伤,同时,它也照顾人类的感受和心灵。

在医学人文的发展上,我国的工作做得明显不如西方国家。

面对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致力于医学人文学的兴起。

关键词:医学发展,人文,医学人文学Abstract:Medicine arouses from instincts and it is above instincts.On the course of pursuing health,there is no doubt that medicine plays the role of God.A lot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s put medicine into science,which does not mean medicine is a pure technique.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Humanities,medicine is absolutely a sort of art.Medicine not merely restores traumas,at the same time,it cares about people’s hearts and their feelings.We should admit that western countries did a far better job on Medical Humanities. We should bare the responsibility to learn from them,hammering at the rise of Medical Humanities and making up for the loss of humanistic spirits.Key words: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humanities,Medical Humanities人类自群居以来,就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且永不止息的抗争运动,即与疾病的抗争。

一开始,当一种疾病暴发时人类往往只能大范围地感染和死亡,丝毫没有与之对抗的能力。

医学的萌芽无疑是一道曙光,在疾病的黑暗世界里撒满希望。

医学在远古时代就已诞生,那时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从神话传说和极其有限的考古发现中获得一些信息。

古希腊手执蛇杖的医神Aesculapius,古代中国尝尽百草的神农氏,制九针的伏羲,被称为医学之祖的黄帝等等,美好的传说折射出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

由此可见,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是最伟大的福音书。

医学因人而生,因人而发展,如果把医学的发展比作黄钟大吕,人文主义的发展就是其中最曼妙的一条旋律。

麻醉术的发明结束了做外科手术犹如过鬼门关的梦魇,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在手术中实施麻醉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体现的是医者对病人感觉的关心,反映了医者的人文关怀。

麻醉术发明前后的医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之前,医学是一门技术,而之后,医学逐渐成为一门技艺。

防腐消毒法的发明也是一大福音。

匈牙利产科医生Semmelweis观察分析维也纳综合医院产科感染率高的原因后,于1846年倡导检查病人前医生必须先用漂白粉液洗手。

仅仅是多了一步洗手的操作,就使得产科死亡率从原先的18%下降到1%,这便是消毒法的意义所在。

本例中该医院产褥热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医学生刚做完尸体解剖就给产妇接生,于是难免把尸体上的毒素或有害微生物带给产妇。

我们可以说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消毒的意识,但对于解剖和接生两个过程之间不洗手的现象,不能仅仅理解为时间的紧迫或不拘小节的表现,这其实是对产妇的不尊重,对生命的不尊重,是缺乏医德的行为。

在这些不洗手的医学生的潜意识里,躺在病床上的尸体和产妇是一样的,他们只要把尸体肢解或者从产妇体内挖出一块肉就算圆满完成任务,没有其它的顾忌。

这种意识是根深蒂固的,这就是为什么Semmelweis提出用产褥热死亡率高的原因后遭到许多同行的排挤,受到攻击和迫害。

许多年轻的医疗技术也对医学发展的人文关怀做出了贡献,内窥镜的发明和发展就是一例。

希波克拉底曾描述过一种“直肠诊视器”,庞贝遗址中曾发现内窥镜的原型,这表明人类很早以前就有了发明内窥镜的愿望。

但由于材料和技术等种种原因的限制,内窥镜技术在古代一直发展缓慢。

内窥镜的真正发展还是起于近代,它经历了硬管式内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超声与电子内窥镜等阶段,现在甚至有胶囊内窥镜的技术。

内窥镜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种技术的不断革新过程,我们发现它越来越懂得照顾病人的感受。

由于内脏器官多存在解剖上的生理弯曲,硬质的管子在其中穿行的过程对病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同时,硬管还可能对组织器官造成伤害,是使病人“病上加伤”。

半可屈式内窥镜的情况有所改善,它把远端设计为软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但这样的改进明显是不够的。

纤维内窥镜实现了完全的软质,而且使得可检查的范围大大增加,同样它减轻了病人的部分痛苦,但当它伸入食道和胃时,病人仍然会感到翻江倒海的难受。

这一切在胶囊内窥镜这里告一段落。

顾名思义,胶囊内窥镜的形状就像一颗胶囊,它的直径为12毫米,长28毫米,非常易于吞服。

胶囊内窥镜在人体肠道的蠕动作用下顺着消化道向下运动,同时不断将获得的图像传出体外。

整个过程病人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甚至可以边接受检查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种医疗技术要普及,必须把人们的感受考虑在内。

相信随着胶囊内窥镜制造成本的降低,它也会成为一种普及的技术。

对医学发展的人文主义关怀的探讨可以延伸到现在的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医学人文学的发展几乎与改革开放是同步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曾经历过一个发展高潮,而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进入停滞阶段。

深入思考近几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与医学人文学发展的受阻不无联系。

有人把2011年最受关注的焦点排了一下位次,结果医疗问题仅次于物价。

这里的医疗,已不是看病难、看病贵这些传统热点,而被取代之以医患关系。

回首这几年的医患纠纷,可谓风风雨雨,打人、砍人已见怪不怪,还有八毛门、录音门、弃婴门等。

南海弃婴门事件震惊全国,医患关系这架微妙的天平终于出现了毋庸置疑的一边倒,顿时群情哗然,一片指责!不得不承认,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弃婴门”事件格外刺激神经。

医院不仅违规助产,而且轻率判断新生儿为死婴将其弃于厕所,半小时后家属发现孩子居然还是活的,当事医护人员是何等的失职和失德!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护人员和病患都有责任。

病人固然应该信任医生,但更重要的是医生要有职业操守和做人的准则。

医学人文学正是一门教授职业道德的学科,它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以人类社会、人类文化的视角,从总体上研究医学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互动。

医学人文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医学人文价值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遗憾的是,在我国医学生的教育中,医学人文学并不是一门必修课,而是作为冷门选修课而形同虚设。

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这一学科具有的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人文精神,正确理解医学目的,建立正确的医学观,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与中国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对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视程度明显要高。

19世纪末,为了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美国医学会指派教师Abraham Flexner对加拿大和美国的医学院校进行调查并提出报告。

报告强有力地支持美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但报告明显得把医学教育的发展引向了科学。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生物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崭新的医患关系模式提出了种种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医学人文学才渐渐兴起。

现代医学服务的本质、医疗的过程及其在一个新时代的责任也在要求医生重新思考医学的目的,探索如何承担历史使命。

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

英国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也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药加入更多的社会人文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互相渗透。

而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布的《爱丁堡宣言》更加鲜明地阐发了医学人文学科的必要性。

它宣称“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注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

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Edmund Pelligrino博士开始呼吁把完整的人文学教育重新纳入到医学教育中来。

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完备的医学人文系。

此后,西方国家医学人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比较而言,我国对医学人文学的重视度和课程设置明显弱于西方。

当西方国家的医学人文学方兴未艾时,我国亦开始在各医学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标和核心课程也不明确。

另外,就本学科课时在医学教育课时的比重来说,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日本约10%~15%,而我国仅为8%左右,教学形式也相对传统单一。

硬件设施上的缺陷是容易弥补的,关键是思想认识的提升。

西方科学哲学的四巨头之一——费耶阿本德认为西方霸权主义和科学沙文主义正在削弱医学的多样性。

如果我们还不对医学人文学引起重视,那么我们的医学也难免会沦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成为科学的附庸。

当前,医学人文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学、医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执业实践中。

在毕业后临床培训一次性讲座远远不足以为一种有效的人文教育模式,在临床背景下开展全面和持续的医学人文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1.吕平,刘芳,吕坤章,戚昭恩《内窥镜发展史》2.李志平《中西医学史》3.王亚峰《医学人文学导论》4.陈晓阳,曹永福《论人文医学的兴起于医学人文教育》5.金祥雷,聂素滨,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课程与人文教育》6.王一方《给医学注入人文精神》(《人民日报》,1998-12-03)7.樊民胜《迎接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春天》(《医学与哲学》,200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